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是個小山村,那兒的小路旁,總有許多艾草。每次走過這條小路,都能聞見艾草的清香。
路邊各種野草生命力頑強,割去一茬過幾天又能長出一茬,不是每天有人行走過路,過一段時間就能遮蓋住小路的痕跡。
莊稼人每天都要去割野草,用來餵牛餵羊等,艾草屬於野草的一種,它的生長也不甘落後於其他野草,和其它野草混雜生長。
每次割草回家的時候,外婆都會從混雜野草中挑出大捆大捆的艾草,奇怪的是野草是用來餵牛羊的,而艾草卻可以通過神奇的手法做出神奇的美味讓人食用。
剛摘下來的艾草塵土很多,洗完後它們褪下了這灰撲撲的外衣,變得水靈靈的。艾草葉子有毛茸茸的觸感,得將它洗了一遍又一遍才能洗乾淨。外婆把艾草漂洗乾淨,瀝水剁碎,變成變成「醬」後,就是該捏艾團了。
將麵粉與艾草將充分混合,使麵團變成和艾草一般的深綠。接著撒上香甜的糖,或是晶瑩的鹽,再添上一些被炸得香脆的花生碎,神奇的艾團就成型了。
可以下鍋蒸了。每當這時都是我最興奮、也是最焦急的時候。我守在鍋邊,一眼不眨地盯著一邊的掛鍾,不住地問道:「好了嗎?可以了嗎?」外婆被我問的不耐煩了,就趕我回去寫作業。我聽話地回去了,可沒過多久,我又悄悄地溜出來,繼續守在鍋旁,盯著鍾。漫長的等待終於有了收穫——艾團好了!
隨著充滿艾香的霧氣散開,蒸籠中的艾團現出原形。它的樣貌並不好看誘人,活像一灘泥巴,但一口咬下去,艾草那獨特的味道才在口中散開。咀嚼兩下,酥脆的花生碎在口中炸開,搭配著艾團軟糯的口感,就像是在草地上突然看到精美的小花一般。這感覺讓我忍不住吃了一口又一口,直到一整個艾團下了肚。
後來我們家搬到市裡,我就再也沒有吃過艾團了,再後來家族其它人也陸續進城務工,很少有人養牛養羊,野草艾草都沒人搭理沒人去割了。
有一天放學回家,在門外面時,便聞到了一股熟悉的艾草香味,我飛奔進門後連鞋也來不及脫,抓著一個艾團就往嘴裡塞。外婆見此,笑著說:「這是你大舅從老家送過來的。怎麼樣,好吃吧?」我點了點頭,細細品嘗,可是卻怎麼也吃不出小時候那種艾草的清香、花生的酥脆和艾團的香甜了。
時過境遷,從前的味道再怎麼尋找也找不到了,而那記憶中的故鄉,兒時的樂園,也將成為永久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