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一手建立的初衷,源於我與我的好友們希望通過分享美食、美酒、美器等傳達對生活的領悟。
從本期起,漏一手會邀請各界好友來「漏一手」,分享他們的料理心得、飲食哲學,不同的視角想必會帶來許多有趣的觀念,希望你們喜歡。
今天由 Alessandro 與我們分享一家「貴价」陽春麵。
* 如果你也有美食故事與我分享,請掃文末微信二維碼加我好友投稿哦!
Alessandro
95後上海男孩
既能將就,也可講究
曾經不止一次讀過日本作家慄良平寫的「一碗陽春麵」的故事,似乎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陽春麵(可能是日式的清湯蕎麥麵)是最便宜而且能果腹的食物。
在我的印象裡,陽春麵真的可以用清湯寡水來形容:「熱水打底,鹽來調味,豬油增香,蔥來點綴。」這樣的麵條除非是追憶情懷或者餓了三天三夜的時候才會像故事裡的母子一樣覺得那麼香吧?而且陽春麵再怎麼貴也不會超過10個銅板吧?
不過最近我在老西門附近吃的一碗17塊錢的「天價辣手」陽春麵,卻顛覆了我對陽春麵的印象。
分享這家麵店的目的不是盲目推薦大家去吃所謂的網紅餐廳,畢竟「吃」這事兒還是太主觀,在此僅分享自己的評價和想法。至於好不好吃、值不值,還是要問問自己的味蕾。
逸桂禾開在上海頂有名氣的「大腸面」不遠處的小馬路上,同樣是麵店,本以為生意會被搶去不少,沒想到還沒到飯點,小店裡就坐滿了客人。門口的招牌引入注意,字字句句毫不客氣地誇著自家店鋪。
坐定看著菜單,價格也是非常「辣手」,17塊一碗的「清湯寡水面」到底憑什麼賣這個價?是不是真的有兩把刷子?
於是,我故作淡定地下了單(心在滴血),心想要是味道和某些冒牌「老某興」啊「老鴻某」一樣,我可是會在點評 APP 上惡狠狠地給你們留差評的!
品嘗了招牌陽春麵、素雞和面拖大排,面一上來就讓我鬆了一口氣,一看就知道下面的是老法師:完美的鯽魚背!鯽魚背是行話,指的是整齊如梳子一般的碼面之外,麵條還要微露出湯,在碗中形成的一個猶如鯽魚背的拱形。但是既要掌握面的軟硬,又要調好湯頭,還要第一時間撈麵擺面,再撒上蔥花,沒個幾年下面功夫還真是很難達到眼前的出品標準。
但又不得不吐槽的是,加醬油的紅湯一看就是蘇式做法,和傳統上海陽春麵清湯寡水的做法還是有一定區別的。
拍完照,趕緊趁沒糊之前嗦上一口。咬斷麵條之後,才明白這17塊錢一碗的面貴就貴在麵條上:麵條細,但不容易爛,軟硬適中,而且帶嚼勁。可能和老法師的下面功夫有關,但我更願意相信麵條本身質量也是夠硬,才有勇氣賣這個價錢。
再喝一口湯,除了聞得到的蔥香味之外,上海小囡熟悉的豬油香絕對算得上是這碗光面的靈魂,還有調製過的醬油和高湯的融合,也讓這碗樸實無華的陽春麵散發出一種吸引你不停嗦面的魅力。
分享一個小插曲:兩個上海阿姨在點單處也在抱怨陽春麵怎麼這麼貴,但在嗦了第一口面後也和我一樣用上海話發出感嘆:「這個麵條真的好哦!還有沒有生面啊,我要買點回家!多少錢一斤啊?7塊啊?你們太辣手嘞!菜場2/3塊一斤的呀,算了算了,買買買...」
我注意到店員拿出來的生面和普通的掛麵不太一樣,相比菜場裡的掛麵,這兒的麵條顏色比較暗,用的一定不是精面。猜想後廚應該有專門加工麵條的師傅,或者是有專門代加工的糧油店按照老闆的要求多軋幾遍,專為小店提供切面,所以這裡的麵條才這麼好吃。
和麵條相比,兩個澆頭略顯遜色,中規中矩,不多作評價。
麵條好吃,價格辣手。要說小缺點也不是沒有,例如招牌上寫的「上海特色」可能就有欠妥當。陽春麵起源於蘇州,蘇幫面又以紅湯為代表,只不過傳到上海之後發揚光大,變成了清湯(白湯),所以在大多數上海人的印象裡,陽春麵還是清湯寡水派的。
逸桂禾的麵條充滿情懷,滿滿的都是記憶裡的味道。小時候沒那麼講究健康養生,做菜放味精就是為了提鮮,對上海人來說一碗陽春麵的情懷就是味精和豬油的香味。老闆或後廚師傅好客得很,蔥花放起來跟不要錢一樣,但若要回歸傳統,蔥花還是少放點,增香點綴即可。
果腹的食物能做到如此真的很不錯,再次誇一下面的質量真的槓槓的。店家對自家麵條也一定非常有自信,單獨開了個零售窗,專門賣生切面。要是下次有機會再路過,一定買些麵條回家自己試試,誰讓陽春麵是一碗能讓人幸福的面呢?
▲ 逸桂禾
▲ 人均:41元
▲ 地址:上海市吉安路290號
▼
往期精彩內容回顧
《剩菜也可以變高級!美味到落淚的叉燒滑蛋》
《酒鬼們的最愛葡萄酒圖書館——大公雞小酒館》
▼
掃碼加我為好友
福利禮品時時有
點擊閱讀原文
購買漏一手2019霜降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