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有先天性聽力障礙的合肥小夥史宇明,已經在成都生活了13年。白天,他是金沙遺址博物館(以下簡稱金沙)的手語講解員,也是成都市唯一會多國手語解說的講解員;下班之後,他是逛書店,研究攝影,喜愛烹飪的新成都人。
通過線上聊天,史宇明告訴紅星新聞記者,「願意留在成都是源於一口火鍋的激情、一口串串香的香味,也有小吃的香甜、熊貓的可愛,還有金沙的魅力、太古裡的繁華。和家人手牽手一直行走在這些地方,享受快樂與美好的幸福。」
對於史宇明而言,收穫愛情,是他選擇成都的原因,實現夢想則是他留下來的動力。
史宇明在講解中
追逐夢想,他毛遂自薦當手語解說員
近些天,史宇明忙著為金沙幾十個重點文物拍攝手語講解小視頻,這些小視頻將在5·18國際博物館日前上線。史宇明很熱愛這份工作,也熱愛古蜀文化。
2007年7月,因為愛情,他隨妻子來到成都。因為性格開朗,史宇明朋友很多,每次有外地聽障朋友來成都,他總要帶著參觀金沙、杜甫草堂、武侯祠等知名文化聖地。「外地朋友對金沙文化產生了深厚的興趣,他們總問我關於金沙遺址的歷史文化的問題,我只知皮毛,對付簡單問題還可以,稍微深點就答不上來了。」史宇明試圖尋找會手語解說的工作人員,卻發現博物館沒有提供手語講解服務,也就是在那時,他萌生了做手語講解員的想法。
說幹就幹,史宇明先通過自己的努力了解金沙的歷史文化,隨後用手語講解的方式在家中反覆練習。2011年7月,他覺得自己做好了準備工作,便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毛遂自薦聯繫了金沙,沒想到他被聘為這裡的第一位手語講解員。
上班後,史宇明認為自己對古蜀文化的了解還是太少,既然得到了這份喜愛的工作,就要做到專業的程度。「當時我正好兼職金沙遺址圖書館管理員,工作之餘,我就找相關的書來看,深入學習金沙遺址的歷史文化以及古蜀文化。」那時,史宇明手中常拿著厚厚的資料,一遍遍熟背於心,不明白的地方,他寫在紙上,同事們再用紙筆給他作答。而他一有空還去觀摩其他講解員的站姿、儀表、儀態。
很快,史宇明接待了第一批聽障遊客。2011年10月,成都市成華區30名遊客來到金沙,一開始史宇明緊張得手心冒汗,3個月來掌握的知識在腦子裡堵得滿滿的。漸漸地,他在講解的過程中放鬆下來,講解的同時還不斷發揮,讓遊客能更好的理解。「講解結束後,幾位參觀者興奮的告訴我,他們之前不太習慣閱讀館內的文字說明牌,通過詳細的手語講解,才真正對古蜀文明有了興趣。」
史宇明參與5·18國際博物館日相關小視頻拍攝
自學成才,不同國家手語比劃大不同
沒有學習過手語的人或許並不知道,手語不是全世界通用的。
中國手語有30個拼音字母,而國際手語(國際手語是國際會議上的輔助語言)只有26個字母,因為文字系統、地域文化和民情風俗的不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手勢語和手指語。「比如中國手語表達『電車』的手勢,很類似國際手語的『火車』手勢。中國手語的『我愛你』由3個動作組成,而國際手語則用一個手勢表示,就是中指和無名指彎曲,其他手指豎起,如果將這個手勢反過來,就是中國手語的『山』。」
史宇明舉例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同一個手勢代表的意思也不一樣,如豎小指,在中國手語代表「壞、不行」的意思,在美國代表字母「J」,在日本代表「妻子」。
史宇明學習多國手語源於在天津理工大學念書時,他通過MSN認識的一些美國聽障人群,在與他們的交流中學到了一些簡單的美國手語。成為金沙講解員後,他得知這裡每天都會接待來自世界各國的外國遊客,作為一位對自己要求嚴格的手語講解員,史宇明開始自學國際手語,「這對手語講解工作有很大幫助,而且能夠使外國朋友深入了解相關知識。」史宇明表示,他主要是通過看相關書籍和與外國聽障遊人的交流來學習外國手語。
松本功一(左)與史宇明(右)
在金沙的遊客意見薄上,留有一排日文:「我從日本來,雙耳失聰,幸得史宇明講解。非常詳細的解說,由衷感謝。」落款人名叫松本功一,他曾在西南民族大學學習的日本聽障朋友也是史宇明的朋友。得知史宇明在金沙上班,松本功一表示希望史宇明帶他去了解來自3000年前的中華文明。
2018年6月13日,史宇明帶他參觀了金沙。因為對金沙的神秘有極高的興致,那天,史宇明花了三個小時,通過手語向松本功一講解了各種細緻的問題,「還好我們兩人都會使用美國手語,那天我帶他參觀金沙遺址交流很順利。」
隨著向外國遊客講解的次數變多,史宇明漸漸學會了美國,日本,國際手語,同時也有了一些自己的經驗,針對玉器、金器、陶器等一些英文中不常用的詞彙,他通過查找英文詞典,用手勢打出字母,將單詞拼出來給他們看。
史宇明給聽障小朋友講解金沙
學無止境,他一直都在學習之中
在和史宇明的交流中,紅星新聞記者發現,作為一名會多國手語的講解員,他遇到的障礙不僅在於學習外國手語的表達方式,還包括手語講解和日常手語交流的區別。在生活學習工作中,史宇明可以用日常的手勢來表達自己的意思,而手語講解不能隨便,需要在講解內容的深淺程度、側重面、詳略和取材角度、表達方式、感情運用等方面「因人施講」,這就要求手語講解非常到位、通俗易懂。
「在學習手語講解的過程中,我遇到的最大的三個困難,一是歷史專業性,二是講解技能,三是針對博物館的每件文物的國際手語打法。」史宇明表示,他常常會針對不同文化背景與特殊年齡階段的聽障遊客,進行不同的講解區別,並根據聽障人群的思維,進行靈活的變化,讓他們容易理解。
史宇明知道他是現在成都唯一會外語手語的講解員,但是他的內心從來沒有驕傲過,他一直在學習的路上。在金沙當講解員、兼職圖書管理員之餘,2014年,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在金沙開展,要求對館內藏品進行科學登記規範梳理、完善藏品信息的內容,本身愛好攝影的史宇明承擔了拍攝的工作。由於表現突出,此後,他又繼續著金沙太陽節、臨展展覽等活動的拍攝,「在這裡工作我很快樂,這份快樂會支撐著我一直在金沙遺址博物館工作下去。」
紅星新聞記者 邱峻峰 曾琦
編輯 李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