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大遼帝國,總繞不過遼政權統治時期活躍的許多漢人權貴家族。
遼朝200年間,韓、劉、馬、趙號稱燕薊四大族。而遼國韓氏家族又有兩支:一是以韓延微為首的幽州韓氏(正宗老北京),一是以韓知古為首的玉田韓氏。
不過玉田韓氏與其他望族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劉、馬、趙以及幽州韓氏本就是當地的士族,而韓知古卻是以奴隸之身上位的,並且最終玉田韓氏成為了僅次於皇族耶律氏、後族蕭氏的第三大家族。
宋史研究大家鄧廣銘曾說「遼代韓知古家族與遼代皇族同興衰,共榮辱。韓氏家族的興衰榮辱就是整個遼朝興衰榮辱的一個縮影。」
這種堪比小說情節的劇情,韓氏是如何一步步做到的?
韓知古被俘入遼——知識改變命運
遼代漢人最初多為從中原被掠奪至契丹族控制地區的,五代時期分裂、動蕩局面為契丹人南下侵略提供了機遇,契丹通過南下戰爭將漢人掠入遼境,成為契丹遼朝統治的基礎。
韓知古,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被劫掠至了遼朝為奴。據《遼史》記載:「太祖平薊時,知古六歲,為淳欽皇后兄欲穩所得。後來嬪,知古從焉。」
關於韓知古家世背景的信息,《遼史》中並未記載。在上世紀末發現的韓氏家族墓地中,《韓匡嗣墓誌》上記載韓知古:「曾祖諱懿,不仕。王父諱融,任薊州司馬」。
也就是說韓知古被劫掠入遼前的家庭屬於知識分子階層。
這樣的家庭背景足以使韓知古有獲得良好的蒙學教育機會。所以在被擄掠入遼後,才有可能因為其才學被選為述律皇后的陪嫁媵臣。
據《遼史》記載,韓知古在其隨嫁之後,並沒有得到重用,因自負其才,不得志,還有一段逃跑的經歷,後因為其子韓匡嗣的原因得以為太祖所識,才得以參與建遼大業。
「久之,負其有,怏怏不得志,挺身逃庸保,以供資用。其子韓匡嗣得親近太祖,因間言。太祖召見與語,賢之,命參謀議。」
然而根據《韓匡嗣墓誌》記載,匡嗣生於太祖神冊二年(917年),而早在此之前,即太祖元年(907年),韓知古就已經在阿保機身邊充當智囊了。
所以《遼史》中的此段記載值得商榷,暫且按下不表。
總而言之,不論因何契機,韓知古還是搭上了耶律阿保機這條線,因其精通漢文化以及契丹文化而受到了阿保機的賞識。
共勸太祖不受代——躋身權力核心
韓知古的政治生涯開始於阿保機稱帝建國。在此過程中,韓知古作為阿保機智囊團中的一員,也發揮了不容小覷的作用。
契丹社會早期的汗位交替實行的是古老而原始的「三年一代」的代選民主制,契丹有八部,八部投票選出下一任的大汗,「被代者以為約本如此,不敢爭」。
志向宏遠的耶律阿保機當然不願做一個「立」三年就下臺的契丹汗,他的目標是效仿中原王朝之制,統一契丹各部,建立一個強大的、世襲的、中央集權專制的契丹帝國。
為了打破遙輦氏的世選制度, 他藉助了由其身邊智囊們提供的中原文化中大一統與家天下的思想,不再「受代」,謀求連任。
《資治通鑑》中引趙志忠《虜廷雜記》載:「韓知古、韓穎(韓延徽)、康杖(默記)、王奏事、王鬱皆中國(中原)人,共勸太祖不受代。」
在智囊團的幫助下,阿保機擺下「鴻門宴」,伏兵於鹽池,誘殺七部大人,廢除了契丹一貫沿用的「三年一代」制。不久,耶律阿保機建元神冊,接受「大聖大明天皇帝」之尊號,登上了契丹遼國之帝位。
此後,韓知古越來越受到耶律阿保機的信任。因熟悉漢制,他被任命為總知漢兒司事,兼主諸國禮儀。雖然還是家奴身份,但是已經開始躋身於契丹的政治權力核心。
制定儀法——援據故典,參酌國俗,與漢儀雜就之
隨著契丹境內漢人數量的增多,漢人事務愈加複雜,番漢相涉的事件增多,單憑草原部落的習慣法已經無法滿足現實的需求。據《遼史·康默記傳》記載:
「一切蕃、漢相涉事,屬默記折衷心,悉合上意。時諸部新附,文法未備,默記推析律意,論決輕重,不差毫釐,人人自以為不冤」
在遼朝初期漢人管理中發揮巨大作用的韓知古,在刑法方面也有相當的建樹。韓知古雖系漢人,但是他在入遼之後生活在世為決獄官的淳欽皇后家中,也就是蕭敵魯的家族之中近十年之久,與其族人保持了一種親密的關係,必然對契丹舊法有一定的了解。
遼太祖神冊六年(921),韓知古在原有律法的基礎上此基礎之上,制定完成了遼的律令——神冊律。
契丹建國之初,對漢人禮儀知之甚少,「儀法疏闊」。韓知古「援據故典,參酌國俗,與漢儀雜就之,使國人易知而行」。可以說,韓知古是將漢地禮儀介紹到草原並與契丹「國俗」相互使用、制定遼國禮制的第一人,為遼朝制度創製做出了重大貢獻。
天贊年間(公元926年),韓知古又因「與康默記將漢軍徵渤海有功,遷中書令」。
《遼史》本傳記載,韓知古死於天顯中,因為其顯赫的政績、軍功,死後被任為遼的佐命功臣之一。
韓知古的活動貫穿著阿保機建遼的全過程,為契丹國家的創立和管理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其功偉矣。
十一子皆入仕,二人封王
《遼史》中對於韓知古家庭成員沒有太多的介紹,但據《韓匡嗣墓誌》記載,韓知古有十一個兒子,並且由於韓知古的蔭澤,全都入仕。羅列如下:
韓匡圖:彰國軍衙內都將;
韓匡業:天成軍節度使、司徒;
韓匡嗣:始平軍節度使、上京留守、南京留守、攝樞密使、西南面招討使、晉昌軍節度使、燕王;
韓匡祐:臨海軍節度使、太傅;
韓匡美:燕京統軍使、天雄軍節度使、太師、政事令、鄴王;
韓匡胤(巧了不是,隔壁也有個叫匡胤的):戶部使、鎮安軍節度使、太保;
韓匡贊:鎮安軍節度使、司徒;
韓匡文:殿中侍御史;
韓匡道:東頭供奉官;
韓圖育氏:彰武軍中軍使;
韓唐兀都:熊軍將軍;(這倆小兒子已經直接用契丹名了)
第二代不僅全部入仕,並且與後族蕭氏聯姻。據記載,韓匡嗣之妻為蘭陵蕭氏;韓匡美三任妻子,大妻蘭陵蕭氏,次妻蕭氏為淳欽皇后之侄女,三妻蕭氏為次妻侄女。
通過聯姻對政治地位鞏固方面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即使在韓氏家族開始走下坡路的時候。在遼聖宗皇后的庇護下,其家族子弟多受皇朝恩寵。
韓知古的十一個兒子中,以三子韓匡嗣最為顯赫,也是在《遼史》中唯一記載的一個兒子。韓匡嗣剛開始是皇帝家奴,後躋身近侍,並因諳習醫道而得到述律皇后寵愛,直長樂宮,成為遼景宗幼時玩伴。
景宗即位後,韓匡嗣得以重用,歷任上京留守、南京留守,封燕王,後「以留守攝樞密使」。乾亨元年(公元979 年),遼、宋滿城之戰中,韓匡嗣指揮失誤導致遼軍失敗。
事後,遼景宗歷數韓匡嗣五條罪狀,並下令處斬。後在睿智皇后的開解之下,「杖而免之」,降封為秦王,並未受重罰。不久之後,又得以起復,死後追贈尚書令。
然而,真正讓玉田韓氏走上巔峰的是韓匡嗣的第四子韓德讓。
熊熊燃燒的八卦之心——韓德讓和蕭燕燕不得不說的那些事兒
(韓德讓和蕭燕燕就是楊家將中韓延壽和蕭太后的原型)
蕭綽,小名燕燕。出身大遼後族蕭氏,父親蕭思溫,遼朝北院樞密使、宰相、駙馬。母親是遼太宗的女兒,大長公主。
景宗繼位,蕭思溫因有擁立大功,燕燕進宮為妃。很快就被封為皇后,時年16歲。
然而,在此之前,蕭燕燕已經有過一段戀情。
據野史記載,蕭燕燕的初戀情人正是長他12歲的韓德讓,少時的蕭燕燕十分崇拜他,韓家和蕭家還有婚約,不過因為遼景宗看上了蕭燕燕,登基後直接問蕭燕燕父親蕭思溫要人,蕭家不敢得罪皇帝,只得和韓家毀約。
這樣的話,景宗就是第三者。只是皇帝太牛,燕燕無奈,德讓無語,這對鴛鴦就此勞燕分飛。
宋代路振創作的八卦筆記《乘軺錄》中記載:
「幼時嘗許嫁韓氏,即韓德讓也,行有日矣。而耶律氏求婦於蕭氏,蕭氏奪韓氏婦而納之,生隆緒,即今虜主也。」
而《宋會要輯稿》中記載的就頗為離譜:
「蕭氏與韓私通,遣人縊殺其妻,乃入居帳中同臥起,如夫妻共案而食。」
讓我們先說回韓德讓。
高梁河之戰——擊退宋太宗
韓德讓早年以「近侍」身份得以親近遼景宗,他臨事謹慎又有謀略,以卓越的政治軍事才能,深得遼景宗器重(再加上蕭燕燕,妥妥的狗血三角戀)。加東頭承奉官,補樞密院通事,後轉上京皇城使,遙授彰德軍節度使,代其父為上京留守,權知京事,很有聲望。
乾亨元年(979年)七月,在時任南京留守的韓匡嗣扈從北上之際,韓德讓又代其父守南京,任權知南京留守事。
九月,宋太宗攻打南京,欲奪幽、雲之地,韓德讓臨危不亂,登城指揮守軍抵禦15晝夜,待援兵趕到,內外夾擊,大敗宋兵於高梁河(約在今北京外城一帶),宋軍三死者萬餘人,宋太宗乘驢車逃走,史稱「高梁河之役」。
宋軍敗退之後,韓德讓以功拜遼興軍節度使。乾亨四年,徵為南院樞密使,賜名「德昌」,從此進人遼朝統治集團高層。
臨危受命
按《遼史》的記載,在景宗臨死之際,韓德讓與耶律斜軫俱受顧命輔立隆緒,是為聖宗,擁立過程似是十分簡單。然而據《契丹國志·耶律隆運傳》所載,在景宗病危至新君登位這一段時間,形勢是相當嚴峻的。其載:
「景宗疾亟, 時諸王宗室二百餘人擁兵握政,盈布朝廷。後當朝雖久,然少姻媛助,諸皇子幼稚,內外震恐。」
景宗駕崩,雖有御定皇位繼承人,景宗死後,圍繞皇位繼承的政爭是不可避免的。
此時29歲的蕭綽已為蕭太后,而耶律隆緒年僅12歲。孤兒寡母,身無外援,諸王宗室虎視眈眈,宋、夏狼伺在側。
正是在此關鍵時刻,顧命之臣韓德讓和耶律斜軫發揮了關鍵作用,這兩位都不是外人,韓德讓是蕭綽的舊情人,耶律斜軫是蕭綽的侄女婿。
史載:景宗病亟,韓德讓「不俟詔,密召其親屬等十餘人並赴行帳」。「請於後,易置大臣,敕諸王各歸第,不得私相燕會,隨機應變,奪其兵權。 景宗崩,布置已定,乃召集番漢臣僚,立梁王隆緒為皇帝」。
《契丹國志》謂聖宗隆緒「登大寶,皆隆運(即韓德讓)力也」。
聖宗登位,蕭綽臨朝。由於蕭太后任人唯賢,韓德讓等輔弼大臣獻計獻策,全力輔佐,使遼朝一度動蕩的局勢穩定下來。景宗朝開啟的一系列加速封建化進程的吏治、經濟、法律方面的改革也得以延續下去,保持了遼國正確的發展方向。
在她攝政期間,遼朝進入了最為鼎盛的時期。
澶淵之盟
從乾亨元年宋滅北漢起,宋、遼雙方交惡20多年。長時間的爭戰,給兩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統和四年(986年) ,宋太宗為報高梁河失敗之仇,派三路大軍攻遼。宋軍有備而來, 鋒芒銳不可擋, 遼南部重鎮歧溝關、涿州、固安、新城等地, 很快為宋軍攻佔。
面對這緊急軍情,太后召集御前緊急會議,在韓德讓等人的勸諫下,蕭太后決定帶少年皇帝遼聖宗親徵,韓德讓亦從太后出師,於是遼軍士氣倍增,宋軍大敗。
韓德讓因出師抗宋有功,「加守司空,封楚國公,與北府宰相共執國政。」
統和二十二年九月,韓德讓從承天太后、聖宗皇帝又一次率兵南下伐宋。遼軍勢如破竹,很快打到靠近黃河的澶州(今河南省濮陽市西南,俺的老家。。) ,離宋朝的都城汴京已經不遠。宋真宗在寇準等主戰派的勸諫下,御駕親徵。
在宋遼雙方相持不下的情況下,韓德讓提出建議,雙方和談,籤定了歷史上著名的「澶淵之盟」,結束了宋遼之間長達二十五年的戰爭,為宋遼兩國帶來了百餘年的和平,直到被蠢蠢的宋徽宗打破。
位極人臣
班師回朝後,皇太后賜韓德讓姓耶律氏,賜名德昌。
統和二十三年(1005 年) 十一月,「詔大丞相耶律德昌(即韓德讓) 出宮籍,屬於橫帳」。
韓德讓的祖父韓知古是俘奴,因而隸宮籍,即奴隸之籍,儘管韓氏一門早已有功於契丹,但奴隸籍始終保留著。
至此,韓氏宗族附籍橫帳(意即最尊貴的宗室),從此韓氏不再是奴隸籍,貴如皇族。後又將德昌之名列於遼景宗神廟,與景宗兄弟相稱,正式把韓德讓當作契丹皇族看待。
不久, 蕭太后又下詔韓德讓為晉王,受尚書令,位在諸親王之上。並建立了類似於宮衛的王府,出入有百名護衛和儀仗隊,排場與皇帝相同。
有遼一代, 共有13 個宮衛, 其中的12 個分別屬於9 個皇帝、兩個皇太后(應天皇太后述律平和承天皇太后蕭綽)、一個皇太弟(耶律隆慶) ,還有一個,就屬於韓德讓。
韓德讓不僅聲勢煊赫,而且受寵至極。一次騎馬打球之時,胡裡室的坐騎突然亂蹦亂跳,把韓德讓撞下馬。蕭太后大怒,下令將胡裡室捆綁起來,立即處斬,韓德讓馬上勸阻太后,刀下留人,太后見韓德讓只是受了點輕傷,便應允了他的請求。
因為韓德讓無子,於是蕭太后規定皇室每一代都貢獻一個親王作為韓德讓的後嗣。
「德讓無子,初以聖宗子耶律宗業為嗣;又無子,以魏王貼不(宗熙)子耶魯為嗣;天祚立,以皇子敖魯斡為嗣。」
統和二十七年(1009年),蕭綽歸政於耶律隆緒。同年十二月,病逝於行宮,享年五十七歲,諡聖神宣獻皇后。
統和二十八年,聖宗耶律隆緒又賜韓德讓名耶律隆運,並把他當作父親一樣看待。在韓德讓生病後,聖宗耶律隆緒率諸親王像兒子一樣親侍床前,皇后蕭菩薩哥也親奉湯藥。
就在蕭綽去世後的第十五個月,韓德讓也隨之去世。遼聖宗耶律隆緒親自為韓德讓舉行了國葬,並將其安葬在蕭綽的陵墓邊。韓德讓成為葬在大遼皇陵中的唯 一一個漢人和臣下。
韓德讓的一生,全部奉獻給了大遼政權,他為契丹族的發展、強大做出了巨大貢獻,在契丹內政改革和對外和平交往諸方面都有不可磨滅的功績。
正因為如此,他死後,被諡為「文忠」,這是歷代封建皇朝的臣下最不易得、最為榮耀的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