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記者 馬俊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張未】中國長徵系列運載火箭家族又添新成員。22日12時37分,中國自主研製的新型中型運載火箭長徵八號首次飛行試驗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順利實施。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長徵八號的成功首飛,意味著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家族已經全部亮相。
將成為我國中低軌火箭的主力
《環球時報》記者從國家航天局了解到,長徵八號運載火箭首飛搭載的5顆試驗性衛星已準確進入預定軌道,相關衛星載荷將對微波成像等技術進行在軌驗證,開展空間科學以及遙感、通信技術試驗與應用。此次任務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第356次發射。
據介紹,長徵八號運載火箭採用無毒無汙染推進劑,芯一級直徑3.35米,芯二級直徑3米,整流罩直徑4.2米,捆綁2枚直徑2.25米助推器,全長約50.3米,起飛質量約356噸,700公裡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不小於4.5噸,填補了我國太陽同步軌道3噸至4.5噸運載能力空白,對加速推進運載火箭升級換代具有重要意義。它將與長徵五號、長徵六號、長徵七號等無毒無汙染運載火箭,構成運載能力大、中、小布局合理的新一代運載火箭型譜。
為何長徵八號專門瞄準了太陽同步軌道的發射需求?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的航天專家表示,太陽同步軌道的軌道平面與太陽的夾角保持不變,有利於衛星對地面進行長期觀測。太陽同步軌道可以為一些觀測型的任務提供較穩定的太陽入射條件,在太陽同步軌道上運行的衛星,可在相同的時間和光照條件下觀察雲層和地面目標。因此,氣象衛星、地球資源衛星和照相偵察衛星一般都選取太陽同步軌道,以使拍攝的地面目標的圖像最好。預計在「十四五」期間,太陽同步軌道衛星將佔到中國未來發射衛星的50%到60%。
目前我國已研製成功的新一代運載火箭由於各自的定位和使命不同,均難以有效適應1噸至4.5噸左右太陽同步軌道衛星及衛星組網的發射。長徵八號運載火箭的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達到4.5噸以上,有效填補新一代運載火箭的能力空白,並同時兼顧近地軌道和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發射能力,進一步完善我國運載火箭型譜,滿足航天后續發射任務需求。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副總設計師吳義田表示,未來長徵八號將逐步成為我國中低軌火箭的主力,可以以一箭一星、一箭多星的形式進行發射,承擔低軌衛星網際網路系統組網發射等任務。
新一代運載火箭家族全亮相
長徵八號火箭首飛成功,還標誌著「十三五」期間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已悉數完成亮相。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中國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圍繞新一代運載火箭開展規劃,以液氧煤油和液氫液氧發動機為基礎,提出新一代大、中、小型運載火箭的發展計劃。
2015年至2016年,長徵五號、長徵六號、長徵七號、長徵十一號4型新一代長徵系列運載火箭先後圓滿完成首飛任務。2年內4型火箭首飛,不僅國際航天前所未有,更是極大提升中國進入太空的能力。2015年9月20日7時01分,長徵六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一箭20星」首飛成功,這是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的首次發射,也創造了中國航天一箭多星的新紀錄。
2015年9月25日,長徵火箭家族中第一型固體運載火箭——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首飛圓滿成功。2016年6月25日,長徵七號運載火箭從文昌航天發射場首次成功發射。它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為發射貨運飛船而全新研製的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2016年11月3日,中國新一代大型運載火箭長徵五號首飛成功。它與國際主流運載火箭的運載能力相當,標誌著我國追趕上運載火箭的國際先進水平。
據介紹,在新一代運載火箭家族中,長徵十一號是固體小火箭,主打快速補網;長徵六號是液體小型運載火箭,太陽同步軌道能力為1噸級;長徵七號火箭是中型火箭,主要負責貨運飛船任務,近地軌道運載能力14噸;長徵五號火箭是大型火箭,主打高軌和深空探測任務;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主要負責低軌空間站建設,近地軌道運載能力25噸級。再加上剛成功發射的長徵八號火箭,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系列型譜基本構架。
瞄準商業發射市場
長徵八號火箭還將是商業航天發射市場的有力競爭者。它在研製之初就遵循「模塊化、系列化、組合化」的發展思路,其一級和助推器借鑑長徵七號火箭芯一級和助推器,二級借鑑長徵三號火箭三子級,從立項到首飛,僅用了三年時間。據介紹,我國新研製的火箭通常會進行全箭模態試驗,用實物試驗獲取飛行中火箭的動特性參數,而長徵八號火箭依託虛實結合仿真的模態綜合技術,成為中國首個研製中沒有進行全箭模態試驗的中大型火箭,大幅縮短研製周期,降低了研製費用。
運載火箭的可重複使用被視為降低發射成本的重要途徑。長徵八號火箭在首飛中驗證了「發動機節流應用技術」,它為中國重複使用運載火箭研製打下堅實基礎。在不遠的將來,長徵八號火箭也將成為驗證可重複、智慧化、無人值守等新技術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