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王食品跨界保健品之惑:國內銷售營養補給品無藍帽標誌,巨資收購...

2020-12-13 華夏時報

本報記者于娜 見習記者王瑜 北京報導

遭遇糧油行業天花板後,西王食品(SZ:000639)跨界轉身,斥資51.65億元收購加拿大保健品企業Kerr。經營3年之後,西王食品被曝2019年淨利潤虧損7.52億元,並系上市後首次淨利潤虧損。

西王食品對此解釋為,虧損是受到運動營養品競爭格局變化、蛋白粉價格上漲、該年度計提商譽及無形資產減值準備等影響。

事實上,西王食品面臨一系列的難題。在糧油業的賽道上,隨著益海嘉裡上市,西王食品發展空間越來越小;在營養保健業的賽道上,收購之後的Kerr公司盈利連年下滑,而遲遲沒有獲得「藍帽」(我國保健食品專用標誌)的西王食品難以在國內大展拳腳。

未獲批「藍帽」政策風險大

西王食品旗下的營養補給品頗為神秘,儘管營收已經超過植物油,但卻不太為人所知。《華夏時報》記者查閱西王食品公司官網和西王食品淘寶旗艦店,均找不到營養補給品的蹤影。

2019年年報顯示,營養補給品營收26.99億元,營收佔比為47.14%。植物油營收25.67億元,營收佔比為44.83%。

據了解,西王食品的營養補給品業務源自2016年收購的加拿大營養品公司Kerr。Kerr公司旗下的核心產品包括運動營養品領域的品牌Muscle Tech(肌肉科技)和Six Star;減肥食品領域的Hydroxycut和Purely Inspired。Kerr公司主要面向加拿大和美國市場銷售,以上四個品牌貢獻了95%左右的營收。

目前西王食品主推Muscle Tech(肌肉科技),僅該品牌在淘寶有官方旗艦店,並可從國內發貨。但從該旗艦店也看不到任何與西王食品有關的信息。

公開資料顯示,2016年西王食品收購Kerr公司交易價格為人民幣51.65億元,為全現金收購。而彼時西王食品的資產總額為22.18億元,收購價格高於西王食品資產規模的兩倍還多。此次收購令西王食品資產負債率猛升。2015年其資產負債率僅為22%,2016年飆升至69.5%。

但彼時Kerr營收和淨利潤的穩定增長讓西王食品對此收購充滿信心。據西王食品公告顯示,收購前Kerr公司2014-2016年營業收入分別為24.21億元、25.68億元、30.5億元;淨利潤分別為2.17億元、3.19億元、3.69億元。西王集團前董事長王勇向媒體表示,這個交易資金僅靠標的公司三年的利潤就可以還上。

但是收購之後,Kerr公司的淨利潤卻開始走下坡路。2017-2019年,Kerr的營業收入分別是29.60億元、29.64億元、27億元;淨利潤分別為3.60 億元、3.31億元,而2019年遭遇巨虧11.15億元。西王食品對此解釋為,受到運動營養品競爭格局變化、蛋白粉價格上漲、本年計提商譽及無形資產減值準備等影響,淨利潤虧損11.15億元,同比下降-436.82%。

西王食品營養補給品的毛利率為42.33%,下滑0.51%。而湯臣倍健的毛利率為65.8%;H&H健合集團的毛利率為66.2%。

除了債務和業績風險外,西王食品要面臨的政策風險也不容忽視。在西王食品投資者互動平臺上,投資者最關心的問題之一是何時能取得「藍帽」標誌。西王食品回復投資者稱,目前公司有四款產品已申請「藍帽」,何時獲批尚不確定。據記者了解,保健食品審批流程日趨嚴格,國外產商拿到批文至少2年,甚至長達4-5年。

目前西王食品在國內銷售的營養補給品均無藍帽標誌。

「藍帽」標誌是我國保健食品專用標誌。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鍾凱告訴《華夏時報》記者,沒有「藍帽」標誌不能稱為保健品,只能作為普通食品銷售,並且不能宣稱有保健功能。

發展空間越來越小

受營養補給品業務拖累,西王食品的整體盈利能力出現斷崖式下降。2019年整體營收57.27億元,同比下降2.02%,淨利潤虧損7.52億元,同比下降260.52%。

頹勢延續到今年一季度,一季度財報顯示,整體營收12.08億元,同比下降12.68%;淨利潤0.78億元,同比下降15.44%。

公開資料顯示,西王食品主營產品為西王牌玉米胚芽油及鮮胚玉米胚芽油,旗下產品涉及葵花籽油、橄欖油、亞麻籽油、花生油等多個油種。

據2019年報顯示,糧油業營收25.67億元,同比增長5.99%,營收佔比44.83%,是西王食品第二大業務板塊。該業務毛利率28.25%,同比下降6.60%。

2016-2019年植物油的銷售量分別為237721噸、221752噸、255170噸、255317噸。從銷量可以看出,西王食品的植物油銷售到了發展瓶頸期。

食用油行業競爭激烈。根據Euromonitor數據顯示,2018年益海嘉裡旗下金龍魚的市佔率達到39.8%;中糧集團旗下福臨門,市佔率為13.8%;山東魯花市佔率為6.7%;西王食品市佔率為3.5%。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國內食用油市場日趨飽和,競爭非常激烈。隨著益海嘉裡上市,未來只有中糧福臨門可以與之抗衡。西王食品這樣的中型企業,發展空間越來越小。所以,西王食品只有聚焦市場和客戶,可能才會找到發展路徑。

6月22日,食用油中的龍頭企業益海嘉裡金龍魚糧油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出現在創業板首批受理IPO名單中,巨無霸體量加上資本加持,行業虹吸效應會更加明顯。

西王食品的股價高光時刻被定格在2016年的收購之後。其股價從9月底的13.99元攀升至頂點24.75,一月之內漲幅近80%。隨後一路向下,截止記者發稿,僅為5.91元。

西王食品該如何應對兩大賽道的挑戰,記者聯絡西王食品董秘辦公室,截止發稿未收到回復。

見習編輯:方鳳嬌 主編:陳巖鵬

相關焦點

  • 西王食品跨界保健品之惑:國內銷售營養補給品無藍帽標誌 巨資收購...
    原標題:西王食品跨界保健品之惑:國內銷售營養補給品無藍帽標誌,巨資收購加拿大保健品企業3年後巨虧   遭遇糧油行業天花板後,西王食品(SZ:000639
  • 西王食品回應「西王食品跨界保健品之惑」:未獲批「藍帽」對公司...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于娜 見習記者 王瑜 北京報導近日華夏時報網刊發了題為《西王食品跨界保健品之惑:國內銷售營養補給品無藍帽標誌,巨資收購加拿大保健品企業3年後巨虧》的報導。
  • 巨資收購 加拿大保健品企業後巨虧,西王食品面臨新挑戰……
    一方面,山東省作為國內玉米主產地,玉米深加工企業眾多,可以提供充足的玉米胚芽和玉米油毛油原料。另一方面,西王食品控股股東西王集團下屬西王糖業年加工300萬噸玉米,所產胚芽全部銷售給西王食品,這樣即使市場出現大幅波動,也能保持原材料的穩定供給。但是事實上,西王食品面臨一系列的難題。
  • 藍帽或出新規 膳食營養補充劑是滅頂之災還是機遇
    「無論是保健品或是食品,只要聲稱具有『保健』功能,都須獲得保健食品批准文號方可生產和銷售,即必須要有『藍帽』標識。這將為中國整個營養與健康產業帶來新的發展契機!」作為國內營養與健康產業的知名品牌代表企業之一,廣州微量元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CEO劉既輝近日正忙於繼續加大對螺旋藻產業的生產投入,對於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9月29日公布的《關於進一步規範保健食品監督管理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有關事項的公告》徵求意見稿,他則認為,這肯定是利好政策,營養與健康產業,成為未來經濟支柱產業是必然。
  • 帶「藍帽」的鉛超標螺旋藻
    國家食藥監局資料庫顯示,這兩家中介自行申報的大部分產品的確獲批「藍帽」標誌。    而中介機構的員工也「叫屈」:向申報企業收取的「技術服務費」,有相當部分被檢測部門或審批部門「權力尋租」了。但是事實證明,戴「藍帽」的保健品也不安全,除了相關部門應加大監督力度之外,作為消費者也應走出對保健品的錯誤依賴,科學看待保健品功效,理性消費。    尤其是現在市面上關於保健品的廣告正所謂是「無孔不入」、「鋪天蓋地」,使許多消費者在選擇上出現盲目性和片面性。
  • 29家公司 | 2017年保健品收入排行 第一名42億
    國內上市企業2017年報披露完畢。庶正康訊統計了29家企業的保健品相關收入情況,其中,12家企業保健品業務佔主營業務比例超過50%(含4家新三板掛牌企業)另有17家企業在財報中披露保健品相關業務數據。中國保健品行業進入了跨越發展的前奏期,標誌之一就是保健品企業上市數量逐步增加,已經形成了一個主流群體,其管理的規範性和商業模式成為行業發展的標杆,品牌影響力和競爭優勢明顯增強,在資本市場上倍受投資人關注。
  • 賣「飼料」出身的金達威把食品當保健品賣 用5條文獻證明NMN「逆齡...
    「美國並無保健食品的說法,而是將這類產品統稱為膳食補充劑,劃歸食品管理。」一位不願具名的專家告訴環球健康,美國FDA只管健康聲稱,並不管膳食補充劑的認證和註冊。但是所有從事生產、包裝或儲存將在美國消費的膳食補充食品的廠家必須向FDA進行註冊登記。那麼,進口膳食補充劑作為食品進入中國,有何規定?
  • 30家公司|2018上半年保健品收入排行 第一名23.5億
    新三板主營保健品掛牌公司經營業績同樣亮眼,歸屬淨利潤均為增長態勢。其中,攜泰健康上半年約2.5億元的營收業績已超過主營保健品上市公司第二梯隊的平均水平。從行業格局來看,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跨界進入保健品市場,整個保健品市場競爭更加激烈,超過一半的兼營保健品上市公司,通過戰略收購、拓展業務線等方式,使其營養保健品業務板塊營收已接近主營企業第二梯隊平均水平。
  • 「藍帽」還是保健食品安全帽嗎
    「藍帽」,是由國家相關主管部門審批認證的保健食品標誌。獲批產品外包裝標註「國食健字」字樣,為天藍色,呈帽形,俗稱「藍帽」。日前,多家權威檢測機構的檢測結果均顯示,8個螺旋藻藍帽樣品中,有6個樣品的鉛含量嚴重超標。這一檢測結果,不能不讓人心驚肉跳。在保健食品領域,藍帽就是通行證,象徵著質量過硬,意味著得到主管部門認可。
  • 保健品市場「颳起旋風」
    張小雅向「創業最前線」表示:「我從兩年前開始吃保健品,主要都是一些女性專用的複合維生素、抗糖丸、抗初老等產品,一年在這方面的花銷達到1萬元以上。因為疫情,我還花了1000元給全家買了維生素類保健品,來增強免疫力。」受疫情催化,保健品品牌重點發力線上,紛紛開發新產品以刺激銷售。在京東上,今年第一季度營養保健品類銷量增速顯著。
  • 保健品併購敗北:湯臣倍健首度虧損後的變局
    2018年8月,湯臣倍健以35.14億元現金完成對LSG的收購,並於2019 年7月31 日廣州佰盛完成工商變更登記手續後間接持有了LSG100%股權,而彼時LSG公司的淨資產僅1億元左右,此項收購溢價高達34倍,正是這一巨額跨國收購給湯臣倍健埋下22億元的商譽隱患。
  • 保健食品竟是普通食品?12315警示:老年人謹防保健品銷售陷阱
    家人發現該產品包裝上說明只是含羊奶成份的普通食品,請求幫助。無獨有偶,段先生致電12315反映其70多歲的母親參加商家組織的「保健講座」,聽信「專家」宣傳「健爾康」系列保健食品可以治療心血管等相關疾病,購買了5000多元該產品。段先生回家發現該產品只是保健食品,不具有治療功效,要求商家退款無果,請求幫助。
  • 史上首次收購膠原蛋白保健品,全球最大食品公司要...
    文:何丹琳 全球最大食品公司雀巢的營養保健品版圖再次擴大 Vital Proteins的膠原蛋白粉 有意思的是,據媒體此前報導,這家膠原蛋白食品飲料公司創建之初針對的是
  • 雀巢又出手了,史上首次收購膠原蛋白保健品,全球最大食品公司要...
    文|小食代 何丹琳全球最大食品公司雀巢的營養保健品版圖再次擴大!這是今年以來,該公司第三次在雀巢健康科學所在的業務領域出手,不過這次的收購標的有點特別。小食代留意到,雀巢今天宣布,雀巢健康科學公司已同意收購Vital Proteins的多數股權。
  • A股上市公司收購美國抗衰老企業引爆資本市場,中國NMN保健品行業...
    文|AgeClub  羅立斌核心觀點:1.上市公司金達威通過收購美國保健品公司完成了NMN產品國內上市銷售,湯臣倍健成立「海外研發中心」對抗衰老產品進入國內提前布局;2.淘寶平臺抗衰老保健產品NMN的銷售額已經破億,每瓶NMN平均成交價為1578元。
  • 跨境益生菌銷量增4倍,保健食品「堵車」搶戴藍帽
    記者「掃樓」發現,近日樓宇廣告逐漸恢復平日生機,食品保健品霸佔了第一波C位。記者調查食品及保健品行業獲悉,含益生菌、維C等乳製品、膳食補充劑在近期大賣,其中有益生菌產品銷量同比增加4倍,同期也有乳製品銷量同比增幅超一倍以上。
  • 保健品行業正進入「研發下半場」,疫情下從業者應看到的啟示
    :乳企向多元化食品保健品公司方向轉型,伊利等大牌乳企紛紛進軍保健品行業; 國內保健品行業從「營銷上半場」進入「研發下半場」,瞄準細分人群、細分需求是關鍵,湯臣倍健、玫琳凱等推出主打護目、護肝及抗衰老等產品。
  • 美國GNC破產嚇壞國內同行?「保健品第一股」已成×ST交昂
    29日,「踩雷」美國最大保健品GNC破產的哈藥股份跌停後被拉起,收盤跌幅7.81%報3.07元。國內保健品龍頭湯臣倍健卻扎紮實實地跌停了。實際上,最近幾年中國企業對於保健品的執念頗深。除了哈藥海外收購,澳洲SWISS已被中國合生元100%持股,肌肉科技被中國西王收購,美瑞克斯被湯臣倍健收購……湯臣倍健去年首虧;而A股保健品第一股交大昂立因連虧兩年,目前已成*ST交昂(600530),截至6月29收盤價2.78元/股,總市值不過20億元出頭。今年7月2日,該股將上市19年,但已經換了人間。
  • 日本麒麟集團將借用合資公司芳珂銷售網,在國內電商銷售健康食品
    日本麒麟控股公司將於4月開始在國內電商平臺上銷售健康食品。麒麟將通過資本合作方芳珂(FANCL)出口銷售健康食品。在中國,消費者對美容和健康的關注度越來越高。麒麟將利用在中國佔得先機的芳珂的銷售網,在中國提高品牌認知度。
  • 2020年中國營養保健品行業競爭格局分析
    維生素和膳食補充劑類產品佔整個中國營養保健品行業的54%,其次是傳統保健品,佔比33%。運動營養類保健品雖佔比最少,但是成長速度快,已經從2017年0.1%的佔比增長到2019年1%的佔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