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2021-03-01 謂之眾妙

孟子曰: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憐憫同情之心】。

先王【言必稱三代】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狀語後置】,

皆有怵惕【驚懼】惻隱之心——

非所以內【通「納」】交於孺子之父母也,

非所以要【通「要」,博取】譽於鄉黨朋友也,

非惡其聲而然也。

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

無羞惡之心,非人也;

無辭讓之心,非人也;

無是非之心,非人也。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

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開端,源頭】也,猶其有四體【四肢】也。

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放棄暴棄】者也;

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

若火之始然【通「燃」】,泉之始達。

【大篇幅排比比喻是戰國特色,縱橫家氣勢】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在這兒費勁梳理一遍

是為了一會兒更清晰更有針對性地挑孟子的毛病

自己心裡門清的就直接看後邊吧

一、提出論點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有人都天生有憐憫同情之心。

二、論據

1.「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於是他們的政治清明。

2.「人見孺子將入於井」就會沒有任何目的地有惻隱之心。

三、論證

Step 1:由論據2可得沒有「四心」就「非人」=人皆有善根

Step 2:人皆有善根就說明人都有「止(無限接近)於至善」的潛能(ps:朱熹)。打個比方,只要有種子,就有長成大樹的可能性。在孟子心裡每個人都有種子,而能不能長成樹取決於個人意志("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

Step 3:由論據1可得只要君王能向先王們一樣「擴而充之」,政治就能清明,就能在戰國這個看財力看兵力看腦力的時代以仁義取勝(我真的沒有在諷刺,但孟子的一廂情願真的是.)

Step 4:讓Step 3完成地更好,需要像孟子本人這樣直言不諱,引到國君發揮善根,這才是有責任感,或者換成孔子的話,這才叫「畏天命」

論據牽強&結論先行

本篇涉及了兩個論據:

1.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這個論據的bug在於先王的不忍人之心和其政治清明並無必然聯繫——且不說先王的政治清明這個結論本來就是孔老二自己臆想出來的,真實性無從考據。

      先王的不忍人之心是政治好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條件。不充分是說尤其在孟子所處的戰國時代,光有一顆仁義之心就會像春秋時的宋襄公一樣由於「恪守本分」而大敗,更不要提在戰國這個戰爭方式變得更加殘忍的時代,相比於硬實力,仁義是何等不重要;不必要是說即便處於清明盛世,不忍之心對於國泰民安也並不是國君必備的要素——秦始皇修長城在儒家立場上是慘無人道,但歷史證明了其重要意義,那麼我們應當如何定義一個「好的政治」呢?秦始皇對於後代的巨大貢獻難道不能稱為「好的政治」嗎?孔孟提倡的禮樂秩序井然、階層固化的社會明顯是逆歷史潮流的,這能被稱為「好的政治」嗎?(此處可以聯想一下王莽)

2.「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這顯然是個個例,沒有任何依據。「我不要你覺得你沒有,我說你有這個惻隱之心你就是有。」 我說我真的很討厭孩子,巴不得他/她掉到井裡,又能奈我何呢?由這樣一個不嚴謹的論據直接推導出結論,我們不得不覺得孟子是結論先行:有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這個結論,隨便拉來一個不太嚴謹的例子,馬上與結論契合,貼上標籤——看上去順理成章,其實內部邏輯並不嚴密。

       其二,想要救下這個孩子的動機難道就不能是想與孩子的父母交好以拓寬人脈嗎?不能是想讓鄉裡鄉親認可自己的為人嗎?不能是救上來之後恨恨捂住孩子的嘴嗎?顯然,動機可以千奇百怪,但最後達到的目的都是「把孩子救上來」。行為高尚不等於動機偉大,但孟子非要把一切都解釋成人心向善,反而讓事情看起來不自然了。

1. 孟子這個在戰國時代開歷史倒車的人自己定義的「政治好」戰國時代本身應當有的政治模式不符。所以孟子是在把「己所欲」強加於人。

2. 先王政治清明這件事本身真實性有待商榷,孟子把真實性可疑的事情作為他「有力」的證據

3. 就算(這是個讓步狀語從句)先王政治好,也與「不忍人之心」關聯度不高,不是個邏輯嚴謹的好論據。

4.結論先行救孩子的動機不一定只有惻隱之心。甚至還可能有人根本不想救這個孩子。這個論據並不普適

而此時我們回去看一下我整理羅列的文章脈絡,孟子本篇可以說所有的結論以及二級結論都建立在這兩個論據之上,於是當我把這兩個論據全部推翻,孟子本篇的論點與論證都成為空中樓閣,轟然倒塌。

相關焦點

  • 選擇性必修上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
    4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就)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於)掌上。所以(……的原因)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突然)見孺子(小孩)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用來……的)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 高中新教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
    孟子針對社會現狀闡述自己的觀點,宣揚他的「仁政」「王道」學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是其一。四、解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選自《孟子·公孫丑上》,題目為編者所加。「忍人」,狠心對待別人。「不忍人之心」,憐愛別人的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每個人都有憐愛別人的心。
  •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論語·子罕篇》第九之十章下儒家的亞聖孟子在關於他的著作《孟子·告子章句上》中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話語:「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這段話裡所提到的「惻隱之心」指的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不忍之心,同情之心,在儒家思想的範疇裡是屬於「仁」的範疇。
  •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詳解)·人教版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二單元自讀篇目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曰:「
  • 惻隱之心 人皆有之
  • 孟子說「性善
    但歷來鄙薄者有之;到了現代,更被扣上了「主觀唯心主義」這頂大帽子。其所以有如此遭遇,關鍵在於它沒有被正確地理解。孟子的性善之理論多見於其與告子的爭論中。下面一段,人皆耳熟能詳: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 【孟子精讀】公孫丑上3.4四端之心(有聲精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言人人皆有不忍加惡於人之心也。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先聖王推不忍害人之心,以行不忍傷民之政,以是治天下,易於轉丸於掌上也。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乍,暫也。孺子,未有知之小子。
  • 孟子 四端
    章旨:言人君當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若能擴充四端,便足以保四海,不足以事父母。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不忍,不忍傷害)人之心。
  • 孟子名言精選
  • 由「四端之心」看人性本善說
    「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孟子在這裡,為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這句話,舉出一項事例來做說明。假如我們看見一個四五歲的小孩,要掉到井裡去了,任何人都會心裡一驚,巴不得一伸手就把他從井口拉回來。
  • 孟子的「四端之心」是什麼意思?
    孟子講「不學而知,是為良知;不學而能,是為良能。」那麼「良知」和「良能」是如何體現的?最為簡明的應該是孟子的「四端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這就是孟子的「四端說」。
  • 中國政治思想史|03孟子
    第三講 孟子 一、辯義利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 《孟子》七篇解讀 | 公孫丑篇(3.6)
    孟子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這裡的「不忍人之心」很重要。這一章可以說是孟子性善論的主要理論基礎之一。在這裡,要對「不忍人之心」有一個比較深刻的理解。不忍人之心,就是不忍看著別人痛苦的同情憐憫之心。我們在《梁惠王上》篇就看到,齊宣王見那個牛的時候說,「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那就是一種不忍人之心。不但不忍人,也不忍獸畜;看著那個獸畜害怕的樣子都感到一種不忍,一種同情憐憫。
  • 孟子的「心」有多大?只有四端而已,惻隱、羞恥、辭讓和是非……
    孟子所說的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構成了心的四個方面。但為何只有這四個心?而不多不少?孟子認為這如同人有四體或者四端一樣,是天生的,是自然給予的,是無法追問其理由的。孟子將不忍人之心直接表達為惻隱之心。它是人對於他人的境遇尤其是苦難產生的同情心以及在此基礎上生發的對於他人的幫助之心。
  • 【一日一摘】惻隱之心,人皆有之.
    【原文】   孟子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或相倍、蓰而無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詩》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 中華經典 | 《孟子》第四講:世間最奇妙的,乃是人心
    有關「心之四端」的學說,是否可以成立呢?我們不妨問問自己是否具備下述四種心態?一,看見有人受苦,心裡覺得不忍;二,看見有人為惡,心裡覺得可恥;三,看見長輩前輩,心裡想要謙讓;四,看見好事壞事,心裡想要分辨。上述四種心態「確實」是每一個人在自然及正常狀況下所具備的。
  • 心想生:愛美之心這個心是人慾
    01愛美之心不是出自於聖賢之口我們今天的主題叫愛美之心,大家都知道一句話叫: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告訴大家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只是俗話說,這個話不出自於任何一個聖賢之口,孔子沒說過這個話,孟子也沒說過,佛陀也沒說過,六祖也沒說過,然後老子、莊子都沒說過。
  • 王菊:愛美之心,人皆有之
    其實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就像王菊,就是被時尚的魅力和氛圍感染,迸發出了一顆想更漂亮的心,但不論愛是不是化妝,化妝的原因怎樣,最重要的是想化就化,化妝這件事,中國女人就不會太難。願每個女生都可以做自己想做的說自己想說的,永遠不用承受來自其他人的惡意。
  • 是非之心——為人的關鍵
    《浣溪沙 :是非之心》  胸有良知作寶琛,  人生圭臬是非心,  情諳羞惡若衣衾。  **  知惻隱而知怵惕,  仰誠信如仰嶔岑。  普世精神最高音!  注釋:  「惻隱怵惕」取自於「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 齊桓晉文之事選自《孟子·梁惠王上》王之不王是不為而非不能
    孟子(前 372—前 289),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今山東鄒城)人,是孔子之孫子思門人的弟子,戰國中期儒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他曾遊說齊宣王和梁惠王,做過齊宣王的客卿。晚年與學生萬章、公孫丑等著書立說,成《孟子》七篇。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主張法先王,行仁政,推行王道,反對霸道,提倡孝悌忠信,宣揚人性本善。他提出了「民貴君輕」說,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