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女養成記》:治癒了我的焦慮

2021-02-08 粒粒字造社

是對自己的失望還是來自父母的失望,讓我們更焦慮?

女人過了30歲,各種壓力隨之而來,首當其衝的問題是要不要結婚,伴隨著結婚而來的是要不要生小孩;以及事業上還能不能有上升空間,最可怕的是身體上的變老開始加速。

這些問題困擾著30+的新時代女性,像一層烏雲籠罩在頭頂上方,透不過氣見不到前路在何方,哪能不焦慮。

看完臺劇《俗女養成記》之後,我被治癒了。

臺劇《俗女養成記》探討了這麼一個話題:39歲沒房沒車沒老公沒小孩,一事無成的普通單身女性,要怎麼繼續往前走。 

劇中女主角陳嘉玲,在臺北一家公司當董事長特助,頭銜好聽,工作實質是董事長的私人保姆,要幫董事長夫人監督董事長還要陪董事長的小三看房子,39歲的她,在這樣的周旋中,她累了。幾次猶豫後,最終還是辭職了。

在事業看不到希望的時候,她曾經想通過婚姻來解決自己的困境。於是,她向交往了4年的男朋友求婚,男朋友答應了,開始籌備結婚事宜,婆婆來了。從婚紗選擇,到房子的裝修,婚後的生活,都幫她安排好了。陳嘉玲才發現,一切都不是自己想要的,婚紗的款式,房子的裝修風格,賢妻良母的生活,她退縮了。

在近40歲的關口,陳嘉玲失業又失戀,沒房沒車沒老公,一事無成。她停下了往前走的步伐,回想自己怎麼會變成如今這個樣子的。

劇中回閃到了陳嘉玲的童年,臺南鄉下,三世同堂的老宅裡,阿公(爺爺)開了一間中藥鋪,是一家人的經濟來源。阿嬤(奶奶)是心善嘴硬的婆婆,媽媽是聽話的媳婦,爸爸是憨厚老實的好人,陳嘉玲活潑可愛,還有一個尚在襁褓中的弟弟。 

陳嘉玲生活在一個普通的人家,家人之間和諧溫馨,男人們看店賺錢,女人們做家務照顧孩子,小孩子上學念書。晚飯後,一家人圍著電視看節目,日子就這麼過著。父母當然也是想把她培養成一位淑女,讓她好好學習,還逼她練鋼琴。可惜,她就是不擅長,學了幾天鋼琴後,父母也放棄了。成績平平,沒有什麼特長,長得也一般,家境一般,但童年的生活還是充滿樂趣和歡快的。

 

39歲的陳嘉玲明白了,她從小到大,就一直是個普通的女孩子,之前是,未來也是。但普普通通並沒什麼不好的,當不成淑女,做一個俗女,也能夠快樂地活著。承認自己的平凡,接受自己的普通,不去追求世人眼中的成功,只活成自己心中的樣子,也就夠了。

陳嘉玲許許多多像我們這樣的普通人中的一員。

她與平凡的自己和解,治癒了我30歲還一事無成的焦慮。

陳嘉玲說:有時候,我們會忘了一輩子其實很長,長到你可以跌倒再站起來,作夢又醒過來。但也別忘了這輩子其實很短,短得你沒時間再去勉強自己,沒時間再去討厭自己。

 

不去勉強自己做討厭的自己,治癒了我該不該結婚的焦慮。

在父母那個年代,女人不結婚天會塌下來。如今,時代變了,有感知力的父母早就感受到了,女人也可以獨立自主了,追求自己的夢想了,「很多像你這個年紀的人也都沒結婚,沒什麼啦,只要你開心,我們就開心」,陳嘉玲的阿嬤最後的願望就是,能夠像陳嘉玲一樣自由地做自己。

 

當陳嘉玲問媽媽:「你對我失望嗎?」她媽媽說:「只要你不失望,我就不失望。」其實,到最後,只要能得到父母的理解,一切都不會那麼難了。

那如果父母理解不了,用盡手段逼婚呢?劇中陳嘉玲熬到39歲,才讓父母和阿嬤接受自己沒結婚的事實。之前她是怎麼做到的呢?

劇中,陳嘉玲臺南的童年生活,在中學聯考後結束了。她當時為了到臺北上大學,不惜和媽媽冷戰2個月,就是一定要到臺北去看看。父母的不同意,是捨不得她一個人到臺北那個沒有人情味的地方,她卻力排眾議,毅然決然填報了臺北的大學並考上了。畢業後,她留在了臺北打拼,儘管混了20年依然還是「北漂」,但她有養活自己的能力,並體驗到了外面的生活。這20年間,她還交過幾個男朋友,只是後來都分了。

所以,遠離父母逼婚的現場,

保持經濟和人格上的獨立,

不管要不要結婚都不能停止追尋愛的腳步。

做到這三點,你會減少很多來自父母逼婚的焦慮。

 

至於未來會不會孤獨終老,這樣的焦慮,大可不必。

劇中的阿嬤,有孩子有孫子,但在老伴死後,幾乎也是在孤獨中度過的。一個人念叨,一個人練歌,一個人回憶往日舊事,坐在老宅門前曬太陽,最後安祥地死去。這不是最好的結局嗎?

況且時代在發展,發展得越來越便利,對獨居人群越來越友好。整個社會的配套也在給獨居的人越來越多的便利,一人份食物、一人間KTV、養老院、急救按鈕……隨著我們這代人的老去,關於獨居人群的「照顧」會越來越周全。

與其焦慮未來,不如過好當下。工作之餘,多鍛鍊身體,發展自己,然後盡情體驗生活。

只要不讓自己失望,別人就不會失望。

30+的你還在焦慮嗎?不妨看看這部治癒的輕喜劇。

Ps:優酷有資源。


我的故事:求求你,把我刪了吧!

我愛你,在我們家沒出現過。

你長的太醜。再見!

那些說單身自由的,你們到底在婚姻中經歷了什麼

活得那麼累幹嘛?

月入三千的人在想什麼……

我的書評:北島的詩歌|生活是一張網

那些年的情話是生活

《安持人物瑣憶》

張愛玲《第一爐香》

《芳華》:一場註定破碎的夢

我的觀影:《一一》

《圓桌派》

《我們與惡的距離》

《一個勺子》

相關焦點

  • 《俗女養成記》:這才是治癒心靈的電視劇啊
    尤其是9月初完結的、臺灣華視的自製劇《俗女養成記》,收視口碑雙豐收,大結局更是創下了華視13年來自製劇最佳收視成績。《俗女養成記》海報《俗女養成記》改編自臺灣作家江鵝的同名散文,臺灣知名演員嚴藝文首次跨行編劇和執導。
  • 《俗女養成記》:假如39歲的時候,我還是一個人
    2019年 第42篇by小鹽今年的臺劇真是驚喜,前有《我們與惡的距離》,後有《俗女養成記》。豆瓣評分9.0改編自臺灣作家江鵝的同名散文,《俗女養成記》超級好笑又超級好哭,是那種能把人看哭的喜劇。也可以說有點像一部臺灣版的《請回答1988》。
  • 《俗女養成記》:讓我看到了人生的更多可能性
    《俗女養成記》:讓我看到了人生的更多可能性不知從何時起,剩男剩女已經從「單身貴族」這個稱號轉換成「單身狗」這個含有戲謔口吻的詞語。之前在網上也看到過類似的段子,「我26了,老媽一直催我找對象,我說:「你看嫂子不也是30才遇到我哥的嗎,大不了我跟她一樣成幾年剩女。」在一旁的侄子聽了不樂意了,說:「姑姑你能跟我媽比嗎?我媽研究生畢業,有體面的工作,穩定的收入,那才叫剩女,你這樣子呀,最多算個女光棍!」
  • 《俗女養成記》:我的生活,我說了算
    它就是——俗 女 養 成 記《俗女養成記》改編自作家江鵝的同名暢銷散文集,全劇幾乎90%的臺詞都用臺語講述。這部劇透過陳嘉玲這個角色,再現了七十年代背景下臺南鄉村的生活境況,以及獨特的臺灣文化,但卻在兩岸觀眾之間,引發了跨越時空和地域的回憶共振。
  • 關於《俗女養成記》
    作為臺灣自製劇,且創下13年來自製收視最佳的一部劇集,《俗女養成記》真的算得上是低調又優質。自播出後,收視率屢飆新高,首播收視更是超越了被吹爆的《我們與惡的距離》。在「女性」題材屢見不鮮的當今市場,《俗女養成記》算不上新穎。
  • 《俗女養成記》這部臺劇真的好哭又好笑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部臺劇《俗女養成記》,這部劇有多厲害呢?自開播後收視率急速飆升,首播收視更是超越了《我們與惡的距離》。不知道有沒有人在看,目前豆瓣9.1份,真的是好哭又好笑。劇集講述39歲的陳嘉玲沒房沒車沒老公沒小孩,還丟了工作。
  • 臺灣版請回答1988是什麼電視劇 俗女養成記一共多少集
    臺灣電視劇《俗女養成記》最近評價很高,可能很多人會被這個名字給騙了,但看過的人都說這部劇簡直可以媲美韓版《請回到1988》了,笑中有淚的故事中給大家將了不少人生道理。  臺灣版請回答1988是什麼電視劇 俗女養成記一共多少集  《俗女養成記》。本劇共十集,每一集都有主題。
  • 《俗女養成記》給出了答案
    今天,我就推薦一部,關於「中年女性」的好劇——《俗女養成記》還記得前幾個月很火爆的《我們與惡的距離》嗎?沒過幾個月,它的收視記錄就被《俗女養成記》超越了。大結局更是飆到2.22,創下了華視13年來自製劇最佳收視成績。
  • 豆瓣9.1分《俗女養成記》:39歲的大齡剩女還有未來嗎?
    《俗女養成記》探討了一個39歲沒房沒車沒老公沒小孩,一事無成的普通單身女性的故事:39歲的女主陳嘉玲的生活:迷茫焦慮,無房無車沒結婚,幹著一份名義上是老闆助理,實際上等同於保姆的工作,對一段長達幾年的戀情早已感到身心俱疲,但還是勉強維持著兩人的戀人關係,一個無論在臺北生活多久,都無法成為臺北人的臺南女生,像那些漂泊在北京上海深圳的人,在這座城市生活多年,卻依然沒有足夠的歸屬感
  • 閃光少女長大了|看了《俗女養成記》
    Hi~我是隱豹大王這是我2019年周更計劃的第47篇看《俗女養成記》我不由自主哭了好幾次。它是一部讓人回望童年的劇。一位網友說它是「目前最好的華語版《請回答1988》」,後者在XX人參與評分的情況下,豆瓣分數高達9.8。他們的共同點是把人輕易帶回到童年、青少年時期,帶你回憶起很多年以前幹過的傻事,喚醒你當初忽視的親情和友情。
  • 《俗女養成記》告訴你,40歲也能發光!
    這部劇叫《俗女養成記》,平平無奇的片名起初並沒有吸引到我,但沒想到就是這樣一部看似平平無奇恩電視劇在豆瓣卻有著但《俗女養成記》並沒有,它圍繞著女主角陳嘉玲童年、職場兩條線同時進行展開,它的核心並不是為了告訴觀眾40沒有結婚成家的女人有多麼的焦慮,而是處處透露著溫馨。
  • 高分佳作《俗女養成記》第二季來襲!原班人馬回歸,首波劇照釋出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大女主劇」接連上線,然而卻只是披著大女主的噱頭,演繹傻白甜的瑪麗蘇故事,這樣的作品深受詬病。於是觀眾期待看到有深度的女性作品,而不是單純地談戀愛,畢竟只是撒狗糧的話,那麼大男主、大女主、雙男主、雙女主都沒有太大的區別。不過還是有一些作品令人感到驚喜,比如2019年上線的《俗女養成記》,是當年臺劇繼《我們與惡的距離》之後又一高分佳作。
  • 《俗女養成記》:人們體面的生活下隱藏的苦澀
    《俗女養成記》講的故事就像它的劇名一樣「俗」。然而它雖然講「俗」,卻不落入俗套。劇名的俗有兩層含義,一是通俗,大眾化的意思。二是諧音「淑」,俗女寓意淑女。也就是說,這是一個普羅大眾都能看得懂得俗(淑)女的故事。這就註定了它必是大多數人能感同身受的,深深共鳴的。女主角陳嘉玲,39歲,北漂一族。名字熟悉到聽起來就像是住在隔壁的鄰居一樣。
  • 臺灣又出豆瓣高分新劇了,《俗女養成記》又好笑又好哭
    今年臺劇可是大火了一把,上半年又口碑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下半年又有治癒系臺劇《俗女養成記》,這部劇播出之後收視率一路狂飆,成了收視率最佳劇。除此之外,該劇在豆瓣評分也是高分,許多觀眾都給了這部劇好評。
  • 電視劇《俗女養成記》:獻給每個為生活焦慮的你
    今天呆豬帶大家一起欣賞的是臺灣電視劇《俗女養成記》。電視劇利用女主陳嘉玲的現實和回憶穿插講述了兩條線、兩個時空的故事。一條線是成年陳嘉玲的困頓生活,另一條是童年陳嘉玲一點點認知世界的過程。整部作品讓觀眾笑中帶淚,代入感十足。
  • 活出自我的女性 電視劇《俗女養成記》
    最近看的臺灣一部豆瓣評分9.1的10集電視劇《俗女養成記》展示單身39歲的陳嘉玲的人生養成記。39歲的陳嘉玲,沒房沒車沒老公沒小孩,還丟了工作,正式加入女loser的行列。這是什麼意思呢?說到俗女,就要先從她的家庭談起。臺南純樸的鄉下,三代同堂,全靠阿公開的中藥行維生。      長大後,即將邁入四十歲的陳嘉玲,雖然一路跌跌撞撞,也是貨真價實地活了大半輩子。愛過人,也被人愛過;被人負過,也負過人。就算現在一無所有,天也不會塌下來。
  • 《俗女養成記》:你的快樂是否缺了點勇氣?
    《俗女養成記》最後一集,面試官問陳嘉玲:你認為快樂是什麼,陳嘉玲在瞬間呆住後,又片刻思考,而後仿佛豁然開朗,背著包衝出了面試現場。快樂到底是什麼?奔向快樂的路在哪裡?你是否有找尋快樂的勇氣?我想陳嘉玲在那片刻的思考之中,或許就在腦海中閃過了這些問題,想通之後,便毫不猶豫的朝著快樂的方向奔去了,因為她已經找到了快樂的勇氣。陳嘉玲,一個普通的單身大齡女青年,在人生馬上到40歲的關口時,她炒了老闆,和未婚夫分手,沒車沒房,變成了一事無成,一無所有的大齡剩女。一無所有的40歲,對一個女人來說還真是殘酷,就像陳嘉玲自己說的「人生好像動彈不得了」。
  • 俗女養成記:一個普通女性的成長史
    《俗女養成記》,一部既好笑又好哭的劇。女主陳嘉玲,三十九歲無房無車,並且未婚。在現在看來,這真的是一件會讓人很焦慮的事情。現實生活中,到了這樣的年紀,就總會受到來自家人,各種朋友的——催婚行為。該劇有兩條線,一條是女主的現在進行時,一條是女主小時候,也就是過去式。現在與過去交叉,一點點了解過去。女主從小生活在一個溫暖有愛的家庭,一家三代人雖然時常會有爭吵,但其實都在細心呵護著家人。不止家人,還有從小就一直默默守護她的青梅竹馬。陳嘉玲原本有一個交往了多年的男友,她真的太想結婚了,在醉酒後對男方提了婚。
  • 俗女養成記:不委屈自己,才是高級的成功
    《俗女養成記》完結很久了,這句話卻總縈繞在我腦海裡,揮之不去。是啊,餘生很短,請你不要再勉強自己了。還沒眨眼,就開始長大1、餘生很短,請不要再勉強自己我們之中,有太多人像極了《俗女養成記作為《俗女養成記》的女主,她擁有的一切,從另一方面來說,或許也是「光鮮」的。
  • 與其過分苛責章子怡的少女感,不如看看《俗女養成記》打開新思路
    最近在風口浪尖上的劇要數《上陽賦》,41歲的章子怡出演少女引發熱議,連子怡本怡也公開發聲:「別再消費我營造少女感了」。白雲老太名言:做女人難,做名女人更難。有女星扮少女被吐槽,也有女星感嘆沒戲演。好容易接一部大女主的戲,前期多半瑪麗蘇,從傻白甜演起,這對於熟女一掛的演員來說,確實很違和。難道女演員就沒有別的路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