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卡索(Pablo Picasso,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西班牙畫家、雕塑家。現代藝術的創始人,西方現代派繪畫的主要代表。畢卡索的作品通常被分為9個時期。時期的名稱尚有爭議,大致是「藍色時期」(1901年~1904年)、「粉紅色時期」(1904年~1906年)、「立體主義時期」(1917年~1924年)「晚期」(1912年~1972年)。
畢卡索是一位真正的天才。20世紀正是屬於畢卡索的世紀。他在這個多變的世紀之始從西班牙來到當時的世界藝術之都巴黎,開始他一生輝煌藝術的發現之旅。在20世紀,沒有一位藝術家能像畢卡索一樣,畫風多變而人盡皆知。畢卡索的盛名,不僅因他成名甚早和《亞威農的少女們》、《格爾尼卡》等傳世傑作,更因他豐沛的創造力和多姿多彩的生活,他留下了大量多層面的藝術作品。畢卡索完成的作品統計約多達六萬到八萬件,在繪畫、素描之外,也包括雕刻、陶器、版畫、舞臺服裝等造型表現。在畢卡索1973年過世之後,世界各大美術館不斷推出有關他的各類不同性質的回顧展,有關畢卡索的話題不斷,而且常常帶有新的論點,仿佛他還活在人間。
畢卡索繪畫的主要趨勢是豐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間、色彩與線的運用。30歲以後畢卡索進入一個又一個不安分的探索時期,他的作品和他的生活一樣沒有絲毫的統一,連續和穩定。他沒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樣繁多,或激昂或狂躁,或可親或可憎,或誠摯或裝假,變化無常不可捉摸,但他永遠忠於的是——自由。世界上從來沒有一位畫家像畢卡索那樣以驚人的坦誠之心和天真無邪的創造力,以完全徹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隨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他不要規定,不要偏見,什麼都不要,又什麼都想要去創造。他在藝術歷程上沒有規律可循,從自然主義到表現主義,從古典主義到浪漫主義,然後又回到現實主義。從具體到抽象,來來去去,他反對一切束縛和宇宙間所有神聖的看法,只有絕對自由才適合他。
夢 西班牙 畢卡索 布上油畫 縱130×橫97釐米 私人藏
創作《夢》之前,47 歲的畢卡索與一位長著一頭金髮、體態豐滿、容貌美麗的17 歲少女初次相遇,從此,這位妙齡少女便成了畢卡索的熱戀情人和專職繪畫、雕塑模特兒。在這一幅具有立體主義風格的作品中,畫家既表現了少女肉體之美,也表現了他自己對精神和肉體完美結合的追求。
畢卡索64歲時給她的生日賀信中說:「在這個世界上,與你相遇才是我生命的開始」。這幅畫作可以說是畢卡索對靈與肉的最完美的體現。畫面用線條勾勒女人體輪廓,並置於紅色背景之前,肢體沒有做分解,只是稍稍誇張的劃分。色彩也極其單純。《夢》與《鏡前的女人》屬於畢卡索立體派和新古典主義相結合的產物。是形象極端自由性——線條和色彩自由組合的傑作。用榮格的話說:「無意識的集合體。」《夢》的少女為何是六個手指,誰能解答?
生命 西班牙 畢卡索 布上油畫縱197×橫129釐米 克裡夫蘭博物館藏
這是畢卡索藍色時期的代表作之一。畫面右側一位懷抱嬰兒的婦女,象徵著生活的重負,母親一臉滄桑,注視著面前的一對青年男女,她的形神憔悴,神情專注,目光嚴厲,好像有責備的意味。左側男女兩人緊緊相依,比喻放縱的愛情,畫家把這一對戀人處理為裸體形象,與右面那位著衣母親形成對比。男青年左手微微抬起,指向那位母親,似乎對母子倆承受的巨大痛苦感到懷疑。
男子的形象在寫生階段還像畫家自己, 作品完成時卻已變成好友卡洛斯·卡薩赫馬斯的形象。卡薩赫馬斯是一位立志繪畫藝術的青年,卻在巴黎失戀自殺身亡。畢卡索一直懷念這位因失戀而自殺的好友,所以在畫面上將 他描繪為愛情的象徵,右邊那對母子則是母性的象徵。
畫面上還有兩幅作品,女人的姿勢都是縮成一團,兩幅畫,由兩人到一人,刻畫的都是在生活的重壓下疲憊不堪 的人們,從相依為命到孤苦無依的生活境遇。赤裸的身體不但完全暴露了他們蒼白無力的肌體,也展示了他們人性最真實、最痛苦的一面。這也是畫家 對他所處的那個時代最貼切的描繪。
格爾尼卡 西班牙 畢卡索 布上油畫 縱349.3×橫776.6釐米 馬德裡國家索菲亞王妃美術館藏
格爾尼卡是西班牙北部巴斯克族人的城鎮。1937年被納粹「神鷹軍團」的轟炸機炸成一片廢墟,死亡了數千名 無辜的老百姓。畢卡索被法西斯暴行所激怒,毅然畫了這幅巨作,以表示強烈的抗議。畫面以站立仰首的牛和嘶吼 的馬為構圖中心。畫家把具象的手法與立體主義的手法相結合,並藉助幾何線的組合,使作品獲得嚴密的內在結構 緊密聯繫的形式,以激動人心的形象藝術語言,控訴了法西斯戰爭慘無人道的暴行。
對佛朗哥政府的殘酷行為不滿的畢卡索定居巴黎,但當1937年4月26日西班牙巴斯克省的歷史名城 —— 格爾尼卡 在西班牙內戰的混亂中,遭到法西斯德軍的突擊,全城被炸為一片瓦礫,死傷數千人,而且大多是老弱婦孺時,激起了畢卡索強烈的憤怒,因為他一想到德軍這樣強大的軍事力量,對一個不設防的小村莊竟然進行這樣殘暴的轟擊,就義憤填膺,於是開始動手繪製這幅壁畫,要以畫筆為槍來抵抗不人道的暴戾行為。
這幅《格爾尼卡》到底表現了什麼呢?裡面沒有飛機、炸彈、坦克、槍炮,只有牛、馬、女人、燈……等物體,然而它的意義已經超越了表象。畢卡索把象徵性的戰爭悲劇投入藍色調中,那淺青、淺灰在黑色調的對照中表現正義的極點,它聚集了殘暴、痛苦、絕望、恐怖的全部意義。這木然屹立的公牛、瀕死嘶鳴的馬、仰天狂叫的求救者、斷臂倒地的士兵、抱著死嬰號啕大哭的母親、嚇得發呆的見證人……到底表現了什麼呢?
畢卡索對於他的作品經常保持沉默,希望給予觀賞者自由的體驗空間,但是對於《格爾尼卡》這幅作品他曾解釋道畫作中的牛、馬和以生氣勃勃的線條繪出的手的涵義,以及西班牙神話中那些象徵的起源的涵義。他說:「……牛代表殘暴,馬則代表人民。不錯,我在那畫裡用了象徵主義,但並不是在其他畫裡都這樣做……。」「那幅畫是存心向人民呼籲,是有意識的宣傳……」
因為在西班牙一般人心目中,鬥牛場上出現的公牛,往往代表著妖怪、惡魔等黑暗勢力之文化因素下,所以畢卡索會以牛來代表著無視人民疾苦的殘暴政權。同時,在鬥牛場上的鬥牛士攻擊下,公牛終難以逃脫死亡的命運之西班牙鬥牛文化下,這匹馬乃為象徵著面對公牛咆哮不屈服的人民,他們是對抗暴政的主力軍。戰士雖然已經倒下,但他仍然緊緊地握著那柄劍與象徵著生生不息的精神花朵,表達了人民的復仇的決心和決戰到底的精神。
因為這幅巨畫是畢卡索為以進步和平為主題的巴黎萬國博覽會之西班牙館所繪製,並且曾到英國、美國等其它國家巡迴展覽,引發了全世界熱愛自由、擁護民主人士的共鳴,同時在畫家聲明要將該畫捐贈給結束佛朗哥政權後的西班牙祖國之種種動作下,使得該畫的意義很快就超出了單純事件的抗議範疇,而成為政治鬥爭中的一種文化示威,甚至成為文化對暴力的一種對抗。 就其意義來說,這幅作品超過了這樁偶然事件,而正好是通過繪畫技巧起了象徵啟示、重要契機的作用。這是由一個觸目驚心的、狂暴的、尤其是缺乏色彩的形體所構成的畫面;這色彩是指光影和立體感,也正是由於缺乏這一點,它就象徵著死亡。這死亡不僅是轟炸受難者的死亡,而且也是文明的死亡。
畫家和模特兒 西班牙 畢卡索 布上油畫 縱130×橫162釐米 馬德裡國家索菲亞王妃美術館藏
此畫描寫了畫家在畫女模特兒的情景。右側的裸女坐在地上,畫家坐在椅子上聚精會神地作畫。背景簡略,人 物充滿畫面。畫家完全以自我的立體派面貌來表現對象,他將人體拉長、壓扁、扭曲、調位,從而獲得了令人驚駭 的藝術效果。
赤腳的女孩
《赤腳的女孩》又名《赤足姑娘》,是畢卡索在14歲時的作品。畫中的女孩是一個普通的鄰家姑娘,她隨意地坐在一堵牆壁前,烏黑的大眼睛凝視前方,衣著樸素,不太乾淨的圍巾胡亂地搭在肩上,粗糙的大腳顯示出家境的貧寒。與粗手大腳相對應的是姑娘純淨的眼神、勻稱的臉龐,以及憂鬱、嫻靜的神情。從繪畫技巧上來說,畢卡索讓人物正面坐著,卻隱藏了椅子與地面的空間關係;在對女孩衣裙的處理上,他利用光的明暗突出層次感,裙子顏色從紅色到暗紅色漸變起伏,使得二維畫面具有了一種三維透視效果。對繪畫技巧的駕輕就熟可見畢卡索「學有本源,非率而命筆也」,這也正是中國畫大師張大千在拜會畢卡索之後的所言。《赤腳的女孩》這幅畫並不純粹以技法取勝,難得的是畢卡索在那樣一個年齡卻著力捕捉同齡模特兒的內在氣質和生命,從結果來看他的努力亦非常成功。所以,表現在畫中的強烈的視覺和情感對比才是這幅畫引人入勝之處。畢卡索本人對《赤腳女孩》也相當滿意,一直將它保留在身邊。
女孩的頭像
第一次聖餐
1896年,為了參加一個大型展覽會,16歲的畢卡索決定畫一套具有「沙龍風格」的作品,他徵求父親的意見,最後選中了三個題材:《祭壇男孩》、《第一次聖餐》、《科學與慈善》——既有宗教的,又有科學的。
4月,巴塞隆納全市美術展覽會上,畢卡索的《第一次聖餐》陳列於第一展覽室,標價1500比塞塔。5月15日的《巴塞隆納日報》上刊登了一篇對這次展覽的綜合評述,其中也提到了這幅畫,稱其「畫中人物富於感情,線條明快」。
祭壇男孩
科學與慈善
在巴塞隆納全市美術展覽會上展出《第一次聖餐》,並獲得一定好評後,畢卡索做好足夠的思想準備,把自己的情緒、心理調整到最佳狀態,就動筆畫那幅著名的《科學與慈善》。
畢卡索的父親唐霍塞,破天荒地親自做模特兒,於是他就成了畫面左邊坐在病人床旁的醫生。唐霍塞一生拘謹踏實,極少照相,後人也許只能通過這位「醫生」來想像他的模樣了。兒子畢卡索充分借鑑流行的印象派的技巧,在以赭色、棕色表現悲憫和憂鬱的同時,映襯著紫紅、黃綠諸色,從而一掃傷感頹靡之風,畫面成熟穩重,泰然自若,雖然尚沒有擺脫學院派的影子,卻也對未來的風格有所預示。比如,病婦那隻柔軟細長的手,就好比一段安詳優美的語言,在款款傾訴。
《科學與慈善》在1897年的馬德裡全國美展上獲得讚揚,接著又在馬拉加市的全省美展上摘取了金像獎。畫面體現了16歲少年對人生的思考——人類需要兩種關愛。
自畫像
酒館的「四隻貓廣告」
吸菸的女人
酒店前的西班牙夫婦
洛拉
等待比賽開始的鬥牛士和公牛
穆斯克前的的吉普賽人
擁吻
街上的情侶
德拉加萊特紅磨坊
騎馬鬥牛士
皮埃羅和科隆比納
有錢的人
野蠻的擁抱
藍色的房間和洗澡的人 畢卡索作品賞析
1901年畢卡索重返巴黎,此時的他已有足夠的實力支付路費了。到巴黎後他的情緒趨於平靜。隨著風格的突破,創作數量巨增。在巴黎,他感覺到創作裸體畫的自由,繪製了一系列的作品,以體現出在西班牙時受到壓抑的性解放。這一次,他住在克裡希大街的寓所裡。陋室太小,生活起居和工作都在其中,而他的靈感卻沒因此消失。
《藍色的房間和洗澡的人》就在這間屋裡誕生的,和其他幾幅相同色調的油畫一起揭開了畢卡索藍色時期的序幕。當時,藍色是他的最愛,不僅衣著,甚至連思考事物與觀察外界都是藍色;畢卡索更認為藍色是「顏色中的顏色」。日後藝術史家統稱他這一時期繪畫作品為「藍色時期。」。
紅色的裙子
手裡捧著鴿子的孩子
戴寶石項鍊的妓女
招魂
又名《卡沙蓋馬斯的葬禮》。畢卡索聽說了卡沙蓋馬斯自殺的消息,好幾天都一言不發,只是畫,不久就畫出了那幅低沉陰鬱的《卡沙蓋馬斯的葬禮》。這幅很大的油畫是畢卡索藍色時期的代表作之一,送殯者、屍體與雲霧上的裸體女孩、飛騰的白馬反映出一種複雜的心理狀態,地獄的混沌和天堂的清明糅雜在一起,讓人想起高更臨死前畫的那幅著名作品《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裡去?》。人類自身的問題,是哲學的最高問題,也是一切藝術的終極問題。
小丑
母親和孩子
情侶
萊奧妮德·馬辛
七位芭蕾舞演員
聖拉斐爾的窗口
俯瞰聖奧古斯丁教堂的窗口
窗前的桌子
學生
三位芭蕾舞演員
女子
繃架女子
沐浴
桌子
相同種類羽毛的鳥
五位沐浴的女子
手互握著戴帽子的少女
幸福之家
男子和吉他
樂器
我的風採(女吉他手)
我們的未來在天上
沐浴
這是畢卡索立體主義時期的作品,畫面中人物沒有被徹底解構,保留著具像的視覺效應。但是,這時的畫家深受非洲木雕面具等民間藝術品的影響,特別是在獲得了寶貴的形式靈感啟示後,潛移默化地構成了立體主義繪畫的徵兆與重要因素。我們從畫中沐浴的少女圓錐體的體態中,可以看到這種立體因素。畫家傾向於把人體作為圓柱體、圓錐體與圓球體的結構關係組合,來表達一種豐富的思想內涵。
雜技演員
被釘十字架上的耶穌
坐著的泳者
坐著的女子
女子和一盞燈
海邊的情侶
靜物
坐在紅色沙發上的女子
靜物
雕塑家
《雕塑家》是以畢卡索的情人瑪麗·泰瑞莎的形象為藍本設計的。瑪麗·泰瑞莎的形象被描繪成畫面左邊的胸像,這尊胸像形體巨大、色彩鮮明,和雕塑家身後臺座上的白色雕像有著截然不同的魅力。畫中雕塑家正支著頭注視著他的作品,彷佛正思考要如何進行下一步。這種雕塑家及其作品的主題,往往令人想起希臘神話中的畢馬龍對於現實生活中的女性興趣缺缺,反而愛上自己的作品。另外,這一時期畢卡索正在實驗各種變形的手法,在這件作品中,他對於變形的處理訴諸平面化與圖案化。畢卡索運用大量誇張的曲線勾勒出形體的輪廓,其中雕塑家和胸像的臉部造形相對較為清晰可辨,彷佛在強調兩人對望的情景,而遠離頭部的手、腳與家具等造形則激烈地扭曲、斷裂,甚至和其他形體的線條連在一起。畢卡索也將許多輪廓線加以延長,而切割出不同的區域,色彩就如同填色遊戲般塗繪在各區域中。此外畢卡索也強調裝飾的效果,他在部分線條的周圍加上點狀裝飾,使得平塗的色塊變的層次豐富。
黃頭髮女子
扔石頭的少女
照鏡子的女子
梳妝檯旁的女子
窗前的女子
戴草帽的女子
室內的女子
女子和鮮花
牧神頭像
頭像
戴著草帽吃冰淇淋的男子
戴草帽的男子
瑪雅和玩具船
母親和孩子(瑪麗·泰蕾茲和瑪雅)
瑪雅和玩具娃娃
坐在公園裡的女子
書籍、蠟燭和公牛頭
吉他
牛頭骨
小夜曲
兒童和花朵
水壺和頭骨
水壺、蠟燭和搪瓷鍋
韭菜、魚頭、頭骨和水壺
坐著的戴平頂帽女子
頭骨和韭菜
生命的欲望(田園)
在椅子上的貓頭鷹和海膽
站著的女子
扶手椅上的頭骨
尤利西斯和海妖
公雞和菜刀
靜物
桌子上的靜物
在母親懷抱裡的克勞德
玩球的克勞德
廚房
坐在扶手椅上的女子
兩歲的克勞德和他的玩具馬
穿藍色禮服坐著的弗朗索瓦絲
坐在扶手椅上的女子
在玩耍的克勞德和帕洛瑪
自畫像
貪婪
兩個雜技演員(小丑和他的同伴)
穿藍衣服的女子
縫紉的女人周圍環繞著她的孩子們
弗朗索瓦絲·吉洛、帕洛瑪和克勞德
躺著的裸女(偷窺)
盤著髮髻的女子
戴寶石項鍊的女子
蹲著的乞丐
蹲著的女子
睏倦著的醉酒女子
女子頭像
去世的女子頭像
穿藍色衣服的男子
憂鬱的女子
母親和孩子
塞巴斯蒂亞·朱雅·維達爾
古爾的買賣人
來訪者(兩姐妹)
牆壁前的女子
坐在酒吧裡的兩位女子
木豆
聖雅克貝殼(我們的未來是在天上)
小提琴
小提琴、玻璃杯、菸斗和墨水瓶
坐在扶手椅上的女子
餐館
馬克瓶、玻璃杯和報紙
馬克瓶、玻璃瓶、吉他和報紙
單簧管和小提琴
單簧管,低音瓶,報紙,俱樂部的王牌
吉他底座
朱安雷賓風景
彈曼陀林的男子
皮埃羅和小丑
在咖啡館的陽臺上的皮埃羅和小丑
彈吉他的小丑
「普欽內拉」場景設計
坐著的女子(奧爾加)
坐著的裸女
畫室
遊泳者和沙灘排球
海灘遊戲和救援
坐在紅色沙發上的裸女
鏡前少女
鏡前少女
躺著的裸女
讀書的女子
躺著的女子
躺著的女子
坐著的裸女
入睡的裸女
背對著鏡子入睡的裸女
女子
戴帽子的女子
女子
水手
受傷的彌諾陶洛斯(牛頭人)和裸女
坐著的彌諾陶洛斯(牛頭人)
瑪麗·泰蕾茲
坐在扶手椅上的女子
女子和公雞
華麗背景下草帽的女子
梳妝檯前的女子
裸露胸部的女子
逮住小鳥的貓
孩子和鴿子
女子半身像
蹣跚學步
女子頭像
桌上的頭骨、海膽和燈
加泰隆尼亞自助餐
鮮花
穿綠色衣服的女子
玻璃杯和水壺
燈
西紅柿
洗腳的女子
在海灘上玩耍的兒童(貝殼)
坐著的女子
影子
坐在扶手椅上的女子
傑奎琳和鮮花
雙手交叉抱腿而坐的傑奎琳·羅克
西爾維特·大衛
坐在綠色椅子上的西爾維特·大衛
躺著的女子
盲人的早餐
一位盲人坐在桌前,眼窩深陷,毫無生氣,枯瘦如柴的手摸索著桌上的水壺和麵包。在巴塞隆納期間,畢卡索畫了一系列關於盲人的作品。盲者最能體現人類的困境 ——盲目的,不僅是看不到光明,而且根本就沒有光明的概念。沉於黑暗的深淵,它的盡頭依然是黑暗。愛情是盲目的,幸福是盲目的,只有苦難永遠睜大著獰厲的眼睛。
老盲人和男孩
阿爾及利亞女子
阿爾及利亞女子(德拉克洛瓦)
鬥牛場面(被掀起的騎馬鬥牛士)
鬥牛場面(被掀起的鬥牛士)
穿土耳其服裝的傑奎琳
梳妝檯上的靜物
索勒一家
喝苦艾酒的人(安吉爾·費爾南德斯·德索託)
擁抱
年老的盲人吉他手
熱湯
悲劇(窮人們)
粗茶淡飯
演員
盲人和女孩
切萊斯蒂納
聖母與花環
幾何構成:吉他
吉他和瓶
小丑
頭像
男子頭像
男子和吉他
學生報紙
吉他
坐在椅子上穿著襯衫的女子
女子和吉他
一杯苦艾酒
低音瓶、玻璃杯和煙盒
一串葡萄和水果花瓶
玻璃杯和朗姆酒稻草瓶
西班牙靜物
藤椅和靜物
咖啡桌(酒瓶)
玻璃杯和低音瓶
玻璃杯和朗姆酒稻草瓶
西班牙靜物
藤椅和靜物
咖啡桌(酒瓶)
玻璃杯和報紙
桌子上的玻璃杯
手裡拿著菸斗的男子
撲克牌和玻璃杯
兩位沐浴的女子
兩位裸女
無題
面向街道的窗戶
坐在扶手椅上的女子
女子頭像
戴面具的音樂家
女子頭像
排簫
搶救
坐在紅色沙發上的女子
沙灘上的女子
手裡捧著書的女子
女子和鮮花
梯子上的農婦
裸露胸部的女子
結伴而舞的森林之神
彌諾陶洛斯(牛頭怪)
鬥牛
苦苦哀求的女子
房屋
吃鳥的貓
對視的女子
多拉·馬爾
女子頭像
思考的瑪麗·泰蕾茲
在昂蒂布的夜間捕魚
貴族詹姆·薩瓦特斯
坐著的女子
坐著的戴紅藍相間帽子的女子
公牛
和諧
頭骨、書籍和油燈
綠色捲髮女子
墓地
加利福尼亞扶手椅
蹬著的裸女
公園附近的裸女
室內畫圖的女孩
畫室裡的傑奎琳
海灘上的男人和女人
搖椅上的裸女
春天
坎城「加利福尼亞「畫室
海灘上的兩個裸女
戴土耳其帽的裸女
側躺著的裸女
拉斯維加斯·梅尼納斯(委拉斯開茲)
瑪麗亞·阿古斯蒂納·薩米恩託(委拉斯開茲)
傑奎琳半身像
畫室裡的鴿子(委拉斯開茲)
鋼琴演奏者(委拉斯開茲)
男人和女人
採花的裸女
熨鬥
兩個男人
兩位女同志
綰著髮髻的女子
女子和烏鴉
拿著菸斗的男孩
1905年,畢卡索創作了《拿著菸斗的男孩》,畫面集中展現了一位表情有點憂鬱的青春期男孩,他身穿藍色服裝,頭戴花冠,手裡拿著一支菸斗,畫面的背景是兩大束色彩豔麗的鮮花。這幅畫在2004年倫敦舉行的蘇富比拍賣會上以1.04億美元的天價成交,創造了世界名畫拍賣史的最高紀錄。它被評論家譽為「具有達文西《蒙娜麗莎》似的神秘,梵谷《嘉舍醫師的畫像》似的憂鬱的唯美之作。」
畢卡索的油畫《拿菸斗的男孩》,成為目前世界上最昂貴的畫之一,在2004年5月5日以1億416萬美元的天價售出,一舉刷新繪畫作品拍賣的世界記錄,這副名畫背後有一個悽美無比的愛情傳奇……
這幅畫是畢卡索1905年創作的,當時他只有24歲,剛剛在巴黎著名的蒙瑪特高地——青年藝術家聚集的地方安頓下來。畫面集中展現了一位表情有點憂鬱的青春期男孩,他身穿藍色服裝,頭戴花冠,手裡拿著一支菸斗,畫面的背景是兩大束色彩豔麗的鮮花。專家評價說,這一作品色彩清新明快,筆法細膩,人物和景致都刻畫得非常生動逼真,是畢卡索一生中很有代表性、也很經典的作品之一。
畢卡索一生中有無數傑出的作品問世,其中《拿菸斗的男孩》是他走過藍色憂鬱時期進入了粉紅時期的代表作。隨著畢卡索聲名鵲起,這幅畫在巴黎幾經轉手,最後被德國的猶太富商格奧爾格先生收藏。
雜技演員和年輕的小丑
雜技演員一家
雜技演員一家和猴子
雜技演員一家
站在球上的女孩
女孩與教練的形態構成強烈對比,在荒涼背景下映襯下,尤顯流浪藝人的艱苦。遠處有一條小狗和白馬,在畢卡索畫裡多次出現的細節,作為對流浪藝人生活的補充交代。遠處母親領著穿紅衣孩子,母愛的主題,對比近處練功的女孩,更發人深思。
小丑一家
手風琴演奏者
馬略卡
母親和孩子
坐著的胖小丑
坐著的裸女
頭頂麵包的女子
三位荷蘭女子
兩個小丑和狗
扇子女人(手裡拿著扇子的女子)
這是畢卡索粉紅時期早期的作品,柔和的粉紅色調開始滲透到畢卡索他的畫布上的單一藍色中去。
少女
酒館
跳舞的情侶
小丑
滑稽演員
果盤
馬的屠宰
小丑和戴著項鍊的女子
玻璃瓶、吉他和撲克牌
讀書的女子
坐著將腳擦乾的裸女
坐著的女子
噴泉旁的三個女子
海邊的女人和孩子
女子頭像和手部
共讀家書
海邊的一家
《海邊的一家人》創作於畢卡索攜家人在濱海城市迪納爾度假期間,畫作構圖安穩地將母親、小孩、父親的姿態串連在一起,如同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一樣自成一個完滿的結構。父子兩人全身赤裸,只有母親穿戴紅色的髮飾和白色的長袍。根據這件作品的素描習作,原本畢卡索以簡單的線條暗示出窗簾和床鋪,描繪了一個室內場景;製成油畫後,則轉而以水平的色塊來表現海水和沙灘。此時畢卡索以這種沒有雲朵和礁石,只用水平線暗示海水、陸地與天空的交際線的做法,來展開他的構圖研究,這種背景也廣泛地出現在同時期的油畫和素描作品中。
海灘上奔跑的婦人(兩個在海灘上奔跑的女子)
騎馬鬥牛士
垂死的牛
花園裡的裸女
兩個女子
向右轉身的女子
女子頭像
戴紅色帽子的女子
寫信的女子
女子頭像
畫家和沉思的模特
彌諾陶洛斯(牛頭怪)
瑪麗·泰蕾茲·沃爾特
女子
瑪麗·泰蕾茲·沃爾特
戴貝雷帽、穿格子裙的瑪麗·泰蕾茲·沃爾特
蠟燭、調色板和紅色的牛頭
公牛的頭骨
穿黃色襯衫的多拉·馬爾
女子
瑪雅和玩具船
女子
窗外的星夜
麥田
波波(委拉斯開茲·穆裡略)
扶手椅和狗
蹲著的裸女
躺在松樹下的裸女
坐著的裸女
沃夫納格餐廳
斜臥著閱讀的女子
坐著的女子
坐著的女子(傑奎琳)
女衛生間
大鬍子男子
綁架薩賓女子
坐在扶手椅上的女子
坐在藍色扶手椅上的女子
加魯普的海灘
戴帽子的女子
畫家
畫家和模特兒
綁架薩賓女子
坐在扶手椅上的裸女
坐在椅子上的傑奎琳和貓
躺著的裸女
女子半身像
坐在扶手椅上繪畫的裸女
三口之家
花籃女人(手裡捧著花籃的年輕裸女)
這是畢卡索粉紅時期的作品,粉紅色開始成為畢卡索他的畫布上主要的顏色。
牽馬的男孩
裸女
圍著披肩的費爾南德
理髮
小丑之死
裸女
戴頭巾的費爾南德·奧利維爾
格特魯德·斯坦因
1906年,畢卡索結識了馬蒂斯。他從這位野獸派泰鬥那裡發現了黑人雕刻,從此迷上了黑人雕刻,並吸收其藝術精華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去。這年,畢卡索將調色板上的胭脂洗掉,換上灰褐色的顏料,為美國女作家斯坦因畫肖像。這幅《斯坦因畫像》,是畢卡索從玫瑰紅時期躍入立體主義時期的跳板,即受到原始藝術的影響,也注意了幾何學的基本形,畫中的手是寫實的,而臉卻似土著面具式的形象。
斯坦因是1902年來巴黎定居的美國女作家。她以實驗式表現手法,曾給年輕的先鋒派文學家們以巨大影響。她和現代派的藝術家們交往頻繁,使其大名常常在現代美術史著作中出現。她不但與比自己小七歲的畢卡索相處得很好,而且與馬蒂斯、布拉克以及那些立意創造新型藝術的畫家十分親密,經常在這些畫家最困難得時候慷慨解囊。她和哥哥利奧不斷收藏他們那些富有爭議得作品,以示在經濟上支持窮畫家們專心致志地從事新藝術的創造。
斯坦因為這幅肖像做了八十次模特,最後還是在沒有模特地情況下,畢卡索獨自潤色此畫。朋友們看了完成作後大吃一驚,都指責所畫人物根本不象斯坦因。畢卡索說:「這有什麼關係呢?最後她總會看起來跟這幅畫一模一樣的。」斯坦因很感激地收下這幅畫。數十年過後,評論界一致認為,這幅畫與女作家的內在氣質是一致的。
側躺著的裸女(費爾南德)
立著的裸女(兩個裸女)
這是畢卡索黑人時期的作品,粗大的造型如同雕像一樣簡練,沒有偶像的背景和與主題無關的任何細節。
騎驢的女子
亞維農少女
裸露胸部的女子
裸露胸部的亞維農女子
顱骨的組成
戴著面紗的舞者
裸露胸部的女子
男子頭像
舉著手的裸體
舉著手的裸體(亞維農的舞者)
拿著毛巾的裸女
自畫像
檸檬
亞維農少女們
女子
白衣女子
希臘女子
吉他、玻璃杯和果盤
穿著小丑服的保羅(保羅扮演的丑角)
石頭
畢卡索之子
石膏頭像和手臂
裸露胸部的古董
漁網
三個舞者(舞女)
在215CM×143CM的巨幅畫面上,畢卡索安排了三個舞蹈者,中間一人頭部昂起,乳房高聳,雙手抬舉,表現出一種沉醉和追求。左者露齒獰笑,身軀傾斜;右者揚手踢腿,大部分沒入陰影之中,左右兩者聯手,共同展示出一種即將崩潰的平衡。畢卡索把眼睛、胸部、四肢等的位置全都擺亂了,看不到一點推理的因素,眼睛移向頭部邊緣,那是一隻仰視命運的眼睛;連胸脯上都長著一隻,那是窺視內心的眼睛,仿佛在傾訴,又仿佛在哭泣。在這裡,沒有秩序,只有構成。當評論家泰裡阿德問畢卡索為何要這樣畫時,畢卡索說:「我不是模仿自然,而是面臨自然。」那麼面臨的自然又是什麼?當畢卡索的妻子奧爾迦變得越來越極端,當她所得到的關心越來越少時,她怒不可遏,朝丈夫發洩。畢卡索由生氣而憤怒,由憤怒而狂暴,由此而誕生了《舞女(三個舞者)》,當然只是誘因之一。畢卡索有過自我評價,說自己的畫「一半是上帝,一半是魔鬼」,那麼這幅作品屬於哪個一半呢?作背景看,另一個誘因,來自超現實主義運動,這項文學、文化運動從1924年起有如洶湧潮水一般。超現實主義宣稱:「美是痊孿病態的」戰爭後遺症,繪畫藝術亦不例外。
吻
雕塑
拿著曼陀鈴的女子
畢卡索和他的模特
年輕女子上半身像(瑪麗·泰蕾茲·沃爾特)
室內畫架
女帽(女帽車間)
人物
男人和女人
畢卡索和他的模特
讀報的女子
戴帽子的女子(奧爾加)
女子半身像
躺著的裸女
牧神揭開一個熟睡的少女(朱庇特和安提厄普)
牧神、奔馬和飛鳥
頭像
受傷的彌諾陶洛斯(牛頭怪)、飛馬和人
山洞前抱著匹死馬的彌諾陶洛斯(牛頭怪)和披紗巾的少女
裸露胸部的女子
女子
少女
百葉窗附近睡著的女子
穿著小丑服裝的彌諾陶洛斯(牛頭怪)遺體
檸檬、鮮花和水壺
坐在扶手椅上的女子
戴帽子的女子
坐在紅色沙發上的裸女
女子頭像
戴花帽子的女子
梳理頭髮的女子
拿著龍蝦的男孩
坐著的男子(自畫像)
晨曲
午休
裸體男子和女子
裸女和火槍手
畫家和他的調色板
坐著吹笛子的男子和裸女
海灘上的兩個女子
吸菸者
吸菸的火槍手
吸菸者和站著的裸女
吸菸者
頭像
鬥牛士
火槍手
側躺著戴花環的裸女
坐著的老人
女子和小鳥
裸露胸部的女子
蹲著的男子
擁抱
戴草帽的男子頭像
男人和女人
父親和女兒
坐著的女子
編織的女子
大宮女(仿安格爾)
拿著扇子的女子
穿黃色襯衫的女子
森林裡的裸女
沐浴者
沐浴
綠盤和黑瓶
小丑一家
頭像
男子頭像
女子頭像
花園裡的房子
伊莎貝拉女王
斜倚著的裸女
坐著的裸女
坐著的女子
站著的裸女
三個女子
擦乾自己的浴女
桌子上的麵包、菜和水果
女子半身像和鮮花
花瓶裡的水果
坐著的女子
女人和梨(費爾南德)
彈曼陀林的女子
安布瓦·弗拉爾
丹尼爾·亨利·坎魏勒
坐著的裸女
好人德蘭
威廉·伍德
單簧管演奏者
詩人
朗姆酒瓶
曼陀林演奏者
吉他和女子
吉他、鋼琴和女子
瓶、玻璃和小提琴 畢卡索 1912年,炭筆色粉畫,56.4x 75釐米,斯德哥爾摩,現代藝術博物館藏。
1912年起,畢卡索轉向其「綜合立體主義」風格的繪畫實驗。他開始以拼貼的手法進行創作。這幅題為《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的作品,清楚地顯示了這種新風格。
在這幅畫上,我們可分辨出幾個基於普通現實物象的圖形:一個瓶子、一隻玻璃杯和一把小提琴。它們都是以剪貼的報紙來表現的。在這裡,畫家所關注的焦點,其實仍然是基本形式的問題。
但是,這個問題此時卻是以一種全新的態度來對待。在分析立體主義的作品中,物象被縮減到其基本原素,即被分解為許多的小塊面。畢卡索以這些塊面為構成要素,在畫中組建了物象與空間的新秩序。他通過並置和連接那些筆觸短促而奔放的塊面,獲得一種明晰剔透的畫面結構,反映了某種嚴格而理性的作畫程序。而如今,在綜合立體主義的作品上,他所採取的恰是正好相反的程序。他不再以現實物象為起點,將物象朝著基本原素去分解,而是以基本原素為起點,將基本的形狀及塊面轉化為客觀物象的圖形。這就是說,他在表現出瓶子、杯子及提琴之前,就已經把一個抽象的畫面結構,組織和安排妥當了。通過對塗繪及筆觸的捨棄,他甚至獲得一種更為客觀的真實。他採用報紙、牆紙、木紋紙,以及其他類似的材料,拼貼出不同形狀的塊面。這些塊面,一方面顯示著畫以外的那個世界,另一方面則以其有機的組合而顯示出畫的自身世界的統一性和獨立性。難怪他的畫商及好友卡恩維勒會如此地評價他:「即使沒有擺弄畫筆的本領,他也能搞出絕佳的作品。」在這幅拼貼的畫上,左邊的一塊報紙表示一隻瓶子,那塊印有木紋的紙,則代表著一把提琴。而幾根用木炭筆勾畫的堅挺的線條,則使這種轉換得以實現,並且將那些不相干的拼貼材料,納入一個有機的統一體中。
這種拼貼的藝術語言,可謂立體派繪畫的主要標誌。畢卡索曾說:「即使從美學角度來說人們也可以偏愛立體主義。但紙粘貼才是我們發現的真正核心。」在這種拼貼語言的運用中,畢卡索顯然比別的立體派畫家(如布拉克、格裡斯等)更為大膽和富於幻想。別的畫家在拼貼不同的紙片時,多少要顧及到是否符合現實邏輯的問題,他們總是把木紋紙限於表示木質的物品(如桌子、吉他)。而畢卡索則全然擺脫這種約束。在他的畫上,一張花紋牆紙可用來表現桌面,一張報紙也可剪貼成小提琴。畢卡索曾在與弗朗索瓦·吉洛的交談中,闡述了他對於拼貼的看法:
「使用紙粘貼的目的是在於指出,不同的物質都可以引入構圖,並且在畫面上成為和自然相匹敵的現實。我們試圖擺脫透視法,並且找到迷魂術(trompe L'esprit)。報紙的碎片從不用來表示報紙,我們用它來刻畫一隻瓶子、一把琴或者一張面孔。我們從不根據素材的字面意義使用它,而是脫離它的習慣背景,以便在本源視覺形象和它那新的最後定義之間引起衝突。如果報紙碎片可以變成一隻瓶子,這就促使人們思考報紙和瓶子的好處。物品被移位,進入了一個陌生的世界,一個格格不人的世界。我們就是要讓人思考這種離奇性,因為我們意識到我們孤獨地生活在一個很不使人放心的世界。」
果盤
玻璃杯和蘇士酒瓶
吉他(我愛伊娃)
吉他和小提琴
桌子上的吉他和水壺
小丑
彈吉他的小丑
戴面具的小丑
畫室
沐浴
打開船艙的浴者
沙灘上的泳客
畫家和他的模特
畫室
一個藍色的雜技演員
沐浴者
頭像
紅色沙發上的裸女
穿著百袖服的保羅(畢卡索兒子保羅的小丑裝扮)
《扮丑角的保羅》創作於1925年,畫中的保羅出生於1921年,是畢卡索和第一任妻子奧爾加的孩子,也是畢卡索繪畫中常見的模特兒。畫作中保羅身穿有著誇張領口的白色小丑服,頭戴尖帽,手持面具。畢卡索以輕快的筆調勾畫出保羅的表情以及簡潔利落的身形,構圖單純而富有裝飾性,運用白色、黑色、紅色塑造出強烈的對比。
躺著的女子
坐在海灘上的泳者
遊泳者
哭泣的女子 1937 布面油畫60.8釐米×50釐米 英國倫敦塔特陳列館收藏
這幅畫刻畫了一位極其悲傷的女人,悲悽的命運和感情由粗放的顏色和勁利的筆觸反映出來。人物的眼睛、嘴唇、鼻子似乎雜亂無章,支離顛倒,具有常人難以理喻的特點。這幅人物畫是畢卡索不朽巨作之一,女人臉部扭曲和斷裂的方式是立體派手法的一個發展。《哭泣的女人》是畢卡索於現代派藝術中最具先驗性效應和性格特徵的傑出肖像作品,是立體派理念的一個發展,他在藝術裡果斷地把醜化為美,同時又在現實中義無反顧地使美向醜沉淪。《哭泣的女人》,也是畢卡索後期畸形女人作品中最動人的一幅。有人說,他把自己給了魔鬼,把畫筆給了上帝,而對於這一幅作品,他把痛苦給了女人,這個女人,就是朵拉·瑪爾。畢卡索僅以一些散亂而緊湊的線條、劇烈變化著的粗獷的顏色和挺直有力的筆觸輕而易舉地表現出來。女人的面部因無法控制的情緒而痙攣,悲憤的大眼和前額顛倒支離,眼睫毛是齒輪般的,眉毛是倒懸的鋸齒般的,特別是那引人注目的嘴唇和牙齒之間悽涼的藍白色域上,由於悲傷而破碎;她面色忽黃忽紫,浸透著墨綠的苦澀;她長著鋼絲般的頭髮,頭頂的帽子紅得讓人心焦;她用手撕著自己的臉,淚如雨注,聲嘶力竭地放聲大哭,哭得使人心煩意亂。扭曲和斷裂的,不只是一種線條的表現方式,更是極度痛苦的心靈。
畫面上的多拉,眉睫如鋼刷,眼冒寒星,淚雨直下。面部色彩黃綠對半夾著片紫,以示血脈賁張,個性冷暖無常。她唇齒區間藍白慘澹,一手抓著腮幫。而造型多用直線,稜角分明,極顯肌肉的僵硬和情緒的張力。傷心極度的多拉被折磨到精神失常,卻成就了這幅世界名畫。當畢卡索厭倦了她的哭泣,那先前的美人就成了後來的「人模鬼樣」。
閱讀的大浴女
撐著頭的女子
受傷的彌諾陶洛斯(牛頭怪)
朵拉·馬爾
阿萊城的姑娘李·米勒
瑪麗·泰蕾茲
瑪麗·泰蕾茲·沃爾特
坐著的女人(瑪麗·泰蕾茲·沃爾特)
47歲的時候,畢卡索結識了17歲的金髮女郎沃爾特,他深深地被這位散發著青春的異性徵服,他們的關係成為與畢卡索交往中女人的神話。
戴花環的瑪麗·泰蕾茲·沃爾特
坐著的瑪麗·泰蕾茲·沃爾特
女主角(努施·艾呂雅)
「我愛夏娃,我要把他寫到我所有的作品裡」。隨心所欲的構圖與割裂形體的重組,在他的藝術世界裡用全新的方式講述著他的女人們的故事。
燭臺和鮮花
努施·艾呂雅半身像
坐著的多拉·馬爾
坐著拼寫字母的女子
坐在扶手椅上的女子
桌子上的公牛頭
女子半身像
多拉·馬爾半身像
頭上頂著魚坐著的女子
騎馬鬥牛士
騎馬鬥牛士之死
女人半身像和自畫像
吉他
哭泣的女子頭像
哭泣的女子頭像
小丑和小提琴
男子頭像
拉斯維加斯·梅尼納斯(委拉斯開茲)
馬諾拉
拉運母馬和馬駒的彌諾陶洛斯(牛頭怪)
女子半身像
頹廢派詩人薩瓦特斯
坐著的小丑
沉睡的男人和坐著的女人
半身塑像和調色板
法落利炊煙
椅子上的少女
地中海風景
吃早餐
男子
蒙馬特小酒館
鳥籠
梳妝的女子
黃帶子
戴黃色帽子的女子(傑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