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焙度與烘焙方式之於咖啡味道的影響

2020-12-13 騰訊網

首先人應該善良,其次應該誠實,

但是最重要的是不要相互遺忘。

——陀思妥耶夫斯基

在去年的一篇名為《如何找到一款自己喜歡的咖啡?| 咖啡選購攻略》的文章裡,我已經大致提到了烘焙度決定了咖啡的酸與苦。一直想延伸,但究竟要延伸到什麼地步?這個度卻是很難拿捏的,畢竟我的工作是烘焙,若要把我所理解的烘焙理念一股腦說清楚,大概要講上一千零一夜了。

於是我還是退回到消費者的角度,規避掉複雜的物理、化學變化,從單純的結果導向出發,深入淺出的聊一聊烘焙對於咖啡味道的影響吧。

簡言之,咖啡的烘焙其實是指咖啡豆最後的顏色有多深、花了多久時間,進而呈現出什麼樣的味道。

傳聞咖啡烘焙的起源,是原產國為了防止生豆被攜帶出海外而將其進行火烤,卻意外的發現經過烘烤後的咖啡豆香味濃厚,自此便延續了將生豆烘焙後再衝泡飲用的方式。

咖啡生豆直接衝泡品嘗幾乎毫無風味可言,只會感受到一股令人不悅的蔬菜味道。但生豆卻是決定咖啡香味的第一要素,再厲害的烘焙技藝,也無法將豆子本身的瑕疵味道規避掉,因此生豆選擇是烘豆最重要的步驟。

小野善造說:「咖啡烘焙這道工序,是為了成就更美味的咖啡。」事實上,咖啡烘焙這件事輕而易舉,任誰都可以做到。只不過如何保留特定風土條件或特定品種的獨特風味,進行恰到好處的烘焙,卻是一門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細細研究的事情。

單純的談烘焙程度對咖啡味道的影響是不嚴謹的,因為不同的烘焙速度也會產生截然不同的風味表現。但為了比較直觀,我還是決定將這兩個維度分開單獨進行闡述。

首先還是來談一談不同烘焙度對於味道的影響。

關於烘焙階段的劃分,我還是習慣於採用日本咖啡相關書籍中經常寫到的8個烘焙等級。這一划分方式源於1920~30年代美國咖啡從業者慣用的區分基準,參照日本人的修訂,我也根據自己的認知與理解進行了重新的定義。

依照豆子在烘焙中的狀態與味道,也可將這8個烘焙度進行劃分為淺、中、深三個烘焙階段,如下列出,同時也按照我的理解,將英文翻譯成中文:

淺烘焙:Light(輕度烘焙)、Cinnamon(肉桂烘焙)、Medium(微中烘焙)

中烘焙:High(中度烘焙)、City(中深烘焙)

深烘焙:Full City(深度烘焙)、French(法式烘焙)、Italian(意式烘焙)

一般來講,淺度烘焙的咖啡酸味強烈,具有更強的果香與花香;深度烘焙的則苦味強烈,強調香草或堅果的香氣,口感更為順滑。即使相同的咖啡豆,也會因加熱程度不同,改變酸味和苦味的明顯程度,風味展現也是各不相同。打個比方,同樣是花魁,不同的烘焙度,展現出來的風味一定不一樣,這裡還不涉及烘焙手法。

不過,產地海拔高、豆質硬的一些豆子,即便在深烘焙下仍有明顯酸味,如肯亞等,所以因生豆種類的不同,其酸味和苦味的變化也會展現在不同的烘焙度上,即不存在絕對的「淺焙一定不苦,深焙一定不酸」,需要視豆種的具體特性而定。這也是為什麼說每支豆子都有可以將其風味最大限度呈現的最佳烘焙度,不恰當的烘焙也是造就「壞咖啡」的元兇之一。

多說一句,酸味、甜味和苦味是烘焙中決定最後風味的重中之重,好的酸味是明亮且醇厚,好的苦味是苦中帶甜,因此好的烘焙者勢必要知道如何讓一支豆子達到每個烘焙度裡最高的甜蜜點,這也是烘出一支好咖啡的秘訣。要記住,好咖啡不一定好喝(這裡指適合自己口味),但壞咖啡一定難喝。

接下來,聊一聊烘焙速度對風味的影響吧。

時下盛行的咖啡烘焙方式可謂五花八門,無論什麼方式,最終要面對的還是「時間——味道」之間的關係。咖啡豆在烘焙中會發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學反應,其中許多反應會造成水分的流失,同時也讓重量減少。因此,烘焙時間則是決定咖啡香味能否完整呈現的關鍵。

這部分內容如果拋開複雜的物理、化學變化,單純講味道影響,多少有些缺乏說服力,但想到這篇文章畢竟不是談論烘焙技巧的文章,因此還是直接將我烘焙實踐中得到的結果告知各位吧,至於是否公允、屬實,大可通過選擇不同烘焙方式的咖啡豆進行嘗試來驗證。

短時間烘焙:指烘焙時間總計在13分鐘左右(甚至更少)結束的烘焙方式,也大概是大多數烘焙者最常使用的方式,多用於淺烘焙。味道傾向幾乎以酸味為主,可以感受到咖啡的特性與香氣,但依豆子密度、含水量的不同,部分化學反應並未進行,容易造成澀味與雜味出現。烘焙重點非常簡單,但想要每次都重現相同的風味卻十分困難,同時咖啡豆因組織不穩定的情況存在,風味劣化速度相對較快。

一般烘焙:指烘焙時長在17分鐘左右,是日本最常見的烘焙方式。在淺烘焙範圍內,特別是新產季的豆子,烘焙不當容易造成尖酸、澀味以及雜味殘留的情況;深烘焙後味道仍會傾向酸味的出現。與短時間烘焙一樣,重現相同的風味十分困難,但風味劣化速度比短時間烘焙要慢。

長時間烘焙:總烘焙時長超過20分鐘,是我經過多年的實踐後,目前在採用的烘焙方式。淺烘焙中可明顯展現出優異的酸度、風味特性與細緻的層次感;隨著烘焙度的加深,甜味、醇厚度與好的苦味會逐步突顯出來。這種烘焙方式可以穩定重現風味,特別對於新產季的豆子,可有效避免澀味與雜味的出現,味道劣化速度也極為緩慢,十分適合保存。

綜上,我通過烘焙程度與烘焙速度兩個維度,淺談了烘焙對咖啡味道的影響。在咖啡豆的選購中,了解烘焙之於風味的影響後,根據自己的口味選擇自己想喝的豆子,也就變得更為簡單了。

咖啡的烘焙,就是找出每一支豆子最耀眼的優點,選擇最佳的方式將其如實的呈現出來。每一位烘焙師對於豆子的理解都不同,所採用的烘焙方式也千差萬別,只要透徹理解了烘焙重點,每一種方式都各具特色,各有所長。但無論採用哪種方式,擬定哪個烘焙度來呈現,如果使用的是質量差的咖啡豆,想要得到一杯好咖啡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願你能輕鬆找到屬於你的那一杯好咖啡。

晚安,好夢。

Homely Coffee

Drink what we drink.

相關焦點

  • 咖啡烘焙度會如何影響萃取?
    但在決定研磨顆粒和萃取比例之前,你應該先看看咖啡的顏色深淺,了解咖啡的烘焙度。無論是目測還是用agtron值測試咖啡的烘焙度色值,這些都只會告訴你咖啡烘焙的焦糖化量,它不會告訴你任何關於烘焙的均勻程度,酸質,烘焙速率以及咖啡熟豆的溶解度。所以有時不能靠單一感官進行事情的判斷,而是要從品鑑開始。
  • 咖啡烘焙度詳解
    烘焙過淺的豆子,是又酸又澀的(未熟食品的味道)。在另一個極端,過度烘烤的豆子是苦的,帶煙燻的,令人不愉快的。雖然精品咖啡愛好者傾向於選擇較淺度烘焙的咖啡豆,但事實是,最好的烘焙度將取決於咖啡豆本身、衝煮方式,當然,還有喝咖啡者的口味偏好。下面一起來詳細了解下!
  • 咖啡烘焙其實就是確定烘焙度
    咖啡的味道可能是上千種芳香物質決定的,但我們一直認為,確定烘焙度即是確定味道成型。
  • 咖啡烘焙:建議烘焙咖啡和輕烘焙咖啡的烘焙程度不同
    咖啡最初只是櫻桃,經過加工,他變成了生咖啡豆,咖啡豆只有經過烘烤後才能激發其風味,不同的烘焙方式會使咖啡豆呈現出不同的風味。為什麼生咖啡豆的味道會在高溫下烘烤?事實上這是因為烘烤過程中的化學變化,讓我們解釋一下化學變化是什麼。
  • 咖啡師養成記 | 烘焙對咖啡口感的影響
    咖啡的味道受到許多因素的印象,從原產地的種植環境、咖啡的品種、生豆的處理方法,再到烘焙,最後到衝煮,每個環節都會對咖啡的味道產生影響
  • 乾貨 | 烘焙對咖啡風味的影響
    隨著越來越多數據記錄軟體的出現和應用,人們理所當然地對咖啡是如何從綠色變成特定程度的棕色更感興趣,他們也很容易就能比較每天和每周的烘焙成果,以了解個中差異。即使有了更好的追蹤和記錄方式,對專業烘焙師來說,仍有許多問題待解決。「我該如何開始對我的咖啡做實驗?我的烘焙曲線會如何影響咖啡最後呈現的風味?烘焙咖啡時有任何該做和不該做的事情嗎?大家是怎麼找到自己的烘焙曲線的?」
  • 咖啡豆烘焙大全 八種咖啡烘焙度對照表與區別
    半直火式烘焙其實與直火式烘焙比較類似,但是因為烘焙容器的外壁上沒有孔洞,所以火焰不會直接接觸到咖啡豆;除此之外還加上了抽風的設備,將烘焙容器外面的熱空氣導入烘焙室入中提升烘焙效率,這個抽風設備的另一個功能則是將脫落的銀皮(附著於咖啡種子外層的薄膜)吸出來,避免銀皮在烘焙室裡因為高溫而燃燒,進而影響咖啡豆的味道。
  • 咖啡達人經驗分享|選對烘焙度喝對咖啡!
    ,咖啡生豆千裡迢迢的運送到每個國家,經過烘焙師的烘焙,把生豆裡的物質轉化成含有各種芳香與美味物質的咖啡熟豆,最後透過咖啡師或是你精湛的手藝衝煮成一杯咖啡。大家可能已經在很多地方看過一些烘焙的文章,提到各種梅納反應(也叫美拉德反應,英文Maillard reaction)、水分解、熱分解、焦糖化、玻璃轉移現象等等,其實看不懂那些複雜的過程也沒關係,並不影響你挑選咖啡豆。
  • 咖啡烘焙度詳解,看完分享!
    你應該記住的是,烘焙是一個開發咖啡豆原有風味和香氣的過程。然而,如果烘焙師把咖啡烘得太過了,就會產生額外的味道,從而淹沒了咖啡的特色風味。烘焙過淺的豆子,是又酸又澀的(未熟食品的味道)。雖然精品咖啡愛好者傾向於選擇較淺度烘焙的咖啡豆,但事實是,最好的烘焙度將取決於咖啡豆本身、衝煮方式,當然,還有喝咖啡者的口味偏好。下面一起來詳細了解下!
  • 咖啡生豆與烘焙的關係:尋找適合的烘焙度!
    以適合的烘焙度來看,乾枯的咖啡豆適合採用淺度烘焙,新採收的咖啡豆適合深度烘焙,合理地選擇方式才能夠讓咖啡味道達到平衡,方便調整味道,如此一來,技術與時間才不會浪費。我曾將手上的咖啡豆由淺度一路烘焙到意式,並記錄每個烘焙階段的味道,因而得到每種咖啡豆都擁有能使之發揮最大美味的最適烘焙度。接著,適合淺度烘焙的豆子、適合中度烘焙的豆子、適合中深度烘焙的豆子、適合深度烘焙的豆子,依序分類,即可看出它們之間的共同特徵。由此歸納出的方法,就是之前提到的」系統咖啡學「。
  • 咖啡烘焙 | 如何把握咖啡烘焙程度?
    烘焙是咖啡風味的來源,將生豆予以火烤稱為烘焙,生豆未經烘焙不能飲用,烘焙後的咖啡豆,已決定了咖啡的八成口味,烘焙的過程很棘手,火太強,則外熟內生,火太弱,則內熟過火。那麼,咖啡烘焙程度如何控制?SCAA 這八種色卡代表著咖啡烘焙過程中的八種烘焙度,是烘焙師參考的一個基準。
  • 咖啡烘焙:咖啡豆烘焙程度區別 深度烘焙咖啡與淺度烘焙咖啡推薦
    熱量導致豆子的碳水化合物和胺基酸之間的反應,導致顏色、味道和營養成分的變化。顏色的改變主要是因為類黑素的產生,這些大量的物質不只是讓咖啡豆轉為褐色,還會影響咖啡的口感跟醇厚度。梅納德反應這個階段的溫度與時間只要有一點小變化,都可能對最終的風味產生很大的影響。
  • ​專業咖啡師培訓 | 烘焙度色卡,咖啡烘焙色度Agtron值分級
    美國咖啡協會(SCAA)烘焙度的標準,此標準採用紅外線焦糖化測定器技術(Agtron)測量咖啡豆的色澤來斷定咖啡的烘焙程度,在Agtron值的基礎上做出了供烘焙師鑑定咖啡烘焙度用的色卡。並且將顏色由淺至深區分成八等份製成八塊標準色塊,以供咖啡界作為烘焙的認定 。       SCAA 這八種色卡代表著咖啡烘焙過程中的八種烘焙度,是烘焙師參考的一個基準。
  • 烘焙究竟如何影響咖啡口味?
    我們每個人每天都會喝咖啡,無論是單品耶茄雪菲還是巴西公平貿易,咖啡都是我們開啟一天工作生活的必需品。  但想要成為一名更加資深的咖啡愛好者,我們首先必須了解烘焙對咖啡口味的影響。咖啡烘焙是一門藝術,同時也是一門科學,通過了解咖啡烘焙,我們能夠根據自己的口味喜好做出更好的選擇。今天,就讓我們來看一看每一種烘焙方式對咖啡的口味究竟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 咖啡烘焙度分辨圖表
    美國咖啡協會(SCAA)烘焙度的標準 此標準採用紅外線 焦糖化測定器技術(Agtron)測量咖啡豆的色澤來斷定咖啡的烘焙程度,並且將顏色由淺至深區分成八等份製成八塊標準色塊
  • 在我看來,烘焙咖啡可依賴的只有烘焙度
    到目前為止,我們烘焙咖啡三萬鍋的實踐上還沒有一例打破此結論。它是對的嗎,在我們的經驗裡,目前還沒錯過。可能是烘焙咖啡夠多實操足,每個產季加起來,見過不同咖啡上千種,我們確實覺得咖啡的烘焙一點不難。咖啡烘焙實操經驗多了之後,每每被人問到如何烘焙咖啡,我喜歡簡單歸納,直線輸出。「掌握好烘焙度,你的咖啡味道就沒跑了。」
  • 老衝不好咖啡?可能跟你對烘焙度的理解有關
    烘焙會如何影響到咖啡的味道和氣味?然而,有著數十種名稱來描述不同的烘焙,很容易混淆其中的意思。了解這些名稱將幫助您了解您期待的咖啡特徵,還將幫助您更好地了解您喜歡的咖啡和發現其它咖啡。那不勒斯/西班牙:這種類型的烘焙通常被認為是最深的選擇烘焙度取決於個人口味,正如Francisco告訴我的那樣,"個人的喜好是非常主觀的,也是非常明顯的"。他不認為烘焙有對錯之分,烘焙的種類足夠多是很重要的。Casey發現咖啡專業人士通常會選擇淺度烘焙,而她的顧客則喜歡稍微發展得長一點的烘焙。
  • 咖啡烘焙度的傳統分法
  • roast咖啡烘焙雜誌 |烘焙 |一爆RoR對烘焙的影響
    前言咖啡烘焙是個技術活,即要有科學態度又要有藝術思維。咖啡行業是個長期堅持才可以做好的行業,即艱苦又充滿激烈的競爭。但這一切都不阻礙咖啡人士分享知識,成為兮兮相惜的朋友,在競爭及相互學習共同成長。烘焙師:何一軒烘焙機:Giesen W6A實驗構想實驗主題是咖啡烘焙一爆階段RoR變化對烘焙的影響。 烘焙師一軒選擇這個題目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在日常連續烘焙的過程中,發現在不穩定的RoR狀態下,風味的差異變化非常明顯。於是就希望借著此機會,把RoR變化對烘焙影響系統的整理一下。
  • 咖啡豆烘焙 | 咖啡烘焙記錄全程詳解!
    半直火式烘焙其實與直火式烘焙比較類似,但是因為烘焙容器的外壁上沒有孔洞,所以火焰不會直接接觸到咖啡豆;除此之外還加上了抽風的設備,將烘焙容器外面的熱空氣導入烘焙室入中提升烘焙效率,這個抽風設備的另一個功能則是將脫落的銀皮(附著於咖啡種子外層的薄膜)吸出來,避免銀皮在烘焙室裡因為高溫而燃燒,進而影響咖啡豆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