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泥繪工藝是紫砂陶獨有的裝飾工藝之一,它是用毛筆蘸十分稀薄細膩的泥漿在紫砂半乾的坯體上作畫,有單色的,也有兩種以上色彩的,題材多為山水、花卉之類。燒成後,泥繪作品具有淺浮雕、薄意雕的藝術效果。
紫砂自發現制壺制器以來,一直都在傳承與發展,其裝飾藝術亦是極為豐富,書畫刻繪、貼花堆塑等等皆極為精美,清雋雅致。
今天與大家分享的便是其中以泥為墨的裝飾工藝——『紫砂泥繪』。
泥繪顧名思義即是『將泥在紫砂壺等器物上進行繪畫』,其是將紫砂泥調成漿狀,用毛筆在有一定溼度的壺坯上繪製詩文短句、花鳥山水等,素淨精緻,耐讀耐看,文氣十足。
泥繪又分為『本色泥繪』與『異色泥繪』,其流行於清初17世紀晚期,要求作者須具有書法繪畫、貼塑的藝術功底,才能取得良好的藝術效果
紫砂藝人僅善制壺,但缺乏繪畫技能,泥繪裝飾須請書 畫家擬稿,勾畫填繪。當時留下的實物珍品,有兩種繪畫風格,一是近似漆雕點染風貌,二是瓷器裝飾的風貌,用他們熟悉的工藝,施於紫砂壺上。偶於巧合,藝人 去即無此工藝。
泥繪裝飾:即是用紫砂泥化為泥漿,利用壺胎的附吸能力進行堆雕繪刻、畫工細雅、恰似田黃石的薄意雕、其素靜精製,耐讀耐看文氣足。另一類如彩瓷繪,且用與壺泥不同的泥漿,有白泥、硃砂泥、黑泥、黃泥、綠泥等,點畫快捷、瀟灑潑辣、裝飾性強,給人以明快利索之美。
泥繪是用泥漿堆繪的一種特殊裝飾手法,歷史上曇花一現,令人讚嘆。這種裝飾手法,在清代後期近於消逝,究其原因,除有人文因素外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 不耐用,壺體的裝飾畫面剝落殘缺。
泥繪要取得層次分明、厚薄恰到好處,需高的繪畫雕塑的功底,壺天天與人相親,耐看。宜於把玩,裝飾畫面與坯體緊 密結合是關鍵。
2、 不耐玩,壺造型與裝飾意境不貼切。
其總體設計上,包含著壺的造型變化,泥料的選擇,色澤配比,製作工藝的精緻,以觀賞和實用兼備來吸引愛好者的目光,升華藝術的價值。
3、 泥繪茗壺費工費時,效益差,不合算。
泥 繪茗壺出現在清初鼎盛時期,宮廷崇尚繁縟堆砌的風格,炫耀其富貴。壺工和繪工之間分工協作,壺飾繁複而精緻,採用印紋,堆畫雕琢,各顯技藝之精華,可謂不 惜工本。但型制與裝飾有不融洽之感,品茗功能欠缺。
泥繪裝飾茗壺,貴在得體諧調,故應在造型美和裝飾美的結合上下工夫,錦上添花,充分體現紫砂工藝美、功能美,方為人們所接受。
紫砂壺藝,包容天地廣寬。既是得天獨厚的紫砂造就,又是由其自身規律和文化氛圍所決定。
制壺和泥繪裝飾,貴在得體諧調,故應在造型美和裝飾美的結合上下功夫,錦上添花,充分體現紫砂工藝美、功能美,方為人們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