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報/中國商網(編譯年雙渡)英國的連鎖百貨商店並不多,但即使這樣,英國國家統計局(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的數據顯示,在過去的5個月中,英國零售額每個月都出現下滑或停滯的情況——這是自1996年有記錄以來最長的一段無增長期,就連本應提振銷量的聖誕購物季都沒起到救命稻草的作用。
而就在聖誕季過去不久,成立於1881年、已有23家分店的老牌百貨商店比爾斯(Beales)稱,由於聖誕節期間的銷量低於預期,即使近期他們渡過了難關,但仍無法排除關閉商店的可能性。1月20日,由於沒能成功找到買家,也無法籌集到新的投資,比爾斯正式向法院提交了破產保護申請文件,並委託會計師事務所畢馬威(KPMG)作為集團資產接管人處理一應相關事務。
截至2019年3月的上一財年(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這家公司已損失317萬英鎊。目前,比爾斯的線上電商平臺已經全面關閉。
在過去的5個月中,英國零售額每個月都出現下滑或停滯的情況——這是自1996年有記錄以來最長的一段無增長期,就連本應提振銷量的聖誕購物季都沒起到救命稻草的作用。CNSPHOTO提供
百年老店申請破產
畢馬威的顧問最初於2019年12月受聘於比爾斯百貨,以尋求可能的再融資機會。儘管這一過程引起了許多方面的關注,但並未為公司找到任何解決方案。因此,董事們做出了艱難的決定,將公司納入畢馬威的託管。
畢馬威合伙人兼聯合行政總裁威爾.賴特表示,在租金高企、稅負沉重、聖誕銷售疲軟、增資失敗等因素的夾擊下,託管成為比爾斯百貨目前的唯一選擇。未來一段時間,他們將會繼續保證23家門店的正常經營,並對一些可選方案進行評估,其中包括與潛在買家及投資人進行商談。
比爾斯百貨於1881年在伯恩茅斯成立,在英國共設有23家百貨商店,出售各種家具、時裝、玩具和化妝品,目前擁有約1000名員工。
1995年,比爾斯正式宣布上市。1996年開始,比爾斯收購了Robbs等一系列的百貨公司,積極進行業務擴張。但其中一部分門店因為經營不佳或是房地產改造等原因關閉。2018年,比爾斯執行長託尼.布朗買下了公司,比爾斯正式私有化退市。
英國的連鎖百貨商店並不多,但在電商的衝擊之下,日子都不好過,即使是英國最大、一向跑贏百貨同行的約翰路易斯百貨(John Lewis),在2019年聖誕購物季同類產品的銷量也下滑2%。而在2019年11月17日-2020年1月4日這段時間裡,共實現總銷售11.34億英鎊,同比減少了2.3%。如此情形之下,公司甚至提醒股東和員工可能將無法獲得年度分紅。
除了比爾斯,英國的德本漢姆百貨(Debenhams)從1月11日起開始關閉19家商店;福萊德百貨(House of Fraser)在聖誕節前就宣布,如果政府不改革商業稅,可能不得不關閉更多的商店。
目前,除了根據假日季銷售增長5.2%的強勁表現而上調全年盈利展望的Next外,英國多個大型零售商的銷售數據都令市場失望。馬莎百貨(Marks&Spencer)的時尚與家居業務可比銷售同比下降了1.7%,降幅遠高於市場預測的0.8%。
德勤(Deloitte)會計師事務所的統計顯示,過去兩年裡,英國有249家零售商倒閉或者走上破產程序,這包括母嬰零售商Mothercare、Forever21和Bonmarche等。
隨著這些大型零售百貨的大舉收縮零售陣線甚至破產,英國商店的空置率已經從一年前的11.5%上升至超過12%。
英國零售業錄得最差紀錄
畢馬威的零售銷售監測數據顯示,去年英國零售銷貨價值同比下跌0.1%,較增長1.2%的2018年大幅衰退。這是1995年來首次出現整體衰退的一年。
另一項由巴克萊銀行(Barclaycard)進行的調查也顯示,消費者信心的增長並沒有提高人們在聖誕期間的消費。這一研究認為,如果把通貨膨脹因素考慮進去,英國消費者去年的消費力下降了。
就在今年1月份還未結束時,英國零售研究中心(Centre for Retail Research,CRR)就表示,英國零售業已有約一萬個工作崗位被裁減,預計未來會有更多裁員。
英國零售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英國約有300萬人在零售行業就業,但在2019年,該行業共減少了143100個職位。
有分析人士表示,一般來說零售商的日子在1月份都不好過,如果聖誕期間的銷售不理想,1月就會很困難,特別是1月底還需要繳納一個季度的房租。分析人士預計,今年英國會有更多零售企業破產。
由於消費者消費更加謹慎,加上租金、商業稅和僱員薪水上漲,英國的實體零售商面臨巨大壓力。
英國首相詹森在大選中承諾,會出臺措施幫助面臨困難的英國小型零售商,還會複查商業稅制度;政府會為約50萬個小型零售商家提供短期的商業稅減免,並且會在3月份公布新一個財政年度的預算後開始對商業稅制度進行全面複查。
《每日郵報》發表的一篇評論認為,英國消費者的觀念在近年發生了明顯的轉變,人們在消費的時候考慮的因素分為兩極:價錢和質量。也就是說商品要想吸引消費者,要麼在價格上非常便宜,要麼就是質量過硬。
《每日郵報》引述一位為普拉達(Parda)和ZARA等許多品牌提供市場研究的荷蘭零售業分析師的話說,人們現在已經厭倦過度消費了,他們想要的是質量好的產品。現在沒人希望看起來跟別人一樣——穿著同樣的品牌。
英國高街衰落的原因被歸咎於高額商業稅、消費者信心不足以及零售電商的興起。後者通常被認為是最大的原因。
雖然英國實體零售的衰落並不能夠代表整個英國零售業(實體零售大概佔英國整個零售業銷售額的三分之二),英國零售業聯合會行政主管狄金森也解釋稱「英國面臨脫歐帶來的不確定前景,政治的不穩定也在去年12月才結束,這都進一步削弱了節日期間消費者的購物需求。而且,零售商們還面臨在聖誕購物時越來越挑剔和小心謹慎帶來的挑戰」,不過,在線零售也面臨嚴峻的挑戰,包括日益激烈的競爭和廣告壓力。面對不景氣的市場環境,這些公司都在積極進行改革,但有些依舊難逃破產的命運。
顛覆式創新到底會帶來什麼
近年來,網際網路的崛起改寫了零售業的商業版圖,除了電商巨頭,一些不斷興起的小型創業公司,也不斷成為實體零售的噩夢。
管理學大師、哈佛商學院的教授克萊頓.克裡斯坦森敏銳地抓住了過去十年間網際網路顛覆創新的時代精神,在其所著《創新者的窘境》一書中廣泛普及了顛覆性創新的理念。他指出,大公司之所以無法預見自己被顛覆的命運,恰恰是由於它們專注做「正確的事」時的極度理性,忽略了來自創新型小公司的潛在威脅。
《經濟學人》表示,可以說,過去十年裡一些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商業趨勢都體現了克萊頓.克裡斯坦森的思想,其思想本身也具有顛覆意義。簡而言之,克裡斯坦森認為,大公司之所以無法預見自己被顛覆的命運並非因為愚蠢,而是由於它們的極度理性。它們專注於為最優質和最能貢獻利潤的客戶提供更好的產品,往往到了過度設計的地步。但是如果這令它們忽視了那些資金不足的後起之秀的威脅,認為這些小公司推出的廉價產品針對的市場不起眼而不足為患,那麼它們其實就是做了「錯誤的事」。這些競爭對手一旦轉入高端市場,直擊要害,其威脅可能很快變得攸關生死。
顛覆性創新的跡象隨處可見。《經濟學人》舉例道,在印度,穆科什.安巴尼的Jio行動網路提供廉價的高速數據服務,已經顛覆了電信市場。在美國,藉助電商渠道的直銷消費品品牌也讓傳統零售商夜不能寐,從剃鬚刀(Harry’s)到眼鏡(Warby Parker),再到床墊……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在克裡斯坦森的指導下,傳統企業到底該如何應戰?一些大公司在競爭對手有能力造成傷害之前就將其收入麾下,正如谷歌收購了Youtube,臉書收購了Instagram和WhatsApp,埃克森美孚收購了水力壓裂公司XTO,達能收購了Alpro等非乳業品牌。也有公司通過持股潛在的顛覆性公司來「監視」其動向,如通用汽車投資了Lyft,蘋果等其他公司則設法從對手內部進行自我顛覆。
當然,大公司擁有大量的資源、實驗室和研究人才,顯然比誰都更具創新力。但克萊頓.克裡斯坦森的理論就挑戰了這種觀點,他讓創業公司相信,即使最優秀的傳統企業也可能被推翻。或許正因為如此,蘋果的賈伯斯和亞馬遜的貝佐斯都是該理論的擁護者——這就解釋了為何他們在顛覆了市場之後仍然永遠保持警惕。
克萊頓.克裡斯坦森的理論也不乏批評者。科技博客Stratechery的博主本.湯普森就指出,克萊頓.克裡斯坦森對蘋果的iPhone不屑一顧,認為它只是一款花哨的手機;他對特斯拉的看法也差不多,一度將其視為無關緊要的奢侈品;他對優步的態度也是如此,因為優步剛起步的時候既不比計程車便宜,服務上也和計程車相差無幾。但是,最終它們都撼動了市場。有了網際網路,無論在高端還是低端市場都可以更容易地提供優質的服務。
但《經濟學人》評價道,在網際網路的顛覆性力量生根之時,克裡斯坦森的理論以一種強有力的簡潔抓住了時代精神。他的理念並不是全新的創造,就管理學思想而言,顛覆性創新比不上複式記帳法。但是迄今為止,它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幾十年後,在Harry’s剃鬚刀對傳統品牌吉列的衝擊中,這種洞見再次得到驗證——這種恆定性令人愉悅。
來源: 中國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