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的「上海時間」①|美術館群何以在浦江兩岸持續崛起

2020-12-13 澎湃新聞
以「全球藝場·上海時間」為主題的上海國際藝術品交易月前不久落下幃幕,然而,藝術的「上海時間」仍在延續。

浦江兩岸,無論是近期的西岸藝博會、Art021,還是「唐招提寺文物」、莫奈、蒙克、蓬皮杜合作展陳等一系列重量級大展,都讓人看到今年全球藝術界久違的「春天」,見證著上海的大氣與多元。疫情之下,浦江之濱,藝術的盛況何以不減。「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近期深入探訪上海濱江美術館群,探尋藝術的「上海時間」與背後。

澎湃新聞三年前曾推出 「崛起的上海濱江美術館」系列報導。時隔三年,當我們再次聚焦浦江兩岸的濱江走廊,所見已不僅僅是運營和興建中的美術館,一條貫通黃浦江兩岸的「濱江藝術帶」也日漸成型:從楊浦濱江的公共藝術、工業遺產改造,到陸家嘴濱江正在建造的浦東美術館,再到不同性質的藝術機構雲集外灘、西岸,以及正在開發的浦東前灘,藝術早已走出了美術館,走向了更廣闊的天地。

前不久開放的上海西岸藝島Art Tower,由曾獲普利茲克建築獎的日本建築師妹島和世擔綱設計的7棟圍而不合、高度不一的建築單體組成

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室內

以「全球藝場,上海時間」為主題的第二屆上海國際藝術品交易月期間,約有100多場各類藝術品交易相關活動,分布於國際拍賣周、高峰論壇周、生活品藝周和國際博覽周,包含多場大型藝術博覽會、50餘場拍賣活動、近50場畫廊活動等,此外,「黑石號」、「莫奈《日出·印象》」「蒙克大展」等在上海博物館、中華藝術宮、外灘美術館群,展示著藝術經典與當代最新藝術在上海這座城市一直以來的被激發和認同。

一個現象是,在藝術的「上海時間」中,黃浦江兩岸的濱江美術館群的表現尤其令人矚目。

作為上海母親河的黃浦江,浦江兩岸與上海城市發展歷程相戚相伴,擁有豐富的歷史風貌遺存,是上海經濟、社會、人文內涵豐富的展示窗口。黃浦江推動了上海早期工業化進程,黃浦江畔曾是運輸帶,也是倉庫、工廠、碼頭的集聚地。

1993年,北外灘及浦江兩岸,遠處東方明珠還在建設中。陸傑 圖 

上世紀末以來,隨著城市產業結構調整、傳統製造業轉移以及內港外遷,浦江兩岸的工業、碼頭功能開始不適應時代發展需求,也出現了一系列消極空間的問題。因此,濱江地區的城市更新,一向是上海城市更新工作的重點和難點。2002年啟動兩岸綜合開發拉開了黃浦江沿岸新世紀建設的序幕,歷經十多年的發展,黃浦江言岸正從工業、倉儲碼頭等生產性區域逐步轉變為以公共功能為主的市民江岸。為此,上海一方面積極推進濱江地區更新規劃,另一方面通過兩年一度的「城市空間藝術季」,推進和展示濱江更新和公共藝術實踐,不斷對濱江公共空間賦能。

對於黃浦江的開發或要追溯到30年前的浦東開發開放,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鄭時齡在接受「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採訪時說:「浦東開發開放之後,黃浦江從城市邊緣,漸漸成為城市核心,才有了後來世博會的規劃,世博也啟動了濱江地帶的轉型。」

原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紅色建築),現在的中華藝術宮

上海世博會最終在黃浦江畔舉行還需從1990年代末說起,原本上海世博選址在川沙黃樓(今上海迪士尼所在區域),當時一批巴黎歐洲大學建築規劃專業的學生來滬以黃樓為基礎做設計競賽,但6個小組中有1個認為黃浦江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更大,提出了黃浦江畔辦世博的可能性。但最初國內專家覺得只是個創意,難以實現。」鄭時齡回憶說,「但在再三調研後,2001年上海市政府到巴黎向國際展覽局遞交中國申辦2010年世博會的申請書中,正式提出了黃浦江畔辦世博的方案。」

但2001年能確定下來的是浦東上鋼三廠的搬遷,此後,又對該區域進行更細緻的考察,專家們感到如果只有浦東拆舊建新,而浦西那邊依然是工廠企業,兩邊不協調,選址又擴展到浦江兩岸。

就世博園區來說,5.28平方公裡的紅線區內經歷了一個拆舊建新與歷史保護結合的複雜過程,原先被各個碼頭、工廠、居民區等分割的黃浦江兩岸不再是「分割空間」,而成為公共空間。

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副校長吳志強,當時是2010年上海世博會園區總規劃師,他借鑑了德國漢堡港老廠房的經驗,在規划過程中始終在研究如何善待城市留下的「老物」,在看到了在世博會建設期間,很多老廠房上紅圈畫上的不是「拆」,而是「留」,這也使得在世博會浦西片區,很多過去的老廠房在更新後,再次煥發了光彩。

藝術的「上海時間」(下):公共空間改造。 編輯 陸林漢 (註:部分畫面源自此前採訪畫面,部分畫面來源網絡)(04:14)

美術館首先在濱江崛起

原上海南市發電廠改造而來的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SA),在上海世博會期間,它曾是「城市未來館」,2012年,PSA成立併入駐這棟建築,至今8年間,共舉辦了70餘個展覽,2000多場的講座、演出以及兒童教育活動。在接過上海雙年展主場館的接力棒後,PSA已舉辦了4屆上海雙年展,並成為每兩年一次集結於上海的大型國際當代藝術展示與交流平臺。第十三屆上海雙年展——「水體」正在實現之中。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SA)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SA)露臺

2014年起,PSA通過舉辦「青年策展人計劃」展,挖掘潛在的青年策展人,並為其提供展示的舞臺。同年,PSA開闢「建築與城市」展覽和研究方向,成為國內第一個將城市建築納入展示體系的當代藝術機構,該研究方向也讓更多人了解建築、建築師與城市的關係,而這棟建築本身也見證了上海從工業到資訊時代的城市變遷。

與PSA隔江相望,由何鏡堂主持設計的原上海世博會中國館建築也在2012年改造為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成立於1956年的上海美術館是中國最早建立的美術館之一,上海美術館來到中華藝術宮之後,也一直在探索麵如何在這棟具有象徵意義的建築當中,展示中國文化的基本價值觀和中國藝術的基本面貌,以及如何在這麼大的體量當中,發揮公共文化服務的功能。近年來,中華藝術宮引進第十三屆全國美展、推出「時代風採上海現實題材美術作品展」。2020年,疫情後恢復開放,舉辦「召喚」抗疫展覽,投身「日出東方」創作工程,為上海美術事業和公眾生活生活做出了貢獻。

中華藝術宮

事實上,就是在中華藝術宮與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轉身」的2012年,上海藝術行業開始駛上了發展的快車道。也是在那一年,徐匯「西岸文化走廊」等品牌項目開始推動。短短幾年間,龍美術館、餘德耀美術館、上海攝影藝術中心、油罐藝術公園、香格納畫廊等眾多知名文化藝術機構入駐此地,2014年,原上海飛機製造廠廠房經過改造,轉型為西岸藝術中心,成為了每年11月西岸藝博會的固定展出場地。2019年,與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合作的西岸美術館開館,2020年,西岸藝島Art Tower正式啟用……其中,幾乎每座藝術場館的開放,都是一個工業遺產改造或國際知名建築師項目,上海西岸也從一片工業廢墟成為城市極具人氣的藝術目的地。

位於濱江岸線上的震旦博物館外景

除了西岸外,濱江岸線上還坐落有復星藝術中心、上海久事美術館、上海外灘美術館;藝倉美術館、震旦博物館,2021年,位於小陸家嘴地區的浦東美術館(與英國泰特美術館籤訂合作協議)也將開館,未來該館將以引進國際展覽作為立館特色之一,

泰特現代美術館館長弗朗西絲·莫裡斯(Frances Morris)曾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

時稱,「更多地是給浦東美術館助力,讓其成為浦東的美術館,而不是成為另一個泰特。」

已顯露雛形的浦東美術館

在濱江岸線的發展中,美術館注入的活力顯而易見,它可以激活整個區域,讓城市的品質變得更好,其中民營美術館也成為了國有美術館的有效補充,但在發展中也看到部分民營美術館存在了展覽網紅化、「非營利性」和「營利性」 界限模糊等問題。

濱江公共空間的藝術風景

隨著5.5公裡楊浦濱江的開放,從定海橋至徐浦大橋浦江岸線公共空間貫通,2019年10月,第三屆「城市空間藝術季」(SUSAS)在楊浦濱江開啟,當「臨江不見江」的楊浦居民踏上濱江,驚喜地看到原本濱江岸線上的電廠、紗廠、制皂廠的部分工業建築在大規模的建設中被妥善地保護,並發揮生活化的功用。比如,原來的毛麻倉庫成為了「城市空間藝術季」主場館,更令人意外的是,近20件永久公共藝術作品點綴其中。

楊浦濱江·毛麻倉庫樓頂鳥瞰的風景

對於空間改造後、文化藝術類項目首先植入其中的特點,鄭時齡看來是「由現代社會發展中城市功能和城市空間的轉變」決定的,「最早,徐匯濱江在2013年做了『西岸建築與藝術雙年展』,當時我給市裡提了建議,是不是可以做『城市空間藝術季』,兩年後,基於徐匯濱江的基礎,『城市空間藝術季』首先在西岸舉行,此後2017年在浦東的民生碼頭,2019年在楊浦濱江,其目前是由公共空間的發展帶動濱江地帶的發展。」

楊浦濱江棧橋上的公共藝術作品,圖為荷塞·德·吉馬良斯《拱門:藝術、旅行與相遇》。©️欣稚鋒藝術機構

上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局長徐毅松認為:「『

城市空間藝術季』(SUSAS)從2015年室內展示規劃成果和公共藝術品,到2017年實現工業遺產文化重塑,再到2019年走出場館,以城市公共空間為載體,通過與城市更新和公共活動的深度融合,濱江『工業鏽帶』逐漸轉變為『生活秀帶』,浦江兩岸作為上海全球城市功能品質標杆的形象逐漸清晰,空間藝術季活動也在內涵、深度、廣度上不斷拓展

。」

(註:源自徐毅松《空間賦能,藝術興城——以空間藝術季推動人民城市建設的上海城市更新實踐》,刊登於《建築實踐》2020特別增刊)

2020年9月,「日出·光明——莫奈《日出·印象》」特展在上海外灘Bund One Art Museum開幕

從徐匯西岸飛機庫到楊浦濱江毛麻倉庫和濱江5.5km範圍,除了重新定義了公共空間,讓公眾領略時間和空間的魅力外,藝術從美術館「白盒子」空間,植入公共空間,把博物館文化推廣到城市空間之中。楊浦濱江岸線上的公共藝術也實現了歷史空間與現代人文的對話。「可以說,空間藝術季活動通過對公共空間的賦能,將建築空間改造、地區更新、視覺藝術設計和社會活動公眾參與完整融合,其本身就是現代城市更新理念的一次生動演繹。」徐毅松說。

理察·威爾遜作品《黃埔貨倉》在楊浦濱江,這件作品由21根紅色塗漆鋼管組成,位於過去上海造船廠所在地。 攝影:田方方 ©️TFF

如今,浦江兩岸也成為中外建築師發揮創意的所在,在楊浦濱江的建築改造中雲集了多家建築事務所,對岸上海船廠的空間改造設計者是日本建築師隈研吾,藝倉美術館、龍美術館(西岸館)、西岸藝術中心等都是由大舍建築事務所柳亦春擔綱改造設計,柳亦春在濱江改造中最新留下的是楊浦濱江的一堵名為「邊園」的望江長牆。

龍美術館結合原北票碼頭保留煤炭漏鬥改造而成,於2014年建成運營。

上海外灘美術館所在的亞洲文會大樓(RAS,建築竣工於1932年),在2007年由著名英籍建築設計師大衛·奇普菲爾德(David Chipperfield)改造為美術館,西岸美術館也是他的作品。震旦博物館的設計來自安藤忠雄,復星藝術中心的設計來自英國建築設計師託馬斯·赫斯維克(Thoma Heatherwick)、10月中旬啟用的西岸藝島Art Tower」是日本建築師妹島和世在中國的首個設計作品,也是妹島全球作品中體量最大的建築之一;正在建設的浦東美術館的建築設計出自法國建築師讓·努維爾之手。這些建築本身就構成了也構成了濱江岸線上一道道特別的風景。

上海外灘美術館外觀,2017年

根據浦江沿岸地區建設規劃,未來兩岸將有十個主題區段,分別打造工業文明、海派經典、創意博覽、文化體驗、生態休閒、藝術生活等不同主題特色。

徐匯濱江段(西岸)從煤碼頭和散碼頭的聚集區,通過一系列創意產業項目和特色文化場館運營,已成為全市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地。每年11月,上海藝術季期間,幾乎聚集了來自世界各處的藝術人士,一場場輪番開幕的藝術展覽和活動把此處裝點為藝術的秀場。尤其是今年在全球疫情影響下,上海成為全球唯一舉辦線下藝博會之地,由西岸輻射而出的不僅是城市藝術展覽的空間延展,而是把上海變成了「全球藝場」,上海西岸,也成為了全球的藝術西岸。

夕陽映照下的徐匯濱江,與世博文化公園隔江相望。

楊浦濱江段利用老工業遺存更新改造,以工業傳承為核,打造歷史感、生態性、生活化、智慧型的濱江公共空間岸線,濱江腹地新建大型辦公、商業設施,完善地區功能為周邊市民服務。與楊浦濱江相接的虹口濱江(北外灘地區),與陸家嘴、外灘隔江相望。作為「上海2035」國際航運中心功能的核心承載區,在建築總量基本維持不變的前提下,著眼更大區域聯動,致力打造成為卓越全球城市中央活動區的標杆之一。再是外灘區域,目前聚集了四家民營美術館、佳士得拍賣行,以及多家國際藍籌畫廊,已經成為藝術消費和體驗目的地。

「外灘源」區域

在對岸浦東,浦江沿岸45公裡濱江岸線貫通段,浦東佔到22公裡,是沿線幾個區距離最長、工程量最大的,如今,越來越多的產業功能和文化內涵被注入。東岸的百年老船廠遺址中包含著歷史、工業、藝術、商業;「小陸家嘴」提升中心城區空間生態品質,放棄了近千萬平方米開發量,保留下寶貴的綠地,並在最核心的位置建美術館;並規劃利用2010上海世博會館區域,建設世博文化公園;再一路往前灘又是一片正在建設的熱土……

正在建設中的前灘。 澎湃新聞記者 黃松 圖

今年8月,上海市規劃資源局公布了《黃浦江沿岸地區建設規劃(2018-2035)》,提出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金融貿易、文化創意和科創研發功能的匯聚地。土地儲備作為盤活存量土地、推進城市更新的重要平臺,已成為服務人民城市建設、踐行「人民城市」理念的鮮活腳註,勢必將在服務濱江岸線能及提升、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上發揮更大作用。浦江沿岸雖然分屬不同行政區,但最終連點成線,共同打造全球城市「會客廳」和世界級濱水文化功能帶。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2020浦江兩岸風景展」亮相久事美術館
    人民網上海6月20日電 (記者 曹玲娟)由上海久事集團、上海久事美術館主辦的「2020浦江兩岸風景展」6月19日下午在上海久事美術館拉開帷幕。展覽以黃浦江45公裡濱水岸線為表現對象,觀眾可以通過展出的84幅佳作中,一覽浦江兩岸的自然生態、歷史文脈、建設成就和城市風貌。
  • 畫中的黃浦江45公裡濱水岸線,上海久事美術館推出新展
    6月19日,展覽 「2020浦江兩岸風景展」在地處外灘的上海久事美術館開幕。展覽以84幅繪畫作品展現浦江兩岸的自然生態、歷史文脈、建設成就和城市風貌。浦江風情的採風澎湃新聞了解到,此次展覽由上海久事集團、上海久事美術館主辦,以黃浦江45公裡濱水岸線為表現對象,通過繪畫創作的形式展示上海打造全球城市卓越水岸的新時代風貌。
  • 藝術的「上海時間」⑦|景觀設計師眼中的「城市即展場」
    以「全球藝場·上海時間」為主題的上海國際藝術品交易月前不久落下帷幕,然而,藝術的「上海時間」仍在延續。「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近期深入探訪上海濱江美術館群,探尋藝術的「上海時間」與背後。
  • 藝術的「上海時間」②|從西岸藝島,到當代藝術與全球藝場
    以「全球藝場·上海時間」為主題的上海國際藝術品交易月前不久落下幃幕,然而,藝術的「上海時間」仍在延續。浦江兩岸,無論是近期的西岸藝博會、Art021,還是莫奈、蒙克、蓬皮杜合作展陳等一系列重量級大展,都讓人看到今年全球藝術界久違的「春天」,見證著上海的大氣與多元。
  • 藝術的「上海時間」|外灘:經典的並不僅是莫奈《日出》
    以「全球藝場·上海時間」為主題的上海國際藝術品交易月前不久落下幃幕,然而,藝術的「上海時間」仍在延續。 浦江兩岸,無論是近期的西岸藝博會、Art021,還是莫奈、蒙克、蓬皮杜合作展陳等一系列重量級大展,都讓人看到今年全球藝術界久違的「春天」,見證著上海的大氣與多元。
  • 藝術的「上海時間」③|外灘:經典的並不僅是莫奈《日出》
    以「全球藝場·上海時間」為主題的上海國際藝術品交易月前不久落下幃幕,然而,藝術的「上海時間」仍在延續。浦江兩岸,無論是近期的西岸藝博會、Art021,還是莫奈、蒙克、蓬皮杜合作展陳等一系列重量級大展,都讓人看到今年全球藝術界久違的「春天」,見證著上海的大氣與多元。
  • 藝術的「上海時間」③|在外灘,經典之展不僅是莫奈與蒙克
    以「全球藝場·上海時間」為主題的上海國際藝術品交易月前不久落下幃幕,然而,藝術的「上海時間」仍在延續。浦江兩岸,無論是近期的西岸藝博會、Art021,還是莫奈、蒙克、蓬皮杜合作展陳等一系列重量級大展,都讓人看到今年全球藝術界久違的「春天」,見證著上海的大氣與多元。
  • 藝術的「上海時間」③|外灘:經典的並不僅是莫奈《日出》_建築
    原標題:藝術的「上海時間」③|外灘:經典的並不僅是莫奈《日出》 以「全球藝場·上海時間」為主題的上海國際藝術品交易月前不久落下幃幕,然而,藝術的「上海時間」仍在延續。
  • 藝術的「上海時間」⑥|藝術特展真的「網紅化」了嗎
    以「全球藝場·上海時間」為主題的上海國際藝術品交易月早已落下幃幕,然而,藝術的「上海時間」仍在延續。「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近期深入探訪上海濱江美術館群,探尋藝術的「上海時間」與背後。
  • 藝術的「上海時間」⑤|工業遺產「變身」濱江展館的因借體宜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以「全球藝場·上海時間」為主題的上海國際藝術品交易月前不久落下幃幕,然而,藝術的「上海時間」仍在延續。「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近期深入探訪上海濱江美術館群,探尋藝術的「上海時間」與背後。本期對話建築師柳亦春,聽他講述他所親歷設計的,工業遺產轉變為龍美術館、西岸藝術中心、藝倉美術館、八萬噸筒倉等黃浦江兩岸的藝術場館。
  • 上海teamLab無界美術館走進美術館感受藝術的氛圍和藝術的薰陶
    上海teamLab無界美術館走進美術館感受藝術的氛圍和藝術的薰陶,五十件超美作品全部公開,不同的主題、不同的項目給你不一樣的體驗!上海teamLab無界美術館時間:2020-03-27至2020-08-31上海teamLab無界美術館地點:上海|上海teamLab無界美術館在線訂票:大河票務網teamLab無界上海是由teamLab藝術團隊打造的全球第二座
  • 上海588家體育場所已開放!13家博物館藝術館明起開門浦江遊覽也將...
    上海恢復開館的博物館、藝術館名單3月13日開館:上海博物館、中華藝術宮、劉海粟美術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程十髮美術館、上海油畫雕塑院美術館、上海歷史博物館、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上海魯迅紀念館、上海世博會博物館。
  • 五一假期,上海這些博物館美術館的展覽願與觀眾「不期而遇」
    春光明媚的五一假期,好久沒逛的博物館美術館漸次開放,那些來不及看的展覽依然在等待我們,還有些新展覽也在春光裡甦醒過來,藝術溫暖著這個城市。
  • 2020上海藝術市場盤點:全球藝場引人注目的「上海時間」
    這一年,上海以如期舉辦的第二屆上海國際藝術品交易月,在國際藝術品交易市場上主動出擊,下出危中尋機、化危為機的先手棋。這是由上海市委宣傳部、市文旅局和徐匯區共同發起的大型活動,核心區域就在受「頂層設計」之惠而強勢崛起的藝術聚集區——上海西岸。10月15日至11月15日為期約一個月的交易月期間,百餘場國際級展覽展銷齊發生,由西岸輻射至全城,形成集聚效應。
  • 「無界」美術館一周年:當「新媒體藝術」遇見上海
    鯉花盛開 藝術無界—JICHENG 2021SS「鯉花」系列發布去年11月5日,無界美術館落地上海,在6600平方米空間中置放50件數字藝術作品,包括世界範圍內首次公開的新作,及擴大到東京館版本1.5倍的《呼應燈森林》,在短短一年內就成為上海文藝青年心中的藝術聖地。
  • 兩岸藝術之花綻放漳州 」蟻巢「」藝\境「兩岸當代藝術交流展開幕
    11月18日下午,「藝/境」兩岸當代藝術交流展在漳州蟻巢美術館開幕。海峽兩岸藝術家攜精品力作濟濟一堂,為本屆農博會·花博會增色添彩。本次展覽將持續至12月19日。  全國臺聯副會長楊毅周,市領導陳家東、檀雲坤、阮開森、張琳光、李珊珊、蘭萬安、陳少青,閩南師大黨委書記林曉峰,老同志黃浦江,市直有關單位主要負責人,兩岸藝術家,高校師生代表等參加開幕式。市長檀雲坤宣布展覽開幕,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阮開森,臺灣當代藝術基金會董事長、本次展覽策展人石瑞仁,福師大當代藝術研究所所長陳志光先後致辭,副市長蘭萬安主持開幕式。
  • 2020上海藝術市場盤點丨全球藝場引人注目的「上海時間」
    ,第二屆上海國際藝術品交易月如期舉辦,國家文物局將全國唯一的社會文物管理綜合改革試點放在上海  在全球藝術市場因疫情而紛紛被按下「暫停鍵」的2020年,申城卻迎來全球藝場分外引人注目的「上海時間」,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 觀察|從《日出·印象》到《吶喊》,世界「頂流」藝術真跡緣何紛紛...
    就在「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及油畫展」開展前不久,「2020浦江兩岸風景展」在上海久事美術館落下帷幕。展覽以黃浦江45公裡濱水岸線為表現對象,通過繪畫創作的形式展示上海打造全球城市卓越水岸的新時代風貌。久事美術館從2019年下半年開始籌劃此次展覽。藝術委員會專家經過研究和考察後,組織藝術家前往楊浦濱江、北外灘、外灘、徐匯濱江、浦東濱江等區域多次寫生。
  • ...日出·印象》到《吶喊》,世界「頂流」藝術真跡緣何紛紛青睞外灘?
    「讓廣大市民走進外灘優秀歷史建築,在藝術欣賞中閱讀建築、感悟歷史,為外灘注入新的人文活力。」上海久事(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上海久事美術館館長孫冬琳說。 就在「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及油畫展」開展前不久,「2020浦江兩岸風景展」在上海久事美術館落下帷幕。展覽以黃浦江45公裡濱水岸線為表現對象,通過繪畫創作的形式展示上海打造全球城市卓越水岸的新時代風貌。 久事美術館從2019年下半年開始籌劃此次展覽。
  • 春暖花開,感受藝術的魅力 上海又一批美術館和博物館開放
    圖說:上海各美術館及博物館逐步恢復開放近期,上海民營博物館美術館根據自身情況相繼復工,各類藝術機構開始以預約的形式與觀眾見面。昨日,徐匯西岸濱江聚集了許多出遊的觀眾。龍美術館門口的草地上櫻花開放,展覽吸引著不少宅家許久的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