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書友會第755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作者/程門雪⊙整理/夏玲、張天
編輯/張亞娟⊙校對/徐婧婷、小熊、居業
I導讀:在《上海中醫藥雜誌》1982年的第12期中,有一個小角落刊登了這樣一篇文章《程師經驗,重複有效》。全篇內容如下「你刊發表的《程門雪編婦女經帶胎產歌訣》一文,對臨床很有指導意義。我們曾遇一段姓病人,43歲,經常出現黃帶,經多方治療,效果不顯,有時,來量更見增加。後採用文章中介紹的易黃湯加減,兩劑後,病情好轉;再進三劑,帶症皆除。此方重複運用,效果明顯。」文章中提到的文章,即是此篇。
程門雪編婦女經帶歌訣
月經門
先期多者清經散,地骨為重丹皮從。芍地青蒿茯苓柏,過者損之既濟功。多為血熱水多餘,少則血熱水不充。
月經先期量多,色紅紫,血熱也,應用清經散,見《傅青主女科》。因火旺而血熱,清熱瀉火為主,重用地骨皮15克;涼血為次,配以黃柏(鹽水浸炒)、青蒿、丹皮,白芍斂陰,熟地滋陰,茯苓滲洩,導下焦之熱。火過者當損之,使水火既濟。腎中水火太旺,水太旺則血多,此有餘之病。月經先期而量少,血熱而腎水不足,仍可用清經散,因方中用藥雖以清火為主,然仍有滋水之味,火洩而水不與之俱洩,損中有益之妙也。
先期少者一二點,兩地湯方大生地。地骨皮與麥門冬,阿膠白芍元參繼。
此為火熱而水不足也。兩地湯,見《傅青主女科》。用大生地(酒炒)30克,配地骨皮,清熱而又養陰,麥門冬、阿膠、白芍、元參均為滋陰之味,陰盛水旺則火自平。
溫經攝血湯可貴,四物獨除歸一味。白朮續斷桂味柴,溫中有散兼收攝。
溫經攝血湯,見《傅青主女科》,凡經來後期者均可用。大熟地30克,白芍(酒炒)30克,以及川芎(酒洗)、白朮(土炒)、五味子、續斷,能養肝之血、補腎之精、健脾之氣,加肉桂散寒,柴胡解鬱,是溫中有散,補中有洩,散兼收攝,洩能存陰。倘元氣不足,加人參亦可。
方名定經先後亂,肝氣或通時或閉。歸芍地藥菟絲苓,柴胡黑芥疏肝急。
定經湯,見《傅青主女科》,治經來先後無定期。肝氣鬱則閉,疏則開,則經來或先或後。用當歸、白芍、菟絲子、熟地、山藥、茯苓補肝腎,黑芥穗、柴胡疏肝急。肝需血養,木需水潤,故須重用歸、芍各30克,地、菟各15克。此方無通經之藥,似不治經,然肝氣疏則經通,腎精旺則水利,正妙於治也。
宣鬱通經治痛經,丹梔歸芍用非輕。柴胡白芥兼州鬱,香地黃芩甘草生。
宣鬱通經湯,見《傅青主女科》,治經行先痛,經來色黑有塊,痛經每月如此。若雲虛寒,何以必痛於此時耶?可見是火鬱熱痛無疑,以苦寒止痛,大有眼光,非泥古之士所能解也。丹皮、山梔子(炒)清肝,當歸(酒洗)、白芍(酒炒)柔肝,用量均較重各15克,配合柴胡、川鬱金、香附疏肝,黃芩降火助清肝之力,白芥子散結助疏肝之功,則宣鬱而通經。
經前臍腹痛如刺,寒熱交作下豆汁。此是寒溼搏衝任,辛散苦溫血藥治。溫臍化溼另出奇,白朮苓利腰臍氣。衛衝扁豆山藥蓮,巴戟白果通任意。
經前三五日而臍下作痛,狀如刀刺,為絞痛也;或寒熱交作,故下如黑豆汁(此為滑伯仁所說)。溫臍化溼湯傅山所作,說宗上而方異乎,辛散苦溫也。土炒白朮30克,配茯苓以利腰臍之氣,扁豆、山藥、蓮子以衛衝脈,巴戟、白果以通任脈。衛衝通任云云,聊備一說耳,未必真如此也!所可異者,傅山引證此論,而其方絕不用一辛散苦溫之品,如炮姜、肉桂、芎、艾等等,乃擬此方,殊堪研究也。以傅山非偏涼之學,書中用溫藥者甚多,此當用偏不用,必有意在,故而存之。
風乘胞脈亦作痛,荊防甘桔四味用。虛加人參各一錢,炒黑研末以酒送。
經後風入腦脈作痛,其脈乍大乍小,有時隴起為據。葉氏方,見《沈氏女科輯要箋正》。用防風、荊芥、桔梗、甘草(虛者加人參)各3克。炒黑者取其入血分,宣通瘀滯之意,研末酒服,而痛可解。沈堯封雲神效。
調肝山藥山萸肉,阿膠歸芍戟草是。
調肝湯,見《傅青主女科》,治經後腹痛。山藥、山萸肉、巴戟肉(鹽水浸)補肝腎而不燥,育陽之中有溫潤,當歸、白芍、阿膠調肝血而不滯,補養之中有活血。乃虛痛不能寒、不能熱者之唯一法也;腎惡燥,肝惡剛,痛忌泥滯,故選藥如此。
生地枸杞斛麥蓯,杜牛歸芍意同此。經前後痛發紅塊,育陰涵陽朱氏旨。
育陰涵陽法(無方名),見《沈氏女科輯要箋正》,治經前後腹痛,體發紅塊,脈大(右關尺尤甚)。因陰不涵陽,水不涵木,宗朱丹溪「陰常不足,陽常有餘,宜常養其陰」之旨,故用生地、枸杞子、石斛、麥冬育肝腎之陰以涵陽,當歸身、炒白芍養肝,肉蓯蓉、杜仲補腎,合牛膝涵陽下降歸於肝。
老年血崩崩甚多,歸芪桑葉三七和。杭芍炭與貫眾炭,氣衝血室孀婦加。崩止再加熟地術,山藥麥味填精佳。固本止崩湯續進,地術歸芪參黑姜。崩昏貫參湯調進。
老年血崩用加減當歸補血湯,見《傅青主女科》。當歸(酒洗)30克,生黃芪30克,氣血雙補之劑。加桑葉滋腎清肝,又有收斂之妙耳。三七末為止血之聖藥。亦有孀婦年老血崩者,必系氣衝血室,原方加杭芍炭柔肝止血,貫眾炭清肝止血,極效。但老婦陰精虧損,用加減當歸補血湯只止其暫時之漏,還須加入熟地、白朮、山藥、麥冬、北五味以填補陰精。固本止崩湯,見《傅青主女科》。大熟地30克,白朮(土炒焦)30克,配合生黃芪、人參、當歸(酒洗),此補陰血而更補其氣,黑姜引血歸經,有收斂止崩之妙。崩暈氣脫,六脈俱無,氣息微微,不能峻補,先以參湯調貫眾炭末,緩緩投之,待氣接神清,始可設以固本止崩湯。
氣虛成崩固氣湯,小產而崩因懷妊。參苓術草熟地歸,杜萸遠味法平亢。
固氣湯,見《傅青主女科》,通治氣虛而崩者;婦人小產血崩者,亦可應用。人參30克,雲茯苓60克,土白朮15克,配合甘草、大熟地、當歸(酒洗)、杜仲(炒黑)、山萸肉、遠志(去心)、五味子(炒),益氣固本,使已去之血速生,將脫之血盡攝。妙在不去止血,只補其氣,補氣之中含有止血。
歸芍術草丹皮柴,生地黑芥三七偕。貫眾炭入更力強,開鬱止血為仙丹。
平肝開鬱止血湯,見《傅青主女科》,治肝氣有鬱結之崩漏。酒洗當歸、醋炒白芍配合柴胡、黑芥穗,則柔肝之中,以引開鬱之法;當歸、白芍,再配合生地、丹皮、三七,在補血之中,以引止血之法,故歸芍應重用,各30克。用白朮土炒入脾,脾為生血之源,亦應重用至60克,此治本之法也。若此方中加入貫眾炭,更妙。
崩證驗方出沈氏,生地白芍地榆是。芩連丹梔甘草同,生牡蠣及蓮須治。
崩證極驗方,出《沈氏女科》。因火者崩,亦是虛火。用生地、生白芍斂陰以止血;配合蓮須、生牡蠣清心以固精,以防血脫;用地榆、丹皮、黑梔子之類,清熱瀉火而不傷正。虛損者加人參,關於苦寒之黃芩、黃連,隨其證可用可棄。
少陰之絡系舌本,經來聲啞脈不至。天冬地黃蓯蓉歸,少許細辛通脈治。
少陰之絡系舌本,腎氣不能上承,不榮於舌,故聲啞。本方無方名,出《沈氏女科輯要箋正》。天冬、生地、肉蓯蓉、當歸身,以滋填肝腎之陰,但偏於膩滯,易遏抑陽氣,加細辛少許,以通少陰之陽。
經行洩瀉屬脾虛,多溼參苓白朮治。經行白帶陽下陷,參術助陽繆氏旨。經後目暗屬血虛,吐血倒經氣火熾。
經行洩瀉,屬脾虛多溼。參苓白朮散,出《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繆仲淳曰:「夫經水多,白帶時下,又兼洩瀉,皆由陽虛陷下而然。」(見《先醒齋醫學廣筆記》)用人參、白朮益氣以助陽,助陽以化溼,攝陽氣而舉清陽。目為血脈之宗,肝之竅,肝血不足不能上榮於目而昏暗。張山雷曰:「若用魏氏一貫煎之類治之,亦必有效。」一貫煎,出《柳州醫話》(魏之琇著)。逆經上行,血從口鼻而出,氣火熾盛,迫血妄行,急用犀角黃芩湯。犀角地黃湯(小編按:從文意看,此處應是程老筆誤,應為犀角黃芩湯),出《肖山竹林寺婦科》。犀角、黃芩、生地、白芍、丹皮、枳實、橘紅、桔梗、百草霜、生甘草水煎,空腹服,如不愈,接服數劑效。
澤蘭葉湯歸芍草,活血化瘀治經閉。柏子仁丸緩通劑,熟地續斷柏子仁。牛膝澤蘭卷柏葉。
澤蘭葉湯,見《醫宗金鑑》。澤蘭活血通經,行而不峻,當歸、赤芍活血養血,行中有補,是治療血瘀閉經之輕劑。《臨證指南醫案》澤蘭湯還有丹參、柏子仁、茯神可以加用。《景嶽全書》曰:「經閉有血隔、血枯之不同。隔者病發於暫,通之則愈;枯者其來也漸,補養乃充。」柏子仁丸,見《醫宗金鑑》。柏子仁、熟地滋養陰血,卷柏葉、澤蘭祛瘀通經,兩者相配,祛瘀血而不傷血,養陰血而不滯瘀,再加川斷肉、懷牛膝以補肝腎,屬活血化瘀之緩通劑。若其人體質虛弱,不能使用攻下劑,則可用澤蘭葉湯,並可兼服緩通劑柏子仁丸,活血之中兼以養血,日久其血自行。體虛澤蘭葉湯亦不能受者,可單用柏子仁丸。
肌膚甲錯有幹血,大黃蟅蟲桃杏仁。虻蛭蠐螬甘草芍,乾漆生地與黃芩。
大黃蟅蟲丸,出《金匱要略》。大黃、蟅蟲、桃仁、杏仁、虻蟲、蛭蟲、蠐螬、甘草、赤芍、乾漆、生地、黃芩,宜用於室女經閉,是由於瘀血所致的肌膚甲錯。
形壯色白經不來,痰阻經絡生白朮。半苓香附與砂仁,蒺藜浸水熬膏好。
月經不來,體胖而白,此氣虛痰阻經絡,氣血不通也。古人治此,必以調氣為先,氣為血帥也。本方無方名,根據《未刻本葉氏醫案》、《臨證指南》有關醫案等化裁而成,由生白朮、半夏、茯苓、香附、砂仁、潼蒺藜組成。以文火燉收,清晨開水調服。肥人無所苦,但經不行者,臨床所見甚多,此方佳也。
帶下門
易黃湯治黃帶是,山藥白果與芡實。鹽水黃柏酒車前,補任苦化溼熱旨。
帶下色黃,此乃任脈虛而熱邪留戀於下焦,津液不能化精反化溼,溼與熱合,則帶黃,宜用易黃湯,見《傅青主女科》。山藥和芡實均炒用,用量宜重,為專補任脈之虛,又健脾利溼,白果引藥入任脈,黃柏、車前子苦化下焦之溼熱而治帶。
溼熱帶下清白散,四物貝姜草柏椿。赤榆荊芩溼二術,滑加龍牡久合君。
帶下之病,溼熱所化者頗多。可用清白散加味,見《醫宗金鑑》。四物湯中地用生地,貝母、炮姜炭、甘草、黃柏(鹽炒),椿根皮以理血化溼清熱。帶下色赤,熱偏重,加黃芩、地榆、荊芥以清熱涼血止帶;帶下色白,溼偏重,加蒼朮、白朮以燥溼化溼止帶;滑脫不禁者,宜加煅龍骨、煅牡蠣以收澀固脫;帶下淋漓,日久不正者,當合六君子湯補虛益氣止帶。
吳茱萸治風冷帶,桂姜萸細藁防歸,丹麥木香苓夏草,從此加減有歸依,辛溫祛寒苦溫燥,風來勝溼亦精奇。
吳茱萸湯見《醫宗金鑑》,治風冷入胞門之清冷稀白之帶。肉桂、乾薑、細辛、吳茱萸辛熱祛寒,當歸、木香行血調氣,茯苓、半夏化溼,藁本、防風祛風以勝溼,而丹皮、麥冬、炙甘草則制諸藥辛熱之過。古人制方必有調和抑制品監之。本方似雜而純,往往疏忽視之,今乃細想,得其旨趣耳。
昇陽益胃用六君,羌獨柴防芪芍均。酒連澤瀉同姜棗,疏鬱氣陽而降陰。
昇陽益氣湯,出《脾胃論》,治白帶清稀、綿綿不斷,兼見怠惰嗜臥、飲食無味、大便不調、小便頻數等脾胃虛弱症狀。六君、黃芪益氣健脾胃化痰溼;羌活、獨活、柴胡、防風昇陽,又風以勝溼,芍藥斂陰,不使昇陽太過;姜棗和中;黃連、澤瀉降陰,正如吳茱萸湯同法。此方之連、澤即吳茱萸湯之丹、麥,不但於氣陽之中而降陰,且有制升散之義在,恐其太過也。本方姜、棗猶前方之苓、半,唯多參、芪、術之補正,少桂、辛、萸等溫寒;又柴、防疏木鬱,芍、連、澤洩肝用,一疏一洩,正合「木鬱達之」之旨。
溫柔澀法部葉氏,龍骨金櫻與芡實。浙蓮遠志茯苓神,桑螵蛸及覆盆子。海螵蛸粉鰾膠丸,淡菜湯送一味治。血肉有情方更佳,以破以補是其旨。
葉天士法,無方名,見《沈氏女科輯要箋正》,治白帶屬任虛而不能固者,選藥甚平穩也。海螵蛸一味為粉,廣魚鰾煮爛為丸,如綠豆大,淡菜湯下。王孟英方,見《沈氏女科輯要箋正》,治任脈虛、帶下不固,曾補以草木無效者宜之。血肉有情,以破以補,別有會心,奇而不離於正,妙在丸以緩治,方能漸入下焦,久服無不收效,真妙法也。
川黃柏及海金砂,生豬骨髓和丸是。陰虛有火濁帶虛,引諸藥入任督治。
無方名,出張山雷,見《沈氏女科輯要箋正》。海金砂合川黃柏末兩味,用鮮生骨髓打和丸,引清理之藥,入督任之法,治陰虛有火之濁帶。
婦人年已五十所,下利數十日不停。曾經半產有瘀血,少腹裡急腹滿徵。暮即發熱手掌煩,唇口乾燥證可憑。崩中失血或不來,大溫經湯治之宜。血病用之法更奇,仲景聖法研須精。膠歸芎芍萸丹桂,門冬參夏草姜生。
原文出《金匱要略》。「下利」《醫宗金鑑》改「下血」,諸家都然之,理與文合,丹溪亦云爾。餘初信之,繼思不如,仍作「下利」乃「帶下」也。瘀血在少腹不去,則津液不布,新血不生。帶多而衝,或崩中失血不正,或月經至期不來,均可應用大溫經湯。大溫經湯,出《金匱要略》。任脈為病,女子帶下瘕聚是也;衝脈血阻不行,則陽明津液衰少不能濡潤。任為胞胎,衝為血海,少腹瘀血,屬於衝任,雖論帶下,實屬血病,仲景方最佳而妙。此方內四物湯去熟地,恐其滯膩不流通也。四物以補肝腎血虛,即青主調肝湯之所本也。吳茱萸、桂枝乃溫寒止痛主藥,另佐人參、麥冬、半夏、甘草,人多不解其意,釋者亦多敷衍言之,以為氣血雙補耳,不知此數味即麥門冬湯也,為通補陽明主藥,經出於衝,隸於陽明,故以麥門冬湯佐入之,以治其根,意更深邃。又丹皮、麥冬相合,以制萸、桂之過。亦與吳茱萸湯相同,兩方極是妙理,須並觀細想,始知古人制方之精湛也。【本文由中醫書友會(微信號zhongyishuyou)編校發表】
I 版權聲明:本文摘自《上海中醫藥雜誌》1980年02期。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資訊。本平臺所發布內容的版權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協商。
I 投稿:tg@linglanshuyuan.com
(歡迎廣大書友進行原創投稿)
----我是友善的分割線
2015年10月12日上午7:00開始,靈蘭書院&中醫書友會將開放招募第三期親情會員候補名額,只招一天,招完即止,手慢無哦~
招募通道:請按下面的方式先關注【靈蘭書院】服務號,10月12日上午7:00將通過服務號發出通知並開放支付通道。(關於會員招募的相關情況,請閱讀跳轉後的頁面或者點服務號左下角「會員招募」查看說明)
長按下圖3秒後選擇「識別圖中二維碼」可關注靈蘭書院服務號並跳轉至親情會員預售頁面。
如果您的手機無法識別上面的二維碼,或者識別之後無法跳轉,請點擊閱讀原文,根據頁面提示關注靈蘭書院服務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