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夜辰讀書,ID:yechen3007】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說起李白、杜甫,一個詩仙,一個詩聖,名氣估計比唐朝都大。我們能勉強背誦的幾首或幾句詩裡,最熟悉的差不多也就是他倆的了。韓愈有詩: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自小對杜甫的印象,就是一個身形乾癟、面容清癯的老頭,戴著個帽子,留著幾縷山羊鬍,一幅飽經滄桑、久經磨難的樣子,還好,透著一股孤立而又卓犖的超凡感覺。
今年9月份來到鄭州,距離杜甫出生地鞏縣不遠。看到辦公室書櫃裡放著兩本書,一本《詩聖杜甫》,一本《詩仙李白》,是鄭州作協名譽主席程韜光寫的,包裝挺精美。前幾天,一時興起讀了《詩聖杜甫》,總覺得傳記讀起來故事性強,不費腦子,可沒想到這是一本仿章回體式的「淺近文言」小說,一面顯露了作者深厚的古文功力,一面也苦了我這種淺薄的好書學渣,一路讀下來在古句疊詞裡磕磕絆絆,直想著「快馬加鞭不下鞍」,趕緊到終點。
照理說,咱這讀書人也不太挑剔,《水滸》《三國》等章回體小說讀起來也是不忍釋卷、好不暢快,這裡怎麼會如此硌的慌。再者說,傳記、小說這東西,至於是什麼文體寫的好像沒那麼重要,國外那些名著譯成白話也是相當出色,毫不掩其光芒,我以為用「淺近文言」寫作實在是費力不討好,尤其是對我等粗人來說。所以,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著實一般,既不懂詩,無法欣賞杜甫詩中博大浩瀚的精神與情懷,又不能暢快的看情節,竟然連生平故事都無法讀出引人入勝的快感來,不免有些失落。
不管怎麼說,總算是騎著快馬沿著杜甫的生平走了一趟。不過,走下來之後,連杜甫這個人所持的生活態度的調調也不甚喜歡。調侃地說,他的一生可以概括為四個語氣詞:哼!啊!呀!哎!
①哼!
杜甫生於世家,祖上可追溯晉代將軍杜預,世代「奉儒守官」,祖父杜審言更是才情沖天,狂狷無忌,名氣很大,後被流放,家道衰落,父親杜閒當時是個縣令;他母親的家世也十分顯赫,外祖母是李世民的孫子義陽王李琮的女兒,嫁到杜家算是下嫁。
杜甫出生時白光入院,母親夢見「文曲星下凡」。可他的命運多舛,5歲時母親去逝,父親常年在外做官,二姑憐惜將他帶回洛陽撫養。這二姑實在偉大,寧餓自己孩子,也不委屈杜甫,在他倆一起生病時優先照顧杜甫,結果自己孩子死了。
杜甫自小發奮讀書,也是個天才學霸,不單詩文功夫佳,而且還隔代傳承了祖父的狂。小時候,別人誇他詩好,他卻說「詩乃我家事」,這壓根不是個事兒,「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才是我的志向,口氣不小,立志遠大。青年時,他也是每每語出驚人,俾睨天下,傲視眾人。一年,朝廷在洛陽舉行科考,他遊歷歸來後躊躇滿志,加之友人們皆稱其詩才驚天,他自以為必中科舉魁首,甚至連屈原、賈誼、曹植等文章大家也看不上眼。真是狂上加輕,合起來就是輕狂。這個階段的杜甫,感覺就是頭一揚,脖子一梗,鼻子裡蹦出一個字——哼!
②啊!
不幸的是,杜甫科舉落榜了!或許也是幸事,起碼潑一盆涼水清醒清醒,令其收起幾分自負和狂傲。還好,杜甫借酒澆愁一段時間後,恢復得挺快。
感覺青年的杜甫活得真滋潤,除了讀書以外,最浪漫的事兒就是旅遊,一會兒東邊吳越遊,一會兒北邊齊趙遊,一路高歌猛進,走哪遊到哪,走哪聚到哪,走哪喝到哪,走哪詩到哪,萬卷書讀了,萬裡路也行了,也吟出了萬首詩,留下了無數震爍古今的不朽詩篇。這個階段的杜甫,感覺整日裡就是:啊!大海……啊!大山……啊!大雪……估計是家底還算殷實,反正從來不用考慮稻糧的問題。
③呀!
杜甫轉悠完了,回到洛陽娶了房媳婦,他這媳婦娶的真好,一直對他崇拜致極,一直給他勉勵支持,一直為他守貧奉獻,後來一直隨他流浪漂泊,好像讀了他的詩可以當飯吃一樣。守在家沒過幾年,杜甫「奉儒守官」的家訓和「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志向又冒了出來,他又打點行囊赴長安備考,路上碰到李白等人出長安,結伴遊玩了好一陣子,真是不亦樂乎。同時,他也了解了些朝廷的現狀,憂國憂君之心泛濫。懷著拯救蒼生、報效君王的使命感,他來到長安閉關備考,這一考又覺得必是一鳴驚人,「幻想著進士及第、宴遊杏林、上殿面君、授予官職之美景,不由為自己從此抱負大展而夢遊,而陶醉!」
可惜的是,李林甫以「舉人多卑賤愚噴,恐有俚言汙濁聖聽「為由,命人把試卷一把火燒了,恭賀皇上「野無遺賢」,外面已經沒賢才了,都已被召入了朝廷。杜甫一下子備受打擊,抱病長安,人已晃蕩到中年,連個一官半職都沒弄上,甚至現在開始無米下鍋了,只積累了滿腹沉鬱和滿懷孤憤。後來的時候,他又「不死心」,以詩敲門,以友託官,奔著「奉儒守官」衝刺了幾次,結果又被熄滅了。好不容易等到朝廷恩賜了個官職,卻是個「敲剝黎民、蠶食百姓之河西尉」,又託人找關係換了個兵曹參軍閒職,雖然感到大材小用,可為家人生活聊勝於無。返鄉回家,卻發現兒子斷食數日,已經餓死了。這個階段的杜甫,感覺就是昂起頭被拍,抬起頭被摁,低下頭還被欺被辱,反正走哪都不通、咋幹都不行,估計此時的心態就是:呀!原來世道是這個樣子的。
④哎!
半生讀書旅遊,半生不勞而獲,今落得貧困潦倒,靠親友資助過活。後面趕上安史之亂,人人自危難保,家家度日艱難,接濟是有一日沒一日。他流亡蜀地,此時「不求建功立業,只求妻兒一頓飽餐」。人家說「百無一用是書生」,看看杜甫的生活能力還真是,直到如今才動手種點地、上街賣點藥,腳踏實地幹點謀生的活了,可戰亂之中又談何容易。這會兒,他的思想也發生了極大的轉變,從憂國轉到憂民上了,寫出了「三吏三別」等流傳千古的作品。
有人講「國家不幸詩人幸,詩人不幸詩歌興」,這話落在杜甫頭上也算是一語中的。年輕的時候狂狷不羈,意氣風發,當時的詩是「啊!大海……啊!大山……啊!大雪……」。這個階段的杜甫,感覺是跌到了苦海裡,整日苦難相伴,悽慘悲切,此時的詩是「哎!茅屋……哎!米飯……哎!木炭……」。不管怎麼說,狂也是詩,苦也是詩,啊也是詩,哎也是詩,歸根到底還是應了他小時候那句話「詩乃我家事」。
讀完這書,五味雜陳,不過對杜甫是怎麼也欣賞不起來,總感覺他的一生存在時代錯位感和生命挫敗感。照理說,秉持家訓「奉儒守官」,立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這本身沒有錯,可這兩句話恰恰成為了執念魔咒、害他不淺。
歷史上,王陽明科舉落榜,可狂傲的陽明說了一句話「我不以落榜為恥,我以落榜動心為恥」,僅這一點就高下立判,陽明當年被追殺貶謫也很悽慘,可人家超越苦難,成就「心學」。東坡也一路被貶,顛沛流離,可人家「一蓑煙雨任平生」。古今聖賢哪個不是苦難的爐子裡煉出來的。馬克思老人家,為了革命事業,有錢的時候傾囊捐助革命,沒錢的時候忍飢挨餓,終身致力於革命理論與革命實踐,七個孩子死了四個,依然鬥志不減,奮鬥熱情不滅,積極樂觀的投身共產主義事業。
杜甫老先生一輩子夙願當官報國,碰壁後半輩子沉浸於苦難,後來所寫的那些史詩反映了他悲天憫人的憂國憂民情懷,到頭來依然以一個詩人的身份劃上了句話。前面,我說他有時代錯位感和生命挫敗感,說白了就是身不逢時、命不得彰。從這兩項看,杜甫僅僅是個詩人,也只能是個詩人,詩人成聖終歸是個詩聖,他的命沒逃出詩,而他一生恰恰不以詩為命,所以他是一個自我定位的失敗者。說杜甫僅僅是個詩人,因為他終沒能超越自己,達到思想家、哲學家、覺悟者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