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烏託邦時代的烏託邦式泛文化

2021-02-19 知乎日報

烏託邦一詞,最早出現在1516年英國爵士莫爾的著作《烏託邦》中,這個概念成為了一個「理想的現世天堂」的代稱,即人類對美好社會的憧憬,是人類思想意識中最美好的社會。

烏託邦雖為一種理想,但在如今「不斷強調個體主義」的社會中,確也依舊算不得瘋狂,論其本質,烏託邦是極具啟發性的。

正如美國學者雅各比在2005年出版的《不完美的圖像:反烏託邦時代的烏託邦思想》一書中指出的那樣,「切實可行的改革有賴於烏託邦夢想——或者至少可以說,烏託邦理想推動著與日俱增的進步」。

是的,我們在反烏託邦中應當領悟的,不是針對未來的恐懼、厭惡與逃避,而應當獲取面對未來,或者說是面對通向未來的現實的勇氣。

人們有多麼質疑烏託邦,就有多麼嚮往它。而眼下,這種嚮往與追求,在一場泛文化的全媒體創新會上,以白話的形式得以演繹。

致匠人匠心:不負光陰易 咫尺匠心難

講真,當朋友興致勃勃地邀請我參加優酷「白話·文——2017泛文化全媒體創新會」的時候,我內心中是有些猶豫的:慣性思維作祟下,這不過是一個網際網路巨頭藉由「泛文化」噱頭,順勢召開的一個內容布局的戰略發布會而已。

我的猶豫其實是有充足理由的,因為在我看來,固持文化優越的大有人在,「遺老」、「遺少」們雖多有通過閱讀汲取文化,卻對世界茫然不解,對於他們的論說我也只能付諸一笑;至於所謂「憤青」、「憤老」的「民粹主義」,皆因對某些文化的片面了解所致。可能某種意義上,他們與單純認為「外國的月亮更圓」的那群人,並無本質區別。

然而,當我聽到優酷正在做出種種嘗試,希望通過自身網際網路式的「創新表達」來推動中國文化的進步、滿足社會文明與個體需求,那種強烈的意願確實顛覆了我此前、甚至僅僅是半個小時之前的想法。

誠然,無論是一個國家的發展、還是社會個體的存在,競爭的首要就是要對不同文化融會貫通。網際網路時代中的「內容為王」,其實並不能夠完全表達文化的價值、以及社會核心區域的美學主體,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文化融合才是競爭力轉化的途經。

所以,當看到優酷打造的文化節目《了不起的匠人2》已登錄平臺並繼續熱播時,我的內心是狂喜的,因為在這樣一個娛樂至死的年代,一家企業正用自己的方式拼了命幫國人重塑對文化的信仰。

按照阿里巴巴文化娛樂集團大優酷事業群高級副總裁王平女士在發布會上的說法,所謂泛文化,簡單講就是傳統文化類型節目的「白話·文」,提倡「內容更親民,分發更有效,調性更年輕,表達更多元,手法更時尚,營銷更貼身」。

更重要的是,文化節目要以更容易被年輕人接受的形態呈現到人們面前,讓他們看到並感受到這個「更酷」的世界,這件事非常有價值。

我想,這應該也是優酷打造《了不起的匠人》這個節目的「初心」吧。洶湧而至的信息浪潮蠱惑得人心浮躁,匠人所代表的淬鍊心性之道,在當代更能形成一種雖無法觸及卻感懷戚戚的精神聖域。

不知是不是所有的匠人都像這樣、亦或是都應該這樣:貌似普通卻身懷絕技,擇一事便終一生,我們所見之新奇,於他們都是日復一日的尋常,深藏不露且甘於寂寞。

《了不起的匠人》從「清流」變成「熱流」,這種逆襲在整個市場無疑是成功的:

優酷通過鏡頭想要表達的,不僅僅是以微紀錄的形式向人們展示匠人們的手藝生活、精妙器物作品以及各地的人文風情;

也是希望運用「古雅動人的傳統技藝搭配年輕態語系和視聽效果」、每集時長控制在12-15分鐘等創新,嘗試著打破傳統紀錄片嚴肅、冗長和小眾的原始形象;

更甚,或許優酷也在要用自己這樣一部匠心之作,更好地將傳統文化和時代精神進行融合,向世人宣告反烏託邦時代中烏託邦式的「泛文化」內涵。

明星之於傳承的匠心之禮 態度·遠見·深度

在晚上的「優酷奇妙夜」現場,優酷還一口氣發布了《再見李敖》、《造物者》、《百心百匠》、《野蠻學院》、《你好!老傢夥》等20多部文化創意節目,涵蓋了真人秀、脫口秀、輕綜藝、紀錄片四大類型。

這場「泛文化」的饕餮盛宴,真是既接得了地氣,又「餵得飽饑渴的靈魂」。

我想在優酷領導者中,一定有文化高人,或者相對於他們的企業家身份,資深文化專家的稱謂似乎更為恰當。

我這樣說是有原因的!

我們來看,同樣是與匠人精神相關的、即將上線的三檔節目:

《百心百匠》:由孫冕先生發起,擬邀請100位社會文化精英、演藝明星、體育明星,用親力親為的方式去感知與探尋匠人匠心的真諦;

《造物者》:由吳曉波先生牽頭,集結10位新銳匠人衝擊60天內淘寶銷售千萬的夢想,為「新匠人的產業集群」的最終達成,創造契機;

《你好!老傢夥》:由王珞丹女士演繹,尋覓傳統匠人、見證傳統手藝變身為時尚爆款的一次「公路之旅」。

起初,我還有些質疑,認為當紅明星成為紀錄片的內容擔當載體,會混淆人們真正的關注點(明星本身還是節目本身)。

事後來看,優酷似乎早就考慮到了這一問題,所以一次性發布3檔圍繞「匠人精神」的紀錄片節目,以形成匠心內容矩陣,大家把對明星的關注快速轉移到節目本身上來,匠人才是真正的主人公,喚起人們對那些即將被遺忘的、寶貴的物質文化遺產背後的文化傳承的關注。

在我看來,優酷對於「匠人匠心」的執著並非為了介紹歷史,而是要在如此繁華與躁動的當下,通過這樣的內容、這樣的表現形式將這種精神繼續沉澱並延續下來,匠人們用生命的輪迴堅守的這一品格,也正是優酷對於泛文化傳承之路的探索,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匠人匠心呢?

有一點特別值得我敬佩,就是優酷的這些匠人類節目在內容上精雕細琢,但在文化的表述上卻高而不冷,更白話更有趣,可看性極高,所以更利於提高文化類節目在年輕群體的滲透率。能從這樣一個維度對泛文化創新的入口進行「白話·文」的詮釋與配置,可想而知優酷的文化底蘊是多麼深厚。

回歸到商業價值的本質,說到底其實還是變現,然而就我來看,優酷對於國人文化信仰重建的意義,真的要遠大於其商業價值本身。

在泛文化領域,每個參與者的思想行為都將對其產生功效,只不過,文化是由形態不一的個性獨特的符號所組成,因此個性文化與當代文化體系的融合就顯得非常重要。優酷希望通過「白話·文」的方式推動用戶需求與消費,這就是網際網路時代中打通「文化、公益、商業、個體」之前關係的途徑之一。

人類歷史的發展都源於文化的變革、源於文化的當代性,因此在文化體系中加注新的「基因」,就必須從當下人們的行為語言要素進行切入。

正因如此,對優酷「白話·文」的理解一定不能浮於表象上的,而是要把握住社會文化主體的革新與應用,這才是驅動文化與文明得以前行的核心力量,而這種轉變需要每一位文化參與者共同推動。

事實上,我認為在自由和個性愈發得到世人重視的今天,反烏託邦思想甚至一度要蠢蠢欲上位,如果說這越來越是一個反烏託邦的時代,那也一點不為過,但這並不會影響人們對「理想的現世天堂」有所憧憬。

只不過,這個天堂不是由神創造,而是依靠人的理性與美德造就而成的:它試圖藉由將若干可欲的價值和實踐呈現於一個理想的國家或社會,以促成這些價值和實踐。

而再次回顧整場發布會,優酷正真真切切地用自己那一套獨有的模式,掀起了一次文化的新浪潮。是的,對於烏託邦,人們有多麼質疑它,就有多麼嚮往它!

本文系原創,轉載請註明來源

相關焦點

  • 金觀濤:中國文化的烏託邦精神|雙體實驗室
    由此,我們可以理解,中國傳統社會的烏託邦理想為何具有不同於西方烏託邦的一個重大特點,這就是,與大同相對立的不是亂世,而是小康。在西方的烏託邦理念中,很少把太平盛世作為批判和超越之對象。只有用道德完美這種價值投射社會,才能產生中國特有的大同理念:一種泛道德主義神話。
  • 成中英:全球正陷入「反烏託邦」怪圈 然而弔詭的是什麼?
    但是,基於對苦難記憶與逼仄現實的反思,人類的烏託邦理想總是揮之不去,這便形成了關於烏託邦的第二重悖論,即儘管烏託邦不可能實現,但其理想恆久存在;而烏託邦一與現實接觸,便迅速遁化為反烏託邦式的存在。無論是柏拉圖的「理想國」,還是莊子的「無何有之鄉」,人類總是往返於烏託邦與反烏託邦的欣喜苦痛之中。但痛苦越深沉,烏託邦理想就越不息,這便構成了烏託邦理想的第三重悖論。
  • 科技帶來的一定是進步與文明嗎——反烏託邦未來建築賞析
    上一期我們介紹了反烏託邦三部曲之一的美麗新世界,恰好今年美麗新世界又新開了美劇。既然是反烏託邦作品,勢必要構建一座烏託邦,或者說劇情一定是在烏託邦下推進的。那麼今天我們就以美麗新世界這部美劇為引子,來看看美帝人民眼中未來烏託邦是個什麼樣子。
  • 遊戲科普姬|聊聊《Orwell(奧威爾)》展現的反烏託邦意識
    首先來明確一下,反烏託邦是什麼。反烏託邦(Dystopia)(又譯作「反靠烏託邦」、「敵託邦」或 "廢託邦"),又作anti-utopia或cacotopia、kakotopia。與烏託邦相對。其實反烏託邦正是源於烏託邦。最早提出這個烏託邦這個概念的人是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
  • 烏託邦小史:是未來藍圖還是空中樓閣?
    在《界面文化》的一篇文章整理的各路媒體的觀點中,就有人指出,《動森》為飽受都市壓力之苦的現代人提供了一種重返自然的想像,讓玩家能夠在虛擬世界之中暫時地擺脫在現代工業社會中的「螺絲釘」角色,享受難得的自由。作為一款既無複雜劇情又無繁瑣任務的「反主流」遊戲,《動森》的爆紅其實恰恰反射出今天人們心中仍然普遍潛藏的「烏託邦」情結。
  • 幹掉我們的不是「老大哥」:從《烏託邦》到《美麗新世界》
    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託馬斯 · 莫爾在小說《烏託邦》中創造了一個社會和諧美滿、科技發達的「美好世界」,這便是烏託邦文學的最早起源。託馬斯 · 莫爾(史上第一位空想社會主義者)不幸的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離理想中的烏託邦社會似乎越來越遠。經濟危機、世界大戰、艱難的戰後重建……於是,人們逐漸對烏託邦進行質疑與反思,這股潮流同樣呈現在文學創作之中。
  • 英國文學的獨特氣質: 「烏託邦文學」與「反面烏託邦文學」
    「烏託邦」一詞是16世紀英國人文主義作家託馬斯·莫爾(1478—1535)在《烏託邦》(1516)一書中創製出來的,是「虛構的理想國度」的意思,顯然受到了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理想國》的影響。莫爾採用了人文主義時期常見的遊記體敘述方式,想像並描述了一個完美的烏託邦國家,系統地構想和規劃了烏託邦的政治、經濟、科學文化、宗教、對外關係等方面的主要特徵。
  • 《美麗新世界》再次證明,反烏託邦劇不好拍|科幻迷
    可以毫不猶豫地說,反烏託邦劇又一次令人失望了。強設定的「反烏託邦」 「歡迎來到新倫敦。我們有三條規則:沒有隱私,沒有家庭,沒有單一配偶制。」由於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科學技術的高度發達,社會進入和平穩定的發展期,傳說中的「烏託邦」就此形成。在這一「烏託邦」中,人們接受著各種安於現狀的制約和教育,一切都被標準統一化。這種統一,除了三條規則所說的拋棄自我,階級限定也是關鍵指向。
  • 反烏託邦三部曲,以女性悲劇命運為切入點看對「女性權利」的警示
    部部皆為經典,於是讀者們便將其稱為「反烏託邦三部曲」。基於社會現狀,我們不得不思考,當社會的進步與女性地位的不斷攀升,在烏託邦的世界中,她們會以什麼樣的身份、品格生存呢?女性的命運變化實際才是最能反映社會狀態的標誌。
  • 你們反烏託邦界到底還有沒有新東西
    這同樣是給反烏託邦遊戲的忠告。反烏託邦困境時至今日,「反烏託邦」(Dystopia)已經不再是個時髦的概念。通常意義上來說,反烏託邦指的並不是反對烏託邦,而是烏託邦的反面。反烏託邦作品幾乎都是通過描繪反烏託邦所指代的某種惡劣的社會形態來達到警示他人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這並不表示他們所追求的就是烏託邦。正如「反烏託邦」這個詞的首創者約翰·密爾所說,「烏託邦是太過美好而不能成真,反烏託邦則是太過糟糕而不可實行」。
  • 這部反烏託邦動漫你絕對不能錯過!
    看慣了男主坐擁後宮的後宮番和異世界爽番,目光也許就會轉向有深度的動漫,而這部心理測量者則融合了反烏託邦的元素,在未來的世界中,每個人的生活都被機器精密地督促著,就連「犯罪可能」都會被機器做出精密的計算。 而就在這時,有人開始挑戰這樣的規則。當犯罪可能不能被計算,那麼這個人的善惡標準又是什麼?
  • 電影《不知不覺愛上你》發「烏託邦式」概念海報
    海報首發「烏託邦式」喜劇風格盡顯眼底在當天的活動中,電影《不知不覺愛上你》首發一款「烏託邦式」概念海報。《不知不覺愛上你》是一部十足的「烏託邦式」風格喜劇。對此,曾揚導演向大家介紹了整部電影的價值概念:「烏」是無的意思,「託」表示寄託,「邦」則代表地方、國度。「烏託邦」實則就是一則寓言、一出夢的戲劇。電影用一種極致的人設、極致的效應、極致的情感,將喜劇性淋漓盡致地噴灑在銀幕,讓大家在影院重逢,一起「變傻」,分享快樂。
  • 熟悉又陌生的反烏託邦,《少數幸運兒》中的「病態藝術」
    但這個世界的一切都被統一的規則所束縛,人們為了安於現狀不得不接受各種制約,這個世界中的人們沒有所謂的家庭、道德甚至是情感的概念,甚至連人性都已經丟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反烏託邦」社會。快活丸反烏託邦題材不論是在3A遊戲領域還是在獨立遊戲領域都是一個相當受到重視的類型,這一題材所探討的話題通常比較嚴肅且深刻,比較容易構成一個精彩而又不乏深度的故事並引起玩家們的共鳴。而同樣的,反烏託邦作為一個以劇情作為核心的類別,無論採用什麼樣的類型,只要劇情出現問題,則整個遊戲都會跟著一起拉胯,大大降低人們對於遊戲的期待值與喜愛程度。
  • 反烏託邦遊戲《旁觀者》會給你答案
    烏託邦是什麼?烏託邦的本意是指"沒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延伸的話可以說還有理想的概念、不可能完成的好事情之類的意思。最早提出這一概念的人是一位古希臘的哲學家柏拉圖,而空想主義的創始人託馬斯·莫爾在他的名著《烏託邦》中描述了這樣的一個國家,在那裡財產是共有的,人民是平等的,實行著按需分配的原則,每一個人都穿著統一的服裝,每一頓飯都在公共餐廳就餐,所有的官員都是通過選舉誕生的,在哪個國家中,私有制是萬惡之源,人們必須從根本上消除它們。
  • 《飢餓站臺》:被反噬的「堂吉柯德」悲劇人物構建烏託邦制度失敗
    在電影有一個鏡頭就是葛蘭把書吃掉果腹,明喻他推翻了原來他對於生活的美好文化信仰,性格變得越來越只為基本生存而奮鬥的人,越來越融合於監獄坑中。在部分就是反烏託邦式隱喻,世界上所理想的好地方,表面平靜的現象會藏著暗湧湧動的醜陋。
  • 優衣庫+Y2K=品牌的科技烏託邦?
    誕生於「恐慌」中的潮流文化 Y2K其實是一個合成詞彙:Y = Year,2 = 2,K= Kilo,因此Y2K的含義其實就是千禧之年——2000年。這個詞彙原本又叫「千年蟲」,最初的含義其實是古早電腦計算程序處理日期時的一個重要BUG。
  • 從《美麗新世界》談起:烏託邦是嚮往,還是警醒?
    劇中的世界用一種吃了就能忘記煩惱的藥丸——soma代替了人們對文化和藝術的享受,新世界裡的人不再需要看書和欣賞藝術品,就能感受到純粹的感官快樂,豐富的物質資源和唾手可得的快樂一同構成了這一理想國。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中,他認為一個社會的藝術必須堅持對公民有益的標準,並建議制定嚴格的文藝禁令,除掉頌神和讚美好人的詩歌之外,不準其餘一切詩歌闖入國境,這一單一的壟斷式的審美標準和新世界中的soma無異,赫胥黎作為文學家,用這樣一種糖衣炮彈式的方法來講述烏託邦世界,那藝術家又是如何看待烏託邦的呢?中國文人也有烏託邦傾向,但把它稱為「桃花源」。
  • 細思恐極的科學實驗:烏託邦式的老鼠城市,人類的未來也會這樣?
    烏託邦這個詞語是柏拉圖創造出來的,16世紀的英國有位學者叫莫爾,他在一本書裡虛構了一個烏託邦式的國家。從此,烏託邦就成了虛構而美好的社會的代名詞。人類社會目前還沒有出現,動物界中會不會出現?帶著這樣的疑問,1947年,美國的動物學家約翰策劃了名為「老鼠烏託邦」的科學實驗。
  • 這些魔幻的反烏託邦遊戲,你真的敢玩嗎?
    所謂反烏託邦,就是與烏託邦相對的世界,充滿醜惡與不幸之地。這種社會表面上充滿和平,但內在卻充斥著無法控制的各種弊病,有時並非明目張胆。所謂哀莫大於心死,所謂殺人誅心,尤為可怖。下面這些遊戲,大多有著這樣那樣反烏託邦的影子,挑戰道德淪喪度,你們做好準備了嘛?
  • 什麼是長者烏託邦?來椿萱茂·和園帶您沉浸式體驗
    (原標題:什麼是長者烏託邦?來椿萱茂·和園帶您沉浸式體驗) 12月15日,在椿萱茂品牌8周年暨椿萱茂·和園「和你在一起」產品發布會上,平均年齡72歲的多名來自椿萱茂社團組織的長者奉獻了一場美輪美奐的節目表演:詩歌朗誦、小提琴伴奏、T臺走秀、太極扇表演等節目,再搭配上現場一流的舞美燈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