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煤炭消費佔比呈明顯下降趨勢 「十四五」煤控任務再升級

2020-12-12 機經網

  近年來,我國煤炭消費佔比呈明顯下降趨勢,由「十二五」末的63.8%降至2019年的57.7%,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將煤炭消費比重降到58%左右的約束性目標;京津冀及周邊(不含山西)、長三角等重點區域,煤炭消費量較2015年分別下降10%和5%,汾渭平原實現煤炭消費負增長;在「2+26」城市,散煤治理帶動PM2.5平均濃度下降10.7微克/立方米,相當於空氣品質改善幅度的1/3——這是近日在第七屆中國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和能源轉型國際研討會上,記者了解到的「十三五」煤控工作最新進展。

  以此為基礎,減煤持續發力。多位專家指出,煤炭消費仍是我國大氣汙染及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來源。在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新目標下,「十四五」煤控工作面臨更多挑戰。

  為實現碳達峰奠定基礎

  目前,我國仍有50%的大氣汙染排放、70%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與煤炭消費密切相關。無論從消除重汙染天氣,還是儘早實現碳達峰的角度,煤炭行業率先達峰都是重要的先決條件。因此,減煤控煤工作備受關注。

  「按照將全球溫升控制在1.5℃的要求,全球能源系統正發生深刻轉型。到2050年,煤炭佔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預計降至個位數。在我國,『十五五』時期,煤炭消費總量應進入相對較快的下降通道,初步研究下降幅度在1%-2%,這樣才能確保2030年前碳達峰具備基本條件。」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主任徐華清表示。

  為實現上述目標,徐華清認為,到2025年,我國煤炭消費總量需進一步穩中有降。「2019年,我國煤炭消費量為40.1億噸,佔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為57.7%。預計今年,消費量仍可能穩中有增,但增長幅度有限,比重持續下降。」

  在自然資源保護協會高級顧問楊富強看來,「57.7%」的比重依然偏高。「為實現碳中和,下一個五年表現十分關鍵。應確保煤炭消費佔比降至50%以下,力爭2025年左右達到碳排放峰值。重點部門和地區均要設立『十四五』煤控、碳達峰及空氣治理的時間表、路線圖。」

  另據國家能源集團技術經濟研究院戰略新興產業研究部主任朱吉茂稱,考慮到能源安全、CCUS減碳等因素,未來較長一段時期內,我國仍需一定規模的煤炭。但作為碳排放最大貢獻者,煤炭又必須承擔減排重任。由此預測,「十四五」煤炭需求仍處於40億噸上下的高位平臺期。2031-2040年,煤炭消費量出現較大幅度下滑,但仍是重要的能源品種;2040年後,隨著大批燃煤電廠達到服務年限、可再生能源發展規模擴大、儲能規模化運用,煤炭消費將快速下降。

  壓增量與減存量壓力並存

  記者了解到,新目標也給煤炭減量替代帶來新的挑戰。

  以煤炭大省山西為例,太原理工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袁進坦言,儘管減煤取得一定成效,但山西肩頭的壓力依然很大。「由於煤煙型汙染特徵突出,山西二氧化硫等汙染排放濃度仍是全國倒數第一。在5億多噸溫室氣體排放中,有70%來自煤炭燃燒、近20%來自煤炭生產。減碳任務同樣依賴於煤炭行業。」

  袁進還稱,從煤炭佔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來看,山西高出全國平均水平近25%。「調整主要集中在電力、化工、焦化等重點行業。考慮到種種因素,不排除重點行業回暖、煤炭消費回升的可能。產業結構調不動,能源結構就難以轉型。此前,用煤控政策倒逼產業轉型的剛性長期不夠。山西也已痛定思痛下決心,力爭『十四五』見到轉型雛形。」

  除了「壓增量」,部分地區還面臨「減存量」壓力。河南省環科院地理研究所主任錢發軍表示,在國家下達減煤10%的基礎上,河南自加壓力將目標提至15%,完成任務問題不大。「但受到自然條件限制,當地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並不具備資源優勢。加上前期控煤主要是靠政府主導,技術、資金、市場等要素也不夠充分。為確保長期穩定的控煤效果,還需從根本上轉變『能源偏煤』現狀。既要倒逼產業結構調整,也要激勵清潔能源發展,依靠技術、工藝等創新。短期內突破的難度較大,但這是重點所在。」

  山東省科學院生態研究所所長許崇慶也稱,「十四五」是山東傳統產業大布局、大調整時期,也是下一階段減煤的難點所在。「例如,現已確定將30萬千瓦以下機組作為主攻方向,如何協調主管部門、企業及電網等多方平衡、確保平穩推進,我們也在積極研究。」

  建議將碳預算納入考核

  結合現狀,如何進一步抑制煤炭消費反彈、強化煤炭消費減量?多位專家給出自己的觀點。

  徐華清建議,從嚴管控煤電、煤化工等耗煤項目,尤其是對「十三五」以來已經批准但尚未建設、處於建設前期的重大項目重新審核。「目前,環評等審核權已經下放,項目審批建設基本由地方自主管理。若不能有效管控重大項目,『十四五』乃至『十五五』期間的碳排放控制均將受到巨大挑戰。建議將碳排放指標納入考量範圍,並以此為標準重新審核把關。」

  這一說法,得到華北電力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袁家海的贊同。「從碳預算角度,很有必要對各地已核准的新建耗煤項目進行再審視,並對項目碳排放量進行嚴格管理。」袁家海以煤電為例稱,算上在建、停緩建、通過審批仍待建的項目在內,目前約有4億千瓦體量。「如果全部建成,這些項目將大大超出2030年達峰所要求的碳預算範圍,對減煤工作而言壓力非也常大。對此,建議採用總量倒逼的方式進行有序釋放,各地能不建儘量就不要再建了。」

  國家能源局原副局長吳吟認為,在減少用煤的同時,也要關注高效用煤。比如,鋼鐵、化工等高耗煤行業,目前佔煤炭消費的比重接近40%。這些行業單位產品煤耗若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一年可節煤約4.2億噸。再如現代煤化工項目的碳排放水平高,但碳捕捉成本相對較低。若能通過技術創新對二氧化碳實現再利用,有望形成行業優勢。

  「控煤本身不是最終目的,而是為了控制汙染物及二氧化碳排放。若能把其中的二氧化碳利用起來,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吳吟表示,未來方向之一是減碳、脫碳、固碳、用碳,最終走向碳循環。

  來源:中國能源報

相關焦點

  • 中國經濟增長與煤炭消費長期「脫鉤」態勢明顯
    中國煤炭消費總量控制課題組日前發布報告稱,煤炭消費已經達峰並出現長期趨勢性下降。經濟增長與煤炭消費長期「脫鉤」的態勢十分明顯。在相關報告的發布會上,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效中心副主任田智宇介紹稱,我國煤控取得顯著成績,煤炭消費2014-2016連續三年持續下降,2017年儘管略有反彈,但比2013年的峰值水平低3.8億噸左右。2011-2017年,我國GDP累計增長了52.1%,而同期煤炭消費下降了9%,煤炭消費已經達峰並出現長期趨勢性下降沒有改變。經濟增長與煤炭消費長期「脫鉤」的態勢十分明顯。
  • 中信宏觀:「十四五」消費升級的五大趨勢
    在構建「雙循環」新格局的推進下,「十四五」期間的中國消費市場將成為全球第一大市場,消費升級將呈現出五大趨勢,1)消費市場規模成長為全球第一;2)服務貿易逆差收窄轉向國內;3)醫療養老服務消費呈現巨大潛力;4)「宅經濟」前景廣闊;5)基於物聯網和人工智慧技術的「智慧生活」等。
  • 專家建言「十四五」:2025年前實現石油消費達峰
    12月12日,中央高層在氣候雄心峰會上進一步宣布國家自主貢獻一系列新舉措:到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要切實實現碳排放目標,我們可謂時間緊、任務重,因此對於排放總量的控制行動宜早不宜遲。」
  • 「十四五」煤電如何發展對實現碳中和意義重大
    我國是煤炭消費第一大國,而一半以上的煤炭消費量都用在發電環節。近年我國煤電超低排放改造取得很大成績,但仍處在規模擴張階段。放眼「十四五」,煤電行業發展要注意哪些方面?本報記者採訪了華北電力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袁家海。  為減少一次化石能源使用,需積極推進終端用能部門電氣化,重點應落在交通和工業的電氣化。
  • 評|我國能源電力「十三五」成就與「十四五」展望
    系統智能化,世界正在進入以信息產業為主導的競爭發展時期,智慧電廠、智能電網、智慧用能將成為新的趨勢。「十三五」我國能源電力發展取得的成就能源消費結構改善,再電氣化進一步推進。一是能源消費結構不斷優化。2015-2019年,我國煤炭佔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由63.7%降至57.7%,降低了6個百分點。水電、核電、風電等非化石能源由12.1%增至15.3%,增加了3.2個百分點。二是能源消費動力加快轉換。「十三五」以來,我國能源消費驅動力由傳統高耗能產業逐步轉向第三產業和居民生活用能。三是能源終端消費中電能佔比不斷提升。電能終端佔比已經由2015年的22.1%提升至2019年的26.0%。
  • 「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佔比將達到25%」目標意味著什麼?
    :「到2020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要控制在50億噸標準煤以內,煤炭消費比重進一步降低,清潔能源成為能源增量主體,非化石能源佔比達到15%;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8%;單位GDP能耗比2015年下降15%。
  • 煤炭「妖股」再度來襲,「順周期」一掃此前陰霾,「煤飛色舞」將回歸?
    早間收盤,有色金屬板塊大漲2.56%,鋼鐵板塊上漲1.77%,煤炭板塊上漲0.98%,均處於漲幅榜前列,一掃此前的頹勢。鄭州煤電分時走勢圖消息面,儘管動力煤期貨指數相較高點下跌幅度足有100元/噸,但目前,無論是礦區還是港口,仍然有著「一煤難求」的局面。
  • 應對氣候變化丨降碳成為「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總抓手 為我國低碳...
    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攝我國在聯合國大會上明確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在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被列為明年的重點任務之一。「『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將抓住降碳這個總抓手,推動2030年前實現碳排放達峰。
  • 無煙煤是什麼煤,我國哪些地方有生產無煙煤呢?
    導語:無煙煤是什麼煤,我國哪些地方有生產無煙煤呢?如果是在大興安嶺—太行山—雪峰山一線以西地區煤炭資源量佔全國的89%,該線以東地區僅佔全國的11%,是煤炭貧乏地區。現在的探明儲量中,無煙煤類約佔煤炭總量的13%。
  • 「煤飛色舞」再現,周期股復甦?
    據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10月末煤炭企業存煤6100萬噸,環比下降4.3%;全國主要港口合計存煤5775萬噸,環比下降9.9%;另外海關總署數據顯示,10月全國煤炭進口量1372.6萬噸,同比下降46.56%,環比下降26.5%,煤炭進口規模已連續三個月出現下降。
  • 2019中國汽車消費趨勢報告
    市場正經歷增量向存量市場的轉變,增換購將逐漸佔據主導,中高端汽車需求加速釋放,汽車消費升級趨勢凸顯。 隨著居民可支配收入上升,購買力增強,汽車消費價格也在不斷上升。2017年中國市場狹義乘用車最低批發價均價在12.8萬元,2018年均價增長為13.3萬元,2019年1-9月達到了14.2萬元,整體提升較快,汽車消費升級明顯。
  • 「順周期」一掃此前陰霾 「煤飛色舞」將回歸?
    消息面,儘管動力煤期貨指數相較高點下跌幅度足有100元/噸,但目前,無論是礦區還是港口,仍然有著「一煤難求」的局面。一位在內蒙古從事煤炭貿易的人士告訴21財經記者,「礦區現在普遍沒有庫存積累,而且價格變動非常頻繁。」
  • 我國少年兒童口腔健康指數呈下降趨勢
    我國少年兒童口腔健康指數呈下降趨勢中國口腔清潔護理用品工業協會:將為少年兒童持續提供適應對症的高質量產品中國口腔清潔護理用品工業協會理事長相建強在近期一次活動上表示,我國的口腔護理產品行業發展十分迅速,
  • 中金公司:預計能源消費總量或在2060年達到67.3億噸標準煤 增速...
    預計能源消費總量或在2060年達到67.3億噸標準煤(總量較當前上行38%),增速逐步放緩。我們預測我國的能源消費總量將在2025/2035/2060年分別達到57.6/63.6/67.3億噸標準煤,總體保持連年同比增長。但隨著單位GDP能耗較低的三產比重不斷擴大,能源消費增速將呈現放緩走勢。
  • 煤炭大國為啥要買煤?波蘭煤電行業的寒冬要來了?
    眾所周知,波蘭是歐盟國家裡煤炭產量最大的國家,根據歐盟委員會的統計,2018年歐盟共產煤7370萬噸,僅波蘭就產煤6340萬噸,佔比達到86%。根據波蘭煤炭行業協會ARP的數據統計,波蘭煤炭生產在2019年下降至6160萬噸,2020年由於疫情的原因,1-4月份產煤總量1940萬噸,較去年同期下降6.6%。
  • 何建坤:未來10年,我國新增風能和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將達10億千瓦...
    在中國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何建坤教授看來,新的減排目標要求我們必須有更加緊迫的減排措施:「一方面,東部沿海地區經濟比較發達,經濟轉型領先,一些地區在『十四五』期間完全可以提前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峰目標;另一方面,能耗強度和碳排放強度都比較高的重化工行業,『十四五』期間也應該率先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峰目標,不能再盲目擴充產能
  • 中銀研究:中國經濟發展「十三五」回顧與「十四五」展望
    這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十四五」時期,我國將更加注重經濟結構優化,推動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十四五」規劃《建議》中並未明確提出經濟增速的目標要求,而是提出「在質量效益明顯提升的基礎上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增長潛力充分發揮」。但這並不意味著不要經濟增速,2035年遠景目標提出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這其實蘊含了對經濟增速的定量要求。
  • 央企「十四五」新能源裝機目標明確!6大央企+8家光伏企業代表→新...
    華能黨組書記、董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 舒印彪11月27日,華能集團在北京總部召開「十四五」規劃院士專家研討會,會上華能黨組書記、董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舒印彪提出:「十四五」時期,我國新能源裝機將呈現倍速增長,轉型任務十分艱巨。
  • 中指預判:「十四五」住房需求空間有多大?
    棚戶區改造超額完成2000萬套目標任務,貨幣化安置比例明顯提高。>圖:1995-2025年我國GDP及增速變化趨勢註:「十四五」期間國內生產總值預測值為按2019年不變價格進行計算。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中指研究院綜合整理面對當今世界正經歷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十四五」時期,我國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引領帶動國內產業升級,提升要素市場的內外聯通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