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憐憫同情之心】。
先王【言必稱三代】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狀語後置】,
皆有怵惕【驚懼】惻隱之心——
非所以內【通「納」】交於孺子之父母也,
非所以要【通「要」,博取】譽於鄉黨朋友也,
非惡其聲而然也。
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
無羞惡之心,非人也;
無辭讓之心,非人也;
無是非之心,非人也。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
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開端,源頭】也,猶其有四體【四肢】也。
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放棄暴棄】者也;
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
若火之始然【通「燃」】,泉之始達。
【大篇幅排比比喻是戰國特色,縱橫家氣勢】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在這兒費勁梳理一遍
是為了一會兒更清晰更有針對性地挑孟子的毛病
自己心裡門清的就直接看後邊吧
一、提出論點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有人都天生有憐憫同情之心。
二、論據
1.「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於是他們的政治清明。
2.「人見孺子將入於井」就會沒有任何目的地有惻隱之心。
三、論證
Step 1:由論據2可得沒有「四心」就「非人」=人皆有善根
Step 2:人皆有善根就說明人都有「止(無限接近)於至善」的潛能(ps:朱熹)。打個比方,只要有種子,就有長成大樹的可能性。在孟子心裡每個人都有種子,而能不能長成樹取決於個人意志("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
Step 3:由論據1可得只要君王能向先王們一樣「擴而充之」,政治就能清明,就能在戰國這個看財力看兵力看腦力的時代以仁義取勝(我真的沒有在諷刺,但孟子的一廂情願真的是.)
Step 4:讓Step 3完成地更好,需要像孟子本人這樣直言不諱,引到國君發揮善根,這才是有責任感,或者換成孔子的話,這才叫「畏天命」。
論據牽強&結論先行
本篇涉及了兩個論據:
1.「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這個論據的bug在於先王的不忍人之心和其政治清明並無必然聯繫——且不說先王的政治清明這個結論本來就是孔老二自己臆想出來的,真實性無從考據。
先王的不忍人之心是政治好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條件。不充分是說尤其在孟子所處的戰國時代,光有一顆仁義之心就會像春秋時的宋襄公一樣由於「恪守本分」而大敗,更不要提在戰國這個戰爭方式變得更加殘忍的時代,相比於硬實力,仁義是何等不重要;不必要是說即便處於清明盛世,不忍之心對於國泰民安也並不是國君必備的要素——秦始皇修長城在儒家立場上是慘無人道,但歷史證明了其重要意義,那麼我們應當如何定義一個「好的政治」呢?秦始皇對於後代的巨大貢獻難道不能稱為「好的政治」嗎?孔孟提倡的禮樂秩序井然、階層固化的社會明顯是逆歷史潮流的,這能被稱為「好的政治」嗎?(此處可以聯想一下王莽)
2.「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這顯然是個個例,沒有任何依據。「我不要你覺得你沒有,我說你有這個惻隱之心你就是有。」 我說我真的很討厭孩子,巴不得他/她掉到井裡,又能奈我何呢?由這樣一個不嚴謹的論據直接推導出結論,我們不得不覺得孟子是結論先行:有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這個結論,隨便拉來一個不太嚴謹的例子,馬上與結論契合,貼上標籤——看上去順理成章,其實內部邏輯並不嚴密。
其二,想要救下這個孩子的動機難道就不能是想與孩子的父母交好以拓寬人脈嗎?不能是想讓鄉裡鄉親認可自己的為人嗎?不能是救上來之後恨恨捂住孩子的嘴嗎?顯然,動機可以千奇百怪,但最後達到的目的都是「把孩子救上來」。行為高尚不等於動機偉大,但孟子非要把一切都解釋成人心向善,反而讓事情看起來不自然了。
1. 孟子這個在戰國時代開歷史倒車的人自己定義的「政治好」與戰國時代本身應當有的政治模式不符。所以孟子是在把「己所欲」強加於人。
2. 先王政治清明這件事本身真實性有待商榷,孟子把真實性可疑的事情作為他「有力」的證據。
3. 就算(這是個讓步狀語從句)先王政治好,也與「不忍人之心」關聯度不高,不是個邏輯嚴謹的好論據。
4.結論先行,救孩子的動機不一定只有惻隱之心。甚至還可能有人根本不想救這個孩子。這個論據並不普適。
而此時我們回去看一下我整理羅列的文章脈絡,孟子本篇可以說所有的結論以及二級結論都建立在這兩個論據之上,於是當我把這兩個論據全部推翻,孟子本篇的論點與論證都成為空中樓閣,轟然倒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