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齊山水畫作品集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線 上 展 示
何 永 輝
He Yong Hui
個人簡介
何 永 輝,字慕齊。1969年生於理學名城湖南汝城縣,自幼酷愛繪畫,啟蒙於上海名家俞林虎先生。先後就讀湖南文理學院書法美術專業,中央美院中國畫研究生班。主要受益於中央美院杜覺民教授,王書傑教授,博士生導師賈又福先生。受李寶林,李燕,張守濤,沈榮華等名家指點。作品多次在省展,國展入展獲獎。現為中國文人畫院研究員;中國水墨畫研究院研究員;陝西國畫院長安畫派研究室研究員;湖湘書畫院畫家;杭州靈山書畫苑創始人;杭州聚順堂文化科技發展公司藝術顧問。
慕齊太行題材作品簡析
文/王豔超
中國的山水畫是在畫思絮、畫胸襟、畫性情,是一種完全人格化的藝術表達方式,強調「物我合一」。何永輝筆下的太行山,既體現物象之雄美,也彰顯著心象之幽邃。
何永輝深受賈又福、杜覺民等書畫名家的影響,又走出了自我的風格:那就是抓住一種藝術語言,不停地推向極致,把這種語言因素變了個人藝術的符號。
在他的太行山系列水墨作品中,鮮明地體現出了這一特點。從現實中的巍巍重嶂,到他個人精神世界的氤氳浩然。水墨意象忽而巍峨雄偉,忽而雲氣環繞,時而風清月靜,時而空靈悠遠,凸顯出獨特的文化語境和深刻的精神內涵。
▲《太行夢NO.1》尺寸:68×68cm
▲《太行夢NO.2》尺寸:68×68cm
▲《太行夢NO.3》尺寸:68×68cm
▲《太行夢NO.4》尺寸:68×68cm
▲《太行夢NO.5》尺寸:68×68cm
▲《太行夢NO.6》尺寸:68×68cm
▲《太行夢NO.7》尺寸:68×68cm
▲《太行之路NO.1》尺寸:68×68cm
▲《太行之路NO.2》尺寸:68×68cm
▲《太行之路NO.3》尺寸:68×68cm
▲《太行之路NO.4》尺寸:68×68cm
▲《太行之路NO.5》尺寸:68×68cm
▲《太行之路NO.6》尺寸:68×68cm
《太行山主題山水創造回顧有感》
從華北平原拔地而起的太行山,平均海拔1200米,從北向南綿延千裡,溝壑幽深,縱橫交錯。峭壁懸崖,層巒疊嶂。山峰蜿蜒起伏,像一條巨龍臥伏在華北大地上。雄偉的太行山素有「八百裡太行八百裡景」的說法。也素以雄、奇、險、幽、秀而聞名天下。這裡景色雄奇秀美、處處鍾靈毓秀。自然和人文景觀更是精彩紛呈,各具特色。
記2016年秋季那一次北京香堂雅集太行山寫生行,初入山林,沉醉在大山的懷抱中,那峻峭壁立的巖石,曲徑通幽的山路及空中迴蕩的梵音,莊重而寧靜。太行山的沉雄厚樸每天給我們這群如痴如醉的畫家以新的驚喜,恨不得腦容量大增,把一景一色,一草一木都印入腦海,任思緒飛揚,思索如何揮毫灑墨傳達自己對太行山那份濃濃的愛慕和敬畏。
▲《巍巍太行》尺寸:200×200cm
中國的山水畫是中國人情思中最為厚重的沉澱。畫家往往是在畫思緒,畫胸襟,畫性情,是一種完全人格化的藝術表達方式,強調「物我合一」的互化。
此次太行山主題山水創作初,宣紙之上,方寸之間,構圖選址,當選太行山王莽嶺一帶為描繪對象。可謂「不登王莽嶺,豈識太行山。天下奇峰聚,何須五嶽攀。」王莽嶺景區屬於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處山西高原與中州平原斷裂帶之最險要處,由高低錯落的五十多個山峰組成,是太行山風光的典型代表。
我早已為這座古老而神秘的山脈而痴迷,太行山的風骨神採,太行山的脈動呼吸無不讓我沸血奔騰,思緒飛揚,彷彿讓我感受宇宙萬物的神秘力量,而此時的我需要自己讓沉澱——沉澱下來,我要以虔誠,沉靜的心態用我的筆墨精準代言。
畫太行山水,我積累了多年對太行的觀察、實踐。根據太行山區其獨特的人文地理特質,以立足於傳統,依託於當代,創作了大量的以太行山為題材的系列作品。最初在筆墨上通過臨摹各家來不斷增強對筆墨的認識和實踐的能力, 反覆推敲和練習讓筆法墨法相互交融,共同營造預期畫面;用色彩的表達強化在畫面中的地位;依託於對構圖、筆墨、色彩的表現與刻畫而營造大美意境,而達到「物我交融」。我以黑、密、厚重的藝術語言,鍛鑄出太行魂魄,寄博大於黑密之中,寓超逸於厚重之外。讓觀者感受太行的器宇軒昂,雄渾博大。我又運用虛實,黑白的均衡布局,通過迷離雲霧的若隱若現,營造「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的」佳構。表現出千變萬化、難以捉摸的動態美,畫出了太行山的崇高清朗,雅致深邃! 以山水畫見長的我,從不拘泥於傳統山水,將諸多表現方式有機的融入山水之中,章法構圖豐富,筆墨自由活潑,作品雖無媚人秀色,卻剛柔相濟,有勁健風骨。
▲《太行魂》尺寸:220×145cm
我在央美學習期間,深受賈又福,杜覺民教授的影響。回顧此次創作過程,中途經歷無數次對作品不滿和困惑,在反覆尋找和推敲中發現創作中的問題,並積極思考和尋求解決。經導師的悉心指點下不斷提升對立意構圖的欠缺、筆墨技法的不成熟以及畫面意境的不足等問題的認識和克服,以期在今後的創作中能克服困難,精益求精。推出更多更滿意的精品力作!
太行巍巍,魂牽夢繞! 大美太行 ,山水情懷!
【美感--意韻--哲思】
中國畫壇俊傑慕齊作品賞評
文/朱祥全
慕齊是我的同鄉老友,也是我結識三十餘年的同道兄弟,原本一個僅有一點繪畫愛好的青澀少年,如今已成長為一個技法嫻熟、功底紮實、創意超群的青年畫家!今天偶然欣賞到他的近作,突然眼睛一亮,喜出望外,因為他的藝術水平不斷精進,已達相當高度。
儘管與慕齊不在同一個城市,但我們也偶有往來,我常觀其畫並多有認同。但在以往的鑑賞裡,卻從未有今天的震撼。
細品慕齊的畫作,你會很快感受到一種撲面而來的藝術氣息和審美衝擊。其畫作構圖精巧大氣,畫面乾淨自然,筆墨剛柔相濟,意境空靈深遠。其畫風雖廣卻格調不凡,既顯露出諸多大家的影子,又隱含著自身獨特的品位,可謂集大成而彰個性、致廣大而盡精微。慕齊畫路多樣,尤擅山水,細觀其作,無論水墨、淺絳、青綠、重彩等不同色調的山水畫,除了能讓觀者欣賞到自然的雄偉與精微,感受到山水的骨骼和血脈,更重要的是,其作品已融會了傳統的藝術意境,貫通了華夏的文化氣韻,蘊藏了老莊的哲學思辨,暗含了易學的陰陽五行!所以他的畫,濃淡相宜,輕重相衡,鴻微相合,陰陽相生!
本人認為,衡量一幅藝術作品的層次與品位,有三個關鍵詞是不能缺失的,那就是:美感、意韻、哲思。美感是藝術的基石,意韻是藝術的靈魂,哲思是藝術的境界。因此,一幅具有真正品位的佳作,必須包含這三個元素,這就好比一個極品女子,既美麗動人,又富有韻味,還頗具智慧!
慕齊的畫,雖不能言之完美,但美感、意韻、哲思,這三者兼而有之,且臻於融合,並已初現大家風範。我很樂觀地預見,不日的將來,中國畫壇上必定會留有慕齊濃重而絢麗的一筆……
慕齊從小便喜愛藝術,特別是繪畫方面,頗有天賦,但囿於當時所處文化環境,難以盡情發揮。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我在上海從事字畫藝術品創作與經營,一個偶然的機會,家鄉有位朋友將他引薦給我,希望我把他介紹到上海去學習,我爽快地答應了。就這樣,在我的推薦下,他很快成了上海畫壇名家俞林虎先生的弟子……
真沒想到,當年我的一個小小舉動,會為他提供一個奠定藝術創作基礎的平臺,於他而言,這是個良好的開端,更是個難得的契機,因為從一個小縣城來到大上海,不僅增強了他的愛好自信,夯實了他的基本功力,更重要的是擴展了他的藝術視野,從此,他在繪畫道路上更加鍥而不捨,如沐春風,突飛猛進,以至歷經三十餘年的不懈努力,最終成為當今前途無量的畫壇新秀!
▲《深谷幽夢》尺寸:260×150cm
▲《心曠天欲高》尺寸:220×150cm
讀何永輝老師畫作
我不善作文,更不善吹牛,同時也沒有拍馬屁的習慣,作為幾十年的書畫愛好者,深知書畫行當不是靠一朝一夕就能拿上檯面的,然而,當我看到何永輝的大作時,我還是忍不住叨叨幾句。
我和何永輝老師並未見過面,按某前的新詞稱之謂微友,雖然是微友,可也沒深聊過,能促使我多言的原因還是他的畫作,在當前書畫圈大師滿天飛,頭銜一大堆,互吹,互捧的環境裡,何永輝是默默無聞,格格不入的,他的畫作寧靜清心,筆墨老道,既不失傳統又有創新,細緻而大膽的筆墨,使人感到何老師胸懷之大,境界之高,對中國書畫而言,他的作品裡透著筆性丶墨性、悟性和靈性,在作品中體現了何老師高尚品格。
畫無高下,不在其形,在乎於心境,何永輝老師之中國水墨山水,耐看,耐品,有大家氣象,可賀可敬。
2020年5月23日夜於京/宋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