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雲山,位於皖南徽州休寧縣城西15公裡,與黃山相望對崎,系黃山山脈向西南延伸的一個隆起部分,因「一石插天,直入雲端,與碧雲齊」而得名,古代又稱「白嶽」。
提到安徽,人們常常讚譽黃山是人間仙境,而當地人又將齊雲山比作天上人間。這不僅意味著齊雲山的美景如畫,更重要的是因為它與湖北武當山、四川青城山、江西龍虎山並列為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乾隆皇帝譽為「天下無雙聖境,江南第一名山」。
齊雲山的道教文化歷史悠久,據史載,齊雲山的開山祖為住在青城山的「天穀子道人」,他的門徒餘氏六三娘從武當山來齊雲山傳道,養文生、耀生、志生、立生四子,皆入道,他們就是齊雲山最早的四大房。而開山建道時已至唐朝。
據史料記載,唐朝末年,一個叫龔棲霞的道士雲遊至齊雲山,隱居於石門巖,由此開創了齊雲山道教文化一脈。其後,南宋寶慶年間(公元1225-1227年)方士餘道元自黃山雲遊至齊雲山天門巖,斬草結庵以居,得到當地好道居士的贊助,並創建了佑聖真武祠,塑真武大帝神像供奉。
在齊雲山道教的形成過程中,對於真武大帝的神像有著神秘的傳說:相傳真武大帝神像是由百鳥銜泥塑立而成,昭示著靈驗。因此崇拜道教的居士信徒,紛紛解囊,獻地輸財,築祠建觀。
此後,齊雲山道教香火日盛,四方信徒及香客紛至沓來,齊雲山在道士與香客的共同努力下,開創了齊雲山道教基業。
齊雲山道教雖始於唐,但真正的興盛開始於明朝,最顯著的是在道觀建設方面取得的長足進步。永樂十年以後,宮觀院房,次第落成;永樂十八年,闢齊雲觀於齊雲巖;宣德四年建三清殿於拱日峰下。
與此同時,齊雲山道教還與其他道教名山結下了很深的歷史淵源。當時的齊雲山由於根基尚淺,許多道士便前往武當山武夷山等道教名山訪師求學。
明代正德十五年,養素道人汪泰元仿武當山建玉虛宮於紫霄崖,建靜樂宮(原型為武當山九宮之一的淨樂宮)於洞天福地,其門徒方瓊真繼承師志,建榔梅庵(原型為武當山的榔梅祠)於月華街。
正由於此,齊雲山的宮觀布局、建築風格、道規道制,多根植於武當山。明正德年以後,齊雲山道教漸具規模,成為武當山全真派中的一個門派,而齊雲山也有了「江南小武當」的稱號。
明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由於在齊雲山求嗣而靈應,世宗朱厚開始重視齊雲山道教的發展。一方面他「敕建玄天太素宮於齊雲巖,御題「齊雲山山額,免徵所餘香錢」;另一方面他授命正一道天師到齊雲山。
嘉靖、萬曆兩朝,龍虎山嗣漢天師祖孫兩代先後駐留齊雲山,建醮祈祀,宣揚秘典,宮觀祠院規模大成。從此,正一道得以立足齊雲山,穩步發展,原來的全真派審時度勢,自然歸順於天師正一派,但在執行道教規制方面,仍以「全真」為宗,形成全真、正一兩派並存的格局。
以月華街太素宮為中心,屬正一道,而玉虛宮、洞天福地祠等仍保持全真道。由此,齊雲山道教形成了以正一派、全真派共存的局面,兩派中以正一派為主,統領全山。
齊雲山道教興盛的局面一直持續到清朝中葉,如清朝乾隆三十一年,嗣漢第五十七代天師張宜亭,年方十五襲爵入觀,禱雨立應,普秩正三品,御賜「靈嶽司樞匾;乾隆四十一年,復奉旨朝聖,賜銀千兩,敕赴齊雲山。
但是到了鹹豐末年至同治初期的數年中,因戰爭的波及,齊雲山香火冷落,官觀、院房失時整修,加之政府廢除道官,道教規制開始鬆懈,齊雲山道教也隨之走向民間化和世俗化。
新中國成立以後,尤其是改革開放後,齊雲山道教恢復正常發展。齊雲山的道院主要集中於山上的月華街。取名「月華」,是因為這裡的建築布局巧妙,由高處俯瞰,整塊街區宛如一輪新月。
這裡宮觀、店鋪、民居並列而生,保留了最傳統的徽派建築,馬頭牆、小青瓦隨處可見。可以說,齊雲山道教是徽州文化中的道教,月華街的道俗一統正是這種文化的縮影和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