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一旦到了多動的年紀,有些家長開始慌張了。是不是到了孩子的叛逆期?別擔心,如果你的孩子對事物充滿好奇,常問「為什麼」;如果你的孩子開始有些極端或些許叛逆。這或許正是孩子的「創造力」特徵的體現。
心理學家,給如何培養孩子的創造力提供了幾個小建議:
自由設計科學實驗不要給孩子一個固定的思維去做實驗,可以讓孩子在原有實驗步驟的基礎上,展開對實驗的其他想像,稍加改動。也許就能創造出新的理論。
自由藝術創作這個尤為要說一下繪畫。比如給一個蘋果塗顏色,很多家長都認為蘋果是紅的,綠的,或者黃的。但是孩子的內心是五彩斑斕的,為什麼蘋果不能是其他的顏色。這是天空送給我的蘋果,所以是藍色,這是彩虹送給我的蘋果,所以是彩色。
幼兒繪畫大師曾在作品中指出,孩子塗在紙上的顏色,都是他內心的故事。
寬鬆的學習氛圍有沒有發現孩子越管越不好管,我小的時候就是,本來想去寫作業的,但是媽媽一說讓我寫作業,一下子我就不想寫了。這個想法不止我有哦,你的孩子也會有。所以當孩子不知道自己做什麼的時候只需要稍加提醒。不要讓孩子按照家長自己的想法做事。
鼓勵孩子提問別害怕回答不上來孩子的問題,也別不耐煩回答孩子問題。孩子問為什么正是他頭腦靈活的表現。別把孩子的發散思維給抹殺了。
育兒專家在講座中曾經說過,被鼓勵做事長大的孩子,自信度遠遠要超過循規蹈矩的孩子。
推薦5個實驗,來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和發散思維
一、漂浮的雞蛋
實驗用品:透明杯子,鹽、水、熟雞蛋
實驗步驟:
準備兩杯清水將雞蛋分別放入兩個杯子裡觀察兩個雞蛋狀態在其中一個杯子裡不斷加鹽觀察雞蛋狀態
實驗結果:第一次觀察兩個雞蛋的狀態是,雞蛋全部下沉;第二次觀察雞蛋狀態發現,加鹽的杯子裡的雞蛋,隨著鹽量的增加而逐漸漂浮起來。
實驗目的:通過實驗,孩子能夠了解,液體密度不同,浮力就不同。
實驗心得:學齡前的孩子走進科學的第一步,就是好奇心,啟蒙的核心並不是讓孩子去記住那些深奧有難懂的名詞概念,而是讓孩子對不懂的事物產生興趣,認真思考,從而挖掘孩子的創造力,培養孩子的發散性思維。
物理學家在公開發表的論文中說,簡單的物品就可以承擔起具有說服力的實驗。
二、復活的「火柴人」
實驗用品:白板筆、自來水、白瓷盤
實驗步驟:
在白瓷盤中用白板版畫出一個火柴人將自來水慢慢倒入瓷盤中觀察火柴人的狀態
實驗結果:火柴人會漂浮起來,就像復活了一樣。
實驗目的:了解白板筆中其實含有剝離劑,它可以阻止筆記與書寫表面緊密結合,所以白板筆寫在白板上的時候就可以很輕鬆的被擦掉。
實驗心得:探究了白板筆與其他筆的不同。可以運用這一特點作出很多更有趣的事情。比如在瓷盤內用記號筆畫一個飛碟,用白板筆畫一個外星人,就可以利用水的走向來演繹一場外星人降落或升天的故事啦。
中國育兒科學院在講話中指出,孩子的創造力往往來源於好奇與無盡的玩耍。
三、水杯與紙片的故事
實驗用品:平口杯子,A4紙,自來水
實驗步驟:
將杯子注滿水,不留縫隙將A4紙平鋪在杯口處將杯子迅速翻轉過來觀察A4紙狀態
實驗結果:A4紙不會從水杯上掉落下來。
實驗目的:讓孩子感受到大氣壓強的存在。
實驗心得:幫助孩子更加了解自己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裡。知道大氣壓強的存在。尋找更多證明大氣壓強存在的實驗,舉一反三。增強孩子創造能力和觀察力。還有對未知事物的鑽研精神。
葉聖陶老先生曾指出,書本上的知識不是我們學習的根本,學習知識的目的是能夠運用書本舉一反三,從而得到更多的能力。
四、會跳舞的大米
實驗用品:小蘇打,色素,白醋,米粒,自來水,透明杯子
實驗步驟:
將杯子裡倒入自來水,半杯即可加點色素與小蘇打,攪拌均勻將杯子中放入少量米粒觀察大米狀態加入白醋觀察大米狀態
實驗結果:第一次觀察大米狀態,成沉澱狀;加入白醋後,杯子裡除了好多氣泡,米粒也起伏不定,就想歡樂的跳舞一樣。
實驗目的:了解二氧化碳氣泡的生成,這屬於化學反應。我們喝的可樂,雪碧等碳酸飲料也是這個原理。
實驗心得:能夠體會到來自身邊事物的科學實驗,原來我們每天喝的吃的,都這樣來的,激發孩子對探索大自然的興趣。增強孩子的創造能力。孩子還可以將米粒更換成其他原料,比如葡萄乾這樣的可以沉在水裡的顆粒狀物品。從而發散孩子思維。
達爾文曾說,所謂科學就是對自然無盡的探究,要有搞懂一切的精神,才能發現更多生活的意義。
五、被吸住的小紙片
實驗用品:紙,塑料尺子
實驗步驟:
先將紙張撕成碎片,儘量細碎用尺子在自己的衣物或者頭髮上使勁兒磨搓迅速將尺子置於小紙片1釐米的地方觀察紙片狀態
實驗結果:小紙片被吸附到尺子上。
實驗目的:了解靜電反應,觀察生活中還有哪些靜電反應。如何避免靜電反應。
實驗心得:來自與生活的小實驗,氣候乾燥時候脫衣服會看見小電光,開車門的時候會被電以下,兩個人突然被彼此電到,這些都是由於產生了靜電。讓孩子從一個實驗,延伸到生活中去,學以致用。培養孩子觀察能力,與動手能力。
科學來源於自然,研究科學就是探究自然。科學造就生活,於是研究科學也是創造更美好的生活。孩子們對世界充滿好奇,愛因斯坦說,最重要的就是不停的提問,然後不停的探究。這是家長最容易觸發孩子好奇心的方法。
很多時候,重要的不是實驗的結果,而是科學實驗的過程。因為在這個過程裡,孩子們學會了提問,學會了思考,學會舉一反三,也學會了如何應用。這樣我們的孩子才能擁有創造力和發散思維。
讓孩子熱愛科學,走進科學,激發孩子興趣,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和發散思維,讓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