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這個詞有點繞。先說忍人,它不是忍者;它是指忍心(狠心)對待別人。那,忍人之心就是狠心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就是無法狠心對人之心,也就是憐憫心、同情心,即下文提到的惻隱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連詞,相當於「乃」】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介詞,憑藉】不忍人之心行【實施】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特殊句式,省略加倒裝,在手掌上運轉】。所以【……的原因】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連詞,如果】人乍【突然】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chù tì,驚駭,恐懼】惻隱【哀痛,憐憫】之心;非所以【用以,用來。課本上學過「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內交【結交。內,通「納」】於孺子之父母【特殊句式,狀語後置,「和孩子的父母結交」】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特殊句式,狀語後置,「在鄉親朋友那裡博取讚譽」。要,yāo,求取。鄉黨,鄉親】也,非惡【厭惡】其【代詞,孩子的】聲而然【這樣】也。由是【從這些】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對自身不善)感到羞恥,(對他人不善)產生憎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謙虛推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辨別對錯】之心,非人也。
惻隱之心,仁之端【萌芽,發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之」用於主謂之間,形成「之」字主謂結構做句子成分,俗稱「主謂(取)消獨」】有是【代詞,這】四端也,猶其【代詞,指人】有四體【四肢】也。有是四端而【連詞,錶轉折】自謂不能者,自賊【自暴自棄。賊,傷害、禍害】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凡是,所有】有四端於我【代詞,相當於「己」】者,知皆擴而充之【擴大且使之充實】矣,若火之始然【通「燃」】,泉之始達【流通】。苟能充之,足以【足夠用來】保【安定】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侍奉】父母。」
參考譯文:
孟子說:「每個人都有不忍心傷害別人的憐憫心、同情心。古代先王正因為不忍心傷害別人,才有不忍心傷害別人的政策。憑藉不忍傷害別人的心態去實施不忍心傷害別人的政策,治理天下就像在手掌上運轉小物件一樣了。之所以說每個人都有不忍傷害別人之心,是因為:如果有人突然見到一個小孩將要跌到井裡去了,都會有驚駭、恐懼的心理。這種心理既不是要用來和孩子的父母結交的,也不是要用來在鄉親朋友之間博取聲譽的,更不是因為厭惡那個孩子的哭聲才這樣的。從這些看來,沒有同情之心的人,不能算是人;沒有羞恥憎惡之心的人,不能算是人;沒有謙虛推讓之心的人,不能算是人;沒有辨別是非之心的人,不能算是人。
同情惻隱之心是仁的發端,羞恥憎惡之心是義的發端,謙虛推讓之心是禮的發端,辨別是非之心是智的發端。一個人有這四個發端,就像人有四肢一樣,是天生的、自然而然的。具有這四個發端卻認為自己做不到仁義之事的,是自暴自棄的人;認為自己的君王不能實行仁政的,是禍害君王的人。凡是在自己內心具備這四種發端的人,如果意識到都要把它們發揚光大,就像火剛剛燃起,(但終將不可撲滅);就像泉剛剛湧出,(但終將匯成江河)。如果真的能將它們發揚光大,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發揚光大,就連侍奉父母都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