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打持久仗的德國
在一次中德醫學病毒專家的對話中,當中國專家們建議採用經典的隔離手段可以快速結束疫情,然而德國病毒學家們卻給出打持久戰的準備,德國科學家給出的疫情結束的時間點是2年,然而新冠疫情的發展也和德國科學家們的預測一樣,新冠病毒在全球肆虐,而且在中國爆發的新冠B類型病毒對於老年人和抵抗力低的人群非常兇險,在歐美暴發的A和C類新冠病毒攻擊人群更廣,不分男女老幼都面臨生命的危險。普林斯頓大學的一名教授,從症狀發燒到死亡僅用了3天的時間。加上新冠病毒超長的潛伏期和無證狀患者的存在,讓新冠病毒的傳染性變得更強。然而在歐美國家中,德國卻成為抗疫的優等生,循序漸進的應對疫情的發展,不僅把經濟影響和死亡人數降到了最低,而且還幫助周邊國家收治重症患者。那麼為何德國會成為歐美國家的優等生呢?
科學的態度面對疫情
在歐洲疫情大面積爆發前,2020年2月26日在武漢封城後的一個月後,德國的衛生部長就發出新聞警告,新冠疫情可能在德國爆發,當時在德國確診的人數僅為26人,而且已經有一半確診患者被治癒出院。然而由於沒有確定某些確診患者的感染源,根據科學的推斷,德國衛生管理機構認為還存在一些未發現的病患存在,也就在同時,德國開啟大規模的核酸試劑檢測的研發項目,正是提前科學預警的防範,讓德國做到了檢測最大化,德國哥廷根大學科研團隊在《柳葉刀》子刊上的研究報告顯示,德國新冠肺炎患者死亡率低的原因,並不是德國醫生的醫術更高,而是德國核酸檢測數量更多,大量無症狀和請症狀患者被發現,根據數據建模分析發現,截止3月30日,義大利檢測到的新冠病毒感染者的比例為3.5%,而德國的數據則是15.6%,西班牙是1.7%,美國是1.6%,而鼓吹全體免疫的英國數據是1.2%。這也是為何德國病毒學家們認為新冠病毒很難被根除的原因,因此不同於中國學者的看法,德國給出了抗擊疫情2年持久戰的準備。
「科赫法則」的嚴謹態度
此次指導德國新冠疫情的科學指導單位是羅伯特——科赫研究所,對比歐美高校和科研機構熱衷於各種數據排名,德國的高校和科研機構更看重名譽和傳承,羅伯特——科赫研究所對於很多人來說非常的陌生,但是對於微生物領域的科學家們來說,那裡確實聖地,因為著名的「科赫法則」就誕生在這裡。科赫法則(Koch postulates)又稱證病律,通常是用來確定侵染性病害病原物的操作程序。該法則由德國著名的細菌學家羅伯特·科赫(1843~1910年)提出,用以驗證了細菌與病害的關係,被後人奉為傳染病病原鑑定的金科玉律。它為病原微生物學系統研究方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礎,使其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德國在新冠疫情中,不僅保經濟而且可以做到死亡率最低,主要是國內低調且具有強大嚴謹科研精神的科學機構在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