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國國家文物局在北京開了一個"百工千慧——中國文物保護科學和技術成果展"其中展出的一件鳳冠堪稱史上最奢侈華麗的鳳冠,鳳冠上鑲嵌了370顆綠松石、琥珀、珍珠、紅寶石、貝殼、瑪瑙、金銀等名貴的寶石,全身共480多個零件,極盡奢華而且做工複雜到不能想像。最讓人覺得詫異的是,在這件鳳冠上發現的金珠竟然只有0.1毫米,用顯微鏡才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我們今天都覺得不可思議的做工很難想像古人是如何雕琢出這件奇寶的。
這件鳳冠的出土背後還有這一番來歷,2001年11月中旬至2002年1月,西安理工大學曲江校區正在為新的校園建築做考古勘探,結果在地下發現了一個超大墓葬群,足有182個之多,其中最大的一個墓地就是公主李倕的墓,沒錯,她就是史上最奢華鳳冠的主人,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的專家在對墓誌進行研究並結合史料推演,斷定李倕即唐高祖李淵的第五代孫女,可惜身為公主命卻無福享受,據說記載李倕死時年僅25歲,或許也是家族不願接受這位金枝玉葉竟然如此紅顏薄命,因此在給她下葬時也是想盡了辦法厚葬她,所以在時隔1200年之久的今天,我們竟然依舊可以瞻仰這位公主的顯赫財富。
據《唐李倕墓: 考古發掘、保護修復研究報告》中記載,由於李倕墓歷經千年的機械性擠壓和滲入雨水的衝擊浸泡,她的許多隨葬品,特別是質量較輕的隨葬品,如漆器、冠飾及飾等,出土時已經偏離其原始位置。一些物品保存狀況較差,如衣物已不復存在,僅在局部見到織物痕跡;由金、銀、銅、鐵等金屬材料和録松石、紅寶石、琥珀、珍珠、瑪瑙、貝売等材料製成的冠飾及佩飾部件發生錯位,一些珍珠、貝売出現了粉化現象。
這些因素及發掘工作工期迫切的情況,使得在考古發掘現場直接完整提取冠飾和身體佩飾等文物變得異常困難。在這種情況下,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的專家聯合德國考古專家首先對提取的頭冠石包進行了X射線探仿檢測並依此制定了打開石海包後的修復保護方案。隨後的工作包括顯微鏡下的觀察、照相記錄、用小型工具選層清理、對脆弱質材料的加固、痕跡的清理、組件的修復、復原組裝,以及對其組合關係的分析等。這是真正意義上的實驗室考古,歷經兩年多細緻的實驗室工作,這個由500餘件不同材質的構件組成、代表當時最高工藝水平的冠飾才得以被修復和復原。
值得一提的是,李倕的墓誌為其丈夫所寫,墓誌中這樣寫到:"有子在於襁褓,終痛彌天之別。曠野兮生荒草,千秋萬歲兮多悲風。"大致意思是,看著尚在襁褓內的孩子,心頭猶如刀割般的劇烈,專家據此推測李倕是因難產而死。佳人早亡,天不遂人願,這是最令活著的人悲痛,這讓我們想到中學課本中的項脊軒志,也是悼念亡妻的悲文,"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斯人已逝,就算活著時風光無兩,這大好風景又與誰攜手觀看呢。
參考文獻:《唐李倕墓 : 考古發掘、保護修復研究報告》
文:西輪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