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1月,西安理工大學曲江校區正在如火如荼地施工,建築工人們個個揮汗如雨,突然,某位工人發出了驚呼,原來是他挖出了一個「洞」,此洞深不見底,他立刻叫來了其他同事,由於大家都是在13朝古都工作的人,很快便反應過來應該是挖到了古墓,於是立刻通知文物部門。
很快,考古人員趕來了現場,經過他們的初步考察,確定這是來自唐朝的古墓,而且根據現場的布局可以推斷,下面不止有一座墓,極有可能是一個唐朝墓葬群,果然,專家們的判斷是正確的,曲江校區下面埋藏著一個巨大的墓葬群。經過3年多的發掘,考古團隊共挖出了182座古墓,震驚全國,而其中最引人矚目的,便是一位名叫李倕的公主墓。
李倕,字淑嫻,是唐高祖李淵第5代後人,父親是嗣舒王李津,丈夫是宣德郎候莫陳,根據墓志銘顯示,李倕死亡的時候,年僅25歲,死因是難產,這讓丈夫候莫陳痛不欲生,親自為妻子寫下情深意切的墓志銘,特別是最後那一句「曠野兮生荒草、千秋萬歲兮多悲風」萬分悲傷,在場人員被深深打動。
調整好情緒以後,專家們緩緩打開了李倕的棺槨,開棺一瞬間,縱使是見多識廣的考古專家們,也呆愣住了——只見李倕的頭骨上,靜靜躺著一頂華麗無比的鳳冠,鳳冠上幾乎用到了唐代所有能用到的裝飾材料,比如綠松石、琥珀、紅寶石、瑪瑙等等,甚至還用到了翡翠鳥的羽毛,不難想像出,李倕在當時多麼受人疼愛。專家們紛紛感慨:能配得上如此鳳冠的人,一定是國色天香!
唯一有些可惜的是,由於經歷了千百年的時光,鳳冠上許多裝飾材料都發生了掉落,所以專家們只能小心翼翼地把這些飾品一一收集起來,準備將其進行還原。當時專家們便斷言,若是能把此冠還原好,那麼它必將成為「中國最美鳳冠」。
為此,國家成立了專門的復原小組,請來了當年國內最優秀的手工匠人,討論了將近1年,才畫出了它的第一張修復圖,但大家仍然不滿意,覺得它應該會更華麗,德國文物修復專家們聽聞此事後,不遠萬裡趕來中國,主動加入修復團隊,強強聯手過後,修復李倕鳳冠的事情終於有了進展。
2010年,也就是9年後,鳳冠終於修復完畢,正式和大家見面,當年李倕鳳冠第一次出展時,轟動了整個世界,據悉,該鳳冠重量約為800克,高度42釐米,裝飾品超過480件,而上面最小的一顆金珠,僅有0.1毫米,要用顯微鏡才能看清,在燈光下,鳳冠閃爍出迷人的光彩,美得讓人仿若夢回繁華的唐朝。
與此同時,還有另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傳來,北京師範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的研究人員成功復原了公主的容貌,各位讀者朋友們覺得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