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業回顧(略)
二、投資展望
國家重視新基建,政策力推,從二季度開始新基建各項工作加速展開,預計最終將反映在業績上。以 5G 為例,電信運營商二季度的建設節奏明顯加快,5G 二期基站需求量中的近 80%在二季度完成供貨,因此 5G 產 業鏈相關公司二季度業績具備兌現基礎。但需要關注的是:一是二季度 5G 基站發貨量大,對於基站設備的上 遊供應商,其業績可能在二季度就有較好的表現,例如 PCB、光模塊、基站天線、基站濾波器等;二是 5G 主 設備,包括基站與傳輸設備,由於發貨更多集中在 6 月份,且運營商需要開通後才能確認收入,因此可能業績 更多兌現在三季度。此外,雲計算板塊在疫情帶動在線消費快速發展的基礎上,上半年表現也較好。
回顧 4G 周期,4G 商用後第 7 個月起,通信指數表現逐步向好。我們認為,這與 4G 商用後網絡開始規模 建設,經歷 6 個月左右的建網周期業績開始兌現有關。2013 年 12 月 18 日,中國移動率先宣布 4G 商用,但當 時的商用城市範圍有限,直到 2014 年 6 月,中國移動的 4G 商用範圍才擴大至所有地級市城區。參考歷史,中 國 5G 的商用時間為 2019 年 10 月 31 日,當時的商用範圍也僅在部分城市,5G 商用後的第 7 個月為今年 6 月。
因此,我們認為目前通信行業已經進入業績兌現階段,疊加疫情影響下,相對的高增更難能可貴,建議抓 新基建相關的中報行情,尤其是 5G、雲計算兩個板塊,其中光模塊將是首選,然後是 5G 與雲設備商。此外, 海上風力發電搶裝帶來海纜需求爆發,疊加光纖光纜行業觸底,特高壓建設帶動電纜需求較好,相關公司建議 重視。展望下半年,我們認為兩條投資主線值得關注。一是泛在網絡,5G 公網(運營商負責建設與運營)之 外,鐵路無線專網與衛星網際網路值得關注;二是萬物智聯,其中智能汽車、智能製造相關領域是重點。
此外,科技碰撞可能將是常態,市場短期可能需要業績來消化,中長期來看,我們需要關注自主創新中的 潛力標的,同時在華為受限情況下,市場補缺者可能相繼出現,也需關注市場格局變化帶來的投資機會。
2.1 關注泛在網絡:雲網一體、公專協同、天地泛在
通信已經像水和電一樣,日漸成為人類社會的基本需求。未來通信網絡的發展願景將是「無所不在、無所 不能、無所不包」的泛在網絡,發展方向包括「雲網一體、公專協同、天地泛在」等。
以雲促網,以網帶雲,雲網將一體化發展。寬帶通信網絡(無線寬帶+有線寬帶)與物聯網、大數據、人工 智能等新興技術的深度融合都將以雲作為入口與承載,「雙千兆」(千兆無線網絡 5G+千兆有線寬帶網絡)時代 為雲計算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一方面,各行各業上雲帶來新的網絡需求,需要 5G 超大連接、超低延時、超 大帶寬的無線網絡做支撐。另一方面,5G 的全面商用,將推動雲計算迎來新的爆發,驅動「雲」在服務、質量、 架構上全面升級。5G 的到來正在加速雲網融合,雲網融合又賦予 5G 更多內涵,兩者共生共長、互補互促。 5G 公網與 5G 專網將互為補充,協同服務行業客戶。
5G 既可以用於公網,也可以用於專網。當前,通信 行業還是以電信運營商的公網為主,但是 5G 所具備的海量機器類通信(大連接)、高可靠低時延等能力,為行業專網奠定了良好的發展基礎。雖然 5G 可以服務垂直行業,但電信運營商切入垂直行業會遇到專網行業標準、 專用頻段、個性化服務和運營等挑戰。我們認為,在一段時間內,5G 公網和 5G 專網將共同存在,優勢互補, 協同服務行業客戶。一方面公網運營商基於 5G 技術可以切入專網,提供有競爭力的通信解決方案;另一方面, 一些專網行業會考慮自行建設基於 5G 技術的專網,利用 5G 技術幫助實現業務的數位化轉型。
以地面網絡為基礎,衛星網際網路為補充,實現天地一體、泛在連接。通信網絡將從原來的地面通信與衛星 通信獨立運行到兩者協同發展。根據全球網際網路統計信息數據顯示,全球仍有約 31.8 億人口沒有被網際網路覆蓋, 無法接入網際網路,這些人口往往分布在欠發達區域,或者地廣人稀區域,如果建設地面通信網則投資大,收益 差。隨著技術的進步,衛星的體積、質量、成本逐年下降,可靠性、集成度逐年提升,低軌道小衛星星座的大 規模部署已經基本具備條件。未來通信網絡將由 5G 為代表的地面通信網絡負責人口稠密的城市和鄉村,而天 基網際網路負責人口稀少、建設基站困難的地區,如天空、海洋和極地,全球通信無縫覆蓋將成為現實。
2.1.1 從網到雲,重視光模塊、ICT 設備業績兌現
網是雲發展的基礎,雲是網發展的動力,但網絡被日漸管道化,而雲的發展勢頭大有超越網的趨勢。從全 球 Top30 信息網絡提供商的資本開支來看,雲計算(網際網路)巨頭正在迅速崛起,其中北美 Google、Microsoft、 Facebook、Amazon、Apple5 家公司躋身 Top10,中國的阿里巴巴位列第 23 位,值得重視。
網絡方面,5G 作為新一代移動通信網絡,在新基建政策推動下正加速建設,從而帶動了運營商投資增長。例如,中國 4G 主建設期,2015 年三大運營商的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達到 4386 億元,同比增長 16.37%。2019 年隨著 5G 開建,運營商投資規模再現增長態勢,2019 年中國運營商投資增長 4.5%。2020 年中國三大運 營商預計資本開支為 3348 億元,同比增長 11.65%,延續 2019 年的增長勢頭。其中,中國移動、中國電信、 中國聯通的資本開支預算分別為 1798 億元、850 億元、700 億元,分別同比增長 8.4%、9.6%、24%。全球 來看,2020 年起電信運營商的行動網路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將持續增長,2020 年增速為 2.42%。
5G 投資大幅增加,帶動無線網絡投資增長。2020 年,三大運營商 5G 相關投資約 1803 億元,同比增長 338%。 其中,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分別為 1000 億元、453 億元、350 億元,分別同比增長 317%、389%、 343%。5G 投資涵蓋了無線接入網、核心網、傳輸配套等,其中無線佔比最大,約 70%-80%。隨著 5G 投資的 大幅增長,4G 等投資將顯著降低,對衝後三家運營商的無線網絡投資預算達到 1810 億元,同比增長 23.23%。
中國將引領全球 5G 投資,2020 年預計新建 5G 基站約 70 萬站,5G 網投資佔比全球約 40%。中國 5G 規 模建設周期開啟,今年前三季度預計將完成 50 萬站建設。我們認為,今年四季度仍有規模建站可能,因此我們 維持中國全年新建 70 萬 5G 基站的判斷不變,2021 年新建將超 100 萬站。5G 產業鏈公司業績兌現具備基礎。
中國 5G 的產業影響力大。一方面,據 IHS 預測數據,2020 年全球運營商 5G 資本支出約 529 億美金(約 3700 億元),因此以無線部分進行測算,中國 5G 投資佔比全球接近 40%。另一方面,中國的通信設備商技 術領先,因此在上半年結束的中國 5G 設備招標中,中標份額一枝獨秀。中國移動 3 月底完成的 5G SA 二 期基站招標中,華為,中興通訊,愛立信,大唐移動中標,中國廠家份額佔比 88.54%,諾基亞出局。中國 電信和中國聯通 4 月份聯合啟動的 5G SA 二期基站招標中,華為,中興通訊,愛立信,大唐移動中標,諾 基亞再次出局,其中華為和中興通訊份額比例合計約 88%,中國廠家份額比例預期達到 90%。
因此,5G 基建相關公司業績有保障,今年 2-3 季度值得期待。從業績兌現的角度來看,實際上 PCB、 濾波器、天線、光模塊、主設備,鐵塔都可能有表現,我們建議重點關注:光模塊與主設備商。
雲計算方面,IT 上雲將是大勢所趨,雖然期間也會有波動,但中長期看仍然是成長性行業。從 2006 年 3 月,亞馬遜推出彈性計算雲服務開始,全球雲計算發展已歷經 14 年。根 IDC 預測,全球公有雲 2020 年市 場規模為 2481 億美元,其中 SaaS 最大,為 1391 億美元,PaaS、IaaS 合計約為 941 億美元,疊加私有雲 服務市場規模 2401 億美元,2020 年雲計算服務市場總規模約為 4888 億美元,佔全球 2.7 萬億美元的 IT 支出的比重約為 18.1%,滲透率仍較低。我們預計未來 10 年,雲計算仍有較大發展空間。
從科技發展的視角來看,傳統煙囪式 IT 架構,在易擴展性、穩定性、經濟性上存在劣勢。雲計算採用虛擬 化技術大幅提高伺服器、存儲的利用率,具有彈性配置、按需服務、價格低廉、運維簡單等優勢。如果企業將 ERP&CRM 放在公有雲,4 年總成本節省 85%/平均每 100 用戶。雲計算發展的前十年,以網際網路、電商等客戶 為主要需求的公有雲發展較快,AWS、阿里雲等受益最大。最近幾年,隨著傳統大中型企業開始逐步接受雲計 算架構,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以混合雲的方式部署 IT 系統,以 2B 基因擅長的微軟、華為等公司受益。
在傳統 IT 轉型雲架構的過程中,大型雲計算公司在採購伺服器、交換機等硬體設備時,可以越過傳統 IT 系統的硬體供應商,直接和上遊的晶片廠商進行議價,導致伺服器、交換機出現白牌化趨勢。由於伺服器標準 化程度高,單一客戶需求量大,白牌化使得伺服器供應商毛利率水平較低,而交換機等硬體,屬於軟硬體高度 耦合的產品,存在較大的協議、軟體等專利壁壘,即使出現白牌化趨勢,毛利率水平仍然較高。
按照市場體量來看,伺服器的數量需求遠大於交換機,市場體量約為交換機的兩倍,但給供應商創造的毛 利潤、淨利潤規模,交換機貢獻大於伺服器。國內交換機市場受益於網絡數據流量增長和雲廠商資本支出持續 景氣,行業中的主要供應商華為、紫光股份(新華三)、星網銳捷(銳捷網絡)受益明顯。
全球公有雲市場 3A 格局基本穩定。雲計算市場中,IaaS 和 PaaS 的馬太效應明顯,大廠商存在很大的成本 優勢,導致這兩類服務向頭部集中的趨勢明顯。目前來看,排名靠前的公有雲服務廠商 AWS、Azure、Ali(3A) 佔有比較好的格局。我們分析 3A 的雲計算服務收入、增速、毛利率情況發現,Azure 和 Ali 在發展階段分別落 後 AWS 三年和五年。從單個廠商的盈利能力分析,公有雲服務的收入突破 100 億美金時,開始進入盈利狀態, 其中 AWS 在 2016 年、Azure 在 2019 年收入突破 100 億美金,我們預計阿里雲將在 2021 年突破 100 億美金, 並開始逐步盈利。因此,我們認為規模效應將讓 3A 格局基本穩定,新進入者雖有機會,但競爭激烈。
SaaS 產業存在較大機會。根據 IDC 預測,2019 年全球 SaaS 市場規模為 1206 億美元,其中微軟的份額最 大為 18%,其次是 Salesforce 為 12%。在此細分領域,主要有四個子類產品,CRM、ERP、資料庫和 BI,這幾 個領域國產廠商目前份額非常低。由於歷史沿革問題,目前國內的 SaaS 市場主要被海外廠商佔據。未來國內 SaaS 市場規模將進一步擴大,國產替代機會明顯,其中金蝶、用友、廣聯達等 SaaS 廠商具備較好的發展潛力。
雲計算服務相關細分領域仍大有可為。隨著傳統企業逐步接受雲計算架構,而與網際網路、電商相比,傳統 企業自身的 IT 能力較弱,需要專業的雲管理服務供應商(MSP)協助其實現 IT 架構向雲架構的轉型。與傳統 IT 生態類似,雲計算也存在諮詢規劃、遷移實施、運維管理、增值服務開發等細分管理服務市場。根據 IDC 機 構的預測,2017-2022 年,中國雲管理服務市場規模複合增速為 70.8%,其中雲諮詢規劃、遷移實施、雲運維管 理、雲增值開發的複合增速分別為 48.5%、59.8%、76.2%、74.8%,處於非常快速增長的階段。
經過近幾年的發展,中國雲管理服務供應商逐步被市場接受,進入快速成長期,其中布局較早的有數夢工 場、雲角信息、駐雲科技、Bespin Global、安暢網絡等。與此同時,老牌 IT 服務商、分銷商、數據中心服務商 也紛紛將業務戰略焦點轉至雲管理服務,比如中軟國際、紫光股份、IBM、埃森哲、軟通動力等。
相關標的融資、併購活躍。數夢工場於 2015 年 8 月完成由阿里巴巴、銀杏谷資本投資的 4.5 億元天使輪融 資。2017 年 6 月,數夢工場獲 A 輪融資,估值超過 10 億美元,2019 年 9 月完成由浙江省國企改革發展基金和 浙商創投聯合主投 B 輪融資,融資金額達 6 億元人民幣,估值達到 15 億美元。另外,駐雲科技 2014 年獲得紅 杉資本和戈壁創投的 1000 萬人民幣的 A 輪融資;2016 年 4 月獲阿里巴巴超 5000 萬 B 輪融資;2017 年 6 月獲 得復星集團、紅杉資本 1 億元 C 輪融資。此外,中軟國際、聯想、華勝天成、富通科技、GDS 等陸續加大雲業 務布局,雲賽智聯通過收購信諾時代、網宿科技通過投資 ChinaMSP 和 FIT2CLOUD 等進入該市場。
電信(5G)與數通(雲計算)共振,光模塊、ICT 設備景氣度正當時。其中,光模塊作為光電信號互轉的 核心器件,廣泛應用於 5G 網絡建設與數據中心內部光網絡部署中,而 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設備包括基站、傳輸設備、伺服器、交換機、路由器等,也廣泛應用於電信網絡與數據中心,且供 應商正走向融合,例如華為、中興通訊、烽火通信、紫光股份、星網銳捷可以提供上述全部或多數 ICT 設備。
5G 加快建設,驅動光模塊行業高景氣。5G 的 RAN 網絡從 4G 的 BBU、RRU 兩級架構演進到 CU、DU 和 AAU 三級結構,衍生出前傳、中傳和回傳,5G 高帶寬需求需引入高速光口,接入、匯聚層需要 25G/50G 速率 接口,而核心層則需要超 100G 速率接口,將拉動光模塊需求 5000-6000 萬隻。2020 年 5G 進入大規模建設周期, 我們預計 2020-2021 年彈性均較大。其中前傳市場競爭相對激烈,毛利率相對較低,主要供應商包括華工科技、 海信寬帶、光迅科技、新易盛、中際旭創、劍橋科技、銘普光磁等,中回傳產品壁壘相對較高,格局較穩,還 能保持不錯的毛利率,主要廠商包括:海思、索爾思(華西股份)、光迅科技、劍橋科技、中際旭創等。
數通市場迎 400G 光模塊升級周期。一般來說從某一代際交換晶片的推出到對應速率的光模塊開始放量, 需要 2-3 年的時間。2014 年,博通推出首款 32x100G StrataXGS Tomahawk 交換晶片,2 年後,也就是 2016 年 下半年,100G 光模塊開始放量。預計 400G 市場將遵循 100G 市場同樣的邏輯,博通 Tomahawk3 晶片於 2017 年 12 月推出,2018 年 10 月正式量產,如此 2019 年 400G 逐步啟動,2020 年有望放量。對於光模塊而言,2019 年為 400G 元年,2020-2021 年 400G 有望持續放量,開啟新一輪升級周期。我們預計 2019 年全球 400G 需求量 為 20 萬隻,2020 年全球需求量有望達到 90 萬隻左右,2021 年需求量達到 300 萬隻左右。400G 周期裡,中國 廠商全面崛起,中際旭創份額一家獨大,此外新易盛、劍橋科技也有望獲取部分份額,貢獻收入增量。
ICT 設備領域,一是國內廠商的全球份額不斷提升,但在美國限制下,華為在海外的發展可能面臨壓力, 因此全球供應商格局可能需要再平衡;二是 ICT 設備商彼此融合,具有一攬子解決方案提供能力的公司值得重 視,例如國內的華為、中興通訊、紫光股份(新華三)基本可以提供全套 ICT 設備。
此外,雲計算作為中長期成長產業,產業鏈公司值得持續關注,包括 SaaS 提供商、雲管理服務提供商如神 州數碼等。對於 IDC 行業,雲計算會拉動 IDC 需求保持增長,但云計算投資也有「峰谷」,超前的算力/存儲部 署會因網際網路、宏觀經濟波動而短暫形成「庫存」,進而帶來投資放緩。IDC 需求不會因為供給擴大而增加, 目前我國 IDC 併購事件、轉型進入 IDC 的公司正在增加,新基建也在推動,這對供需格局或產生負面影響。 疫情下 IDC 相對受益,業績確定性高(平穩增長),國際環境變化影響小,短期佔優,未來待觀察。不過,IDC 投資的熱潮,對於 IDC 上遊供應商帶來了實質利好,例如 IDC 相關的電源、製冷,如科士達、英維克。
2.1.2 專網需求漸起,鐵路 5G 無線專網有望先行
專網通常是指面向公安、軍隊、能源、軌道交通等領域的專用通信網絡,國內現有較大的專網包括公安專 網、政務專網、鐵路系統專網、軍用專網等。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出於增加帶寬、提高速率、提 升效率、降低成本、提升競爭力等各方面的考慮,行業客戶對於專網的需求日益強烈。 專網與公網同根同源,由於公網屬於大網,產業規模大,因此專網總是儘可能引入公網技術並增添專網需 求。例如專網的主流標準 TETRA,即從 GSM 演化而來。
專網與公網相比,有些特殊要求。一是專網對低時延 要求更高。例如智能電網中的智能分布式配電差動保護場景端到端單向網絡通信時延要求不高於 15ms(雙向時 延則為 30ms),應急救援中的高清視頻傳輸(4K)與患者端的遠程機器人超聲-B 超探頭影像(1080P)需要的 雙向網絡時延為不高於 40ms,這些都只有 5G 才可以滿足。二是專網對可靠性要求更高。專網要求任何時刻網 絡的可用性均達到 99%以上,在緊急事件發生時,網絡資源可以不被其他不相關用戶佔用。三是專網需要更大 數量的終端連接。對於專網,尤其是工業網際網路這樣的應用場景,需要大量的傳感器採集各種數據,而這些數 據都需要集中到一起進行處理,這將導致專網需要具備支持大量物理終端的連接的能力。四是專網對安全性的 要求更高。對於行業用戶而言,很多數據涉及商業機密或政府機密等,相比於公網,專網安全性要求更高。
我們認為,4G 與 5G 技術將會應用於專網,最值得關注的領域將是鐵路系統無線專網。
鐵路系統擁有自己的專用無線通信網絡,用於固定點與移動點或移動點與移動點之間的鐵路工作人員的專 用無線電通信。鐵路移動通信是保證行車安全,防止作業事故,提高運輸效率,加速機車周轉,以及改善服務 質量等不可缺少的通信手段,是鐵路通信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現有鐵路 GSM-R 數字移動通信系統正在向下 一代移動通信系統演進。我們認為,中國的鐵路專用移動通信系統演進的方向可能有兩個:一是 LTE-R,基於 4G 技術,同時引入一些 5G 標準技術;二是 5G-R,即跳過 4G,直接進入 5G 時代。
實際上,GSM-R、LTE-R 以及 5G-R 中的「R」都指 Railway,也就是基於 GSM(2G)、LTE(4G)、5G 技 術,圍繞鐵路自身的特殊需求來打造專屬於鐵路的一套完整的移動通信標準體系及專用移動通信系統和網絡。 目前,我國鐵路系統仍以 GSM-R 為主,其屬於窄帶通信系統,頻譜利用率較低,主要承載語音業務和少量數據 業務,數據速率較低。但隨著鐵路通信網絡對實時語音、視頻的迫切需求,基於窄帶集群的通信系統已經不能 滿足 PIS(乘客信息系統)、視頻監控等業務的承載,GSM-R 已經無法滿足業務需求。因此,LTE-R 被推到前臺。 根據佳訊飛鴻首席科學家鍾章隊的介紹,LTE-R 是 4.75G 技術,也會大量採用 5G 標準技術,但基礎還是 4G。 LTE-R+5G 能夠為未來智能鐵路提供更有力的支撐,會推動整個鐵路行業的數位化轉型。
我們認為,LTE-R 經過幾年的研究,在國內實際上並未真正商用。而 5G 公網已走向規模商用,在國家「新 基建」政策推動下,我國的鐵路無線專網也進入升級的關鍵窗口期,有可能直接基於 5G 技術來建設,這樣一 方面可以確保技術的先進性,另一方面還可以避免重複投資,畢竟 5G 的生命周期才開始。當然,如果採用 LTE-R, 也可以引入一些 5G 技術,但不論是選擇哪種方案,我們認為鐵路專網的新建升級工作有望近期展開。
LTE-R 或 5G-R 系統一般包括基站子系統(BSS)、網絡子系統(NSS)、運行和業務支撐子系統(OSS/BSS) 和終端設備(如調度臺、車載臺、對講機等)四個部分。考慮到下一代鐵路無線專網對帶寬的要求更高,同時 可能需要最大化利用公網的成熟產業鏈優勢,因此頻譜可能採用較高頻段。假若基於類似 4G/5G 的頻段建設, 要想達到良好的覆蓋效果,預計需要每公裡 1 個基站(甚至更多)。截至 2019 年底,中國鐵路營業裡程 13.9 萬公裡以上,而根據我國鐵路建設發展規劃,預計到 2020 年,我國鐵路網規劃要達到 15 萬公裡,到 2025 年, 我國鐵路網規劃要達到 17.5 公裡左右,到 2030 年我國鐵路網規模將達到 20 萬公裡左右。我們以 2020 年的 15 萬公裡為測算基數,預計下一代鐵路專網的投資規模將達到千億級別,產業鏈相關公司值得重視。
鐵路專網基站子系統、網絡子系統的主要供應商為華為、中興通訊、泰通科技、海格通信等,運行和業務 支撐子系統和終端設備的主要供應商包括佳訊飛鴻、七一二、中國軟體、中國通號等。綜合考慮業績彈性,我 們建議重點關注佳訊飛鴻。公司系國內領先的鐵路通信解決方案商,曾參與了鐵道部 GSM-R 相關技術標準的制 定,並率先實現產品化,實現了 GSM-R 系統中的固定用戶接入(FAS)。在中國,公司生產的數字調度設備已 經裝備了全國 15 個鐵路局,覆蓋全國鐵路 5000 多個車站,成為國內鐵路數字調度領域最大的供貨商。
2.1.3 從地面走向天空,衛星網際網路發展正在提速
通信從地面走向天空,衛星網際網路隨著技術逐步成熟,將作為地面通信的重要補充,逐步成為未來主流的 通信方式之一。根據全球網際網路統計信息數據顯示,全球仍有約 31.8 億人口沒有被網際網路覆蓋,無法接入互聯 網,主要分布在偏遠地區。由於地廣人稀,建立地面通信設施性價比不高。而衛星通信就很有優勢,低軌衛星 可以實現全球覆蓋,覆蓋偏遠地區性價比更高。此外如高鐵、航空、自動駕駛等「動中通」領域,衛星通信的 優勢也更大。我們預計在後 5G 時代,衛星通信將作為地面通信的重要補充,將成為主流的通信方式之一。
SpaceX 申請了大量低軌資源,已經進入批量化發射衛星階段,可能推動全球衛星網際網路產業發展提速。SpaceX 於 2015 年 1 月啟動「星鏈」計劃,擬在太空搭建一個由 1.2 萬顆衛星組成的網絡,形成一個低成本、高 覆蓋的天基全球通訊系統。2018 年 2 月,兩顆原型測試衛星進入太空,為全球組網邁出第一步;2019 年 5 月, SpaceX 發射第一批 60 顆衛星,截至今年 6 月,SpaceX 已發射 8 批「星鏈」共計 400 多顆衛星,進展迅速。
對於衛星而言,軌道資源是一種不可再生的戰略資源,非常珍貴。根據國際電信聯盟(ITU)制定的《無 線電規則》,地球同步軌道只有一條,各國之間公平分配,而其他軌道需要各國按照「先登先佔」的原則協調分 配。此前 SpaceX 已獲得 1.2 萬顆低軌資源,2019 年 10 月又提交了 3 萬顆軌道資源的申請。這也倒逼全球各國 加快推進衛星產業的發展,搶奪軌道資源。如美國除了 SpaceX 外,還有 Oneweb(2020 年 3 月申請破產保護, 但是同時申請 47844 顆衛星軌道資源)、O3b 等為代表的商業航天企業各自推出數量巨大的星座計劃。歐盟早在 2011 年就決定將整合歐盟各成員國的資源,從歐盟層面大力發展泛歐衛星移動通信服務,使人們無論在歐盟多 偏遠的地區都能利用衛星移動接收終端實現通信,實現 「無死角」通話、高速上網和收看電視。俄羅斯將在衛 星通信領域的項目上花費 3220 億盧布(約合 43.6 億美元),其中 2800 億盧布(約合 38 億美元)用於部署 全球衛星寬帶網絡。在我國,2020 年 4 月國家發改委明確的新型基礎設施範圍包括了衛星網際網路。
我國衛星網際網路納入新基建,國內衛星網際網路發展有望提速。2020 年 4 月,國家發改委首次明確衛星互聯 網作為通信基礎設施,屬於國家新基建的範疇,也體現出國家對衛星網際網路的戰略重視。此外目前國內衛星互 聯網跟國外比,差距較大,SpaceX 的提速發展,搶佔了衛星軌道資源,預計會推動國內衛星網際網路發展提速。 目前,國內中低軌衛星通信系統主要包括鴻雁、虹雲、天地一體化、銀河航天等系統。據中國衛通集團科技委 原副主任、中星-16 衛星工程副總師、研究員閔長寧介紹,我國已經向國際電聯申報了由 864 顆衛星組成的低軌 星座寬帶系統衛星網絡資料,但目前我們在頻率地位上還相對落後(2019 年 6 月新聞)。以鴻雁為例,該系統 由航天科技集團研製,2018 年底發射第一顆實驗衛星「重慶號」,預計到 2020 年陸續發射 30 餘顆衛星,2022 年完成系統一期 60 顆衛星的組網和運營,2025 年部署 320 顆衛星。我們認為,基於衛星網際網路的國家戰略地 位、潛在經濟價值以及空間頻軌資源稀缺性,國外低軌衛星星座大規模部署或將推動國內加速部署。
從產業鏈環節上看,衛星網際網路產業主要分為:衛星製造、火箭製造、地面關口站、用戶終端。其中前期 以衛星製造、火箭製造、地面關口站為主,主要靠前期投資拉動;終端側則偏後周期,預計需要衛星網際網路建 立起來,應用起來時,終端才會迎來較快發展。我們對國內衛星網際網路市場空間做了如下預測。衛星製造:我 國已向國際電聯申報了的 864 顆衛星將發射,假設 2021 年、2022 年分別發射 400 顆、460 顆,以每顆衛星 2000萬的單價測算,對應的衛星製造市場規模為 80 億元、92 億元。地面站建設:假設 2021 年、2022 年每年建設 25 站,以每站 2 億元單價測算,則對應地面站建設市場規模為 50 億元/年。火箭製造市場:假設火箭製造市場 為衛星製造市場規模的 1/2,則 2021 年、2022 年對應的市場規模為 40 億元、46 億元。整體我們預計衛星互聯 網 2021 年、2022 年總的投資規模有望達到 170 億元、188 億元。實際上,我們認為低軌衛星市場空間可能更 大,考慮到僅 SpaceX 計劃的衛星發射量就達到 4 萬多顆,中國不應該僅幾百顆。
衛星網際網路提速,建議關注:和而泰(射頻晶片)、海格通信(終端及系統)、七一二(終端及系統)等。
2.2 重視萬物智聯:車聯網與工業網際網路正加快突破
5G 第一版國際標準(R15)於 2019 年全部凍結,基於此標準的 5G 商用網絡已經在全球規模開建。受疫情 影響,3GPP 在 2020 年 3 月的 RAN#87e 會議上推遲了 R16 標準的凍結時間至 2020 年 6 月;推遲 R17 版本凍結 時間到 2021 年 9 月,發布時間推遲到 2021 年 12 月。
3GPP R15 包括 NSA 和 SA 兩種組網方案,R15 版本網絡的基本功能已經相對完善,主要面對 eMBB(高速 率上網)場景,目前處於規模商用初期。3GPP R16 版本在功能上增強,面向 eMBB 和 URLLC(高可靠低時延) 場景,包括系統架構上持續演進、針對垂直行業應用的增強、多接入增強及人工智慧方面增強,是一個適應多 種應用場景的 SA 版本。2019 年底 R17 研究內容基本確定,大連接 mMTC 關鍵技術標準從 R16 推遲到 R17。 除此之外,R17 在數據採集增強項目、垂直行業應用能力增強等方面著力,將拓展 5G 網絡的應用範圍。隨著 R16 標準的凍結,URLLC 應用將具備商用的網絡基礎,進入發展的快車道。
2.2.1 智能汽車發展戰略落地,車聯網成為「人車路雲」協同關鍵
車聯網是新基建重要方向,也是 5G 應用明珠。車聯網是以車內網、車際網和車載移動網際網路(車雲網) 為基礎,按照約定的通信協議和數據交互標準,在車-X(X:車、路、行人及網際網路等)之間進行無線通信和 信息交換的大系統網絡,是能夠實現智能化交通管理、智能動態信息服務和車輛智能化控制的一體化網絡。
我們認為,車聯網同時具備「基建」和「應用」的雙重屬性。一方面,車聯網是智能交通基礎設施的一部 分,後者是新基建的重要方向。發改委明確「新基建」範圍包括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和創新基礎設施 三個方面,其中融合基礎設施是深度應用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支撐傳統基礎設施轉型升級而形成 的,例如智能交通基礎設施。另一方面,車聯網是 5G 最重要的行業應用之一。工信部部長苗圩曾表示,5G 最 大的應用是移動狀態的物聯網,而移動物聯網最大的市場可能是車聯網。
2020 年以來,我國車聯網在政策端、產業端均呈現加速發展態勢。
政策端:11 部委聯合發布《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上海、北京明確 2022 年車聯網發展目標。2020 年 2 月,發改委、工信部等 11 部委聯合印發《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為我國智能汽車/車聯網產業提出頂層規劃, 要求到 2025 年中國標準智能汽車的技術創新、產業生態、基礎設施、法規標準、產品監管和網絡安全體系基本 形成。車聯網涉及汽車、通信、交通、網際網路等眾多行業,此前各主管部門主要在各自領域分別推進,此次 11 部委聯合出臺如此重磅文件尚屬首次,令業界備感振奮。在地方層面,上海市政府、北京市政府分別於 2020 年 4 月、6 月發布 2020-2022 年「新基建」行動方案,均將車聯網作為重點任務之一,並提出未來三年車聯網發展 目標。截至目前,已有江蘇、浙江、上海、北京四個省市提出了較為明確、量化的車聯網發展目標。
產業端:車端、路側齊發力,車聯網生態加速成熟。從車端來看,2020 年以來車聯網發展呈現三方面趨勢。
一是新玩家加速布局。
華為多款車聯網/自動駕駛產品落地。華為於 2019 年 5 月正式成立智能汽車解決方案事業部(Car BU),定 位為「面向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供應商」,2020 年以來已有多款車聯網/自動駕駛產品落地。車載通信模組 方面,即將於 6 月上市的比亞迪漢搭載華為 5G 車載模組 MH5000,將成為全球首款搭載華為 5G 技術的量產車 型。車機系統方面,華為於 4 月 8 日首次展示 HiCar 實機操作畫面,支持車機、手機的硬體調用和算力共享等 高階功能(區別於傳統的手機車機映射方案),根據目前披露信息,寶駿 RC-6、比亞迪漢、沃爾沃 XC40 純電 版都有望成為首款上市的 HiCar 車型。智能駕駛平臺方面,華為 MDC 智能駕駛計算平臺於 2 月 13 日獲得德國 萊茵 T V 的 ISO 26262 功能安全管理認證,2 個月之後華為高階自動駕駛全棧解決方案(Autonomous Driving Solution,簡稱 ADS)的研發流程獲得德國萊茵 T V 的 ASIL D 認證,標誌著華為 ADS 研發流程體系通過汽車 功能安全最高等級認證,為華為面向整車廠打包提供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奠定基礎。
小米、字節跳動入局車聯網。車聯網公司上海博泰於 4 月 17 日宣布獲得小米集團的 B 輪融資,雙方將在 未來展開深度合作,聯手開拓車聯網市場。根據億歐汽車消息,上海博泰與小米合作的第一款 AIoT 產品即將落 地上市。5 月 18 日,據 36 氪報導,字節跳動正式組建車聯網團隊,計劃推出自己的車輛信息娛樂系統方案, 實現旗下抖音、今日頭條等移動網際網路產品在汽車終端落地。
在移動網際網路巨頭當中,BAT 從 2014 年就開始試水車聯網,華為、小米、字節跳動於五年後也開始入局, 我們認為這本質上反映了車聯網產業正逐步走向成熟,大規模應用漸行漸近。
二是新爆款加速變革。
國產特斯拉 Model 3 月銷量破萬,衝擊傳統豪華車市場。根據乘聯會數據,5 月國產特斯拉 Model 3 銷量為 11095 萬輛,繼 3 月 10160 輛之後再次破萬,與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整體萎靡的情況形成反差(主因是補貼退 坡、疫情影響)。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 Model 3 已不僅僅是純電動汽車市場的「攪局者」,其銷量已經對傳統 豪華品牌市場固有格局形成威脅,3 月份特斯拉 Model 3 銷量力壓寶馬 5 系(9592 輛)、奧迪 A6(9532 輛)、奔 馳 C 級(9421 輛),登頂高端轎車銷冠。特斯拉 Model 3 在整車電子電氣架構方面實現重大變革。Model 3 將整 車電子電氣架構(E/E 架構)劃分為中央控制 DCU、左車身控制 DCU、右車身控制 DCU 三個部分,其中中央 控制 DCU 整合了駕駛輔助系統(ADAS)、信息娛樂系統、外部連接和車內通信系統功能,車身與便利系統、 底盤與安全系統和部分動力系統分屬車身控制模塊。通過採用中央計算器+區域分布架構,Model 3 大幅減少了 車內控制器數量和線束長度,同時實現整車 OTA 升級,遙遙領先競爭對手。在特斯拉之後,豐田、寶馬、大眾 等傳統整車巨頭正發力追趕,有望在近兩年推出下一代 E/E 架構車型。我們認為,特斯拉引領的整車 E/E 架構 創新將有力地加快汽車網聯化、智能化進程,推動車聯網應用走向縱深和普及。
三是新技術加速滲透。
根據高工智能汽車研究院數據,2020 年以來國內搭載各項智能網聯功能的車型上險量及佔比顯著提升。從 1-4 月數據來看,國內自主及合資品牌新車上險量約 442 萬輛(不包括進口車,下同),其中搭載 ADAS(L0-L2) 功能的佔比 31.6%,同比增長近一倍,搭載 ADAS(L2)功能的佔比 9.4%,同比提升 8pp,搭載 OTA 功能的達 到 86.2 萬輛,同比增長 127%,搭載 HUD 功能的 12.8 萬輛,同比增長 42%。從 1-3 月數據來看,國內自主及合 資品牌新車上險量約 307 萬輛,其中搭載 4G 聯網功能的佔比 46.1%,同比提升 20pp,搭載語音識別功能的佔 比 58.7%,同比提升 28pp,同時搭載 4G 聯網和數字座艙(雙屏+語音識別)功能的佔比 12.8%,同比提升 10pp。
我們認為,一方面,消費者對於各類車載智能網聯技術的接受度和購買意願正在快速提升,汽車智能化/ 網聯化水平逐漸變成消費者購車所考慮的關鍵因素,需求端的向好有望拉動車聯網產業加速爆發;另一方面, 從絕對水平來看,大多數智能化/網聯化配置的新車滲透率仍不足 50%,同時 5G、C-V2X、L3 以上級別自動駕 駛等下一代智能網聯「黑科技」尚處於商業化初期,因此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空間十分廣闊。
從路側來看,2020 年以來車聯網在高速公路場景取得突出進展。全國高速公路車路協同創新示範裡程超 4000 公裡,杭紹甬高速開啟智慧高速。高速公路是部署車聯網路側設備的關鍵場景之一,以下一代車聯網技術 為基礎的車路協同是未來智慧高速公路建設的核心內容。據高新興吳冬生博士統計,截至 2020 年 5 月全國有超 4000 公裡高速公路已或即將開展車路協同創新示範工作。其中,杭紹甬高速因巨額投資引發業界關注,根據 2020 年 3 月浙江省交通運輸廳披露的《杭紹甬智慧高速公路建設項目方案》,該條高速經杭州、紹興、寧波三地,全 長約 174 公裡(含利用杭州灣大橋南接線約 24 公裡),採用六車道標準建設,總投資約 707 億元,平均每公裡 造價 4 億元,大約是普通高速公路造價的 2.5 倍。根據規劃,杭紹甬高速基本路段將按照 0.2km 一個的密度在 道路兩側分別布設車路協同設備(RSU)、高清固定攝像機,按照 1km 一個的密度在道路兩側分別布設交通流 感知、視頻監控設備,以 10km 左右間距布設全要素氣象監測設備,部署多網融合通信系統(DSRC、LTE-V2X、 5G 等),車輛 120km/h 行駛速度下通信延時低於 10ms,建設高精度定位系統、高精度地圖、雲控平臺,全面支 持自動駕駛。杭紹甬高速預計 2020 年 6 月底開建、2022 年通車,目前已有阿里、吉利等巨頭確定參與建設。
2.2.2 工業網際網路系新基建重點,標準化工控硬體與軟體有望爆發
工業網際網路是物聯網在工業領域的應用,目標是智能製造。工業網際網路是滿足工業智能化發展需求,具有 低時延、高可靠、廣覆蓋特點的關鍵網絡基礎設施,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先進位造業深度融合所形成的新 興業態與應用模式。工業網際網路是物聯網在工業領域的垂直應用,其實質是一種技術手段或解決方案,目標是 要實現智能製造。由於工業產業涉及領域較多,包括石油化工、金屬冶煉及加工、食品飲料、電氣機械、服裝 造紙、醫療器械製造、重型機械製造、家電製造等等,因此工業網際網路的應用範圍十分廣泛。工業網際網路是制 造業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的重要載體,也是全球新一輪產業競爭的制高點。
工業網際網路是新基建重點方向,工信部發文提出「十百千」計劃」。為促進位造業轉型升級,國家高度重視 工業網際網路發展,2015 年在《中國製造 2025》中首次提出「加強工業網際網路基礎設施建設規劃與布局」,近年 來圍繞頂層設計、項目試點、集群發展、生態構建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2020 年以來,工業網際網路作為「新 基建」的一部分,再次引起高層關注。2020 年 3 月,工信部印發《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關於推動工業網際網路 加快發展的通知》,要求推動基礎電信企業建設覆蓋全國所有地市的高質量外網,打造 20 個企業工業網際網路外 網優秀服務案例,鼓勵工業企業升級改造工業網際網路內網,打造 10 個標杆網絡,推動 100 個重點行業龍頭企業、 1000 個地方骨幹企業開展工業網際網路內網改造升級。
工業網際網路的經濟貢獻顯著。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測算,2018 年、2019 年我國工業網際網路產業經濟增加 值規模分別為 1.42 萬億元、2.13 萬億元,同比實際增長為 55.7%、47.3%,佔 GDP 比重為 1.5%、2.2%,對經濟 增長的貢獻為 6.7%、9.9%。其中,工業網際網路核心產業穩步增長,2018 年、2019 年核心產業增加值規模為 4386 億元、5361 億元;工業網際網路融合帶動的經濟影響快速擴張,2018 年、2019 年增加值規模為 9808 億元、1.60 萬億元。預計 2020 年,我國工業網際網路產業經濟增加值規模約為 3.1 萬億元,同比實際增長約 47.9%,佔 GDP 比重為 2.9%,對 GDP 增長的貢獻將超過 11%。其中,核心產業增加值規模將達到 6520 億元,融合帶動的經濟 增加值將達 2.49 萬億元。2018 年、2019 年我國工業網際網路帶動全社會新增就業崗位 135 萬個、206 萬個。
資本市場對工業網際網路的重視程度提升。根據工業網際網路產業聯盟統計:一級市場方面,2019 年國內工業 網際網路相關風險投資達到 732 件,涉及非上市企業 678 家,IDG、金沙江、紅杉資本等知名風投機構加大在工 業網際網路領域投資布局,上海、北京、廣州、成都等地紛紛新設立工業網際網路創投基金;二級市場方面,2019 年共 17 家工業網際網路企業完成 IPO,包括 1 家主板上市和 16 家科創板上市。
工業網際網路解決方案涉及「端管雲」+「安全」。我們認為,工業網際網路解決方案包括 6 個核心部分:端(設 備/軟體)、管(通信網絡)、雲(IaaS 基礎設施即服務、PaaS 平臺即服務和 SaaS 軟體即服務)以及安全管控。 其中,端的智能化、自動化是核心,雲是工業網際網路轉型的最佳切入點,安全管控貫穿始終。
端和管:位於工業網際網路產業鏈上遊,主要提供工業網際網路所需的先進設備、軟體及互聯互通設施, 以支持數據採集、傳輸/轉發、存儲、分析和開發。我們認為,工業網際網路的核心落腳點在於工業智能 化、流程再造/自動化,而網際網路實際上更多是一種賦能手段。目前 PLC 國產化率不到 10%,工業互 聯網浪潮將加速替代進程。此外,工業機器人將加速普及,海量數據將需要強化邊緣計算能力。
云:全球主要工業網際網路服務提供商在切入工業網際網路市場時,以「雲」為主。網際網路巨頭、ICT 公 司的切入點包括 IaaS、PaaS、SaaS,但由於垂直行業屬性,IaaS 更具優勢。製造業企業基於對工業的深刻理解,主要提供 PaaS 和 SaaS 服務,但一般不自建 IaaS。未來的發展趨勢可能是:IaaS 趨於寡頭 壟斷,關注通用性、穩定性與安全性,PaaS 強調其平臺屬性中的匯聚性,SaaS 則注重於專業性、個性 化。未來,製造業企業提供工業網際網路服務的主戰場可能是 PaaS 與 SaaS。
安全:既包括設備端的安全晶片、系統軟體安全,也包括網絡安全等,將成為工業網際網路的標配。工 業網際網路的安全,從工業視角來看,重點是保障智能化生產的連續性、可靠性,關注智能設備、控制 設備及系統的安全;從網際網路視角來看,重點是保障工業網際網路的應用安全、網絡安全、數據安全等
網絡是工業網際網路的基礎,工業網際網路通信市場規模穩步增長。工業網際網路網絡包括網絡互聯和數據互通 兩個層次。數據互通是指數據和信息在各要素間、各系統間實現無縫傳遞,異構系統在數據層面能夠相互「理 解」,從而實現數據互操作與信息集成。網絡互聯是實現數據互通的基礎,包括工廠內網絡和工廠外網絡。從整 體產業結構來看,通信網絡在工業網際網路整體產業中佔比約為 23%,2016-2018 年,工業網際網路通信市場保持了 10%左右的增長速度,到 2018 年工業網際網路通信市場規模達 1233.8 億元,2019 年預估市場規模為 1356.24 億元。
工業乙太網交換機是工業乙太網的核心設備,市場規模也在快速增長。ARC 諮詢公司數據顯示,工業以太 網交換機在 2018 年全球市場規模為 16 億美元,並將在未來 5 年內保持超過 10%的複合增長率,按此增長速度 計算,預計到 2023 年,全球工業乙太網交換機市場規模將超過 25.77 億美元。工業網關是設備聯網產品中的重 要產品,起到協議轉換和融合各異構系統的作用。根據市場研究機構 Zion Market 的數據,2018 年全球工業網 關市場規模為 9.4 億美元,到 2025 年市場規模將增長到 21 億美元,以超過 12.5%的複合增長率增長。
……
(報告觀點屬於原作者,僅供參考。報告來源:中信建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