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重陽節,也是我國的老年節~
退休俱樂部祝福每位會員和廣大退友:
重陽節快樂!
像眼睛、鼻子一樣,耳朵裡也會產生分泌物,就是俗稱的耳屎。很多人會定期甚至是頻繁地掏耳朵。但是也有不少人沒有掏耳屎的習慣,說是耳屎是會自行掉出來。那麼耳屎到底該不該挖?要不要經常挖?怎麼挖最安全呢?
※ 潤滑保溼:由於耳屎內脂質的存在,油膩膩的耳屎可以提供潤滑作用防止耳道內的皮膚乾燥,避免過於乾燥引起耳癢、皮膚燒灼感。
※ 保護耳膜:避免沙石、水滴直接刺激或破壞耳膜。
※ 抗菌作用:耳屎中的某些成分,比如溶酶菌、免疫球蛋白等,都對細菌有一定的抑制和消滅作用。
※ 防噪音:我們的耳膜非常薄,很容易被強聲波震烈,而耳屎能起到過濾和緩衝聲波的作用。
※ 自潔作用:耳道有自排自潔的功能,大部分人的耳屎可以自行排出。由鼓膜中心形成的細胞從中心通過耳道壁向外移動,並向耳道的入口移動。耳道內的耳屎通過這種傳送帶一樣的操作,被送到出口。咀嚼和下頜運動也輔助了耳屎不斷被運出。
很多人覺得耳屎是廢物,掏了之後「耳根清淨」,聽聲音都清晰了許多。但其實耳屎能粘住進入耳道的灰塵,還能和耳道壁上的耳毛一起,抵禦外部細菌,防止感染,也能阻止小飛蟲進入耳道深部。油耳朵的黏糊糊度比幹耳屎要高,所以潤滑保溼功能更強。
如果耳屎分泌過多,聚集成團,阻塞外耳道,或因耳道進水,將原本鬆散的耳屎凝結成團塊狀不易排出,引起耳痛、耳鳴、耳堵塞感、聽力下降時,才需要及時將耳屎掏出。
※ 經常挖耳朵最大的風險就是會不小心碰傷鼓膜,引起中耳炎或者耳聾。
※ 很多人挖耳朵都是用棉籤,棉籤只適用於擦拭耳郭的位置,用其挖耳朵只會將耳屎往耳道裡面捅,使其不能自行排出,長期這樣,會讓耳屎在耳道過量堆積,若耳朵進水,很容易使耵聹吸水膨脹,腐蝕耳部脆弱的皮膚,引起發炎。
※ 經常挖耳朵還會引起耳屎分泌異常,耳屎可能會越來越多,新分泌的耵聹會由原本的片狀變成碎屑狀,從而降低保護耳朵的能力。
※ 挖耳朵的次數越多,釋放出來的組織胺也就越多,從而刺激耳朵並導致發炎。
※ 挖耳朵的次數太多,可能刺激耳道皮膚而形成外耳道乳頭狀瘤。雖然乳頭狀瘤屬於良性腫瘤,但手術切除後極易復發,多次復發極有可能轉變為惡性腫瘤。
※ 外耳道皮膚非常脆弱敏感,和軟骨膜連接緊密,皮下組織少、血液循環差挖耳朵時用力不當就會引起外耳道損傷、感染,從而導致外耳道發炎、潰爛。有的人挖耳朵用力過猛甚至可能把鼓膜掏穿,導致耳聾。
清理時,最好使用軟質小棉棒,在外耳道口處輕輕旋轉,且深度不宜超過1.5釐米。如耳屎位於深部,不能自行清理,或引起耳痛、耳鳴、耳堵、聽力下降等,最好由專科醫生幫助清理。大部分可在門診用小鑷子、外耳道衝洗、耳內鏡下取出耳屎;有些需先滴幾天耵聹水,待大塊耳屎溶解後再取出;嚴重者需手術取出耳屎。不建議自己動手或勞煩理髮店、足浴按摩店的人挖耳屎。
柔軟、淡黃色耳垢代表健康
這種耳屎,算比較健康,在兒童耳中常見。對於孩子來說,產生的耳屎比成人多是正常的,隨著年齡增長就會逐漸減少。
溼、粘、黃色耳垢代表健康
溼軟的黃色耳垢,是兩種常見的耳垢之一,大多數人都有。這種潮溼和粘稠的耳垢,特別有助於潤滑耳道,防止耳道乾燥和瘙癢。
深色、粘性耳垢代表較健康
深色的耳屎,與出汗有關。有深色耳垢的人,說明你的汗液中含有一種化學物質,比別人更容易產生體味。不過,這也是比較健康的一種。
白色、乾燥和片狀代表較健康
這種不同的耳垢與隱性基因有關。與深色耳垢相反,這種顏色通常被發現在身體氣味比較少的人身上。
耳垢厚而色暗代表壓力大
當你有壓力或恐懼時,耳朵裡的腺體就會產生比平常更多的蠟,同在壓力下出汗是類似的反應。如果你長期處於高壓力,過多耳垢會導致堵塞,導致暫時性的聽力喪失。
深棕(褐)色代表老耳垢
雖然黑色或深褐色看起來很嚇人,但你也不必太驚慌。這種耳屎一方面可能是壓力過多導致過度分泌。還有可能表明耳屎在你耳朵呆了很長時間。耳垢中的脂肪已經對氧氣產生反應,導致顏色更深。
血色耳垢代表耳膜出問題
耳屎呈血色狀,或是有大量血和膿流出,就可能是鼓膜破裂和穿孔的標誌。建議馬上去看醫生。
灰色耳垢代表可能患有溼疹
耳垢呈灰色,很可能是灰塵太多的結果。但是如果灰色耳垢,同時伴有耳道內乾裂、乾燥或瘙癢,則可能是脂溢性溼疹。這種情況,就需要醫生提供治療方法了。
資料來源:大河健康網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涉侵權請留言聯繫刪除
退休俱樂部服務熱線:
021-62227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