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圖片上方藍字「詩刊社」,一起玩耍吧^-^
畢卡索(1881-1973),西班牙畫家、雕塑家。現代藝術的創始人,西方現代派繪畫的主要代表。畢卡索的作品通常被分為9個時期。時期的名稱尚有爭議,大致是「藍色時期」(1901年~1904年)、「粉紅色時期」(1904年~1906年)、「立體主義時期」(1917年~1924年)「晚期」(1912年~1972年)。
畢卡索是一位真正的天才。20世紀正是屬於畢卡索的世紀。他在這個多變的世紀之始從西班牙來到當時的世界藝術之都巴黎,開始他一生輝煌藝術的發現之旅。在20世紀,沒有一位藝術家能像畢卡索一樣,畫風多變而人盡皆知。畢卡索的盛名,不僅因他成名甚早和《亞威農的少女們》、《格爾尼卡》等傳世傑作,更因他豐沛的創造力和多姿多彩的生活,他留下了大量多層面的藝術作品。畢卡索完成的作品統計約多達六萬到八萬件,在繪畫、素描之外,也包括雕刻、陶器、版畫、舞臺服裝等造型表現。在畢卡索1973年過世之後,世界各大美術館不斷推出有關他的各類不同性質的回顧展,有關畢卡索的話題不斷,而且常常帶有新的論點,仿佛他還活在人間。
畢卡索繪畫的主要趨勢是豐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間、色彩與線的運用。
30歲以後畢卡索進入一個又一個不安分的探索時期,他的作品和他的生活一樣沒有絲毫的統一,連續和穩定。他沒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樣繁多,或激昂或狂躁,或可親或可憎,或誠摯或裝假,變化無常不可捉摸,但他永遠忠於的是——自由。世界上從來沒有一位畫家像畢卡索那樣以驚人的坦誠之心和天真無邪的創造力,以完全徹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隨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他不要規定,不要偏見,什麼都不要,又什麼都想要去創造。他在藝術歷程上沒有規律可循,從自然主義到表現主義,從古典主義到浪漫主義,然後又回到現實主義。從具體到抽象,來來去去,他反對一切束縛和宇宙間所有神聖的看法,只有絕對自由才適合他。
夢 西班牙 畢卡索 布上油畫 縱130×橫97釐米 私人藏
創作《夢》之前,47 歲的畢卡索與一位長著一頭金髮、體態豐滿、容貌美麗的17 歲少女初次相遇,從此,這 位妙齡少女便成了畢卡索的熱戀情人和專職繪畫、雕塑模特兒。在這一幅具有立體主義風格的作品中,畫家既表現 了少女肉體之美,也表現了他自己對精神和肉體完美結合的追求。
畢卡索64歲時給她的生日賀信中說:「在這個世界上,與你相遇才是我生命的開始」。這幅畫作可以說是畢卡索對靈與肉的最完美的體現。畫面用線條勾勒女人體輪廓,並置於紅色背景之前,肢體沒有做分解,只是稍稍誇張的劃分。色彩也極其單純。《夢》與《鏡前的女人》屬於畢卡索立體派和新古典主義相結合的產物。是形象極端自由性——線條和色彩自由組合的傑作。用榮格的話說:「無意識的集合體。」《夢》的少女為何是六個手指,誰能解答?
生命 西班牙 畢卡索 布上油畫縱197×橫129釐米 克裡夫蘭博物館藏
這是畢卡索藍色時期的代表作之一。畫面右側一位懷抱嬰兒的婦女,象徵著生活的重負,母親一臉滄桑,注視著面前的一對青年男女,她的形神憔 悴,神情專注,目光嚴厲,好像有責備的意味。左側男女兩人緊緊相依,比喻放縱的愛情,畫家把這一對戀人處理為裸體形象,與右面那位著衣母親形成對比。男青 年左手微微抬起,指向那位母親,似乎對母子倆承受的巨大痛苦感到懷疑。
男子的形象在寫生階段還像畫家自己, 作品完成時卻已變成好友卡洛斯·卡薩赫馬斯的形象。卡薩赫馬斯是一位立志繪畫藝術的青年,卻在巴黎失戀自殺身亡。畢卡索一直懷念這位因失戀而自殺的好友,所以在畫面上將 他描繪為愛情的象徵,右邊那對母子則是母性的象徵。
畫面上還有兩幅作品,女人的姿勢都是縮成一團,兩幅畫,由兩人到一人,刻畫的都是在生活的重壓下疲憊不堪 的人們,從相依為命到孤苦無依的生活境遇。赤裸的身體不但完全暴露了他們蒼白無力的肌體,也展示了他們人性最真實、最痛苦的一面。這也是畫家 對他所處的那個時代最貼切的描繪。
巴勃羅·魯伊斯·畢卡索(1881~1973)是20 世紀最有影響的西班牙藝術家,也是法國現代派藝術的主要代表。 這位具有無窮創造力的人,不僅有著與眾不同的鮮明個性,而且有著不息的探索精神。他一生中畫法和風格幾經變 化:1901~1904 年初的作品多表現飢餓的窮人形象,並主要以藍色調加強孤獨和失望、災難與不幸的感覺,這一時 期為他創作上的「藍色時期」;1904~1906 年是「玫瑰色時期」,這一時期的作品題材以描寫江湖藝人為主,形象雖 然憂鬱,但不孤寂;1907 年前後,他學習黑人雕刻的藝術手法,被稱為「黑人時期」;1908 和布拉克創造「立體主 義」,發展為「綜合立體主義」,從而使他成為歐洲畫壇的矚目人物。
格爾尼卡 西班牙 畢卡索 布上油畫 縱349.3×橫776.6釐米 馬德裡國家索菲亞王妃美術館藏
格爾尼卡是西班牙北部巴斯克族人的城鎮。1937年被納粹「神鷹軍團」的轟炸機炸成一片廢墟,死亡了數千名 無辜的老百姓。畢卡索被法西斯暴行所激怒,毅然畫了這幅巨作,以表示強烈的抗議。畫面以站立仰首的牛和嘶吼 的馬為構圖中心。畫家把具象的手法與立體主義的手法相結合,並藉助幾何線的組合,使作品獲得嚴密的內在結構 緊密聯繫的形式,以激動人心的形象藝術語言,控訴了法西斯戰爭慘無人道的暴行。
對佛朗哥政府的殘酷行為不滿的畢卡索定居巴黎,但當1937年4月26日西班牙巴斯克省的歷史名城 —— 格爾尼卡 在西班牙內戰的混亂中,遭到法西斯德軍的突擊,全城被炸為一片瓦礫,死傷數千人,而且大多是老弱婦孺時,激起了畢卡索強烈的憤怒,因為他一想到德軍這樣強大的軍事力量,對一個不設防的小村莊竟然進行這樣殘暴的轟擊,就義憤填膺,於是開始動手繪製這幅壁畫,要以畫筆為槍來抵抗不人道的暴戾行為。
這幅《格爾尼卡》到底表現了什麼呢?裡面沒有飛機、炸彈、坦克、槍炮,只有牛、馬、女人、燈……等物體,然而它的意義已經超越了表象。畢卡索把象徵性的戰爭悲劇投入藍色調中,那淺青、淺灰在黑色調的對照中表現正義的極點,它聚集了殘暴、痛苦、絕望、恐怖的全部意義。這木然屹立的公牛、瀕死嘶鳴的馬、仰天狂叫的求救者、斷臂倒地的士兵、抱著死嬰號啕大哭的母親、嚇得發呆的見證人……到底表現了什麼呢?
畢卡索對於他的作品經常保持沉默,希望給予觀賞者自由的體驗空間,但是對於《格爾尼卡》這幅作品他曾解釋道畫作中的牛、馬和以生氣勃勃的線條繪出的手的涵義,以及西班牙神話中那些象徵的起源的涵義。他說:「……牛代表殘暴,馬則代表人民。不錯,我在那畫裡用了象徵主義,但並不是在其他畫裡都這樣做……。」「那幅畫是存心向人民呼籲,是有意識的宣傳……」
因為在西班牙一般人心目中,鬥牛場上出現的公牛,往往代表著妖怪、惡魔等黑暗勢力之文化因素下,所以畢卡索會以牛來代表著無視人民疾苦的殘暴政權。同時,在鬥牛場上的鬥牛士攻擊下,公牛終難以逃脫死亡的命運之西班牙鬥牛文化下,這匹馬乃為象徵著面對公牛咆哮不屈服的人民,他們是對抗暴政的主力軍。戰士雖然已經倒下,但他仍然緊緊地握著那柄劍與象徵著生生不息的精神花朵,表達了人民的復仇的決心和決戰到底的精神。
因為這幅巨畫是畢卡索為以進步和平為主題的巴黎萬國博覽會之西班牙館所繪製,並且曾到英國、美國等其它國家巡迴展覽,引發了全世界熱愛自由、擁護民主人士的共鳴,同時在畫家聲明要將該畫捐贈給結束佛朗哥政權後的西班牙祖國之種種動作下,使得該畫的意義很快就超出了單純事件的抗議範疇,而成為政治鬥爭中的一種文化示威,甚至成為文化對暴力的一種對抗。 就其意義來說,這幅作品超過了這樁偶然事件,而正好是通過繪畫技巧起了象徵啟示、重要契機的作用。這是由一個觸目驚心的、狂暴的、尤其是缺乏色彩的形體所構成的畫面;這色彩是指光影和立體感,也正是由於缺乏這一點,它就象徵著死亡。這死亡不僅是轟炸受難者的死亡,而且也是文明的死亡。
畫家和模特兒 西班牙 畢卡索 布上油畫 縱130×橫162釐米 馬德裡國家索菲亞王妃美術館藏
此畫描寫了畫家在畫女模特兒的情景。右側的裸女坐在地上,畫家坐在椅子上聚精會神地作畫。背景簡略,人 物充滿畫面。畫家完全以自我的立體派面貌來表現對象,他將人體拉長、壓扁、扭曲、調位,從而獲得了令人驚駭 的藝術效果。
赤腳的女孩
《赤腳的女孩》又名《赤足姑娘》,是畢卡索在14歲時的作品。畫中的女孩是一個普通的鄰家姑娘,她隨意地坐在一堵牆壁前,烏黑的大眼睛凝視前方,衣著樸素,不太乾淨的圍巾胡亂地搭在肩上,粗糙的大腳顯示出家境的貧寒。與粗手大腳相對應的是姑娘純淨的眼神、勻稱的臉龐,以及憂鬱、嫻靜的神情。從繪畫技巧上來說,畢卡索讓人物正面坐著,卻隱藏了椅子與地面的空間關係;在對女孩衣裙的處理上,他利用光的明暗突出層次感,裙子顏色從紅色到暗紅色漸變起伏,使得二維畫面具有了一種三維透視效果。
對繪畫技巧的駕輕就熟可見畢卡索「學有本源,非率而命筆也」,這也正是中國畫大師張大千在拜會畢卡索之後的所言。
當然,《赤腳的女孩》這幅畫並不純粹以技法取勝,難得的是畢卡索在那樣一個年齡卻著力捕捉同齡模特兒的內在氣質和生命,從結果來看他的努力亦非常成功。所以,表現在畫中的強烈的視覺和情感對比才是這幅畫引人入勝之處。畢卡索本人對《赤腳女孩》也相當滿意,一直將它保留在身邊。
女孩的頭像
第一次聖餐
1896年,為了參加一個大型展覽會,16歲的畢卡索決定畫一套具有「沙龍風格」的作品,他徵求父親的意見,最後選中了三個題材:《祭壇男孩》、《第一次聖餐》、《科學與慈善》——既有宗教的,又有科學的。
4月,巴塞隆納全市美術展覽會上,畢卡索的《第一次聖餐》陳列於第一展覽室,標價1500比塞塔。5月15日的《巴塞隆納日報》上刊登了一篇對這次展覽的綜合評述,其中也提到了這幅畫,稱其「畫中人物富於感情,線條明快」。
祭壇男孩
科學與慈善
在巴塞隆納全市美術展覽會上展出《第一次聖餐》,並獲得一定好評後,畢卡索做好足夠的思想準備,把自己的情緒、心理調整到最佳狀態,就動筆畫那幅著名的《科學與慈善》。
畢卡索的父親唐霍塞,破天荒地親自做模特兒,於是他就成了畫面左邊坐在病人床旁的醫生。唐霍塞一生拘謹踏實,極少照相,後人也許只能通過這位「醫生」來想像他的模樣了。兒子畢卡索充分借鑑流行的印象派的技巧,在以赭色、棕色表現悲憫和憂鬱的同時,映襯著紫紅、黃綠諸色,從而一掃傷感頹靡之風,畫面成熟穩重,泰然自若,雖然尚沒有擺脫學院派的影子,卻也對未來的風格有所預示。比如,病婦那隻柔軟細長的手,就好比一段安詳優美的語言,在款款傾訴。
《科學與慈善》在1897年的馬德裡全國美展上獲得讚揚,接著又在馬拉加市的全省美展上摘取了金像獎。畫面體現了16歲少年對人生的思考——人類需要兩種關愛。
自畫像
酒館的「四隻貓廣告」
吸菸的女人
酒店前的西班牙夫婦
洛拉
等待比賽開始的鬥牛士和公牛
穆斯克前的的吉普賽人
擁吻
街上的情侶
德拉加萊特紅磨坊
騎馬鬥牛士
皮埃羅和科隆比納
有錢的人
野蠻的擁抱
藍色的房間和洗澡的人 畢卡索作品賞析
1901年畢卡索重返巴黎,此時的他已有足夠的實力支付路費了。到巴黎後他的情緒趨於平靜。隨著風格的突破,創作數量巨增。在巴黎,他感覺到創作裸體畫的自由,繪製了一系列的作品,以體現出在西班牙時受到壓抑的性解放。這一次,他住在克裡希大街的寓所裡。陋室太小,生活起居和工作都在其中,而他的靈感卻沒因此消失。
《藍色的房間和洗澡的人》就在這間屋裡誕生的,和其他幾幅相同色調的油畫一起揭開了畢卡索藍色時期的序幕。當時,藍色是他的最愛,不僅衣著,甚至連思考事物與觀察外界都是藍色;畢卡索更認為藍色是「顏色中的顏色」。日後藝術史家統稱他這一時期繪畫作品為「藍色時期。」。
紅色的裙子
手裡捧著鴿子的孩子
戴寶石項鍊的妓女
招魂
又名《卡沙蓋馬斯的葬禮》。畢卡索聽說了卡沙蓋馬斯自殺的消息,好幾天都一言不發,只是畫,不久就畫出了那幅低沉陰鬱的《卡沙蓋馬斯的葬禮》。這幅很大的油畫是畢卡索藍色時期的代表作之一,送殯者、屍體與雲霧上的裸體女孩、飛騰的白馬反映出一種複雜的心理狀態,地獄的混沌和天堂的清明糅雜在一起,讓人想起高更臨死前畫的那幅著名作品《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裡去?》。人類自身的問題,是哲學的最高問題,也是一切藝術的終極問題。
小丑
母親和孩子
情侶
萊奧妮德·馬辛
七位芭蕾舞演員
聖拉斐爾的窗口
俯瞰聖奧古斯丁教堂的窗口
窗前的桌子
學生
三位芭蕾舞演員
女子
繃架女子
沐浴
桌子
相同種類羽毛的鳥
五位沐浴的女子
手互握著戴帽子的少女
幸福之家
男子和吉他
樂器
我的風採(女吉他手)
我們的未來在天上
沐浴
這是畢卡索立體主義時期的作品,畫面中人物沒有被徹底解構,保留著具像的視覺效應。但是,這時的畫家深受非洲木雕面具等民間藝術品的影響,特別是在獲得了寶貴的形式靈感啟示後,潛移默化地構成了立體主義繪畫的徵兆與重要因素。我們從畫中沐浴的少女圓錐體的體態中,可以看到這種立體因素。畫家傾向於把人體作為圓柱體、圓錐體與圓球體的結構關係組合,來表達一種豐富的思想內涵。
雜技演員
被釘十字架上的耶穌
坐著的泳者
坐著的女子
女子和一盞燈
海邊的情侶
靜物
坐在紅色沙發上的女子
靜物
雕塑家
《雕塑家》是以畢卡索的情人瑪麗·泰瑞莎的形象為藍本設計的。瑪麗·泰瑞莎的形象被描繪成畫面左邊的胸像,這尊胸像形體巨大、色彩鮮明,和雕塑家身後臺座上的白色雕像有著截然不同的魅力。畫中雕塑家正支著頭注視著他的作品,彷佛正思考要如何進行下一步。這種雕塑家及其作品的主題,往往令人想起希臘神話中的畢馬龍對於現實生活中的女性興趣缺缺,反而愛上自己的作品。另外,這一時期畢卡索正在實驗各種變形的手法,在這件作品中,他對於變形的處理訴諸平面化與圖案化。畢卡索運用大量誇張的曲線勾勒出形體的輪廓,其中雕塑家和胸像的臉部造形相對較為清晰可辨,彷佛在強調兩人對望的情景,而遠離頭部的手、腳與家具等造形則激烈地扭曲、斷裂,甚至和其他形體的線條連在一起。畢卡索也將許多輪廓線加以延長,而切割出不同的區域,色彩就如同填色遊戲般塗繪在各區域中。此外畢卡索也強調裝飾的效果,他在部分線條的周圍加上點狀裝飾,使得平塗的色塊變的層次豐富。
黃頭髮女子
扔石頭的少女
照鏡子的女子
梳妝檯旁的女子
窗前的女子
戴草帽的女子
室內的女子
女子和鮮花
牧神頭像
頭像
戴著草帽吃冰淇淋的男子
戴草帽的男子
瑪雅和玩具船
母親和孩子(瑪麗·泰蕾茲和瑪雅)
瑪雅和玩具娃娃
坐在公園裡的女子
書籍、蠟燭和公牛頭
吉他
牛頭骨
小夜曲
兒童和花朵
水壺和頭骨
水壺、蠟燭和搪瓷鍋
韭菜、魚頭、頭骨和水壺
坐著的戴平頂帽女子
頭骨和韭菜
生命的欲望(田園)
在椅子上的貓頭鷹和海膽
站著的女子
扶手椅上的頭骨
尤利西斯和海妖
公雞和菜刀
靜物
桌子上的靜物
在母親懷抱裡的克勞德
玩球的克勞德
廚房
坐在扶手椅上的女子
兩歲的克勞德和他的玩具馬
穿藍色禮服坐著的弗朗索瓦絲
坐在扶手椅上的女子
在玩耍的克勞德和帕洛瑪
自畫像
貪婪
兩個雜技演員(小丑和他的同伴)
穿藍衣服的女子
縫紉的女人周圍環繞著她的孩子們
弗朗索瓦絲·吉洛、帕洛瑪和克勞德
躺著的裸女(偷窺)
盤著髮髻的女子
戴寶石項鍊的女子
蹲著的乞丐
蹲著的女子
睏倦著的醉酒女子
女子頭像
去世的女子頭像
穿藍色衣服的男子
憂鬱的女子
母親和孩子
塞巴斯蒂亞·朱雅·維達爾
古爾的買賣人
來訪者(兩姐妹)
牆壁前的女子
坐在酒吧裡的兩位女子
木豆
聖雅克貝殼(我們的未來是在天上)
小提琴
小提琴、玻璃杯、菸斗和墨水瓶
坐在扶手椅上的女子
餐館
馬克瓶、玻璃杯和報紙
馬克瓶、玻璃瓶、吉他和報紙
單簧管和小提琴
單簧管,低音瓶,報紙,俱樂部的王牌
吉他底座
朱安雷賓風景
彈曼陀林的男子
皮埃羅和小丑
在咖啡館的陽臺上的皮埃羅和小丑
彈吉他的小丑
「普欽內拉」場景設計
坐著的女子(奧爾加)
坐著的裸女
畫室
遊泳者和沙灘排球
海灘遊戲和救援
坐在紅色沙發上的裸女
鏡前少女
鏡前少女
躺著的裸女
讀書的女子
躺著的女子
躺著的女子
坐著的裸女
入睡的裸女
背對著鏡子入睡的裸女
女子
戴帽子的女子
女子
水手
受傷的彌諾陶洛斯(牛頭人)和裸女
坐著的彌諾陶洛斯(牛頭人)
瑪麗·泰蕾茲
坐在扶手椅上的女子
女子和公雞
華麗背景下草帽的女子
梳妝檯前的女子
裸露胸部的女子
逮住小鳥的貓
孩子和鴿子
女子半身像
蹣跚學步
女子頭像
桌上的頭骨、海膽和燈
加泰隆尼亞自助餐
鮮花
穿綠色衣服的女子
玻璃杯和水壺
燈
西紅柿
洗腳的女子
在海灘上玩耍的兒童(貝殼)
坐著的女子
影子
坐在扶手椅上的女子
傑奎琳和鮮花
雙手交叉抱腿而坐的傑奎琳·羅克
西爾維特·大衛
坐在綠色椅子上的西爾維特·大衛
躺著的女子
盲人的早餐
一位盲人坐在桌前,眼窩深陷,毫無生氣,枯瘦如柴的手摸索著桌上的水壺和麵包。在巴塞隆納期間,畢卡索畫了一系列關於盲人的作品。盲者最能體現人類的困境 ——盲目的,不僅是看不到光明,而且根本就沒有光明的概念。沉於黑暗的深淵,它的盡頭依然是黑暗。愛情是盲目的,幸福是盲目的,只有苦難永遠睜大著獰厲的眼睛。
老盲人和男孩
阿爾及利亞女子
阿爾及利亞女子(德拉克洛瓦)
鬥牛場面(被掀起的騎馬鬥牛士)
鬥牛場面(被掀起的鬥牛士)
穿土耳其服裝的傑奎琳
梳妝檯上的靜物
索勒一家
喝苦艾酒的人(安吉爾·費爾南德斯·德索託)
擁抱
年老的盲人吉他手
熱湯
悲劇(窮人們)
粗茶淡飯
演員
盲人和女孩
切萊斯蒂納
聖母與花環
幾何構成:吉他
吉他和瓶
小丑
頭像
男子頭像
男子和吉他
學生報紙
吉他
坐在椅子上穿著襯衫的女子
女子和吉他
一杯苦艾酒
低音瓶、玻璃杯和煙盒
一串葡萄和水果花瓶
玻璃杯和低音瓶
玻璃杯和朗姆酒稻草瓶
西班牙靜物
藤椅和靜物
咖啡桌(酒瓶)
玻璃杯和報紙
桌子上的玻璃杯
手裡拿著菸斗的男子
撲克牌和玻璃杯
兩位沐浴的女子
兩位裸女
無題
面向街道的窗戶
坐在扶手椅上的女子
女子頭像
戴面具的音樂家
女子頭像
排簫
搶救
坐在紅色沙發上的女子
沙灘上的女子
手裡捧著書的女子
女子和鮮花
梯子上的農婦
裸露胸部的女子
結伴而舞的森林之神
彌諾陶洛斯(牛頭怪)
鬥牛
苦苦哀求的女子
房屋
吃鳥的貓
對視的女子
多拉·馬爾
女子頭像
思考的瑪麗·泰蕾茲
在昂蒂布的夜間捕魚
貴族詹姆·薩瓦特斯
坐著的女子
坐著的戴紅藍相間帽子的女子
公牛
和諧
頭骨、書籍和油燈
綠色捲髮女子
墓地
加利福尼亞扶手椅
蹬著的裸女
公園附近的裸女
室內畫圖的女孩
畫室裡的傑奎琳
海灘上的男人和女人
搖椅上的裸女
春天
坎城「加利福尼亞「畫室
海灘上的兩個裸女
戴土耳其帽的裸女
側躺著的裸女
拉斯維加斯·梅尼納斯(委拉斯開茲)
瑪麗亞·阿古斯蒂納·薩米恩託(委拉斯開茲)
傑奎琳半身像
畫室裡的鴿子(委拉斯開茲)
鋼琴演奏者(委拉斯開茲)
男人和女人
採花的裸女
熨鬥
兩個男人
兩位女同志
綰著髮髻的女子
女子和烏鴉
拿著菸斗的男孩
1905年,畢卡索創作了《拿著菸斗的男孩》,畫面集中展現了一位表情有點憂鬱的青春期男孩,他身穿藍色服裝,頭戴花冠,手裡拿著一支菸斗,畫面的背景是兩大束色彩豔麗的鮮花。這幅畫在2004年倫敦舉行的蘇富比拍賣會上以1.04億美元的天價成交,創造了世界名畫拍賣史的最高紀錄。它被評論家譽為「具有達文西《蒙娜麗莎》似的神秘,梵谷《嘉舍醫師的畫像》似的憂鬱的唯美之作。」
畢卡索的油畫《拿菸斗的男孩》,成為目前世界上最昂貴的畫之一,在2004年5月5日以1億416萬美元的天價售出,一舉刷新繪畫作品拍賣的世界記錄,這副名畫背後有一個悽美無比的愛情傳奇……
這幅畫是畢卡索1905年創作的,當時他只有24歲,剛剛在巴黎著名的蒙瑪特高地——青年藝術家聚集的地方安頓下來。畫面集中展現了一位表情有點憂鬱的青春期男孩,他身穿藍色服裝,頭戴花冠,手裡拿著一支菸斗,畫面的背景是兩大束色彩豔麗的鮮花。專家評價說,這一作品色彩清新明快,筆法細膩,人物和景致都刻畫得非常生動逼真,是畢卡索一生中很有代表性、也很經典的作品之一。
畢卡索一生中有無數傑出的作品問世,其中《拿菸斗的男孩》是他走過藍色憂鬱時期進入了粉紅時期的代表作。隨著畢卡索聲名鵲起,這幅畫在巴黎幾經轉手,最後被德國的猶太富商格奧爾格先生收藏。
雜技演員和年輕的小丑
雜技演員一家
雜技演員一家和猴子
雜技演員一家
站在球上的女孩
女孩與教練的形態構成強烈對比,在荒涼背景下映襯下,尤顯流浪藝人的艱苦。遠處有一條小狗和白馬,在畢卡索畫裡多次出現的細節,作為對流浪藝人生活的補充交代。遠處母親領著穿紅衣孩子,母愛的主題,對比近處練功的女孩,更發人深思。
小丑一家
手風琴演奏者
馬略卡
母親和孩子
坐著的胖小丑
坐著的裸女
頭頂麵包的女子
三位荷蘭女子
兩個小丑和狗
扇子女人(手裡拿著扇子的女子)
這是畢卡索粉紅時期早期的作品,柔和的粉紅色調開始滲透到畢卡索他的畫布上的單一藍色中去。
少女
酒館
跳舞的情侶
小丑
滑稽演員
果盤
馬的屠宰
小丑和戴著項鍊的女子
玻璃瓶、吉他和撲克牌
讀書的女子
坐著將腳擦乾的裸女
坐著的女子
戴花環的瑪麗·泰蕾茲·沃爾特
坐著的瑪麗·泰蕾茲·沃爾特
女主角(努施·艾呂雅)
「我愛夏娃,我要把他寫到我所有的作品裡」。隨心所欲的構圖與割裂形體的重組,在他的藝術世界裡用全新的方式講述著他的女人們的故事。
燭臺和鮮花
努施·艾呂雅半身像
坐著的多拉·馬爾
坐著拼寫字母的女子
坐在扶手椅上的女子
桌子上的公牛頭
女子半身像
多拉·馬爾半身像
頭上頂著魚坐著的女子
騎馬鬥牛士
騎馬鬥牛士之死
女人半身像和自畫像
吉他
哭泣的女子頭像
哭泣的女子頭像
小丑和小提琴
男子頭像
拉斯維加斯·梅尼納斯(委拉斯開茲)
馬諾拉
拉運母馬和馬駒的彌諾陶洛斯(牛頭怪)
女子半身像
頹廢派詩人薩瓦特斯
坐著的小丑
沉睡的男人和坐著的女人
半身塑像和調色板
法落利炊煙
椅子上的少女
地中海風景
吃早餐
男子
蒙馬特小酒館
鳥籠
梳妝的女子
黃帶子
戴黃色帽子的女子(傑奎琳)
畢卡索是一位真正的天才。20世紀正是屬於畢卡索的世紀。他在這個多變的世紀之始從西班牙來到當時的世界藝術之都巴黎,開始他一生輝煌藝術的發現之旅。在20世紀,沒有一位藝術家能像畢卡索一樣,畫風多變而人盡皆知。畢卡索的盛名,不僅因他成名甚早和《亞威農的少女》、《格爾尼卡》等傳世傑作,更因他豐沛的創造力和多姿多彩的生活,他留下了大量多層面的藝術作品。畢卡索完成的作品統計約多達六萬到八萬件,在繪畫、素描之外,也包括雕刻、陶器、版畫、舞臺服裝等造型表現。在畢卡索1973年過世之後,世界各大美術館不斷推出有關他的各類不同性質的回顧展,有關畢卡索的話題不斷,而且常常帶有新的論點,仿佛他還活在人間。
畢卡索繪畫的主要趨勢是豐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間、色彩與線的運用。
30歲以後畢卡索進入一個又一個不安分的探索時期,他的作品和他的生活一樣沒有絲毫的統一,連續和穩定。他沒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樣繁多,或激昂或狂躁,或可親或可憎,或誠摯或裝假,變化無常不可捉摸,但他永遠忠於的是——自由。世界上從來沒有一位畫家像畢卡索那樣以驚人的坦誠之心和天真無邪的創造力,以完全徹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隨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他不要規定,不要偏見,什麼都不要,又什麼都想要去創造。他在藝術歷程上沒有規律可循,從自然主義到表現主義,從古典主義到浪漫主義,然後又回到現實主義。從具象到抽象,來來去去,他反對一切束縛和宇宙間所有神聖的看法,只有絕對自由才適合他。藝術作品是偉大的人物創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