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文/牧遙
關於《被光抓走的人》這部電影的評價爭議不少,口碑兩極分化,有人說好,自然就有人說不好。看電影真的是主觀意識,好與壞都是主觀的,而且看電影本身就是很私心的事,沒必要爭論,你覺得好看那就好看,你覺得不好看,那就不好看。
對於一部電影來說,唯一的客觀形態就是市場反饋。截至目前為止,《被光抓走的人》票房僅收7035.11萬。對於市場而言,電影票房已經失利,這是不爭的事實,不管誰來估算,這點票房對於黃渤引領的陣容來說,都是不合格的。對於資本市場來說,電影都是以當下的成敗論功行賞的。至於十年後的好壞,也只是觀眾的一廂情願了。
難道是黃渤的演技不行了嗎?不是的。黃渤的演技沒有問題,一直都很好。但是在這部電影裡面黃渤演得確實有些尷尬,這不是黃渤的問題,而是劇本與角色的問題。對於黃渤而言,從自編自導《一齣好戲》開始,就說明了他要轉型,他是一個成功的喜劇演員,但暫時還算不上一個好編劇好導演。更因為喜劇演員的標籤問題,他很難在其它角色上做出突破性的表演。換句話說,黃渤有些受限於市場定位與觀眾定位。所以,並不是所有的喜劇演員都像周星馳一樣,但是,未來的黃渤一定會更加優秀,這點我們不用質疑。
對於《被光抓走的人》這部電影到底是好是壞,我不作任何評價,之前,我也已寫過此片的觀後感,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移步(沒被光抓走的人就沒有愛情了嗎?)。由於《黃渤敗了,從市場反應的角度來看,他演了一部大爛片》這篇文章的爭論較大,所以,在這裡對於此部電影僅以個人感觀再次說以下幾點:
1、這部電影是什麼類型的?按照導演與投資方的角度來說,這是一部以科幻形式出發點的愛情片。但是,有很多人說這是一部文藝片。既然如此,那這部電影就是文藝式的科幻愛情片吧。什麼類型的重要嗎?不重要,但是,出發點很重要。
2、《被光抓走的人》從片名來分析,導演的意願不難看出,這部電影和「光」有關,以光的形式出現,延伸至感情線再到價值觀。但是,問題來了,從片名以及導演的出發點,是不是應該交待清楚:這道光從哪裡來,將要到哪裡去;這道光抓走的人去了哪裡,被抓的人是生還是死,還是說去了另一個空間;是因為什麼抓走這部分人?是因為有愛情還是因為沒有愛情?一部電影在敘述一個主幹出發點時,是不是應該有所交待呢?這樣才算完整,要不然,觀眾一頭霧水,電影也成了不三不四。
3、整片以四個故事為主。
第一對是中年夫婦。武文學(黃渤)與張燕(譚卓),結婚二十年,有個上高中的孩子。人到中年,除了生活,剩下的東西都很難定義了。「那道光」來了,但是沒帶走他們中的任何一個。電影也只這一對才有可看性,重點也是這一對夫妻才能傳遞愛情本身的價值。
黃渤這個角色透露出的是這到一個問題:「人到中年,曾經濃烈的、熾熱的愛情,逐漸變成了習慣和親情,這到底還是不是愛情?」中年夫妻原本就涉及了許多問題,家庭、孩子、財產、事業、責任、最後才是愛情。
片中黃渤獨自在酒店房間等待小韓老師到來時的掙扎,這裡表明黃渤是想要玩刺激的,差點出軌,但最後還是守住了最後的防線。這裡也說明,他對自己的婚姻仍然抱有希望和愛,最後的做飯的長鏡頭也表達了這一點用意。所以,愛情終究都是要回歸平凡的。
第二對是婚姻破裂。老公出軌,李楠(王珞丹)知道後要離婚。「那道光」來了,老公就這樣神秘消失了。
最扯的就是這個故事了,王珞丹發現自己的老公出軌,原以為只有一個小三,沒想到最後小四小五都出來了,然後老公消失,最後竟然車禍死了。這裡也沒有交待,人不明不白的死了,然後,這段感情也是不明不白的結束了,至於他的老公為何出軌,誰也不知道。至於這個故事的價值觀,可能是導演想要表達當下社會離婚率高的原因的一種形態吧。
第三對是熱戀情侶。一對年輕小情侶,剛要註冊結婚就被女方父母制止,女孩以輕生相逼時,「那道光」來了,沒把這對小情侶帶走,反而帶走了她的父母。自此,女生便認定男生不愛自己,因為「那道光」沒帶走他們。
熱戀情侶因為不明不白的「那道光」便懷疑對方不愛自己,這裡很不合邏輯,因為,電影中完全沒有任何交待這道光到底是什麼;但這種愛情卻又很合情理,因為無理取鬧、強詞奪理是現代愛情的病態之一。
第四對是同性戀。筷子(白客)是一位基佬,「那道光」來了,帶走了他的戀人。他就報警稱他的「發小」 被謀殺了(因為他不好意思說是戀人,便稱是髮小)。但由於「那道光」的不明不白,最後也都是不了了之。白客這對是打醬油的,完全沒有任何主次交待。
這四個故事,看似是簡單的感情形式,但片中有「換妻(夫)協會」「出軌協會」「分手協會」「搞基協會」,倫理式的表達手法讓人很難適宜,這樣實質的表達內容實在是很隱性,其中有很多鏡頭與對白都很暴露。最令人噁心的就是美術館黃渤與黃覺對談的那場,黃覺說:「反正光沒把我們帶走,窗戶紙捅破,咱也不離婚,就各玩各的,這樣就挺好」。我真不知道這一段導演董潤年到底是要傳遞哪種價值觀,難道是要表達愛情裡的自私自利,不甘空虛又不願放手的混蛋主義?我想只有他自己才知道了,至於觀眾接收到了什麼,誰又知道呢。
4、第一個採訪式鏡頭放在開頭其實是不恰當的,因為有了「被光抓走的人」才有了人們對愛情的深刻反思。為此,有了光之後,才有了領悟。很顯然,開頭的鏡頭是用來總結劇情的。為了表現張力,把這一段放到最後更為合適,這樣,觀眾也會有代入感。就像《史密斯夫婦》最後結尾時採訪問答一樣,一前一後的收尾就總結出對愛的含義了。
5、如果細心的觀眾應該不難發現《被光抓走的人》存在兩個最基本的問題,一個就是鏡頭拍攝過於隨意,對人物的性格刻畫以及場景應用不太友好;另一個就是剪輯問題,四個故事來回跳,本身故事就毫無關聯,然後剪得又很不連貫,為此,難免會讓觀眾無所適從。對於一部電影而言,這樣的跳轉畫面是很不合格的。
這個世界上,有人喜歡就自然有人不喜歡,這是常態。最後,《被光抓走的人》這部電影到底是好是壞,你們說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