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剛導演的《芳華》裡面有一個活雷鋒。
他總是主動吃食堂沒人吃的破餃子;
只因戰友的表太過名貴沒人敢修,他就自己研究如何修表;
為了幫準備結婚的戰友省錢,他自己買材料親手做了兩個沙發;
他拱手相讓別人做夢都想去上的大學,他竭盡全力地幫助所有人。
但就是這樣一個好人,最後的結局卻有點悽涼。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劉峰的善良似乎只剩下卑微個體的苟延殘喘,並沒有像我們想像中那樣好人得到好報。
雖然在電影的結尾處,我們看到那麼多人中,唯有劉峰是那麼平靜和知足。
但現實生活中,確實也有很多人做了好事卻沒有得到理解和認同。
許多事,確實看似不公平,我們為什麼還要做一個好人呢?
上帝不獎勵好孩子
美國有一個兒童心理學家,專門主持兒童電臺,並回答孩子們提出來的問題。
有一天,一個叫Alice的六歲小女孩打來電話問了一個問題。
她問:我是個好孩子,我弟弟是個壞孩子。爸爸媽媽要求我們每晚9點上床睡覺,每一次我都很聽話,按時上床。
可弟弟卻不聽話,每次要一瓶牛奶才肯上床,而他居然每次都能得逞。
我也想要一瓶牛奶,但父母從來不給我。
為什么弟弟是個壞孩子,他總能得到牛奶,而我是個好孩子,卻總得不到牛奶?
這個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被這個問題問住了,他誠實地告訴Alice,很抱歉,我現在不知道。
如果有一天我知道答案了,一定第一時間告訴你。
一晃三年就過去了,那天,他去參加一場婚禮。
婚禮上,緊張的新郎將本該戴在右手的戒指戴在了新娘左手。
神父為他解圍說:孩子,她的左手已經完美無瑕了,你戴在她的右手吧。
心理學家這才恍然大悟。他迅速離開婚禮,回到電臺,叫停了所有正在播出的節目,開始呼喊Alice的名字。
他說:Alice你在嗎?你在收音機前嗎?你還記得3年前的問題嗎?
我很抱歉,你現在9歲了,我才有了答案。我希望你能認真聽,希望你不要再為壞孩子得到牛奶而耿耿於懷。
壞孩子雖然得到了牛奶,但其實你得到了上帝最好的禮物,就是你是個好孩子。
這就是著名的「上帝不獎勵好孩子」。
上帝給我們最好的禮物,就是我們都是好人。
成為一個好人,心中自有美好世界,這就是做好人的最大福報。
夏蟲不可語冰,他們內心的那個美好世界不是利己主義者可以理解。
哈維爾曾說:
我們堅持一件事情,並不是因為這樣做了會有效果,而是堅信,這樣做是對的。
我們選擇做一個好人,我們選擇做善良的事,不是為了回報,只是因為這是對的。
好人幸福感更深
那些寧願犧牲自己也要幫助別人的利他主義者,是腦子「不正常」嗎?
美國喬治城大學的心理學家Abigail Marsh教授通過逆向研究方法,發現好人有以下特性:
他們更容易察覺到那些處在悲痛中的人,他們擁有很強的同理心。
他們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可以提升個人幸福感。
根據Elizabeth Dunn和Michael Norton (2013)在136個國家的研究表明:
「捐錢給慈善機構與家庭收入翻倍帶來的幸福感十分相似。」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利他主義看似幫助了別人,實則也提升了自己的幸福感。
這些無私的人,從來不以自己為中心來思考問題,從不覺得自己比其他人更重要。
在他們眼中,所有的人都是同等的,都值得他們去幫助、去憐憫、去關心。
有人會說,那我們堅持去做好事,多做志願服務就能提升自己的幸福感了嗎?其實不然。
心理學家還發現:
僅僅參加志願活動是不夠的,這只是一種形式,還必須有正確的動機,才會對志願者自身產生積極的作用。
換言之,心的柔軟,才是真正幸福的根源。
科學發現:以他人為中心參與志願服務的老人,死亡率顯著降低了。
有趣的是,研究還發現:
即使是看到或分享做好事的圖片或視頻,也會提升我們的幸福感;
當我們在分享他人捨己為人的圖片或視頻時,也會體驗到一種溫暖的感覺。
好人也許沒有得到什麼,沒有變得更富裕,也沒有因此成為英雄,甚至連他人的讚賞有時都是缺乏的。
但是他們的內心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也正是這種幸福的感覺驅動著他們繼續做著許多「費力不討好」的事情。
能以同理心,來看待周遭,感受真愛。這個世界,因為有他們的存在變得更溫馨,他們自己的人格也因此而更圓滿。
真正的善良,是不求回報的,也無需向別人證明。
孟子云: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這就是人這一生最大的底氣和福氣。
人在做,天在看。
真正的善良與財富、地位、財力、美貌、才華無關。
即便是一個在現實中最卑微的人,也可以通過力所能及的幫助他人而擁有一個最高貴的靈魂。
相信在更多人向這個世界輸送善意的同時,我們也自然都能感受到,屬於我們的那份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