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託邦一詞,最早出現在1516年英國爵士莫爾的著作《烏託邦》中,這個概念成為了一個「理想的現世天堂」的代稱,即人類對美好社會的憧憬,是人類思想意識中最美好的社會。
烏託邦雖為一種理想,但在如今「不斷強調個體主義」的社會中,確也依舊算不得瘋狂,論其本質,烏託邦是極具啟發性的。
正如美國學者雅各比在2005年出版的《不完美的圖像:反烏託邦時代的烏託邦思想》一書中指出的那樣,「切實可行的改革有賴於烏託邦夢想——或者至少可以說,烏託邦理想推動著與日俱增的進步」。
是的,我們在反烏託邦中應當領悟的,不是針對未來的恐懼、厭惡與逃避,而應當獲取面對未來,或者說是面對通向未來的現實的勇氣。
人們有多麼質疑烏託邦,就有多麼嚮往它。而眼下,這種嚮往與追求,在一場泛文化的全媒體創新會上,以白話的形式得以演繹。
致匠人匠心:不負光陰易 咫尺匠心難
講真,當朋友興致勃勃地邀請我參加優酷「白話·文——2017泛文化全媒體創新會」的時候,我內心中是有些猶豫的:慣性思維作祟下,這不過是一個網際網路巨頭藉由「泛文化」噱頭,順勢召開的一個內容布局的戰略發布會而已。
我的猶豫其實是有充足理由的,因為在我看來,固持文化優越的大有人在,「遺老」、「遺少」們雖多有通過閱讀汲取文化,卻對世界茫然不解,對於他們的論說我也只能付諸一笑;至於所謂「憤青」、「憤老」的「民粹主義」,皆因對某些文化的片面了解所致。可能某種意義上,他們與單純認為「外國的月亮更圓」的那群人,並無本質區別。
然而,當我聽到優酷正在做出種種嘗試,希望通過自身網際網路式的「創新表達」來推動中國文化的進步、滿足社會文明與個體需求,那種強烈的意願確實顛覆了我此前、甚至僅僅是半個小時之前的想法。
誠然,無論是一個國家的發展、還是社會個體的存在,競爭的首要就是要對不同文化融會貫通。網際網路時代中的「內容為王」,其實並不能夠完全表達文化的價值、以及社會核心區域的美學主體,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文化融合才是競爭力轉化的途經。
所以,當看到優酷打造的文化節目《了不起的匠人2》已登錄平臺並繼續熱播時,我的內心是狂喜的,因為在這樣一個娛樂至死的年代,一家企業正用自己的方式拼了命幫國人重塑對文化的信仰。
按照阿里巴巴文化娛樂集團大優酷事業群高級副總裁王平女士在發布會上的說法,所謂泛文化,簡單講就是傳統文化類型節目的「白話·文」,提倡「內容更親民,分發更有效,調性更年輕,表達更多元,手法更時尚,營銷更貼身」。
更重要的是,文化節目要以更容易被年輕人接受的形態呈現到人們面前,讓他們看到並感受到這個「更酷」的世界,這件事非常有價值。
我想,這應該也是優酷打造《了不起的匠人》這個節目的「初心」吧。洶湧而至的信息浪潮蠱惑得人心浮躁,匠人所代表的淬鍊心性之道,在當代更能形成一種雖無法觸及卻感懷戚戚的精神聖域。
不知是不是所有的匠人都像這樣、亦或是都應該這樣:貌似普通卻身懷絕技,擇一事便終一生,我們所見之新奇,於他們都是日復一日的尋常,深藏不露且甘於寂寞。
《了不起的匠人》從「清流」變成「熱流」,這種逆襲在整個市場無疑是成功的:
優酷通過鏡頭想要表達的,不僅僅是以微紀錄的形式向人們展示匠人們的手藝生活、精妙器物作品以及各地的人文風情;
也是希望運用「古雅動人的傳統技藝搭配年輕態語系和視聽效果」、每集時長控制在12-15分鐘等創新,嘗試著打破傳統紀錄片嚴肅、冗長和小眾的原始形象;
更甚,或許優酷也在要用自己這樣一部匠心之作,更好地將傳統文化和時代精神進行融合,向世人宣告反烏託邦時代中烏託邦式的「泛文化」內涵。
明星之於傳承的匠心之禮 態度·遠見·深度
在晚上的「優酷奇妙夜」現場,優酷還一口氣發布了《再見李敖》、《造物者》、《百心百匠》、《野蠻學院》、《你好!老傢夥》等20多部文化創意節目,涵蓋了真人秀、脫口秀、輕綜藝、紀錄片四大類型。
這場「泛文化」的饕餮盛宴,真是既接得了地氣,又「餵得飽饑渴的靈魂」。
我想在優酷領導者中,一定有文化高人,或者相對於他們的企業家身份,資深文化專家的稱謂似乎更為恰當。
我這樣說是有原因的!
我們來看,同樣是與匠人精神相關的、即將上線的三檔節目:
《百心百匠》:由孫冕先生發起,擬邀請100位社會文化精英、演藝明星、體育明星,用親力親為的方式去感知與探尋匠人匠心的真諦;
《造物者》:由吳曉波先生牽頭,集結10位新銳匠人衝擊60天內淘寶銷售千萬的夢想,為「新匠人的產業集群」的最終達成,創造契機;
《你好!老傢夥》:由王珞丹女士演繹,尋覓傳統匠人、見證傳統手藝變身為時尚爆款的一次「公路之旅」。
起初,我還有些質疑,認為當紅明星成為紀錄片的內容擔當載體,會混淆人們真正的關注點(明星本身還是節目本身)。
事後來看,優酷似乎早就考慮到了這一問題,所以一次性發布3檔圍繞「匠人精神」的紀錄片節目,以形成匠心內容矩陣,大家把對明星的關注快速轉移到節目本身上來,匠人才是真正的主人公,喚起人們對那些即將被遺忘的、寶貴的物質文化遺產背後的文化傳承的關注。
在我看來,優酷對於「匠人匠心」的執著並非為了介紹歷史,而是要在如此繁華與躁動的當下,通過這樣的內容、這樣的表現形式將這種精神繼續沉澱並延續下來,匠人們用生命的輪迴堅守的這一品格,也正是優酷對於泛文化傳承之路的探索,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匠人匠心呢?
有一點特別值得我敬佩,就是優酷的這些匠人類節目在內容上精雕細琢,但在文化的表述上卻高而不冷,更白話更有趣,可看性極高,所以更利於提高文化類節目在年輕群體的滲透率。能從這樣一個維度對泛文化創新的入口進行「白話·文」的詮釋與配置,可想而知優酷的文化底蘊是多麼深厚。
回歸到商業價值的本質,說到底其實還是變現,然而就我來看,優酷對於國人文化信仰重建的意義,真的要遠大於其商業價值本身。
在泛文化領域,每個參與者的思想行為都將對其產生功效,只不過,文化是由形態不一的個性獨特的符號所組成,因此個性文化與當代文化體系的融合就顯得非常重要。優酷希望通過「白話·文」的方式推動用戶需求與消費,這就是網際網路時代中打通「文化、公益、商業、個體」之前關係的途徑之一。
人類歷史的發展都源於文化的變革、源於文化的當代性,因此在文化體系中加注新的「基因」,就必須從當下人們的行為語言要素進行切入。
正因如此,對優酷「白話·文」的理解一定不能浮於表象上的,而是要把握住社會文化主體的革新與應用,這才是驅動文化與文明得以前行的核心力量,而這種轉變需要每一位文化參與者共同推動。
事實上,我認為在自由和個性愈發得到世人重視的今天,反烏託邦思想甚至一度要蠢蠢欲上位,如果說這越來越是一個反烏託邦的時代,那也一點不為過,但這並不會影響人們對「理想的現世天堂」有所憧憬。
只不過,這個天堂不是由神創造,而是依靠人的理性與美德造就而成的:它試圖藉由將若干可欲的價值和實踐呈現於一個理想的國家或社會,以促成這些價值和實踐。
而再次回顧整場發布會,優酷正真真切切地用自己那一套獨有的模式,掀起了一次文化的新浪潮。是的,對於烏託邦,人們有多麼質疑它,就有多麼嚮往它!
本文系原創,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