耳屎到底該不該挖?要不要經常挖?怎麼挖更安全?

2021-02-12 浙江退休俱樂部

今天是重陽節,也是我國的老年節~

退休俱樂部祝福每位會員和廣大退友:

重陽節快樂!

像眼睛、鼻子一樣,耳朵裡也會產生分泌物,就是俗稱的耳屎。很多人會定期甚至是頻繁地掏耳朵。但是也有不少人沒有掏耳屎的習慣,說是耳屎是會自行掉出來。那麼耳屎到底該不該挖?要不要經常挖?怎麼挖最安全呢?

※ 潤滑保溼:由於耳屎內脂質的存在,油膩膩的耳屎可以提供潤滑作用防止耳道內的皮膚乾燥,避免過於乾燥引起耳癢、皮膚燒灼感。

※ 保護耳膜:避免沙石、水滴直接刺激或破壞耳膜。

※ 抗菌作用:耳屎中的某些成分,比如溶酶菌、免疫球蛋白等,都對細菌有一定的抑制和消滅作用。

※ 防噪音:我們的耳膜非常薄,很容易被強聲波震烈,而耳屎能起到過濾和緩衝聲波的作用。

※ 自潔作用:耳道有自排自潔的功能,大部分人的耳屎可以自行排出。由鼓膜中心形成的細胞從中心通過耳道壁向外移動,並向耳道的入口移動。耳道內的耳屎通過這種傳送帶一樣的操作,被送到出口。咀嚼和下頜運動也輔助了耳屎不斷被運出。

很多人覺得耳屎是廢物,掏了之後「耳根清淨」,聽聲音都清晰了許多。但其實耳屎能粘住進入耳道的灰塵,還能和耳道壁上的耳毛一起,抵禦外部細菌,防止感染,也能阻止小飛蟲進入耳道深部。油耳朵的黏糊糊度比幹耳屎要高,所以潤滑保溼功能更強。

如果耳屎分泌過多,聚集成團,阻塞外耳道,或因耳道進水,將原本鬆散的耳屎凝結成團塊狀不易排出,引起耳痛、耳鳴、耳堵塞感、聽力下降時,才需要及時將耳屎掏出。

 經常挖耳朵最大的風險就是會不小心碰傷鼓膜,引起中耳炎或者耳聾。

 很多人挖耳朵都是用棉籤,棉籤只適用於擦拭耳郭的位置,用其挖耳朵只會將耳屎往耳道裡面捅,使其不能自行排出,長期這樣,會讓耳屎在耳道過量堆積,若耳朵進水,很容易使耵聹吸水膨脹,腐蝕耳部脆弱的皮膚,引起發炎。

 經常挖耳朵還會引起耳屎分泌異常,耳屎可能會越來越多,新分泌的耵聹會由原本的片狀變成碎屑狀,從而降低保護耳朵的能力。

 挖耳朵的次數越多,釋放出來的組織胺也就越多,從而刺激耳朵並導致發炎。

 挖耳朵的次數太多,可能刺激耳道皮膚而形成外耳道乳頭狀瘤。雖然乳頭狀瘤屬於良性腫瘤,但手術切除後極易復發,多次復發極有可能轉變為惡性腫瘤。

 外耳道皮膚非常脆弱敏感,和軟骨膜連接緊密,皮下組織少、血液循環差挖耳朵時用力不當就會引起外耳道損傷、感染,從而導致外耳道發炎、潰爛。有的人挖耳朵用力過猛甚至可能把鼓膜掏穿,導致耳聾。

清理時,最好使用軟質小棉棒,在外耳道口處輕輕旋轉,且深度不宜超過1.5釐米。如耳屎位於深部,不能自行清理,或引起耳痛、耳鳴、耳堵、聽力下降等,最好由專科醫生幫助清理。大部分可在門診用小鑷子、外耳道衝洗、耳內鏡下取出耳屎;有些需先滴幾天耵聹水,待大塊耳屎溶解後再取出;嚴重者需手術取出耳屎。不建議自己動手或勞煩理髮店、足浴按摩店的人挖耳屎。

柔軟、淡黃色耳垢代表健康

這種耳屎,算比較健康,在兒童耳中常見。對於孩子來說,產生的耳屎比成人多是正常的,隨著年齡增長就會逐漸減少。

溼、粘、黃色耳垢代表健康

溼軟的黃色耳垢,是兩種常見的耳垢之一,大多數人都有。這種潮溼和粘稠的耳垢,特別有助於潤滑耳道,防止耳道乾燥和瘙癢。

深色、粘性耳垢代表較健康

深色的耳屎,與出汗有關。有深色耳垢的人,說明你的汗液中含有一種化學物質,比別人更容易產生體味。不過,這也是比較健康的一種。

白色、乾燥和片狀代表較健康

這種不同的耳垢與隱性基因有關。與深色耳垢相反,這種顏色通常被發現在身體氣味比較少的人身上。

耳垢厚而色暗代表壓力大

當你有壓力或恐懼時,耳朵裡的腺體就會產生比平常更多的蠟,同在壓力下出汗是類似的反應。如果你長期處於高壓力,過多耳垢會導致堵塞,導致暫時性的聽力喪失。

深棕(褐)色代表老耳垢

雖然黑色或深褐色看起來很嚇人,但你也不必太驚慌。這種耳屎一方面可能是壓力過多導致過度分泌。還有可能表明耳屎在你耳朵呆了很長時間。耳垢中的脂肪已經對氧氣產生反應,導致顏色更深。

血色耳垢代表耳膜出問題

耳屎呈血色狀,或是有大量血和膿流出,就可能是鼓膜破裂和穿孔的標誌。建議馬上去看醫生。

灰色耳垢代表可能患有溼疹

耳垢呈灰色,很可能是灰塵太多的結果。但是如果灰色耳垢,同時伴有耳道內乾裂、乾燥或瘙癢,則可能是脂溢性溼疹。這種情況,就需要醫生提供治療方法了。

資料來源:大河健康網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涉侵權請留言聯繫刪除


退休俱樂部服務熱線:

021-62227302

點下方「閱讀原文」,填寫表格,即可成為浙江退休俱樂部會員。

相關焦點

  • 耳屎到底該不該挖?
    人在運動、說話、咀嚼的時候都會引起耳道震動,耳屎脫落自然掉出,這也正是生命的神奇之所在。一生一般不建議自己掏耳屎,耳屎也可以不去理會,甚至人的一生都不用掏耳朵。但是生命個體存在差異,該掏的耳屎還是要掏。那要如何正確掏耳屎呢?
  • 耳屎該不該挖,很多人都做錯了!
    但是有不少人都說耳屎不用處理,因為耳屎是會自行掉出來的。那麼耳屎到底該不該挖?耳屎要經常掏出來嗎?耳屎要不要清理?耳屎不要經常挖,耳道中的耳屎可以對外耳道形成保護作用,空氣中的灰塵,一旦進入耳道,耳屎就能粘住它,還能將一些蟲子阻擋在耳道外。
  • 耳屎到底要不要挖?終於知道答案了!
    癢了就撓不舒服了就挖掏耳朵這件事有時候處理起來感覺還是蠻爽的,尤其是挖出一大坨的時候。然而越美好的事物越有毒……-1-耳垢到底該不該挖●●●▌1、能不挖就不挖絕大部分情況下,是不需要刻意去清理耳屎的。比如用棉花棒或者手指燈工具挖耳朵的時候,你有可能將耳垢向耳道深處推擠。-2-什麼情況下一定要清除耳垢?●●●雖然耳垢會自己悄無聲息的自己排出來,但是多餘的耳垢如果被自己掏耳朵的動作擠到了耳朵深處而形成耳垢耳垢栓塞,或者導致了炎症就麻煩了,需要去找醫生幫忙處理。
  • 寶寶有耳屎,挖還是不挖?
    猶抱琵琶半遮面,雖然露出了外面的耳廓,可卻不讓人知道裡面到底長什麼樣。如果不是耵聹腺分泌特別旺盛的人,定期清理就好,不需要特意每天挖一挖,在我們在跑動、跳躍或者洗澡時它們自己也會掉出來。寶寶也一樣,耳屎會在寶寶說話、吃飯、打呵欠時,隨著下頜運動,藉助皮膚上汗毛的推動作用,自動被排出體外。而且小寶寶的外耳道並沒有發育成熟,大多呈扁平縫隙狀,不容易操作,加上寶寶耳內皮膚很嫩,經常掏耳屎容易引起一些不良後果。
  • 耳屎多了到底要不要挖?最全面的答案在這裡……
    耳屎到底該不該挖?        能不挖就不挖。何時一定要清除耳屎?       雖然耳屎會自己悄無聲息的自己排出來,但是多餘的耳屎如果被自己掏耳朵的動作擠到了耳朵深處而形成耳屎栓塞,或者導致了炎症就麻煩了,需要去找醫生幫忙處理。
  • 耳屎到底該不該挖?終於有了準確答案~
    我最近耳朵痒痒的,老是控制不住去掏,結果癢倒是不癢了,反而開始有點痛起來了。其實,我以前聽說用耳勺掏耳朵有害無益,所以現在心裡有點後怕,請問耳屎到底要不要掏?如果不掏,那耳朵裡有了耳屎怎麼辦?感覺很不乾淨啊‍‍‍‍‍
  • 【育兒課堂】兒童耳屎挖還是不挖?
    近日,不少「強迫症」媽媽諮詢關於孩子耳朵內的耳屎挖還是不挖的問題,在「關注兒童聽力健康」越來越被推崇的當下,究竟該不該給孩子挖耳屎呢?知名兒科專家指出:孩子耳屎會自動排出。一般來說,孩子耳朵內的耳屎會在其說話、吃飯、打哈氣的時候,隨著下頜運動,藉助皮膚上汗毛的推動作用,自動被排除。
  • 耳屎到底該不該挖?終於找到答案了!
    不過,從醫學上看來,掏耳朵這樣的小動作,卻隱藏著大風險,如果不是特別需要,還是不要隨便挖比較好。人們掏耳朵的目的大多是為了清理耳屎,醫學上耳屎被稱作盯聹,是外耳道耵聹腺的分泌物。從理論上來講,人是不用掏耳朵的,因為外耳道內耵聹可借咀嚼、張口等下頜運動以薄片形式自行排出。
  • 耳屎到底要不要挖?現在終於知道答案了……
    癢了就撓,不舒服了就挖,掏耳朵這件事,有時候感覺還是蠻爽的!尤其是挖出一大塊的時候。
  • 「挖耳屎」會上癮,怎麼辦?
    那麼,發現孩子耳屎多,到底要不要挖出來呢?醫生建議,除非屬於產生耳屎速度顯著高於普通人的人群,需要定期清除耳屎,否則耳屎不需要人為清除。而是否屬於這種人,也需要醫生檢查後才能確定。有人覺得挖耳屎時感覺很舒服,但自行挖耳屎卻具有一定的風險,如:使用棉籤、掏耳勺、發卡等挖耳屎時,容易使外耳道皮膚摩擦損傷,引起寶寶外耳道發炎;經常掏耳朵會刺激外耳道皮膚,使皮膚淤血,反而會促進耳屎的產生;耳屎被推到耳道深處,在耳膜處堆積,越聚越多,最後形成耳垢栓塞;耳屎推到耳道深處,在鼓膜附近晃動,而鼓膜附近的皮膚是十分薄弱的,容易被摩擦受傷感染
  • 【醫普】耳屎到底要不要挖?現在終於知道答案了……
    癢了就撓,不舒服了就挖,掏耳朵這件事,有時候感覺還是蠻爽的!尤其是挖出一大塊的時候。
  • 經常挖鼻屎會讓鼻孔變大嗎?鼻屎到底該不該挖?
    計仔君覺得,愛,是想要挖鼻屎又縮回來的手,哈哈哈哈哈哈哈。即使覺得會你是不是還是忍不住要挖很多人都覺得會變大吧?控制不住自己挖鼻屎,但同時又擔心鼻孔變大,影響五官形象。挖鼻屎這個動作本身不會使鼻孔變形。你鼻孔的型號大小自打你發育完全後就固定了,不會受挖鼻屎這個動作的外力影響的。
  • 到底要不要給孩子挖耳朵?很多新手媽媽都做錯了
    昨天,朋友在微信裡吐槽:每次給女兒挖耳朵,她都說癢,要不就是疼,沒有一次成功。可是看看耳朵裡都是耳屎,真是麻煩。大家都是怎麼處理的?在線等,急!評論裡有好幾個過來人紛紛表示:我家寶寶超喜歡給她挖耳朵,本來我老公說讓別人挖耳朵是很危險的事,結果現在也經常讓我給他挖了。
  • 棉花棒挖耳朵可致感染失聰——到底該怎麼挖耳朵?
    你身邊有沒有酷愛「挖耳屎」的人?隔三差五就要挖一挖,據說從挖耳屎中能夠獲得巨大的滿足感~統計表明:每年約有7000多人,因為清理耳朵而受傷。這一次,小編就來講講關於挖耳朵的那些事!另外,如果不小心刺傷耳膜,則可引起聽力下降甚至中耳炎,要想恢復聽力有時可能需要手術治療。因此嚴格來講,不要自己掏耳朵。但由於「耳屎」生成速度比較快,每次都專門到醫院掏耳也不太現實。所以在自己掏耳時,應做到以下幾點:1挖耳屎要選用柔軟的工具:可用棉棒,輕輕在外耳道轉動,然後耳朵朝下,則耳屎可自行出來;儘量做到不用指甲、鐵籤等尖銳物掏耳。
  • 挖耳屎神器,爽到停不下來!
    更不要去採耳!!你想要在家不花錢能完全享受採耳的「顱內爽感」嗎?甚至你好奇自己的耳朵結構到底長什麼樣子嗎?像普通的棉籤和掏耳勺,耳朵裡完全看不見,不小心就懟深了傷到耳朵。尤其寶媽們給娃掏更會擔心受傷,只能用手機打燈,眼睛都要瞪瞎了都掏不乾淨。
  • 技巧 不能挖該怎麼做?BB耳屎清理我有絕招!
    ,可是小寶寶一天天長大,小耳朵也慢慢有了髒東西,於是媽媽們就在想了,有沒有一個安全又乾淨的清潔方法呢?寶寶的耳朵雖然不能挖,但你要知道除了挖,寶寶的耳朵還有其他的清潔方法呢!許多父母認為寶寶的耳屎對寶寶有害無益,所以常常動用諸如牙籤、棉籤、耳勺等器具去掏寶寶的耳屎,而且一定要掏乾淨為止。你可能覺得這並沒什麼不對。但你是否知道,經常給寶寶掏耳屎,對於寶寶的健康可是有害的哦!
  • 【德立信||實用】棉花棒挖耳朵可致感染失聰——到底該怎麼挖耳朵?
    你身邊有沒有酷愛「挖耳屎」的人?隔三差五就要挖一挖,據說從挖耳屎中能夠獲得巨大的滿足感~統計表明:每年約有7000多人,因為清理耳朵而受傷。這一次,同康藥房網就來講講關於挖耳朵的那些事!另外,耳朵不小心進水時,耳垢還可以阻擋髒水的侵入,並防止可能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如外耳道炎、中耳炎等;◆耳垢使外耳道空腔稍稍變窄,對傳入的聲波能起到過濾和緩衝的作用,使鼓膜不致被強聲所震傷。此外,富含油脂的耵聹能使外耳道保持一定的溫度和溼度,保證耳道深處的鼓膜不致變幹,從而使鼓膜處於最佳運動狀態。挖耳朵大有學問!
  • 挖耳朵的確很舒服,但究竟需不需要挖呢?很多人其實都錯了!
    很多人出於衛生的考慮往往會定期甚至是頻繁地掏耳朵這樣感覺既舒服又乾淨但是有不少人都說耳屎不用處理因為耳屎是會自行掉出來的那麼耳屎到底該不該挖?耳屎不要經常挖,耳道中的耳屎可以對外耳道形成保護作用,空氣中的灰塵,一旦進入耳道,耳屎就能粘住它,還能將一些蟲子阻擋在耳道外。
  • 耳屎不是用來「挖」的
    還記得小時候,咱媽每隔一陣兒都要例行給我們掏耳朵,我們得老實地趴著,膽戰心驚,生怕一勺子下去深了,挖得耳朵好痛。長大了,多數人家裡也會備有一隻掏耳勺。時不時耳朵覺得癢,就找出來掏一掏。上面說的這些大家再熟悉不過了。但是,今天我要大聲疾呼:耳屎並不是用來「挖」的。耳屎的醫學名稱叫「耵聹」,是外耳道皮膚上的腺體分泌出的淡黃色粘稠物質。
  • 耳屎真的不應該挖嗎?挖耳屎真的會耳聾?其實很多人都錯了!
    日前小編在知乎上看到一個人分享了自己「神奇」的經歷,因為從小被教育不能隨意挖耳朵,挖耳朵會影響聽力。所以一直沒有挖過耳朵。長大後耳朵的聽力逐漸下降,耳朵還有隱隱的疼痛感。這個小夥子也沒有在意,以為是因為長期佩戴耳機的緣故。直到有一天晚上去耳朵劇烈疼痛,嚴重影響睡眠才去了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