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機會所在:技術、內容、數據
人物簡介:
嘉賓:鄭香霖 Steven Chang 現任麥肯錫資深顧問
前騰訊公司副總裁 前實力傳播大中華區CEO
主播:簡昉 上海長尚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
都說「所有的行業都值得重做一遍」,那麼廣告業呢?當「簡而言」把這個問題拋給Steven的時候,他說:「我更願意說重啟,重啟廣告業」,我提醒:「說重啟就是說現在已經熄火了?」,他說:「難道不是嗎?面對吧……」
Steven曾在4A多年作為領導者親歷輝煌的傳統廣告的黃金時代,也在恰當的時機,進入騰訊這樣的宏大平臺轉型數字廣告領軍人。這樣身份的切換,使得他看得更高,更遠,他的觀點和建議,將給到大家深刻的啟發。
Steven首先就提到了關鍵詞:創新。
一、不創新必死,創新必有風險,風險應該共擔
「創新不能確保成功的」Steven說,但是創新的風險誰來承擔呢?現在生意鏈上的強勢方當然都想甩鍋,把創新風險儘可能推給別人。但是,逼死別人並不是康莊大道。如果合作之前,有風險共擔的共識,會是最後實現共贏的基礎。
「我個人覺得,如果品牌在市場上幾乎沒有聲量,那品牌方已經承擔至少50%的風險。」Steven說,其它情況,他說要看case不同,基本上有客戶方、代理商和媒體(或者平臺),每方1/3 風險不太可能,最後一定會形成一個談判的結果,這就要看這己方根據自身公司情況,做的商業決定。
而Steven認為,公司領導人的商業決定,才是判定一切動作「對不對」的關鍵。
就好比現在很多客戶開始用cps來結算,乙方要不要接,把風險都攬在自己身上?
Steven以這樣的案例來說明:
二、數位化轉型首先是思維轉型
Steven到了騰訊,感受到了網際網路公司的「文化衝擊」。「他們從來不用ppt的哦」,他說,他們用excel和word。他們說起一個綜藝節目,他們會說「產品」,說到消費者,他們說「用戶」。
這個背後,就是思維的轉換,產品就是針對用戶的,以用戶為中心的,從潛在洞察到高速迭代配合用戶實際狀況。以前生產者和消費者這樣的簡單主客關係,已經變化了。這是一切實際轉型的基礎。
Steven跟大家聊到了新加入騰訊時候感受到溝通文化和用詞上的鮮明不同,就是思維方式的不同:
三、廣告業不同階段會有不同追求,要「與時俱進」
1996年Steven作為第一批4A進入大陸的創建者,當時面臨的情況是:品牌少,假貨多。所以利用權威媒體的背書來幫助客戶建立強有力的品牌是當時的主要任務。
後來網際網路營銷開始的時候,不僅中國大陸,全球都開始了效果廣告,主要是app下載後來是電商等。滿滿就開始有了「品效合一」,一個廣告戰役什麼指標都要,再然後就是所謂「品效協同」,「現在暫時還沒人提『效品合一』」Steven說:「其實已經有,好比雙十一,如果銷量很大,就會提升品牌價值」。但是一味削價,如果不是清庫存的話,就很快會傷害到品牌,後續銷量乏力。於是很多客戶又回來重新思考品牌的價值和投入。
好像一個輪迴,但是玩法卻是完全不一樣了,客戶不再會回去只打電視廣告。今天的品牌,一方面,在產品層做創新,一般有兩個套路:國潮和跨界。
4A廣告利用權威媒體進行背書:
做成爆品,通過kol,koc去傳播、去種草,引發話題。然後最近新零售的方式也會引發話題和傳播。但這些都已經遠遠超出傳統廣告人靠TVC,文案和創意,買媒體位置露出的工作範疇了。
「我們廣告人可能要走出『狹義的廣告』,走向『廣義的廣告』」Steven說。
四、新的機會有三方面:
技術的掌握、內容(超越音樂、文章、包括廣告)、數據
「最理想的是三種都有,現在能看到的就是大平臺」,Steven說。如果說廣告人要轉型,可能比較容易的是技術(可以併購、招聘),內容(一個cd可以變成短視頻團隊老大),但是數據比較難。
「所以大家看到很多DSP的公司,現在都叫自己martech公司」,Steven覺得這是可喜的現象:「這樣大家想的都大一些,應該的。」
對於文科生更好了,內容被饑渴得需要著,但是可能要跳出原來做TVC,做KV的框架,進入更寬大的創作世界。
關於創新的格局和反應,Steven想起了以前的一個客戶:
在Steven拋出他的觀點的時候,評論區有明顯來自4A的小夥伴哀嘆:「技術、內容、數據,4A都不佔優勢,前途渺茫啊!」。Steven的回應是:「很多人會說4A已死,而不是說廣告業已死,說明什麼?廣告業反而有更大的機會,只是不改變,不創新的會落後,4A也在積極的變革中。」
「重啟廣告業」,意味著拋棄過往經驗的束縛,以一顆勇敢者的心擁抱當下,擁抱曾經不熟悉甚至排斥的東西,不怕難,不怕low,不怕丟面子。同時在執行和操作上,保持科學的態度和理性的思維。Re-start的,將不僅是生意,還有所有廣告人的人生。
推薦書籍:
Steven:
它在沒有網際網路的時代,已經預言了新媒體的出現和可能的形態,並指出「媒介即信息」。我每過一段時間都要重新讀一遍,都有新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