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瑟夫-瑪麗·維安作品
新古典主義
以復興古希臘羅馬藝術為旗號的古典主義藝術,早在17世紀的法國就已出現。在法國大革命及其政治和社會改革之前,有一場純粹的藝術革命,這就是新古典主義美術運動。這一時期的法國美術既不是古希臘和羅馬美術的再現,也非17世紀法國古典主義的重複。它是適應資產階級革命形勢需要在美術上一場借古開今的潮流。 所謂新古典主義也就是相對於17世紀的古典主義而言的。同時,因為這場新古典主 義美術運動與法國大革命緊密相關,所以也有人稱之為"革命的古典主義"。
約瑟夫-瑪麗·維安作品
新古典主義的特徵
新古典主義美術的特徵是:選擇嚴峻的重大題材(古代歷史和現實的重大事件),在藝術形式上,強調理性而非感性的表現;在構圖上強調完整性;在造型上 重視素描和輪廓,注重雕塑般的人物形象,而對色彩不夠重視。法國新古典主義美術從維安、達維德到安格爾,取得了最優秀的成就,並達到高峰。
希臘姑娘用鮮花裝飾熟睡的愛神 創作年代:1773年 作品尺寸:335x194cm
維安是法國最早的新古典主義畫家,他試圖反對情慾的、過分雅致的藝術,力 求恢復古希臘藝術的樸素、莊嚴。由於他的才能和個性的局限,他沒能實現藝術上的根本變革。維安的學生達維德在大革命爆發前夕,從羅馬留學歸來,他非常成功 地展出了他的繪畫《乞食者貝裡塞赫》。隨後他的《荷拉斯兄弟之誓》在1785年的 沙龍上展出,這幅畫明顯表現出莊嚴、雄偉的希臘和羅馬藝術的影響,對公民道德 加以頌揚,又同法國革命的步調一致,引起了資產階級的強烈共鳴。1789年他創作了《布津蒂斯》,這幅畫具有明顯的向路易十六王朝挑戰的意味。正是這些作品奠 定了他作為一個藝術家在大革命時期的重要地位。19世紀初期,在達維德無可置疑的領導下,新古典主義在法國取得了勝利。在達維德的周圍,他的追隨者眾多,其學生就有400多人。他們大都成為法國畫壇上的活躍人物, 其中最享盛名並就某種 程度來講獲得了獨特地位的是熱拉爾、吉羅代和格羅。
約瑟夫-瑪麗·維安作品
達維德的同時代人普呂東的藝術表現了革命年代藝術理想的另一方面,作為藝術家,有人認為他並不遜色於達維德,在某些形象的嚴整和作品富有生氣的處理上還在達維德之上。 達維德的學生安格爾不久成為當時最有獨創的藝術家並被推崇為古典畫派的首領。新古典主義從達維德到安格爾是一個轉折,從描繪與時代相關的事件轉向了脫 離現實的神話和純藝術,從形式上由嚴格的古典主義風格走向了帶有華麗東方色彩的古典主義。安格爾的一生藝術活動極為活躍,他的女性人體和肖像畫成就最高。 法國的新古典主義繪畫對歐洲的一些國家也產生了影響,其中首先應該提到的 是同時期的英國繪畫。當時一大批優秀的畫家活躍在畫壇上,其中有風景畫家威爾 遜、桑德比和動物畫家斯塔布斯。富塞利則是一位獨具風格的英籍瑞士畫家。明顯受新古典主義影響的畫家還有巴裡、韋斯特。同時期的德國畫家有希克、科赫和傑內利。
販賣孩子的商人 時 期:1763年 創作者:約瑟夫-瑪麗·維安 國 家:法國 規 格:96cm×121cm 材 料:布 油彩 存藏處:楓丹白露皇家博物館藏
這是一幅人神合一題材的繪畫,有著典型的新古典主義風格。人物造型嚴謹,肅穆而冷靜。女主人被刻劃得高貴而矜持,女商人則從提籃裡抓出一個帶翅膀的小男孩(無疑這是小天使),構成一個充滿戲劇性的場面。如果說畫家描繪的是當時社會現實的話,那麼,那個正在被販賣的長著翅膀的孩子,無疑又給作品增添了撲朔迷離的色彩。
《荷拉斯兄弟之誓》
創作者:傑克·路易斯·達維特
國 家:法國
規 格:330cm×425cm
材 料:布 油彩
存藏處:巴黎羅浮宮藏
這原本是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在1784年給大衛的訂件。他接到任務後沒有按照統治者的意願去畫,而是加強英雄人物的剛毅決心。1785年在沙龍展出。由於達維特的政治觀點和路易十六的專制權格格不入,這幅畫的主題思想和法國王室的要求完全背道而馳。
英雄主義的讚歌——達維特《馬拉之死》
荷拉斯,是古羅馬時代的一個家族。古羅馬共和制時期,羅馬人與比鄰的伊特魯裡亞的古利茨亞人發生了戰爭,但雙方的人民卻有著通婚關係。為了避免一場大規模的流血廝殺,雙方統領達成協議,各選三名勇士來進行格鬥,以勝敗來判定羅馬城與阿爾貝城的最高統治權屬誰。在這場戰爭中,荷拉斯兄弟被選出來與敵人進行格鬥。老荷拉斯將武器分發給三兄弟,三兄弟伸出右手向寶劍宣誓……格鬥以羅馬的荷拉斯三兄弟戰勝而告終。這個題材,早在十七世紀就被法國劇作家高乃依寫過,它的主題思想是個人感情要服從國家利益。
達維特:告別的勒馬科斯和尤嘉麗
畫家運用了多側面揭示主題的手法,使悲壯的戲劇性場面,具有無比的豐富性。男人的剛毅、悲壯與女人的哭泣形成對比,深化了題旨的思想性。畫面上的氣氛是明確的:為了民族的存亡,為了拯救祖國,只有犧牲家庭和個人的利益。畫中主要人物的表情、動作激昂,後景上的古典建築突出了這種莊重的氣氛。當法國人民高唱著「不是獲勝利,就是死亡」的革命歌曲奔向前線,和外國侵略軍、貴族流亡者決戰的時候,這幅畫的鼓動作用是很明顯的。
聖羅奇祈求聖母結束瘟疫
圖中這幅布面油畫是法國新古典主義代表人達維特的作品,正是這幅畫使他在1784年一舉成名。畫的題材取自古羅馬傳說:古羅馬人與比鄰的古利茨亞人長期作戰,雙方都疲憊不堪,後來經長老們議定進行最後決戰,但不幸的是雙方的人民卻有著通婚的關係,而荷拉斯,就是當時古羅馬的一個家族。圖中的畫面構圖嚴謹,技法精湛,作者以荷拉斯三弟兄伸出右手在接受父親授予武器時向著寶劍莊嚴宣誓的場面為中心,人物表情剛毅、動作激昂,他們佔據畫面的大部分空間,為了更好地渲染氣氛,就連後景上的古典建築也突出了這種莊重的氣勢。而在畫面的右下角落是三勇士的母親、妻兒和秭妹。母親擔心這次出徵兇多吉少,哀痛得心如刀絞;一個女人摟著自己的孩子泣不成聲;而勇士的那個秭妹(最右側一個)的心情,此時更為複雜,她已經許嫁了古利茨亞人,雙方的廝殺將對自己的命運產生巨大的影響,不論何方死傷,都將是自己親人的不幸。畫家在此採用多側面揭示人物心理狀態的手法,使這幕悲壯的戲劇場面具有豐富的可讀性。婦女的哭泣與前面三個勇士的激昂氣概形成強烈的對比,加強了主題的思想性。悲壯的氣氛很明顯,為了祖國與民族的存亡,只有犧牲家庭和個人的利益。作者正是用他手中的筆鼓舞人們去為共和、自由而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