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麵」這一名字的來源有好多種說法,也不知孰真孰假。我只道這「陽春」二字取得真好。清湯出細面,天然無雕飾,潔淨素雅,此為「陽春白雪」。湯麵蕩漾些許油花,翠綠小蔥星星點點,蓬勃清新,此為「陽春三月」。「陽春」二字真正道盡這一碗光面的妙處。
越是簡單,越見功夫。這看似樸素一碗陽春麵,在上海做得出色的麵館寥寥,而據我所知敢於將陽春麵作為招牌的更只有一家——逸桂禾。這家位於老西門吉安路上的麵館是我最常去吃麵的地方,一年四季已幾乎滾遍了菜單,最愛的還是那碗絕無僅有,冠絕上海的陽春麵。
逸桂禾的老闆頗有閒散不羈的氣質(照片右下角就是老闆本人)。店門口一躺椅,一壺茶,一支煙,悠哉悠哉。
逸桂禾的前身就是當年第一代的「網紅」麵館——辣肉絲麵。老闆一直以脾氣火爆出名,如今不親自上陣改在門口喝茶了。但店內標語依舊能一窺老闆的脾氣性格。
逸桂禾的麵條,是我在上海見過吃口最韌,最有筋骨的面。與粘、軟、爛沒有絲毫關係,清清爽爽,娟娟秀秀臥於茶色清湯之間。
陽春麵所用的「清湯」用了菌菇與豬骨等熬製幾個鐘頭,聽說是老闆每天凌晨起來親自製作。湯麵上漾著大大小小的油花,是加入了豬油,還有些許醬油鹹鮮。再綴以翠綠蔥花,香氣搖曳生姿。
這一碗麵湯質樸粗放,卻襯得細面愈發清麗俊秀。好比眉清目秀豆蔻少女,著華美精緻衣裳反倒損了靈氣,披粗衣麻衫更顯其天生麗質,神清骨秀。
逸桂禾的麵條如此有筋骨有嚼勁,水分比例與壓面的次數等都有講究。聽說老闆包下了一家加工廠自己生產,從源頭把控。
麵館還附外賣窗口,出售他家自產的生面與餛飩皮。我買過麵條回家,用自家燒的雞湯骨頭湯等搭配過,可到底還原不了店裡的美味。湯清、面健、油香、蔥綠,缺了一樣都不是那碗陽春啊!
逸桂禾不知去了多少次。除了陽春麵,還有很多值得推薦的。畢竟麵條的底子好,對一家麵館來說就是成功了一大半了。
這裡的麻醬拌麵我覺得比起著名的味香齋好吃多了。麻醬稠度適宜,不會粘膩,搭配有嚼勁的麵條十分清爽。底下還有醬油與辣油,各種味道調配得和諧又平衡。
夏天還會有涼麵和冷餛飩,用「鋼宗獲子」裝著,這很「老上海」。
逸桂禾的咖喱牛肉湯也喜歡,是小時候的咖喱粉味道。他家牛肉用的不錯,肉香質緊。一碗牛肉牛肚乾拌麵與咖喱牛肉湯是絕配。
每次來逸桂禾,除了面,也會點很多澆頭。差不多菜單上有的都試過,發掘到不少寶藏。
好喜歡他家的榨菜片,11元一小份不便宜,但別的地方就是沒如此脆甜香的味道。堂吃不過癮,我還會買了帶回家過粥吃。
上桌還是燙極了的狀態,面衣酥鬆香脆,肉質緊實有勁,肉汁充盈又鮮美。
即使平平無奇的醬蛋做得也比別家好,蛋黃沙沙糯糯,醬香入味,一點都不會覺得噎人。
說來慚愧,我這個上海小囡竟然不知道豆腐衣包肉叫作「黃醬」,因為這個還被朋友嘲笑了好一會兒。
逸桂禾的黃醬,豆腐衣嫩滑,肉餡緊實又多汁,醬香味濃,十分好吃。
最後還要強烈推薦這碗大餛飩。餛飩皮也是逸桂禾自產,質感與麵條一樣彈韌有嚼勁。純肉的餡,內部汁水滿滿當當。酒香肉香濃烈得很,而餛飩湯中又加了不少鮮辣粉,鮮香粗獷豪放,吃得真是過癮極了。
逸桂禾沒有什麼複雜的澆頭,基本都是上海麵館傳統的那些小菜,突出的重點始終都是其引以為傲的麵條本身。
最近去逸桂禾,發現他們又開出一家零拷醬油店。這才知道原來店裡用的是來自浙江傳統醬園的醬缸發酵醬油。陽春麵中的豬油也都是店裡自己熬的,也有出售。一碗陽春麵看似樸實簡單,其中多下的功夫與成本就是能讓味道天差地別。
想到有一次和坐門口喝茶的老闆閒聊。他提到有人評論他家麵條賣的貴,「在上海灘呀,只要是好東西,總有人識貨的,價格根本不是問題!」他看似總是風輕雲淡坐店門口喝茶,其實對自家麵條的口味真是半點也妥協不得。這位老闆和他家的陽春麵一樣,也是有風骨的啊!
寫到最後,不能忘了推薦他家夏天才有的刨冰和冰咖。
赤豆刨冰,和現在外面網紅店流行的牛奶冰不同,就是用的傳統的純刨冰。在杯中堆得老高,用力用勺子往下按,把刨冰浸入紅豆湯裡,甜香甜香,全是兒時熟悉的味道。
冰咖用的淡奶來調,濃香堪比港式鴛鴦,古早味十足。
只想等到天熱去逸桂禾吃碗陽春麵當早餐,吃罷學老闆悠悠然坐店門口,刨冰冰咖代替茶水香菸,閒看人來人往雲捲雲舒,也是樂事一件呀!
逸桂禾
地址:淮海中路街道吉安路290號
電話:63338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