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糖尿病日│何為1型糖尿病?

2020-12-12 澎湃新聞

聯合國糖尿病日│何為1型糖尿病?

2020-12-06 07: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掌健識 上海市醫學會健康科普基地

 

當前,中國糖尿病形勢十分嚴峻,12.8%的成年人有糖尿病,5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有心血管、視網膜、腎臟和神經病變等各種慢性併發症。每年的11月14日是聯合國糖尿病日,世界各地舉辦一系列科普教育活動,旨在喚醒人們對糖尿病的關注。上海市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組織糖尿病領域的青年專家撰寫了系列科普文章,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糖尿病的基本知識。抗糖路上,我們一起並肩同行,共同戰勝糖尿病!

小王今年24歲,2年前因「口乾、多飲、噁心、嘔吐」等表現,在內分泌科住院治療,檢查發現小王高血糖合併代謝性酸中毒、嚴重脫水,醫生診斷為「1型糖尿病並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儘管出院後一直胰島素治療,但近2年來小王多次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住院治療。那麼,大家就疑惑了,小王一直胰島素治療,怎麼病情還會反覆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他患的是1型糖尿病。那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讓小王備受折磨的「1型糖尿病」吧!

1型糖尿病特指因自身免疫反應等因素導致胰島β細胞破壞而表現為胰島素絕對缺乏,具有酮症傾向的糖尿病,患者需要終身依賴胰島素治療來維持生命。

經典1型糖尿病多於兒童或青少年時期起病,約佔糖尿病患者的5%。在兒童及青少年起病的糖尿病患者中,1型糖尿病所佔比例約為80-90%。1型糖尿病亦可在中老年人群中發病,如成人遲髮型自身免疫糖尿病(即LADA),多在30歲以後起病,病程進展相對經典1型糖尿病緩慢,早期與2型糖尿病的臨床表現類似,不依賴胰島素治療,但隨後胰島β細胞功能衰退較一般的2型糖尿病患者快。需要依靠胰島自身抗體的檢測才能明確診斷。

1型糖尿病主要根據臨床特徵來診斷。

1

支持1型糖尿病診斷的臨床特徵包括:

(1)起病年齡:大多數患者20歲以前起病,但也可以在任何年齡發病;20歲以前發病的患者中約80%是T1DM;

(2)起病方式:起病較急,多數患者的口乾、多飲和多尿、體重下降等「三多一少」症狀較為典型,有部分患者直接表現為脫水、循環衰竭或昏迷等酮症酸中毒的症狀;

(3)治療方式:依賴胰島素治療。

由於1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島功能差,血糖波動大,低血糖風險發生高。因而降低高血糖和防止低血糖是1型糖尿病血糖控制的兩大目標。制定血糖控制目標應該個體化,需考慮患者的年齡、本人或其家庭管理和認識糖尿病的能力、血糖監測頻率及就診的方便性與積極性。我國1型糖尿病血糖控制建議目標是:在儘量避免低血糖基礎上,兒童和青春期HbA1c<7.5%;成人HbA1c<7.0%;老年人HbA1c<7.5%。

1型糖尿病應特別強調餐前血糖檢測的重要性,以便及時調整餐前胰島素劑量。通常建議每天監測3-4次。如果條件限制,每周2-3天每天3-4次血糖監測比每周7天每天監測1次血糖可以提供更多的血糖控制信息。

在慢性併發症方面,1型糖尿病患者早期慢性微血管併發症可不明顯,但病程中後期,其慢性微血管併發症發生風險顯著增加,很多患者出現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和糖尿病腎病,嚴重會出現失明甚或需要血液透析治療。

1

1型糖尿病患者併發症篩查建議如下:

1) 糖尿病程>2年,且大於12歲的患者應每年檢查微量白蛋白尿。

2) 推薦青春期前診斷的患者應該在診斷時開始篩查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3) 青春期後診斷患者在病程5年時應進行第一次視網膜篩查,之後每年複查1次。

4) 年齡≥12歲患者應進行血脂的測定。

5) 控制血糖、血壓和血脂以及改善微循環是控制T1DM慢性併發症的主要有效手段。

(圖片源於網絡)

供稿:上海市醫學會糖尿病分會青年委員會

作者:魯 郡 奉賢區中心醫院內分泌科

原標題:《【掌健識】聯合國糖尿病日│何為1型糖尿病?》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聯合國糖尿病日│胰島素適應徵和分類
    聯合國糖尿病日│胰島素適應徵和分類 2020-12-10 09: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聯合國糖尿病日│什麼樣的糖尿病患者適合中醫治療
    聯合國糖尿病日│什麼樣的糖尿病患者適合中醫治療 2020-12-14 17: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2020年聯合國糖尿病日:護士與糖尿病
    2020年11月14日是第14個「聯合國糖尿病日」,今年宣傳主題是「護士與糖尿病」,旨在強化護理工作者在糖尿病健康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有效幹預糖尿病危險因素,促進高危人群和患者的早期發現與幹預,提高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切實降低糖尿病危害
  • 聯合國糖尿病日|不要讓糖尿病成為甜蜜的負擔!
    每年的11月14日是「聯合國糖尿病日」,由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糖尿病聯盟於1991年共同發起,其宗旨是引起全球對糖尿病的警覺和醒悟。 在全世界約有4.6億糖尿病患者,我國是糖尿病患病人數最多的國家,有1.1億多患者。糖尿病已經成為嚴重影響國人身心健康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之一。
  • 聯合國「糖尿病日」,市二醫院內分泌科與糖友攜手前行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糖尿病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11月14日是第十四個「糖尿病日」,株洲市二醫院內分泌科在門診三樓成功組織患教活動,提高群眾對糖尿病的認識和重視程度,倡導健康生活,有效預防和控制糖尿病。
  • 懷柔區舉辦2020年聯合國糖尿病日宣傳活動
    2020年11月14日是第14個「聯合國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題是「護士與糖尿病」。為貫徹落實《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和《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方案(2017-2025年)》有關要求,進一步推進懷柔區糖尿病防治工作,懷柔區疾控中心聯合泉河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橋梓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於11月12-13日在泉河街道潘家園居委會、橋梓鎮北宅村委會聯合開展了聯合國糖尿病日健康講座暨主題宣傳活動,共計130人參加了活動。
  • 得了1型糖尿病就要不久人世了?丨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區別
    (本文作者吉林省人民醫院老年醫學科副主任 李可心副主任醫師)今天出診遇到個患者,看病過程中反覆問給他確診是1型糖尿病還是2型糖尿病?因為他聽說1型糖尿病就必須打胰島素,而且併發症出現得早、一般不會活太久。所以非常在意自己是否為1型。
  • 2020年藍光行動暨聯合國糖尿病日大型宣教活動舉行
    每年11月14日為「聯合國糖尿病日」,為倡導健康生活方式,宣傳普及糖尿病相關防治知識,提高糖尿病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2020年11月14日上午,山東省醫學會糖尿病學和內分泌學分會組織駐濟各大醫院糖尿病和內分泌科知名專家在南郊賓館進行「2020年藍光行動暨聯合國糖尿病日大型義診及宣教活動」。
  • 聯合國糖尿病日┃管住嘴 邁開腿 甩掉「小糖人」
    今年BMJ雜誌發表了中國糖尿病患病率的最新全國流行病學調查結果,我國大陸地區成年人糖尿病總體患病率為12.8%,糖尿病前期患病率為35.2%。  11月14日是第14個聯合國糖尿病日。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關於糖尿病的那些事兒。  什麼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於胰島素分泌及(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升高為特徵的代謝病。
  • 我國每14人就有1人患糖尿病 糖尿病你了解多少?
    】今天是「聯合國糖尿病日」。今年4月,中國研究團隊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BMJ在線發表中國最新糖尿病流行病學調查文章,調查結果顯示,根據美國糖尿病協會(ADA)診斷標準,中國成年人總糖尿病患病率為12.8%,糖尿病患者總數約為1.298億(男性為7040萬,女性為5940萬);糖尿病前期患病率為35.2%。
  • 1型糖尿病兒童的用藥難題
    資料圖片「孩子屬於1型糖尿病兒童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需要終生使用胰島素、胰島素泵、動態血糖儀監測、血糖試紙、胰島素針頭,每年看病醫療器械耗材費用將近4萬元。」山西臨汾的閆青(化名)告訴記者。「1型糖尿病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多發於兒童和青少年,患者自身免疫系統會錯誤地攻擊胰腺中的貝塔細胞,導致後者無法分泌足夠的胰島素來維持最佳血糖水平。」方紅娟告訴記者,目前,1型糖尿病尚無治癒方法,患者須終身依賴胰島素治療。早在2018年12月22日,中國出生缺陷幹預救助基金會倡導的「糖尿病幹預救助專項基金」在上海啟動。
  •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差別在這,別當一種病!
    版權聲明:本圖文為健康之路原創漫畫,著作權歸健康之路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唐叔結語雖然都叫糖尿病,但是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在病因、病情、診療上都有很大的區別。1型糖尿病多見於20歲以下的青少年,患者在發病的時候會經常口乾多尿多飲,而且體重下降明顯,這一類患者的胰島功能,常常是部分或完全損害,胰島素分泌能力不足,在維持血糖平穩上,更依賴於外源性胰島素。
  • 1型糖尿病自身抗體檢測
    1型糖尿病也叫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屬於自身免疫性糖尿病。通俗的說就是自身免疫系統去攻擊胰島β細胞、導致胰島β細胞壞死或者凋亡,胰島功能受損,胰島素分泌減少。胰島β細胞持續損傷達到一定程度,殘存的β細胞只剩下20%左右時,患者血糖明顯升高出現糖尿病;1型糖尿病需要終身使用胰島素治療。1型糖尿病通常發生在兒童和青少年中,但也可在任何年齡段發病甚至可以在八十到九十歲的老年人中發生;發病時患者大多消瘦,但也有體重正常或者是少數肥胖者。
  • 患糖尿病的狗的主人更容易發生2型糖尿病
    患糖尿病的狗的主人更容易發生2型糖尿病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7 12:52:45 瑞典烏普薩拉大學Beatrice Kennedy團隊研究了貓狗和主人之間共患糖尿病的風險。
  • 東湖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開展2020年「聯合國糖尿病日」宣傳活動
    為進一步提高全區廣大群眾對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知曉率,有力推進健康中國行動,2020年11月12日,東湖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開展第14個主題為「護士與糖尿病」的聯合國糖尿病日健康宣傳活動。活動中工作人員為居民耐心講解糖尿病的健康生活方式知識,開展高血壓糖尿病知曉率調查問卷,指導群眾合理飲食,做到粗細搭配、暈素搭配,儘量減少食用高熱量、高鹽食物,同時發放糖尿病等慢性病宣傳冊頁和宣傳紀念品共計500餘份。
  • 英讀廊——1型與2型糖尿病究竟有何不同?
    How exactly is type 1 diabetes different from type 2 diabetes?【譯】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到底有什麼不同?說明;解釋With Type-1, your pancreas doesn't produce any insulin.【譯】得了1型糖尿病,你的胰腺不會產生任何胰島素。
  • 讀懂這些助你遠離2型糖尿病
    11月14日是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糖尿病聯盟共同發起的「世界糖尿病日」,後正式更名為「聯合國糖尿病日」。糖尿病頓時成為網際網路上的熱搜詞,我們今天就藉機聊一聊2型糖尿病。30歲以上易發大多數2型糖尿病患者於30歲以後發病,在半數新診斷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發病時年齡為55歲以上。
  • 得了1型糖尿病就要不久人世了?
    (本文作者吉林省人民醫院老年醫學科副主任 李可心副主任醫師) 今天出診遇到個患者,看病過程中反覆問給他確診是1型糖尿病還是2型糖尿病?因為他聽說1型糖尿病就必須打胰島素,而且併發症出現得早、一般不會活太久。所以非常在意自己是否為1型。
  • 「1.5型糖尿病」是個什麼鬼
    論壇上,臨床表現介於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之間的成人1型糖尿病,也被稱為「1.5型糖尿病」,引發了大家的關注。「1.5型糖尿病」實質:自身免疫病55歲的趙先生因「口渴、多飲、多尿」就診,葡萄糖耐量實驗結果為15.1毫摩爾/升,診斷為2型糖尿病。通過飲食、運動調節,並起始應用降糖藥二甲雙胍、格列本脲,血糖得到了控制。
  • 她被誤診為2型糖尿病16年,直到她的女兒也被診斷為糖尿病
    根據孩子的年齡、病情,主管醫生初步診斷她是1型糖尿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女兒是1型糖尿病,媽媽是2型糖尿病。 這兩種糖尿病狀態出現在母女身上,肯定不尋常,主任建議她們進行基因檢測。 檢測結果如主任所料,母女兩個人的糖尿病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糖尿病,為線粒體糖尿病。 小霞一直被篤定確診為2型糖尿病,現在通過基因檢查才發現竟然誤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