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哥專注發現古村落之美。敬請關注、轉發支持。
胡哥圖片文字均為原創,侵權必究,已授權維權騎士全網維權。
山西長治市上黨區西火鎮有兩個村,分別叫做南大掌村、北大掌村,兩村之間有一座山嶺,名叫城隍嶺,嶺上,有一座名氣非常大的天下都城隍廟。
初冬的天氣已經冷意頗濃,站在山西長治縣(現長治市上黨區)天下都城隍廟偌大的廣場上,微微的寒風令人縮手縮腳。
然而,這樣的天氣裡,不時還有香客帶著供品攀登上陡峭的108級臺階,去向城隍爺敬獻。
這樣的場景並不會因為天氣寒冷或者炎熱而有變化,只要你來,就能看到。即便是寒風凜冽,大雪飄飄也不例外。
人數最多的日子就是城隍老爺的生日那天,五月十一,人潮湧動,香客滿堂,場面蔚為壯觀。城隍廟古廟會也因此紅火起來。
腳下這片山頭就是上黨區西火鎮城隍嶺(也叫天紫嶺、天子嶺),山巔之上就是大名鼎鼎的天下都城隍廟。
站在山門前,居高臨下,視野開闊,村莊田野盡在眼前,的確有一種統御萬物的感覺。這也許是城隍爺的威風帶給人的幻覺吧。
奇怪的是,這處山巔之上的城隍廟不僅位置偏僻、名頭超大,還有著傳奇的經歷,更有一個與別的廟會完全不同的特殊廟會。
完全可以說,是一場多省民眾自發舉行的祈福狂歡。它無關商業,只和民間的城隍文化和信仰有關。
一、山頭上的城隍廟
山西長治市上黨區西火鎮都城隍廟雄立在天紫嶺上,遠望這片紅牆琉璃瓦的建築群蔚為壯觀。
如果僅僅是看現狀,任誰也想不到,當初的城隍廟竟然是一座小得不能再小的山神廟,機緣巧合之下,竟然得到了「天下都城隍廟」的大名,統管起天下的城隍來。
讓我們先從城隍廟的來歷說起。城隍是道教中守護城池之神。這個詞原本的含義是「城」指城牆,「隍」指城壕(護城河)。
城隍一詞連用,最早出自東漢班固的《兩都賦序》:「京師修宮室,浚城隍,起苑圃,以備制度。」
城隍信仰則興起於南北朝時期,盛行於宋代,以至於當時各府州縣多數都修建有城隍廟,國家祀典中還專門將城隍列入。
明代以後,城隍由一尊神靈變為一種神職,各地因城隍廟的規制級別不同,而有各個級別的城隍,於是就有了都城隍、府城隍、縣城隍。
不論這些城隍的級別大小,他們的辦公地點也就是城隍廟都在城內。然而,上黨區西火鎮天紫嶺上這座城隍廟卻在遠離縣城的山巔之上,這就顯得頗為怪異。
關鍵是,位置不合規也就罷了,名字還很大,竟然叫做「天下都城隍」。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這一切都和一個在民間廣泛流傳的故事王莽趕劉秀有關。相傳,在西漢末年,王莽篡位,追殺劉秀。劉秀逃到此地,躲進天紫嶺上這座小山神廟,逃過一劫。
劉秀登基後,封此山神為「天下都城隍」,天紫嶺也改名叫做了城隍嶺。此事在清光緒年間的《重修都城隍廟碑記》裡有簡略記載。
這個故事在民間傳說中則增添了很多細節,諸如廟門上有蜘蛛網,被劉秀撞破了,劉秀許願後,山神施法力使蛛網密布,迷惑了追兵云云。
二、日漸宏大的廟宇
在傳說中,原先這裡是一座山神廟,可想而知它的規模大小。可在採訪中,都城隍廟所在地南大掌村原村支書韓成保卻說,這裡原來是一座土地廟。
過去村村都有廟,偏偏南大掌村和北邊的北大掌村村內都沒有土地廟,只有在這天紫嶺上有一座兩村共有的土地廟。
當然,不管它的前身是什麼小廟,「經過」東漢光武帝劉秀的敇封,天下都城隍廟最後變成了輝煌壯觀的建築群。
天下都城隍廟始建於何朝不可考,根據廟內碑記,明代弘治年間重修時,「其規模宏大,殿宇巍峨,誠一方之勝構也」。清朝順治、光緒年間重修過,民國年間又有修繕。
最關鍵的是,都城隍廟中供奉的神靈,從傳說中的小小山神搖身一變而為城隍,且成為「天下都城隍」,統管天下的城隍,可謂權勢滔天。
而且,和別的城隍在明代變成一種神職不同,這裡的城隍一直就是一尊神,而且是一尊祈禱非常靈驗的神。
每年的城隍爺生日,農曆五月十一,來自晉冀魯豫等地的信眾們會來此祈福禳災,場面非常盛大。
如今的天下都城隍廟已經是省級文保單位,又舉辦過數屆聲勢浩大的祈福節活動,已成為了一個佔地面積巨大的旅遊景區,而核心的景點自然還是高高在山巔之上的都城隍廟。
陡峭的108級石階上,一進院落之內,都城隍廟因地勢高低不同,分上下兩院。下院是山門戲樓、妝樓、看樓,上院則有主殿、配殿、獻殿及東西廂房。
主體建築主殿、配殿和獻殿,基本保持了清代建築原貌。整個主體建築雕梁畫棟,裝飾華麗,極富視覺衝擊力。
主體建築加上後期新增修的東西花園、後院寢宮、光武行宮、太極廣場等等,已經成為了一個佔地50多畝的宏大建築群。
三、祈福為名的廟會
廟會的前身是寺廟的節日或神靈的紀念日舉行的祭祀活動,後來才演變為集市貿易,所以廟會有時候也叫廟市。
常見的廟會一般會期三天,其中有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祭祀神靈,即所謂的酬神活動。祭祀有一定的儀式,由組織者穿戴好規定的服裝,按固定的程序進行祭拜活動。
祭祀活動完畢,隨後才是酬神演出的唱戲、雜耍等社火活動,至於集市貿易活動則是附帶的一項活動。
然而,天下都城隍廟的廟會卻與此迥異,可以說簡單樸實,就是燒香祈福而已。
首先,它雖然也是會期三天,也是在城隍爺的生日舉辦,也有相當規模的集貿活動,但是,它一沒有主辦方、組織者,二沒有明確的祭祀禮儀和行動,完全是城隍文化和信仰的樸實表現。
具體來說就是,每到這一會期,當地周邊百姓和河南、河北乃至山東等地的信眾,帶著虔誠的心態,來天下都城隍廟祭神祈福,還願酬神,有的財力富裕的還要給城隍爺送幾臺大戲。
所有這些祈福酬神活動,全部都是自發的。這一祈福活動從興起以來一直延續,從未斷絕,即便是上世紀動亂年代也未中斷。
這種由民間自發形成的城隍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城隍信仰是民俗文化和道教信仰相結合的一種民間信仰,與之相伴的城隍廟會也是傳承民俗文化的重要載體。
這種行為其實已經遠遠脫離了迷信的範疇,是一項具有民族凝聚力的傳統文化行為。
我們對此應該有正確的認識,一方面要尊重文化歷史和群眾的信仰需求,一方面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發揮城隍文化和信仰在道德教化、文化傳承、民間交流等方面的積極作用,諸如護國安邦、誠信仁愛、除暴安良、正義忠善等等,遏制其中的消極因素,將促進民間信仰和諧有序發展和文化旅遊開發有機結合起來,使這一傳統廟會發揮更大的作用。
山西平順古村藏著一座國保廟宇,供奉的卻是唐朝戰神李靖
山西介休一座千年古堡內,藏著國內唯一的琉璃碑,彌足珍貴
山西晉城一座滿身窟窿眼的明代城堡,卻是中國北方第一的民居瑰寶
山西臨汾古村發現門匾上的姓氏密碼,牽出與漢高祖劉邦的隱秘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