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對於美術館的定義已經從一座建築擴張到一座山、一片森林,甚至是一座島嶼。今天AB君介紹的美術館,在擁有不少珍貴藝術館藏的同時,還有著讓人心曠神怡的風景。觀眾去美術館,不再只是解決「知識上的焦慮」。
東京
森美術館
森美術館知名度非一般美術館可比,雖然開館時間只有17年(2003年開館),但已經是日本國內目前氣質最為前衛的美術館之一,尤其受年輕人喜歡,AB君曾兩次在森美術館觀展和眺望東京。
六本木之丘的標誌性裝置Louise Bourgeois的大蜘蛛
森美術館坐落在東京六本木之丘(六本木ヒルズ)的53層,建築本身就是由設計了美國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舊館)以及德國古根海姆美術館的建築設計師理察·格魯克曼(Richard Gluckman)經手完成,尤其是美術館入口處,兩座配置設計絕佳的大型手扶電梯,成為了顯眼的入場儀式,令人印象深刻。
森美術館入口
森美術館在森大廈株式會社的支持下,擁有相當數量的永久館藏,但森美術館沒有像其他美術館那樣在空間內設立常規展覽,而是採用了在特定主題下製造一個藝術語境才會展出這些作品。森美術館不但涉及當代藝術,更結合不同領域的創意人士舉辦有關設計、時尚、建築等類別的展覽,再加上六本木獨特的商業街區地理位置和大量外國人士的聚居,森美術館無論是在硬體上還是理念上,都可以算是日本當代藝術的先鋒。
森美術館「建築的日本」展覽現場
參觀完森美術館的展覽後,還可以體驗一下擁有超過11米挑高開放式迴廊的觀景臺,在這幾乎可以把整個東京都盡收眼底。另外你還可以去250米高的遠眺露臺,這能讓你充分欣賞到東京的城市風景。還值得一提的是,森美術館的開館時間會一直持續到22:00點。
無遮擋眺望露臺欣賞東京城市風景
東京
根津美術館
根津美術館是AB君第一次去東京拜訪的美術館,雖然只去過一次,但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從表參道車站出來,沿著南青山3丁目步行,一路上會經過諸多日本標誌性商業品牌,而根津美術館就位於這條路的盡頭。建築師隈研吾有意將美術館與熱鬧繁華的表參道隔離開,將美術館隱藏在一排竹子之後。竹林後面是虛實兩片景牆,實牆後面是一處枯景,虛牆指引遊客右轉,通過一條由竹林和竹牆加屋頂圍合的長長的走廊,這條長廊是「網紅打卡」點,也是進入展廳前的一段心靈洗禮廊。
根津美術館的「網紅」長廊
根津美術館原本是根津嘉一郎的舊居,於1940年創立,第二年開館。2009年在隈研吾的主持下改建成了現在的模樣。館內共有6間展館,展品包括以古代美術品和茶器為中心的7,000件藝術品,以茶道用具和佛教美術作品最為著稱,其中包括國寶7 件,重要文化財產81件,重要美術品99件。
根津美術館藏的中國佛像
美術館還收藏大量中國古代青銅器、瓷器等。其所收藏的商周青銅器大多是我國河南等地區古墓出土後,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流入日本。該館所藏宋代畫院知名畫家李安忠的《鵪鶉灌木圖》,設色典雅,將鵪鶉身上的羽毛一絲不苟地刻出,栩栩如生,是宋代畫中特別精彩的小品典型。該館所藏佛像頗多,其中不少來自於我國山西天龍山石窟,如北齊如來頭像、唐代菩薩頭像不下十數件。
從根津美術館一樓大廳向外看
根津美術館庭園一景
除了藏品,讓AB君最為歡喜的是美術館外以大自然為主題的日本式庭園,綠樹成蔭,曲徑通幽。整個根津美術館佔地2萬平方米,其中庭園就佔地1.7萬平方米。庭園中有所謂的「八景」,隨四季變化呈現不同的美景。尤其是在12月,在庭園中「披錦齋」賞楓最好。
根津美術館庭園一景
滋賀
美秀美術館
參觀美秀美術館是去年藝商學院的體驗課程,幸運的是,去參觀的當日是美術館2019年最後一天開放。
遠望山中的美秀美術館
美秀美術館位於京都附近的滋賀縣甲賀市,是由小山秀美子創辦的私人藝術博物館,藏品超過2000件,其中精品分別來自中國、羅馬、伊朗和埃及等國,匯集日本美術,以及各種佛教藝術品。
美秀美術館的藏品
美秀美術館是現代主義建築名家貝聿銘操刀設計的。建築不僅僅是遠離都市,其80%以上的建築物都埋藏於地下,且通往美術館的道路都是由吊橋和隧道構建而成。而這樣的設計,也充分展現了貝聿銘最初的設計想法,「這就是一座桃花源,就該建造一座地上天堂」。貝聿銘說:「那是1988年,我已經決定不再接大項目了,只是有選擇地接一些小項目。而這一系列小項目中的第一個,就是神田美苑的鐘樓。東洋紡織株式會社的繼承人小山美秀子夫人,也就是神慈秀明會的領袖,當時十分活躍。多年來,她收藏了眾多的中日藝術品,因此想建一座小型美術館來展示這些東方藝術珍品。我對於這個構想也很感興趣。」
美秀美術館主體建築
美秀美術館在其空間的配置上非常耐人尋味,有著中國園林回遊式的趣味,隨著參觀者的移動,展現出不同的空間景致,從而體驗著不同的意境。參觀路徑頗有哲學思維,許多人將整個過程體驗比喻為人生的旅途,特別是在彎曲的隧道中漫步,只見隧道盡頭隱約透出的光亮,卻不知道通往何處。
通向美秀美術館的隧道
素食和自然有機是目前人們追求的一種健康生活方式,創辦美術館的宗教團體——神慈秀明會,基本上是強調素食的自然養生團體。因此在整座山林中,還有特別遵循自然農法的田園,採用古老自然的方式栽種五穀雜糧。這些收穫的食材,被用於美術館的咖啡店及餐廳裡,連提供的冰淇淋都是用有機豆腐做的。
美秀美術館餐廳裡的有機餐
青森
青森縣立美術館
如果想去青森縣立美術館,AB君強烈建議是在冬天。青森縣每年有很長的時間處於冰雪狀態,大雪覆蓋整座原野森林。在青森縣立美術館內,白色也成為整個空間的基調,不僅僅是展示空間,連接待大廳和盥洗室,都呈現出一種蒼白的不安定感,但對於東北出生的AB君來說,則最安心不過。
冬天裡的青森縣立美術館
冬天傍晚的青森縣立美術館
這座美術館緊鄰三內丸山繩文考古遺蹟,美術館整個建築像白色的箱子安裝在土溝裡,所以被媒體喻為「白壁土溝」,這是「LV建築師」青木淳職業生涯中第一座大型美術館設計案。凹凸咬合的幾何概念,令人有置身考古遺址內的空曠深邃感,青森縣立美術館據說是建築師本人最滿意的作品。
空中眺望青森縣立美術館
青森縣立美術館的展廳
青森縣立美術館建立的初衷一是希望青森縣未來的孩子,從小就可以開始親近美術館和藝術,培養豐富的感性和創造力,謀求綜合性的事業發展;二是讓人們感受到藝術的卓越,以藝術為前提,積極開展電影、戲劇、音樂等各種各樣的文化藝術活動;三是能讓縣民積極參與到美術館的活動中來。
青森縣立美術館的logo
但是青森縣立美術館自從開幕以來,已經不只是日本東北一座縣立美術館而已,這裡已經是全球奈良美智迷朝聖的殿堂。青森縣立美術館從1998年開始收藏奈良美智的作品,現在收藏的數量超過170件,而最引人的就是「巨型犬——あおもりいぬ」,眾多人為它而來。
最吸引人的あおもりいぬ
其實青森縣立美術館不只有奈良美智,也可以欣賞到包含阿部合成、工藤甲人、工藤哲巳、小野忠弘等其他本土作者個性豐富的作品, 更有如康定斯基、畢卡索、倫勃朗、馬蒂斯和夏加爾等日本國外著名藝術家的作品。據青森縣立美術館官網數據,截至2005年,收藏包含日本畫、油畫、工藝品、版畫、雕刻、裝置和水彩及素描在內共計3056件藏品。
青森縣立美術館收藏的夏加爾作品
香川
瀨戶內海美術館群
瀨戶內海被日本列島的本島、四國、九州三大陸地板塊所包圍,是日本最大的內海,包括沿海地區在內統稱為「瀨戶內」。內海海面靜如湖水,大小島嶼星點散布,白沙青松遍布海灘,主要島嶼包括直島、豐島、小豆島、犬島、男木島等20餘座。
從豐島高處眺望瀨戶內海
在這些島嶼中隨處可見建築大師及藝術家的作品,像安藤忠雄、妹島和世、西澤立衛、草間彌生、藤本壯介、李禹煥等。許多建築與藝術品也已經成為藝術愛好者外的受眾打卡拍照必到之地。
草間彌生的大南瓜是到瀨戶內海旅遊的必打卡之地
2004年,直島上的地中美術館落成了,這是一座完全之深入地面下的建築。由於建築師安藤忠雄認為「沒有什麼比自己的眼睛和身體能帶來更真實、更深刻的體驗」,所以參觀美術館不允許攜帶任何攝影器材,只能用身體感官去感受。
直島上的地中美術館
另一座李禹煥美術館坐落於直島山谷的盡頭,直通大海。建築的主體部分位於地下,入口部分為外部開敞空間兼有藝術家的作品展示功能。建築延續了安藤忠雄清水混凝土的簡潔風格,同時也契合了藝術家的作品。
李禹煥美術館
豐島美術館是2010年第一屆「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節」時落成的,由築師西澤立衛與藝術家內藤禮設計,高4.5米,佔地40米x60米的曲線一體空間,沒有任何柱梁支撐,滿眼的純白色,僅有的館藏是一件藝術品,且永不更換。雖然建成只有十年,已經是很多文藝青年心中必去的地方。
豐島美術館
島根
足立美術館
AB君曾經寫過一篇文章介紹足立美術館,這座17年蟬聯日本庭園第一的美術館,坐落在偏僻、交通不便的島根縣安來市的古川町。在1970年,71歲的足立全康為了自己的夢想,也為了對故鄉的報恩和為島根縣的文化發展貢獻一份力量,創建了財團法人的足立美術館。
橫山大觀特別展示室
憑著非凡的熱情,足立全康成為日本收藏橫山大觀作品的第一人。他還希望能使美術館的參觀者在觀賞日本畫的時候,感受到他曾經有過的震撼。而這種情感只靠畫作本身不足以表達,還需要有與之相匹配、相維繫的庭園才行。他希望當我們置身於美術館內,走到每個角落都會被美麗的事物感動。
足立美術館的白砂青松庭
足立美術館池庭
足立全康也曾立志要建造一座日本第一的庭園,「名園和橫山大觀的藝術收藏」即是日式庭院和日本畫的調和,這也是足立美術館創建的基本方針。足立美術館的庭園約有5萬平米,按照庭園品類分了枯山水庭、白砂青松庭、龜鶴瀑布、苔庭、池庭、壽立庵,巧用造園「借景」的手法,將園內造景與園外青山融為一體。
庭園遠處的龜鶴瀑布
今天AB君介紹的美術館,有些是不容易到達的,例如瀨戶內海美術館群、足立美術館,但去過後絕對不會覺得有所不值。你最想去哪個美術館,請來投票吧!如果你有更好的推薦,請留言。
藝術商業編輯部
文、整理 :丁梓
圖片來源 :各美術館官網、丁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