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成人式、婚禮、葬禮、祭禮、畢業式、宴會、雅樂、文藝演出、慶祝傳統節日等場合,日本人都會穿上和服去參加。而在不同的場合所穿和服的種類也是不同的,那麼和服都有哪些具體的分類呢?
浴衣
在江戶時代以前,人們把浴衣稱作「湯帷子」。帷子就是單衣的意思。日本古時的浴室基本上都是蒸氣式的,人們為了防止被牆壁和柱子燙傷,都穿著湯帷子入浴。湯帷子被稱為「浴衣」始於江戶時代,有說法認為「浴衣」的日語發音「ゆかた」是從「湯帷子」的發音「ゆかたびら」轉化而來的。後來,人們逐漸改變了入浴的形式,入浴時泡在水中,不再需要穿衣服,於是,浴衣就變成了洗浴完畢後穿的簡單衣物,在夏季休閒時、參加祭典時穿著。浴衣嚴格來說不能直接等同於和服。
小紋和服
小紋可作為常服穿用。與和服中的大型圖案不同,小紋和服採用的是用紙型印染小花紋的工藝,因此配以這類紋樣的和服就被命名為「小紋」。需要注意的是,搭配小紋和服的是正裝腰帶「袋帶」和「名古屋帶」,另外由於小紋和服屬於便服類的和服,也可以選擇帶幅較窄的「小袋帶」。鞋子既可搭配草履,也可搭配木屐,但一定要穿足袋。
色無地
「無地」的意思就是沒有圖案,所以,「色無地」就是指整件衣服僅有除了黑色以外的單一色彩而沒有圖案的一類和服,如果全是黑色,那就成了葬禮上穿的喪服。不過,色無地上雖然沒有圖案,還是允許有織出來的暗紋。
另外,如果在色無地上綴有家紋,那麼它就成了和「訪問著」同級別的禮服,如果沒有綴上家紋,則是次級禮服,或者是日常服。因此,色無地是應用比較廣泛的一種和服。
色無地也很適合在參加茶會的時候穿,因為茶道講求和敬清寂,所以色無地可以說是最符合茶道精神的服裝。還有,參加葬禮等場合穿著色無地,一般要選用樸素的顏色,不過儘管顏色樸素,但是如果衣服的暗紋是吉祥的紋樣的話也是不太合適的。
訪問著
訪問著的歷史不長,是明治時代對應洋服的"Visiting Dress"而產生的一個和服種類。訪問著沒有已婚未婚的分別,是整體染上圖案的和服,它從下擺,左前袖,左肩到領子展開後是一整幅圖畫,被稱為繪羽,將訪問著整件攤開時,可看到完整的一幅大圖。婚宴、派對、同學會、相親等社交場合都適合穿訪問著。
付下
"付下"和服可以看成是訪問著的簡化版,比訪問和服更輕便舒適。付下沒有繪羽,所以衣服上的圖案是分散的。另外付下一般不會綴上家紋。適用的場合與訪問著類似,但不適合在正式儀式上穿。
振袖和服
振袖和服一般僅限女孩和未婚女子穿著。振袖分為3種:小振袖(二尺袖)、中振袖(振袖)、大振袖(本振袖)。小振袖一般作為入學、畢業的禮服,中振袖則多用於新年、成人式、未婚女子出席正式場合,大振袖多用於婚禮,因此又被稱為花嫁振袖。
留袖和服
留袖分為黑留袖和色留袖,黑留袖就是黑色的留袖,黑留袖是已婚女性最正式的著裝,在胸前、兩袖和背後共有5個家紋。而只有三個家紋的留袖為次正式的,未婚女性不能穿黑留袖。色留袖就是彩色的留袖和服,色留袖為比較平常的服裝,未婚女性也可以穿。
海老茶袴
明治時代,女子國民教育開始普及。明治時代學習院女學部長、女子禮法家下田歌子把男子的乘馬袴進行了改造,變成了海老茶袴作為女子校服。海老茶袴也多用於女子畢業裝,作為參加畢業典禮時穿的禮服。搭配的鞋可以是正裝草履,也可以是靴子,配靴子是大正時期留下的穿法。
花嫁和服
花嫁和服是女性結婚時的服飾,是最正式的禮服。花嫁和服主要分為三種,包括色打掛、白無垢和振袖(通常為大振袖),色調以白色或者紅色為主。其中白無垢原本是幕府時期士族女子婚禮的禮服,現在和式婚禮上常見。
喪服
喪服是在葬禮上穿的和服,是全黑色的,包括腰帶等一些飾品都是黑色。喪服要帶家紋,屬於五紋和服。有些喪服沒有暗紋,有些則帶有紗綾形、雲、蓮、流水等暗紋。
男子和服
男子和服的分類相對簡單,以染有花紋的羽織和袴為正式禮服,即紋付羽織袴。除了黑色以外,其它染有花紋的打褂和袴也可以作為次級禮服,可以隨便進行搭配。小袖長著、浴衣則可以作為常服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