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澳關係惡化,想要取代中國市場,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中澳關係惡化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比起中國的忍讓,澳大利亞是步步緊逼,而中國也對澳大利亞進行了經濟制裁。澳大利亞廣播公司發文關於需要更多代替市場,澳大利亞是否能夠找到合適的市場?
比起需求量巨大的龍蝦與葡萄酒,澳大利亞很難再找到像中國這樣豪邁的市場,還有關於中國的留學生資源也是澳大利亞無法取代的一部分。澳大利亞也分析過市場比例,中國市場確實在澳大利亞的進出口上佔有重要的比例,澳大利亞的其他輸出國家並沒有如此大的需求量,想要代替中國市場,澳大利亞也試圖尋找印尼和越南等國家成為替代市場。
但是經濟教授也分析過市場的潛在性,一些商品能夠向其他國家轉移,但是一些留學生資源和國家教育是很難向別的國家轉移的。即使長遠來看,印尼和越南等新興的經濟體系能夠代替中國成為教育資源的輸出,但是在短時期內澳大利亞很難代替中國的留學生資源。
即使葡萄酒酒和龍蝦能夠很簡單的向其他國家輸出,但是其他的資源,比如礦石,想要轉移實在是很難。而且由於受到疫情的影響,很多的國家的經濟都在衰退,只有中國的GDP在穩定的增長,這也證明了中國經濟發展的穩定性。
而且建立一個新的銷售體系,向一個新的國家進行產品輸出,不僅要建立新的品牌知名度,吸引新的消費者,這些都註定了初期的產品定價不能過高,這也導致了初期的利潤會有所下降。想要找到一個代替中國的市場是不容易的,能夠找到合適的市場銷售更加的艱難,畢竟很少會有消費者像中國的消費者一樣肯為了龍蝦和紅酒花費這麼多錢,中國人民的購買力絕對是很給力的,這也是其他國家為什麼喜歡向中國市場輸出產品的主要原因。
而且其他的市場也是存在風險的,比起中國市場的安全性其他的國家都有自己的短板,比如被澳大利亞視為代替品的印度,印度的智慧財產權意識並不是很高,所以想要衝擊印度市場就必須做好面對風險的準備。
澳大利亞並沒有和中國有什麼實質性的衝突,但是如此針對中國,具體是什麼原因我們也不得而知了,既然挑釁中國那就做好和中國敵對的準備,至於市場代替,希望澳大利亞能夠挺住經濟波及對國家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