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6 07: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掌健識 上海市醫學會健康科普基地
當前,中國糖尿病形勢十分嚴峻,12.8%的成年人有糖尿病,5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有心血管、視網膜、腎臟和神經病變等各種慢性併發症。每年的11月14日是聯合國糖尿病日,世界各地舉辦一系列科普教育活動,旨在喚醒人們對糖尿病的關注。上海市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組織糖尿病領域的青年專家撰寫了系列科普文章,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糖尿病的基本知識。抗糖路上,我們一起並肩同行,共同戰勝糖尿病!
小王今年24歲,2年前因「口乾、多飲、噁心、嘔吐」等表現,在內分泌科住院治療,檢查發現小王高血糖合併代謝性酸中毒、嚴重脫水,醫生診斷為「1型糖尿病並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儘管出院後一直胰島素治療,但近2年來小王多次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住院治療。那麼,大家就疑惑了,小王一直胰島素治療,怎麼病情還會反覆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他患的是1型糖尿病。那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讓小王備受折磨的「1型糖尿病」吧!
1型糖尿病特指因自身免疫反應等因素導致胰島β細胞破壞而表現為胰島素絕對缺乏,具有酮症傾向的糖尿病,患者需要終身依賴胰島素治療來維持生命。
經典1型糖尿病多於兒童或青少年時期起病,約佔糖尿病患者的5%。在兒童及青少年起病的糖尿病患者中,1型糖尿病所佔比例約為80-90%。1型糖尿病亦可在中老年人群中發病,如成人遲髮型自身免疫糖尿病(即LADA),多在30歲以後起病,病程進展相對經典1型糖尿病緩慢,早期與2型糖尿病的臨床表現類似,不依賴胰島素治療,但隨後胰島β細胞功能衰退較一般的2型糖尿病患者快。需要依靠胰島自身抗體的檢測才能明確診斷。
1型糖尿病主要根據臨床特徵來診斷。
1
支持1型糖尿病診斷的臨床特徵包括:
(1)起病年齡:大多數患者20歲以前起病,但也可以在任何年齡發病;20歲以前發病的患者中約80%是T1DM;
(2)起病方式:起病較急,多數患者的口乾、多飲和多尿、體重下降等「三多一少」症狀較為典型,有部分患者直接表現為脫水、循環衰竭或昏迷等酮症酸中毒的症狀;
(3)治療方式:依賴胰島素治療。
由於1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島功能差,血糖波動大,低血糖風險發生高。因而降低高血糖和防止低血糖是1型糖尿病血糖控制的兩大目標。制定血糖控制目標應該個體化,需考慮患者的年齡、本人或其家庭管理和認識糖尿病的能力、血糖監測頻率及就診的方便性與積極性。我國1型糖尿病血糖控制建議目標是:在儘量避免低血糖基礎上,兒童和青春期HbA1c<7.5%;成人HbA1c<7.0%;老年人HbA1c<7.5%。
1型糖尿病應特別強調餐前血糖檢測的重要性,以便及時調整餐前胰島素劑量。通常建議每天監測3-4次。如果條件限制,每周2-3天每天3-4次血糖監測比每周7天每天監測1次血糖可以提供更多的血糖控制信息。
在慢性併發症方面,1型糖尿病患者早期慢性微血管併發症可不明顯,但病程中後期,其慢性微血管併發症發生風險顯著增加,很多患者出現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和糖尿病腎病,嚴重會出現失明甚或需要血液透析治療。
1
1型糖尿病患者併發症篩查建議如下:
1) 糖尿病程>2年,且大於12歲的患者應每年檢查微量白蛋白尿。
2) 推薦青春期前診斷的患者應該在診斷時開始篩查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3) 青春期後診斷患者在病程5年時應進行第一次視網膜篩查,之後每年複查1次。
4) 年齡≥12歲患者應進行血脂的測定。
5) 控制血糖、血壓和血脂以及改善微循環是控制T1DM慢性併發症的主要有效手段。
(圖片源於網絡)
供稿:上海市醫學會糖尿病分會青年委員會
作者:魯 郡 奉賢區中心醫院內分泌科
原標題:《【掌健識】聯合國糖尿病日│何為1型糖尿病?》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