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小篆
膏,甲骨文
脂,小篆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其中油的關注度似乎比較少,但油在現代生活中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種物質。
「油」字的本義並不是我們今天說的燃油、菜油的油。《說文解字》:「油,水。出武陵孱陵西,東南入江。」又酈道元《水經注》:「油水出武陵孱陵縣西界,東過其縣北,又東北入於江。」可見油是當時武陵郡(今湖北湖南貴州一帶)一條河的名字,是長江的一條支流。
古人最早稱油為「膏」或「脂」,指從動物身上提煉出來的脂肪。而「膏」和「脂」還有區別,《說文解字》上說:「戴角者脂,無角者膏。」意為從有角動物身上提煉出來的稱脂,從無角動物身上提煉出來的稱膏。
同樣是動物脂肪,古人對牛油羊油必稱脂,對豬油必稱膏。《周禮-天官-庖人》中有春「膳膏香」、夏「膳膏臊」、秋「膳膏腥」、冬「膳膏羶」之語。東漢鄭眾註:「膏香,牛脂也;膏臊,豕膏也。」東漢楊孚《異物志》記載:「鬱林大豬,一蹄有四五甲,多膏。」今人呼和田玉中的極品為「羊脂白玉」,可見在漢語中對膏、脂的意義區別是一以貫之的。
膏,小篆
脂,秦簡
《禮記-內則》有「脂用蔥,膏用韭」的記載,宋末元初理學家陳澔注曰:「肥凝者為脂,釋者為膏。」李時珍《本草綱目》也說:「凡凝者為肪為脂,釋者為膏為油。」也就是說凝固的油可稱為脂,融化的油則稱為膏。難怪古人喜歡用「膚如凝脂」來形容女性皮膚的潔白柔潤啊!
古人是何時開始利用油脂的呢?有古籍記載:「王母授帝以九華燈檠,注膏油於卮,以燃燈。」把油說成是王母娘娘傳授給黃帝的。明代羅頎的《物原》更是詳細羅列:「燧人作火,神農作油,軒轅作燈,唐堯作燈檠,成湯作蠟燭。」這些都只是民間傳說而已。其實利用動物脂肪的可燃性製作照明材料才是燈燭的源頭。《舊唐書》上說:「秦始皇葬驪山,魚膏為燈燭。」《楚辭-招魂》裡也有「蘭膏明燭,華鐙錯些」的場面,這些都是利用動物脂肪照明的描寫。
漢代以後,從植物裡榨油的技術開始普及,劉熙《釋名》:「柰油,搗柰實和以塗繒上,燥而發之形似油也。杏油亦如之。」意為將沙果(柰)及杏子搗爛攪和後塗在絲帛(繒)上,待幹後就會形成類似油一樣的東西。植物油的出現被認為是飲食史上的一次飛躍,以液態為主的植物油,在口味、儲存、保質、運輸、取用方面都帶來革命性的進步。宋人歐陽修有一篇著名的小品散文《賣油翁》,其中寫到賣油翁「取一葫蘆置於地,以錢覆其口,徐以杓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溼」,這正是形象地描述了當時用口小肚大的油葫蘆儲存、攜帶、買賣植物油的情景。
唐朝以前,中國人的餐食裡炒菜並不流行。到了宋朝,炒菜才逐步普及。宋人孟元老的筆記《東京夢華錄》裡就記載了炒雞、炒兔、炒羊、炒腰子、炒牡蠣等菜品。而油料的普及是炒菜流行的必備條件。唐朝以前,人們大都使用動物油,且並不用於炒菜。唐朝時植物油開始普及,使炒菜的流行成為可能。明清時期,北美的花生油進入中國,這種油非常適合炒菜,為炒菜的崛起提供了新的條件。如今美食界基本上是植物油的天下:豆油、菜籽油、花生油、橄欖油、玉米油、茶油等植物油琳琅滿目,還有利用植物油再加工的花椒油、辣椒油、色拉油等等。
西方食用油中最常見的是橄欖油。義大利語olio d』liva(橄欖油)就是由olio(油)和oliva(橄欖)兩個詞語組成,而兩者的同源十分明顯。英語olive oil也是同一詞源。其實oil原來就是特指橄欖油,後來擴展為可指其他油,而指橄欖油時則需另加一個詞素以示區別了。需要注意的是,橄欖油是從油橄欖中榨取的,油橄欖不是我們平時吃的蜜餞食品橄欖。油橄欖屬於木犀科,原產於地中海地區;而橄欖屬於橄欖科,原產於中國。聯合國徽章上象徵和平的「橄欖枝」其實是油橄欖枝(olive branch)!
油畫也是西方傳入中國的。英語oil和法語huile基本義都是「油」,但同時都可以指油畫或油畫顏料。油畫的調色油多為亞麻仁油,而畫布多為亞麻布。亞麻別名「胡麻」,從名字可知也是外來植物。
當然,油除了照明和食用之外也還有其他的作用。古希臘人就用橄欖油塗抹皮膚,使裸露的軀體在陽光下黝黑髮光,更顯健壯。桐油是將桐樹果實壓榨加工提煉製成的工業用油,為脂肪酸甘油三酯混合物。桐油和木油呈紅、黃或金黃色,都是優良幹性油,具有迅速乾燥、耐高溫、耐腐蝕等特點,可製作油布、油紙、肥皂、農藥等物品。當年桐油店門口最有名的一副對聯是:
此是春華秋實事業
並非東塗西抹文章
不過文學作品中最有名的桐油製品,大概可以算戴望舒《雨巷》裡的油紙傘了: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的,
結著愁怨的姑娘。
《雨巷》描繪的江南意境,令讀者心馳神往。而油紙傘這個意象也已成為細雨江南中的一個文化符號,成為雨巷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