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聖杜甫》:死後名垂千古,活著失敗一生

2020-12-21 人生五味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夜辰讀書,ID:yechen3007】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說起李白、杜甫,一個詩仙,一個詩聖,名氣估計比唐朝都大。我們能勉強背誦的幾首或幾句詩裡,最熟悉的差不多也就是他倆的了。韓愈有詩: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自小對杜甫的印象,就是一個身形乾癟、面容清癯的老頭,戴著個帽子,留著幾縷山羊鬍,一幅飽經滄桑、久經磨難的樣子,還好,透著一股孤立而又卓犖的超凡感覺。

今年9月份來到鄭州,距離杜甫出生地鞏縣不遠。看到辦公室書櫃裡放著兩本書,一本《詩聖杜甫》,一本《詩仙李白》,是鄭州作協名譽主席程韜光寫的,包裝挺精美。前幾天,一時興起讀了《詩聖杜甫》,總覺得傳記讀起來故事性強,不費腦子,可沒想到這是一本仿章回體式的「淺近文言」小說,一面顯露了作者深厚的古文功力,一面也苦了我這種淺薄的好書學渣,一路讀下來在古句疊詞裡磕磕絆絆,直想著「快馬加鞭不下鞍」,趕緊到終點。

照理說,咱這讀書人也不太挑剔,《水滸》《三國》等章回體小說讀起來也是不忍釋卷、好不暢快,這裡怎麼會如此硌的慌。再者說,傳記、小說這東西,至於是什麼文體寫的好像沒那麼重要,國外那些名著譯成白話也是相當出色,毫不掩其光芒,我以為用「淺近文言」寫作實在是費力不討好,尤其是對我等粗人來說。所以,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著實一般,既不懂詩,無法欣賞杜甫詩中博大浩瀚的精神與情懷,又不能暢快的看情節,竟然連生平故事都無法讀出引人入勝的快感來,不免有些失落。

不管怎麼說,總算是騎著快馬沿著杜甫的生平走了一趟。不過,走下來之後,連杜甫這個人所持的生活態度的調調也不甚喜歡。調侃地說,他的一生可以概括為四個語氣詞:哼!啊!呀!哎!

①哼!

杜甫生於世家,祖上可追溯晉代將軍杜預,世代「奉儒守官」,祖父杜審言更是才情沖天,狂狷無忌,名氣很大,後被流放,家道衰落,父親杜閒當時是個縣令;他母親的家世也十分顯赫,外祖母是李世民的孫子義陽王李琮的女兒,嫁到杜家算是下嫁。

杜甫出生時白光入院,母親夢見「文曲星下凡」。可他的命運多舛,5歲時母親去逝,父親常年在外做官,二姑憐惜將他帶回洛陽撫養。這二姑實在偉大,寧餓自己孩子,也不委屈杜甫,在他倆一起生病時優先照顧杜甫,結果自己孩子死了。

杜甫自小發奮讀書,也是個天才學霸,不單詩文功夫佳,而且還隔代傳承了祖父的狂。小時候,別人誇他詩好,他卻說「詩乃我家事」,這壓根不是個事兒,「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才是我的志向,口氣不小,立志遠大。青年時,他也是每每語出驚人,俾睨天下,傲視眾人。一年,朝廷在洛陽舉行科考,他遊歷歸來後躊躇滿志,加之友人們皆稱其詩才驚天,他自以為必中科舉魁首,甚至連屈原、賈誼、曹植等文章大家也看不上眼。真是狂上加輕,合起來就是輕狂。這個階段的杜甫,感覺就是頭一揚,脖子一梗,鼻子裡蹦出一個字——哼!

②啊!

不幸的是,杜甫科舉落榜了!或許也是幸事,起碼潑一盆涼水清醒清醒,令其收起幾分自負和狂傲。還好,杜甫借酒澆愁一段時間後,恢復得挺快。

感覺青年的杜甫活得真滋潤,除了讀書以外,最浪漫的事兒就是旅遊,一會兒東邊吳越遊,一會兒北邊齊趙遊,一路高歌猛進,走哪遊到哪,走哪聚到哪,走哪喝到哪,走哪詩到哪,萬卷書讀了,萬裡路也行了,也吟出了萬首詩,留下了無數震爍古今的不朽詩篇。這個階段的杜甫,感覺整日裡就是:啊!大海……啊!大山……啊!大雪……估計是家底還算殷實,反正從來不用考慮稻糧的問題。

③呀!

杜甫轉悠完了,回到洛陽娶了房媳婦,他這媳婦娶的真好,一直對他崇拜致極,一直給他勉勵支持,一直為他守貧奉獻,後來一直隨他流浪漂泊,好像讀了他的詩可以當飯吃一樣。守在家沒過幾年,杜甫「奉儒守官」的家訓和「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志向又冒了出來,他又打點行囊赴長安備考,路上碰到李白等人出長安,結伴遊玩了好一陣子,真是不亦樂乎。同時,他也了解了些朝廷的現狀,憂國憂君之心泛濫。懷著拯救蒼生、報效君王的使命感,他來到長安閉關備考,這一考又覺得必是一鳴驚人,「幻想著進士及第、宴遊杏林、上殿面君、授予官職之美景,不由為自己從此抱負大展而夢遊,而陶醉!」

可惜的是,李林甫以「舉人多卑賤愚噴,恐有俚言汙濁聖聽「為由,命人把試卷一把火燒了,恭賀皇上「野無遺賢」,外面已經沒賢才了,都已被召入了朝廷。杜甫一下子備受打擊,抱病長安,人已晃蕩到中年,連個一官半職都沒弄上,甚至現在開始無米下鍋了,只積累了滿腹沉鬱和滿懷孤憤。後來的時候,他又「不死心」,以詩敲門,以友託官,奔著「奉儒守官」衝刺了幾次,結果又被熄滅了。好不容易等到朝廷恩賜了個官職,卻是個「敲剝黎民、蠶食百姓之河西尉」,又託人找關係換了個兵曹參軍閒職,雖然感到大材小用,可為家人生活聊勝於無。返鄉回家,卻發現兒子斷食數日,已經餓死了。這個階段的杜甫,感覺就是昂起頭被拍,抬起頭被摁,低下頭還被欺被辱,反正走哪都不通、咋幹都不行,估計此時的心態就是:呀!原來世道是這個樣子的。

④哎!

半生讀書旅遊,半生不勞而獲,今落得貧困潦倒,靠親友資助過活。後面趕上安史之亂,人人自危難保,家家度日艱難,接濟是有一日沒一日。他流亡蜀地,此時「不求建功立業,只求妻兒一頓飽餐」。人家說「百無一用是書生」,看看杜甫的生活能力還真是,直到如今才動手種點地、上街賣點藥,腳踏實地幹點謀生的活了,可戰亂之中又談何容易。這會兒,他的思想也發生了極大的轉變,從憂國轉到憂民上了,寫出了「三吏三別」等流傳千古的作品。

有人講「國家不幸詩人幸,詩人不幸詩歌興」,這話落在杜甫頭上也算是一語中的。年輕的時候狂狷不羈,意氣風發,當時的詩是「啊!大海……啊!大山……啊!大雪……」。這個階段的杜甫,感覺是跌到了苦海裡,整日苦難相伴,悽慘悲切,此時的詩是「哎!茅屋……哎!米飯……哎!木炭……」。不管怎麼說,狂也是詩,苦也是詩,啊也是詩,哎也是詩,歸根到底還是應了他小時候那句話「詩乃我家事」。

讀完這書,五味雜陳,不過對杜甫是怎麼也欣賞不起來,總感覺他的一生存在時代錯位感和生命挫敗感。照理說,秉持家訓「奉儒守官」,立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這本身沒有錯,可這兩句話恰恰成為了執念魔咒、害他不淺。

歷史上,王陽明科舉落榜,可狂傲的陽明說了一句話「我不以落榜為恥,我以落榜動心為恥」,僅這一點就高下立判,陽明當年被追殺貶謫也很悽慘,可人家超越苦難,成就「心學」。東坡也一路被貶,顛沛流離,可人家「一蓑煙雨任平生」。古今聖賢哪個不是苦難的爐子裡煉出來的。馬克思老人家,為了革命事業,有錢的時候傾囊捐助革命,沒錢的時候忍飢挨餓,終身致力於革命理論與革命實踐,七個孩子死了四個,依然鬥志不減,奮鬥熱情不滅,積極樂觀的投身共產主義事業。

杜甫老先生一輩子夙願當官報國,碰壁後半輩子沉浸於苦難,後來所寫的那些史詩反映了他悲天憫人的憂國憂民情懷,到頭來依然以一個詩人的身份劃上了句話。前面,我說他有時代錯位感和生命挫敗感,說白了就是身不逢時、命不得彰。從這兩項看,杜甫僅僅是個詩人,也只能是個詩人,詩人成聖終歸是個詩聖,他的命沒逃出詩,而他一生恰恰不以詩為命,所以他是一個自我定位的失敗者。說杜甫僅僅是個詩人,因為他終沒能超越自己,達到思想家、哲學家、覺悟者的境界。

相關焦點

  • 李白的「詩仙」,杜甫的「詩聖」,分別是誰封的?原來差距這麼大
    (李白畫像)再說杜甫。與李白生前便名揚天下不同,杜甫活著的時候,人生充滿不如意,他的詩壇至尊地位,也是死後才確立的。最早把杜甫與「聖賢」聯繫在一起的,是北宋著名婉約派詞人秦觀,就是寫《鵲橋仙·纖雲弄巧》的那位仁兄。
  • 杜甫是如何獲得「詩聖」之名的,「詩聖」與「詩仙」哪個更勝一籌
    但是,杜甫獲得「詩聖」的稱號,卻是幾百年之後的事。杜甫生前,雖然一直很忙,創作了大量反映社會動蕩、政治黑暗、民生疾苦的詩篇,但是詩壇上幾乎沒他什麼事,知名度很低。直到他死後,中唐詩人元稹首先對他的創作進行全面評價並推許到最高,他在為杜甫所寫的墓志銘中道:「至於子美,蓋所謂上薄《風》、《騷》,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
  • 杜甫不屑與小人爭吵,寫下一首罕見的狂詩,放言自己會名垂千古
    縱觀他的一生,一直非常沉鬱,除了年輕時有過「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之類的豪邁,之後他的詩作,都是描寫戰亂之中生靈塗炭的現實主義作品,其意象也多是孤舟、老病、荒野等十分悲涼的景物。狂,杜甫似乎不沾邊,然而其實杜甫也有狂的一面,對於自己的詩文,他就非常自信,他曾寫過一首罕見的狂詩,放言自己會名垂千古,這首詩的名字叫做《赤霄行》:孔雀未知牛有角,渴飲寒泉逢觗觸。赤霄懸圃須往來,翠尾金花不辭辱。江中淘河嚇飛燕,銜泥卻落羞華屋。
  • 「詩仙」看不起「詩聖」?杜甫經常寫詩給李白,李白卻沒任何回復
    杜甫經常寫詩給李白,李白卻沒任何回復被稱為古今七言第一的「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由杜甫抄刀手筆,於此杜甫也被稱為了「詩聖」,那麼這個詩聖又是不是有些言過其實呢?杜甫在世時,也僅僅是一個小官員以及一個「悲觀主義者」,多一詩歌來惆悵情緒,詩聖之名是後世之人給他戴上的,但不得不說這個帽子的含量有點「假」。如何假?我覺得分量遠遠不夠,杜甫的詩不僅僅是局限在文壇之上,也不是一味的述盡惆悵,更多的時候,我們看到的是一幅畫卷,「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 李白為什麼是詩仙,杜甫為什麼是詩聖?誰名氣更大?
    詩仙、詩聖也不是說比誰名氣大什麼的,而是個人氣質、藝術風格和與社會價值的綜合評定。個人氣質,李白從出生到死亡都是撲朔迷離的,給人一種仙的神秘。至今關於他的出生都還處在爭論當中,有的說是西域碎葉城(就是今天的吉爾吉斯斯坦),有的說是四川綿陽江油人,還有其他說法等等,沒有統一意見。
  • 杜甫被稱為「詩聖」,是不是言過其實?
    杜甫對律詩體式的完善在整個中國詩歌史上都是值得大書特書的,一個開創者與高峰理應被銘記、被嘉獎。另外杜詩中的絕句,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之類的也都是不可多得的妙筆。第三,「詩聖」是什麼?
  • 杜甫半生悽涼,顛沛流離,「詩聖」經歷過了什麼?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是我國唐代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聖」的杜甫,他的詩被譽為「詩史」。杜甫的一生憂國憂民,一生顛沛流離,那麼杜甫到底經歷過什麼?我們從以下兩點點來說。>安史之亂爆發了,唐朝逐漸從強盛走向衰敗,杜甫不得開始逃難,流落蜀地,饑寒交迫直到安史之亂結束,杜甫思鄉心切,最後死在了歸鄉途中,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 True color 人生真實本色,他是詩聖杜甫,也是少陵野老.
    提起杜甫,大家似乎首先想到的是他唐代詩歌史上的「李杜」的稱謂——總逃不開李白。杜甫的一生正處於大唐帝國由盛而衰的關鍵時期。這樣的歷史時代,使他的一生顛沛流離,嘗盡種種的痛若。從個人生活來說,這實在是大不幸的事情。
  • 趙心放:杜甫身前名聲不彰顯,為什麼身後被尊為詩聖呢?
    在燦如群星的歷代詩人中,為啥只是杜甫被尊為詩聖,而不是李白、白居易等其他著名詩人呢? 說來話長,聊聊杜甫被尊為詩聖的過程,對研究杜詩和深入了解中國傳統詩歌大有裨益。 (一)杜甫生平簡介 杜甫的第十三代先祖是晉代名將杜預。
  • 憂國憂民的愁腸之內,詩聖杜甫的情詩竟然如此悽婉動人
    詩聖杜甫,那個飽經風霜憂國憂民的詩人,一個心繫民生疾苦、心存家國情懷的老者,一生都在為黎民百姓奔走呼喊,一世都在為國家興亡引吭高歌。就是這樣一位詩人,他把創作的靈感傾注於國家、百姓、社稷、蒼生的身上,卻也有著細緻入微的浪漫和柔情。
  • 詩聖杜甫的「國際粉」
    詩聖不僅僅對成都有著特殊的意義,更在世界各地擁有龐大粉絲群,英國歷史學家麥可·伍德製作的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引起全世界範圍內的廣泛關注。 要說杜甫和成都的關係,作家馮至有一句很著名的論斷,言簡意賅:「人們提到杜甫時,盡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卻總忘不了成都的草堂。」
  • 詩仙李白寫了一首懟人詩,詩聖杜甫也寫了一首,兩首讓人無言以對
    詩仙李白寫了一首懟人詩,詩聖杜甫也寫了一首,兩首讓人無言以對盛唐時期,以詩歌最為著稱,而在這一時期,詩歌卻以李白為首,故曰其為詩仙。當然詩仙李白懟人之後,接下來詩聖杜甫也不甘示弱,也寫了一首懟人的詩歌,不過比較李白的豪邁懟人,杜甫可能就有一點含蓄了。「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 李白和杜甫,為何被稱為「詩仙」和「詩聖」,區別是什麼
    李白和杜甫,為何被稱為「詩仙」和「詩聖」,區別是什麼文/成長新視點序言:詩歌,是一種抒情言志的文化載體,更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源遠流長,群星璀璨。唐代,是我國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他深受儒家思想影響,有「致君堯舜」的理想,而一生卻窮愁潦倒,所以在感情上更能體驗到民眾的疾苦。安史之亂,給唐代社會帶來巨大破壞。杜甫在戰火中顛沛流離,寫下了《北徵》、《三吏》、《三別》和《兵車行》等不朽詩作,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興轉衰的社會面貌,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鮮明的時代色彩和強烈的政治傾向。
  • 詩聖杜甫,詩仙李白:心靈相通的雙子星光照千古
    詩仙和詩聖總歸是有不同的美學情趣和詩歌本質:杜甫從儒家「仁愛」出發,歌唱世間的疾苦和滄桑,探查人類內心的悲哀;而李白卻更近於道家的「仙」,詩歌無論豪放或是婉約,都打上自己獨有的自由奔放的標籤,信手拈來的飄逸感,似乎人在世間、又在仙界。杜甫多用現實主義的手法,如「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溼聲啾啾。」
  • 許渾千首溼,杜甫一生愁——這位晚唐才子何以與詩聖並論?
    所以他的詩格律圓熟老道,還開創了自己的拗律風格,稱為「丁卯句法」,甚至很多人拿他和杜甫相比。不過我們知道,格律只是近體詩的入門要求。格律再精研,意境上不突破,就永遠沒辦法站上高峰。許渾和杜甫的差距就在這裡,而且差得不是一星半點。杜甫身處盛唐,又經歷了安史之亂的煎熬,為天下百姓悲苦而作詩,情懷和格調甚至在天縱之才李白之上,所以李白是個「詩仙」,而杜甫堪稱「詩聖」。
  • 杜甫的一首千古名句,被李煜進行「深加工」,一看就知道詩聖輸了
    杜甫的一首千古名句,被李煜進行「深加工」,一看就知道詩聖輸了「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詩聖杜甫為我們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並且意義深遠的名句,從這些詩句當中,我們可以窺探到中唐時期的唐朝是怎樣的,有下層百姓的種種疾苦,有翻騰江水一般的豪邁氣勢。
  • 詩聖給詩仙的詩:杜甫深愛著李白,就像月亮仰慕太陽
    詩聖給詩仙的詩:杜甫深愛著李白,就像月亮仰慕太陽一、春日遐想春日午後,捧著厚墩墩的《李太白集 杜工部集》品味他們那光昌流麗、照耀古今的作品。詩仙李白,如清風白雲、九天飛鶴、萬裡雲鵬;詩聖杜甫,如豐碑華表,巍巍青山、滾滾長江。太陽,月亮,用壯美和靜美,美麗著人間。
  • 作為詩壇的泰山北鬥,為什麼李白是「詩仙」,杜甫是「詩聖」?
    大唐詩壇,名家輩出,群星璀璨:王維、孟浩然、白居易、王昌齡、王之渙、李商隱、杜牧……如果在其中選出最傑出的代表,李白和杜甫無疑是公認的「絕代雙驕」。經常有人問:作為詩壇的泰山北鬥,為什麼李白是「詩仙」,杜甫是「詩聖」?他們到底有什麼不一樣?
  • 「詩聖杜甫」受外網追捧,BBC紀錄片專題報導,甘道夫親自配音
    「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無邊落葉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被稱為「詩聖」的唐代偉大詩人杜甫,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藏一般的詩句
  • 杜甫:滿腹經綸卻高考落榜無緣官場,事敗皆因傲!
    BBC曾拍一部名叫《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的紀錄片,用59分鐘講述杜甫59年跌宕起伏的人生。杜甫,已經成為全人類的杜甫。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優秀得讓人羨慕嫉妒恨,有奇才,愛國,三觀極正的人,為啥二度高考落榜、一生仕途不順、晚年還居住草堂,成為中國歷史上「最窮的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