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有沒有去過上海自然博物館啊?」「地球上最大的恐龍是什麼?」……作為館校合作的新探索,「自然趣玩屋」近日走進徐匯區光啟小學,讓孩子們足不出戶,就能體驗上海自然博物館的自然移動探索課堂。
「是腕龍!」
「是梁龍!」
「不對,是阿根廷龍!」
在光啟小學創新實驗室,孩子們很快進入了角色,爭先恐後地回答問題。這是一群結束了一天學習的四年級小小科學愛好者,他們對恐龍的知識儲備和對科普的興趣大大超出預料。
跑跑、跳跳運動一分鐘,然後測量自己的心率;在教室裡邁上幾步,計算自己的步幅,推測恐龍的行走速度……這堂有趣的科普實驗課的主題是「地球上最大的恐龍」,由上海自然博物館裘穎瑩老師主講,帶領孩子進行動手操作體驗。45分鐘的課堂裡,孩子們被分成四個小組,分別使用捲尺、計算器、肺活量測試儀等工具,通過測量計算並進行比較、分析,從而對恐龍這種史前巨獸的運動、循環、心臟和消化系統有了更多的感性認識。
「老師,我吃一隻蘋果大約需要3分鐘。根據公式計算,阿根廷龍如果以蘋果為食物的話,看來一天遠遠不夠啊!所以,恐龍的進食方式肯定與人不一樣。」「我的心臟在平靜時每分鐘跳動98次左右,蜂鳥的心率是每分鐘250次左右,非洲象的心率是每分鐘30次,阿根廷龍的心率應該更慢,所以看起來個頭越大,心率越慢。」「體型特別大的動物在運動、消化、呼吸等方面,生理方式與人有許多區別……」
「現實生活中,雖然孩子們沒有看到過恐龍,但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習過程,他們獲得了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得出科學結論,從而培養對科學自發探索的興趣,形成正確的科學態度,激發科學精神。」裘穎瑩說。
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徐匯區光啟小學等舉辦的「自然趣玩屋開課了」公益科普活動,在自然博物館「自然移動探索課堂」的原型的基礎上,將探索的內容進行精簡和改編。根據內容主題的不同,《自然趣玩屋(精華版)》分為《自然 飛鳥》《自然 植物》《自然 古生物》《自然 昆蟲》和《自然 科考》5大板塊,還有運用最新的VR技術製作的虛擬實境科普動畫視頻體驗。
徐匯區光啟小學是一所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學校、上海市頭腦奧林匹克特色學校。校長曹慶明說,藉助自然博物館的優秀資源與出版社的資源渠道互相助力,發揮各自優勢共同服務學校和學生,可以極大豐富學校課後3點半的活動內容,為基層學校科普教學提供新思路。
日前,教育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關於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對中小學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教育教學提出明確指導意見,要求進一步健全博物館與中小學校合作機制,促進博物館資源融入教育體系,提升中小學生利用博物館學習效果。作為徐匯區科技創新項目,此次以科普實驗課堂的形式試點進入學校,館校合作新探索,為公益科普教育開闢了一條新渠道。上海自然博物館展教處副處長王瑜說,今後還會更多開發博物館系列活動,充分挖掘博物館資源,為公益科普貢獻力量。
信息來源:上觀新聞
編輯:MJH
【來源:文明徐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