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哥上周來看爺爺,平時總是意氣風發的他有點垂頭喪氣,聽伯母說,堂哥工作壓力大,工作又出了點問題,但不服輸的性格,讓他變得患得患失。
爺爺是村裡有知識的老一輩,聽了他的遭遇,語重心長地說:「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成功,但是在這個過程中,要學會自己放下一些東西,才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填補進來。」
堂哥聽後有點不解,爺爺見狀,便細細說與他聽,我也認真聽爺爺道來。
01捨不得:不「舍」,何來的「得」
爺爺說:「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捨得』一詞,是佛家語。意思是講人生在世會遇見很多想要的東西,所以總會有獲得和舍卻。」
因此,淨空法師曾告誡世人,舍與得互為因果,往與複本來是自如的,如果領略其中的奧意,自然可以打破分別之心。
「講這麼一個故事吧。」爺爺說。
據說人死後,要接受閻王爺重新發落再決定是否投胎。如果這個人在世時,好事做得多,允許轉世仍然為人;做過壞事的,只能在陰界做鬼。有兩個人死後來到了陰界,等待閻王爺的發落。閻王爺拿起《功過簿》翻了翻,說:「你們倆可以轉世為人。」「不過,」閻王爺又說了,「有兩種選擇需要做。一種是『舍』,『舍』就是放棄,付出。另一種是『得』,『得』就是索取,得到。」其中的一個想都沒想,手一舉說:「閻王爺,我要過『得』的生活。」閻王爺看一看另一個,說:「你只好過『舍』的生活了,要放棄,要付出。」另一個說:「只要能轉世為人,我願意。」於是這兩個陰界的「人」,轉世成為了人。一個過上了「舍」的生活,一個過上了「得」的生活。那個「得」的生活,是索取、得到,別人都給予他,這種人就是乞丐。那麼,「舍」的生活呢?是放棄、付出,給予別人,這種人就是富人,喜歡樂善好施。
人生就是在不斷地做選擇,「舍」未必不是一種「得」。每個人的眼光有長短,價值有取向,對事物的選擇都不同,但取捨之道,是人生之道。
它是一種本領、一種態度,在生活中,舍與得終身相伴。捨得,捨得,先有舍才有得,不捨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舍即是得。
懂得了取捨之道,對於做人做事都有莫大的益處。做人,應該捨棄一些物質的東西,比如說貪婪、自私;去追求一些精神上的東西,比如善良、福氣。
成大事者需具備一身本領,思路決定出路,觀念決定成敗。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不在於智商,而在於眼界與格局。
但凡能成大事者,一定要會「捨得」,放棄一些東西,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02輸不起:怕輸的人,也很少能贏的
爺爺說:「知道你是個對自己要求嚴格的人,追求成功固然重要,但是有時候輸一場未必不是件好事。」
輸不起的人,往往也是贏不了的人。人生的每一個選擇都像是一個賭局,輸贏都是自己的。不管壓的賭注大與小,不管是輸還是贏,一旦開始了就沒有反悔的機會。
想要成功,就要學會拿得起,放得下。輸了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輸不起,如果是這樣,那麼永遠也不會贏,一旦開始怕輸,失敗必然成定局。
一個人真正的強大,是能坦然接受所有生命裡的世事無常。每一次比賽、每一次爭取,都不要害怕,贏了,很開心;輸了,也不放棄,參與最重要。
不要怕輸,迎難而上,用努力去證明自己的強大,這才是成大事者應該具備的魄力。
03放不下:放不下的人生,永遠無法舉重若輕
爺爺說:「學會放下,你的人生會更加舒暢,放下了,才會海闊天空。」
放棄意味著失去,這可能只是暫時的,也可能是永遠的,有時候明明知道有些事情強求不來,有些東西不是自己的,終將成為過去,何必要苦苦追逐?
適度的欲望可以成為前進的動力,但是過度的欲望,只會給自己增添許多不必要的煩惱和麻煩,甚至陷入無限痛苦當中。
其實,每個人都會遭遇到許多的不幸、挫折,只有學會坦然面對一切,平常心待之,學會放下,心靈才會得到解脫。
放下看似消極,其實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放下了與自己不相干的人與事,才能身心輕鬆,才會看見別人看不見的美好。
放下,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境界,是人生的大智慧。當一個人遇到困難坎坷時,拐個彎學會放下,會有意外的驚喜。
反之,如果總是達不到「放下」的境界,或為名利所累、或為金錢束縛、就會使輕鬆的人生之路變得磕磕碰碰,了無樂趣。
負重前行的人生註定是疲憊而悲哀的,如果不懂適時放下,一直對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念念不忘,最終連本來的東西也會失去。
因此,欲成大事,先得放下,放下紅塵雜念、放下自己的害怕。高潮時不自傲,冷靜思考成功的原因;低谷是不自卑,淡然面對失敗的局面。
爺爺的一番話,讓我們懂得了許多,人在社會上行走,想要不患得患失,就要學會捨得,要能輸得起放得下。
不是所有人都能一輩子一帆風順,摔一跤沒什麼,欲成大事,遠離這三種患得患失的心理,好運自來。
(作者:千面修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