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裕太后和袁世凱談退位,任何條件都答應,只有一事絕不退讓!

2020-12-13 騰訊網

/小海

標題:隆裕太后和袁世凱談退位,任何條件都答應,只有一事絕不退讓!

在我們漫長的五千年歷史中,有著一段始終無法釋懷的屈辱史。那就是清朝末年被列強瓜分,肆意屈辱的那段歷史,而也正是在這段時間,民主思想得到成長,中國的思想得到了進步。中國也從封建社會向民主,共和慢慢邁進。最後在革命軍不斷的努力,無數先烈喪失了生命的前提下,清帝溥儀頒布退位詔書宣布退位,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從此結束。而在負責商談退位事宜的袁世凱和隆裕太后卻因為一件事擱置了很久。作為西太后的隆裕,什麼條件都可以答應,但是在這件事事半步都不肯退讓。

隆裕太后,本是葉赫那拉氏,是慈禧的弟弟葉赫那拉·桂祥的女兒,也就是慈禧的侄女。慈禧為了保持自己家族對於皇權的把控,將自己的侄女嫁給了自己名義上的兒子——光緒皇帝。並且立他為皇后,即隆裕皇后。

雖然隆裕知書達理,精通史書詩詞,但是樣貌普通,加上又是慈禧的侄女,所以光緒一直不喜歡這個皇后。就算再成婚的當天也沒有進入她的寢宮,而她天性懦弱,姿色也不出眾,得不到光緒的寵愛,也就完成不了慈禧監視光緒生活的要求,於是也慢慢不受慈禧的喜歡。就這樣一個誰也不喜歡誰也不去理會的皇后出現了。

然而就在慈禧死的前夜,光緒皇帝意外的駕崩了,等到第二天慈禧也去世後,這個誰也不愛的皇后成了大清王朝地位最高的人。於是和眾大臣們商量,決定立光緒的弟弟載灃的兒子溥儀為帝,而她稱「隆裕」皇太后,載灃為攝政王。之後雖然她和攝政王載灃澄清吏治,罷免袁世凱,預備立憲做了等等的手段,終究還是無法挽回大清王朝的衰敗。

終於在宣統三年,也就是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而隆裕皇后和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在養心殿密談了一個小時後,代替宣統皇帝溥儀頒布退位詔書,大清王朝從此宣布滅亡。在退位條件中,有著甲乙丙三大類的將近20條,雙方談判時隆裕太后也都全部接受了,只有一條她咬緊牙關不願退讓。

原來在條約中有一條關於皇室生活費的問題,原定的是每年供養皇室300萬兩白銀的生活費,而隆裕太后堅持要400萬兩。無論袁世凱怎麼威逼利誘,這個一輩子懦弱,優柔寡斷的女人依舊堅持這個底線。最後袁世凱鬆口,答應每年支付400萬兩用來供養清朝皇族。

隆裕太后知道,在退位之後皇室就已經沒有了經濟來源,如果不為皇室多爭取點經濟那麼以後的日子怕是不好過,已經習慣衣食無憂的皇室子弟在以後估計連飯都吃不起了。

這個一輩子懦弱的女人不幸生在了這個風雨飄搖的亂世,而她也用自己的堅持為清朝皇室換來了最後的一點補助。不知道大家對隆裕太后這個人又是什麼看法呢?歡迎大家留言討論哦。

相關焦點

  • 隆裕皇后,紫禁城裡的活寡婦
    宣統三年(1911年12月),隆裕太后召集了慶王奕劻,袁世凱等王公貴族和國務大臣商國事。不同的是,隆裕太后這次所商討的國事不是如何振興大清帝國,而是討論如何讓大清皇帝體面下臺。隆裕皇后隆裕太后面對朝堂下跪拜磕頭的那群臣子們,一時間悲中從來,淚如雨下:「頃見慶王等,他們都說沒有主意,要問你們,我全交與你們辦,你們辦得好,我自然感激,即使辦不好,我亦不怨你們。皇上現在年紀小,將來大了也不必怨你們,都是我的主意。」隆裕說到這兒不由放聲大哭……「太后,太后……!」以袁世凱為首的王公大臣也一同大哭了起來。
  • 他們是清朝的王爺,對溥儀退位無動於衷,因為袁世凱的條件太誘人
    所以,最終孤立無援的清政府被迫讓皇帝退位。袁世凱逼迫溥儀退位袁世凱為什麼要逼溥儀退位呢?原因很簡單。袁世凱和孫中山有一個約定。這個約定就是如果袁世凱能夠讓溥儀退位,讓清政府就此走下歷史舞臺。民國大總統的位置就由他來擔任。袁世凱和孫中山籤訂了這一密約之後,對這件事情表現得十分積極。
  • 清朝為什麼1912年選擇退位,而不是退出關外建立「北清」政權?
    一場辛亥革命,西方列強最擔心的,一是自己在中國的「錢袋子」,二是有人打破列強「利益均沾」的平衡。清王朝「退出關外」這種事,大多數「列強」當然不願看到。在清王朝先前一串作死操作後,袁世凱,也就成為了他們眼中新的「利益代表」。袁世凱能夠就任「內閣總理大臣」,就來自西方各國支持,甚至迫使攝政王載灃退位,也是因為「外國人說攝政王退位他們才幫忙。」
  • 溥儀不恨袁世凱,不罵馮玉祥,唯獨對他有不共戴天之仇,他是誰?
    「人生一夢,白雲蒼狗,錯錯對對,恩恩怨怨,終不過日月無聲、水過無痕。」這是《步步驚心》中乾隆說過的一句話,能放下仇恨需要是心胸極其闊達的人,但很多時候,人們都不甘仇人逍遙,也不甘心任人擺布,那麼袁世凱推翻了清朝,溥儀心裡會有恨嗎?
  • 溥儀退位後,為何民國要保留清皇室特權?你看溥儀頒布的退位詔書
    民國元年(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以太后的名義替溥儀宣布退位,清朝滅亡。其實溥儀說得上是極為幸運的一位亡國之君了,縱觀世界歷史,不管是中國還是國外,能安然活著的亡國之君真的不多。像中國古代,有不少是被毒死的,比如說李煜,國外更狠,砍頭的、殺全家的都有。對比起來,溥儀雖然也慘,但他真的是極為幸運了。
  • 溥儀退位時,大清朝最尊貴的12家鐵帽子王,為何沒有人出來反對?
    段祺瑞揚言要帶兵進京勤王,這把沒見過大世面的隆裕太后嚇得半死,此時的溥儀年僅六歲,完全沒有什麼概念,而攝政王載灃則已經回家抱孩子去了。所以隆裕太后完全是一點主心骨都沒有,這時候血氣方剛的溥偉就對隆裕太后講,無論如何皇上都不能退位,堅決反對共和制度。
  • 袁世凱是關鍵
    基本上都是張之洞當年造的漢陽造,跟袁世凱手裡的軍隊完全沒得比。 隆裕太后一直央求袁世凱進軍武昌,可是人家就是在江邊上等著,為什麼?還不是為了養寇自重?袁世凱要把清朝的所有權力,從載灃這些人手裡全部奪過來,這就是他的野心。
  • 《建黨偉業》隆裕太后範冰冰與周潤髮飾袁世凱合照曝光(圖)
    近日,範冰冰低調趕赴橫店,為《建黨偉業》客串「最後一個從大清門入宮的皇后」——隆裕太后。這個角色與周潤發、趙本山有不少對手戲。在昨日首度曝光的造型照中,範冰冰身著黃袍,正襟危坐。這也是繼今年5月讓她風光無限的坎城龍袍秀之後,她的又一黃袍造型,氣場強大。
  • 隆裕|晚清夕陽下的溫情餘暉
    慈禧臨死前立隆裕為太后,留下遺言,其中有一條,「軍國大事,攝政王當秉承後意辦理。」這意思,希望隆裕能垂簾聽政。         每個集權者死後最怕的就是後人的清算,慈禧要把隆裕扶上權力的頂峰,實際上也是為了讓自己死後不被清算。
  • 晚清風雲漳洹之問,宣統繼位罷黜袁世凱,為何卻導致袁氏崛起?
    1908年11月,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繼駕崩,這對於風雨飄搖的晚清朝廷而言無異於當頭一棒,更為嚴重的是光緒皇帝沒有留下任何子嗣,皇帝之位無人繼承。為了防止出現天下大亂的情況,在光緒皇帝駕崩時已經氣息奄奄的慈禧太后指定醇親王載灃膝下年僅三歲的兒子溥儀繼位為帝,隨後慈禧太后也撒手人寰。
  • 隆裕皇后,為何到死都沒得光緒臨幸?成熟男人都明白這裡面的事兒
    作為光緒皇帝的原配嫡後,隆裕皇后一日未得恩寵,甚至到死都沒被光緒皇帝臨幸過!如此境遇的清朝皇后,恐怕也只有這樣一位了!那麼,這個被後世評價極高的「女中堯舜」,為何落得如此境地呢?對於她的命運悲涼之由,或許每一個成熟男性都能理解:1、相貌實在難以恭維對於隆裕太后的相貌,清朝官方文獻中並未提及,但因為當時攝像技術已經傳入清朝宮廷,其真實長相得以流傳後世,讓我們得以拋開文字描述,一睹隆裕太后真容。
  • 末代皇帝被趕出故宮時的畫面,被子枕頭扔了一地,滿面愁容
    袁世凱逼迫隆裕太后孤兒寡母籤訂退位協議,1912年2月12日,養心殿一片哀容,中國最後一個皇帝宣統帝溥儀在母后的主持下,發布退位詔書,自始皇帝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轟然倒塌。作為退位條件,新成立的南京臨時政府和清室達成協定《關於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優待之條件》,遜帝溥儀及家眷、宮女、太監等暫住紫禁城,日後搬到頤和園,政府每年給皇室撥款400萬元。然而,1924年,軍閥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撕毀之前的協議,毫不留情地將溥儀等一干人員趕出了紫禁城。
  • 隆裕不僅容貌秀麗,還是慈禧太后的侄女,為何光緒卻不願和她同房
    光緒就是這樣一位身不由己的傀儡皇帝,他一生活在慈禧的陰影之下,連他的婚姻大事也無法作主。在光緒大選的那一年,從全國各地選拔出的秀女齊聚紫禁城,光緒手持玉如意,心中雖然明知自己的皇后只能是慈禧的侄女隆裕,但心還是不由自主的跟著秀美可人的珍妃走了。但是隆裕是一早內定下的皇后人選,軟弱的光緒也不敢忤逆慈禧的意思,只好和隆裕結為夫妻。
  • 末代皇帝被趕出故宮時的畫面,被子枕頭扔了一地,全都滿面愁容
    袁世凱逼迫隆裕太后孤兒寡母籤訂退位協議,1912年2月12日,養心殿一片哀容,中國最後一個皇帝宣統帝溥儀在母后的主持下,發布退位詔書,自始皇帝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轟然倒塌
  • 慈禧太后喝人乳美容養顏,袁世凱效仿為何卻影響了健康?
    袁世凱從小被過繼給了叔父袁寶慶,他的生父是並不是當朝官員。袁世凱能走到大總統的位置主要靠自己的打拼。因此他非常羨慕皇室貴族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尤其羨慕慈禧老佛爺,什麼都不用做就有一堆下人伺候著,從衣食住行到生活用品都是極盡奢華、應有盡有、非常講究。在封建社會中這是地位的象徵,也是袁世凱夢寐以求的生活。
  • 清德宗光緒皇后葉赫那拉氏:生逢末世不由己,歷經坎坷終退位
    光緒帝的皇后葉赫那拉氏名叫靜芬,小名喜子,是滿洲鑲黃旗人,副都統桂祥之女,慈禧太后的內侄女1887年,葉赫那拉氏19歲時適逢光緒皇帝選妃,作為秀女應選,由慈禧太后為光緒皇帝納聘為正宮皇后。但在大婚之前,隆冬深夜紫禁城內驟然起火,太和殿前的太和門受到牽連被焚毀.按照祖制,皇帝大婚之時,皇后要從紫禁城的正門被抬人皇宮,而太和門即是需要走過的第二道正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