姿態華美的孔雀、嬌豔欲滴的花朵、形色各異的人物……小小麵團在麵塑藝人袁建花的手中,變成了一件件藝術品。新華網 發
今年56歲的袁建花,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花(嵐縣麵塑)項目山西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嵐縣麵塑是山西省呂梁市嵐縣的民間傳統藝術,其製作工藝複雜多樣,僅塑形手法就有數十種之多。
袁建花製作的孔雀戲牡丹、鳳凰起舞等麵塑作品造型精美。新華網 發
「七、八歲的時候看到家裡大人做麵塑,我也想跟著學。但那時候白面挺貴,大人不讓小孩拿著玩。我就自己和泥,學著大人的樣子捏小魚、小燕子。」袁建花的祖輩都是做麵塑的好手,從小耳濡目染讓她對麵塑藝術情有獨鍾。
初中畢業後,袁建花正式開始學習麵塑技藝。在母親的教導下,她熟練地掌握了傳統麵塑的製作技藝。每逢節日,她就為鄉親們捏出造型各異的面人。
六、七歲的時候,劉麗麗開始跟隨母親學習捏麵人。2002年中專畢業後,她在母親開辦的建華麵塑工作室當學徒。(資料圖)
如今,劉麗麗已經成為一名麵塑研發技師,也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花(嵐縣麵塑)項目呂梁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讓更多人認識和了解麵塑,是我們傳承人的責任。」2020年暑期,劉麗麗在嵐縣的麵塑工坊開設麵塑教學班,免費教學生做麵塑,讓更多人通過麵塑藝術了解傳統文化。
劉麗麗還在網絡直播平臺進行現場教學,「我想讓更多人了解麵塑工藝,現在我已經有8000多個粉絲了。」
「每一件作品都花費不少心血。」經過多年的努力,袁建花的麵塑作品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也成為嵐縣麵塑藝人的優秀代表。新華網 發
以前,當地人多是遇紅白喜事才定製麵塑,銷量上不去。近幾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孩子滿月、家中老人過壽都會用到。形式的轉化、需求的增大,既增加了勞動就業機會,又提高了家庭收入。新華網 發
「一袋面能做出幾百到幾千元的產品,利潤還是不錯的。麵塑作品成本不高,賣的是手藝、是構思。」袁建花靠著精巧的構思和精良的手藝,把麵塑作品賣到了廣州、西安等地。
袁建花教授貧困戶麵塑製作技藝。新華網 發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嵐縣將麵塑列入全民技能提升工程培訓工種,打造市級勞務品牌。袁建花等一批傳承人為麵塑愛好者和貧困戶提供麵塑學習和技藝交流的機會,還通過定期培訓、麵塑展覽和麵塑進校園等形式,發展和傳承麵塑文化。
易居苑小區是嵐縣規模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點。小區臨街的16間上下二層商鋪,成為以非遺傳承人命名的麵塑工坊,形成製作加工、展示展銷、文旅體驗的嵐縣麵塑集散地。袁建花的麵塑工坊也在其中。(資料圖)
近年來,嵐縣把麵塑文化挖掘傳承與群眾學技增收緊密結合,為貧困群眾搭建家門口學技能的平臺。目前,全縣有縣級以上麵塑傳承人37人,麵塑技師約1280人,麵塑製作人約10300人。麵塑產業已成當地部分家庭主要收入來源。新華網發
袁建花在勞動力技能提升麵塑培訓班上教授農村婦女們麵塑知識。新華網 發
從2014年開始,袁建花一直免費教授麵塑技藝。她的學生各年齡段的都有,除了本地人,也有外地人慕名前來學藝。
剪刀在袁建花手中飛舞了幾下,麵塑作品已初見模樣。新華網 發
在傳授製作技藝的同時,袁建花還琢磨著怎麼創新思維。比如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進行教授,教老年人做傳統麵塑,教婦女做玫瑰花等時尚麵塑,教小孩做卡通人物麵塑。
袁建花手把手地教大家麵塑製作技藝,「來學藝的婦女姐妹居多。農村婦女文化低,學藝不容易。我現在教授技藝,既能帶領大家增收致富,又能將麵塑藝術傳承下去,我覺得特別有意義。」新華網 發
來源:新華網
長按二維碼,點擊「識別圖中二維碼」
即可關注
呂梁市新聞辦官方微信「呂梁發布」
覺得不錯請分享
原標題:《【媒體看呂梁·新華網】小麵團塑出幸福花》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