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電影《金剛川》,第一感覺是什麼,是感動,非常感動。感動我們戰土的犧牲,但這種感動是來自於同情還是敬仰說不清,這對於我們戰士的塑造就是失敗,因為我們的戰士是讓我們敬仰的感動。影裡販賣同情博取共鳴,對我們的戰士常不公平。
歷史上真實的金剛川大橋,可以過汽車坦克。志願軍修金剛川大橋的目的就是為了便於汽車和炮車通行,快速運送彈藥物資支援前線。電影裡不堪一擊的人梯浮橋能拿來幹什麼?就是為了讓部隊通行嗎?再者志願軍一個師萬人,如果都是輕裝上陣,有必要這樣擠在河邊靠一個小木橋過河嗎?
金剛川大橋
到金城戰役的時候,我們的基層指戰員對付美軍經驗都已經非常豐富了。造橋的時候,他們一般是造好橋基,天撤掉橋板,晚上鋪去讓隊伍過河,根本不會造好擺在那裡讓美軍炸。另外,條件允許還會在距離水面幾十釐米的河床上鋪石板,既能避開美軍空軍偵查,連汽車都能通行。要是志願軍工兵就電影裡那點能耐,估計每次戰役發起,都有一半的部隊在路上等著過河。
同時這一階段,志願軍的武器裝備和後勤供應已不同於入朝作戰初期,各種武器裝備已得到有效強化,志願軍空軍參戰終結了美軍的制空權,使各類軍用和生活物資能夠源源不斷地及時運到前線,有力保障了前線作戰需求。在1953年,7月13日21時,志願軍對南朝鮮軍前沿陣地突然發起攻擊,1000餘門大炮同時開火,正式拉開了金城戰役的序幕。這是自韓戰以來,志願軍集中火炮數量最多、火力最強的一次戰役,在20分鐘內大炮將1900餘噸炮彈傾瀉在了南朝鮮軍陣地上,對敵軍陣地表面工事及各種障礙都造成了極大破壞。由此可以看出電影《金剛川》中,掩護一個師渡橋只有兩門彈藥不足的高射炮是多麼的荒謬。
電影裡戰士為了勳章打仗,唱著京劇和敵人蠻幹,冒著轟炸用血肉之軀去搭人橋,簡直就是無組織、無紀律、無頭腦。我們的戰士去打仗,是為了保衛國家,不讓國家再陷入苦難之中。我們不與敵人蠻幹做無謂的犧牲,我們的戰士膽大心細,會夜襲,會穿插迂迴,善於隱蔽,會使用反斜面作戰。需要做出犧牲時,我們戰士也會用胸膛堵敵人的槍眼,而不是隨意去犧牲。我們的作戰勇氣不是來自於戲曲評理的忠誠猛將,而是來自於對國家的熱愛和信仰。
我們的戰士不是一群肌肉發達, 爽朗的粗狂漢子,那不是我們的軍人,更像是一群義薄雲天無拘無束的古代豪俠。
我們軍隊最有紀律的隊伍,我們的戰士是世界"輕步兵之王」。絕不像電影裡那樣,幾乎變成了幾個殺紅眼的土兵跟美軍的私人思怨,什麼組織紀律,已蕩然無存。變成了江湖義氣、街頭鬥毆。我們戰士的英勇和強大,都來自於我們的組織能力。如美軍在《韓戰中的美國陸戰軍》所總結的:在戰爭中還從未發現一支健全的共產黨軍隊陷入解體。不管這支軍隊如何遭到慘敗,損失如何嚴重,或者近期根本看不見勝利的前景,他們總是能從暫時的失敗中恢復過來。只要他們的黨組織還保持完好,他們就有抵禦能力,避免在肉體和精神上陷入崩潰。
總感覺電影沒反應出我們勝利的原因,我們的勝利不是來自所謂的人海戰術,我們的勝利不是來自戰士的悲慘,我們的勝利不是來自美國人的同情,我們的勝利來自英勇無畏的戰士,我們的勝利來自志願軍高超的戰術;我們的勝利來自我們對共產主義的信仰。
我們的軍隊是有紀律的,我們的戰士是有智慧的,我們的戰士是英勇無畏的。電影是需要演繹的,但不要用炮製的」 悲壯」、「慘烈」來煽情。我們感動應當是出於對英雄的敬仰,而不是出於對他們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