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昭寺覺沃佛:一座寺和一座城的傳奇由來
文/舒放
西藏作為旅遊勝地,被幾乎所有旅遊推薦書(手冊)名列為「一生中必須去一次的地方」之一。這是由於西藏有著獨一無二的高原景色和風土人情。不論哪個季節前往西藏,都會收穫滿滿。而原本就生活在茫茫雪域的藏族同胞,也有一個心願:此生一定要去一次拉薩。不論距離拉薩遠近,最好是能夠磕等身長頭前往。這種心願,和普通旅客不同,因為拉薩在這種心願中,凸顯出的是地名本身的含義:聖城。
拉薩之聖,在於大昭寺,大昭寺之聖,在於覺沃佛。
拉薩作為西藏吐蕃時期的都城,始於松贊幹布。而前吐蕃時期的都城位於山南,松贊幹布遷都的決定促成了拉薩的誕生。在此之前,拉薩是一片沼澤。所以在西藏,我至少聽過兩個地方的藏族同胞說,我們這裡差一點就成為拉薩(聖地)。這表明當年擇地的時候有過反覆斟酌,二來也表明拉薩城和內地以及藏區其他城市不同,這座城市的名稱和周邊的自然地理環境甚少關聯。
一如佛教聖地塔爾寺先有塔,再有寺;拉薩城先有寺,後有城。(舊)拉薩的城市布局,就是一座壇城,壇城的中心,就是大昭寺。
大昭寺是後來的名稱。最早,它被稱為「惹薩」,據說和山羊馱土填湖造地有關。由於「惹薩」是這座新都城裡最早的建築和整座壇城的中心,人們便用此稱呼這座新興的城市。拉薩、惹薩、邏些是不同的音譯用字。後來隨著佛教的興盛,人們賦予「拉薩」這一名稱以「聖地」、「聖城」的含義。但我個人更傾向於拉薩這個名稱在最初就有聖地的含義。松贊幹布的遷都,其實是一個「尋找聖地」的過程,畢竟那時候的拉薩還是一片荒蕪,當合適的地方被選定——這裡就是聖地(聖城)了。
如今,我們都知道在大昭寺供奉有覺沃佛,也就是佛陀住世期間親自開光加持的十二歲等身佛像。這就是修建大昭寺最初的緣起。不過,大昭寺最早供奉的覺沃佛像,並不是這尊,而是現在供奉在小昭寺的佛陀八歲等身像。
關於這兩尊覺沃佛像,充滿了傳奇——
覺沃是藏語,至尊之意,現在特指佛陀等身像。如今存世的佛陀等身像共有三尊,其中佛陀八歲等身像和十二歲等身像均在拉薩,分別供奉於小昭寺和大昭寺內;另一尊為佛陀二十五歲(一說三十五歲)等身像,供奉於印度菩提迦耶。
公元七世紀,松贊幹布迎娶尼泊爾尺尊公主時,為供奉尺尊公主攜帶的佛陀八歲等身像,而特意修建了大昭寺,這也是大昭寺的由來。後來松贊幹布又迎娶了大唐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同樣攜帶了一尊無比殊勝的佛像,即佛陀十二歲等身佛像。由於大昭寺和八歲等身佛像在前,所以松贊幹布和文成公主一同修建了另一座寺院供奉十二歲等身像,這就是小昭寺。
松贊幹布逝世之後,芒松芒贊執政時期,大唐和吐蕃交惡,在藏地有傳聞說大唐將派兵攻打吐蕃,要奪回文成公主帶去的十二歲等身佛像。吐蕃君臣心生一計,連忙將十二歲等身佛像從小昭寺移往大昭寺,藏匿在了大昭寺的南廂密室(夾牆),並在牆面上繪製了文殊菩薩佛像加以掩飾。
後來唐朝的軍隊沒找到這尊等身像,就決定把八歲等身佛像運回長安。結果只走了半日路程,佛像就變得異常沉重,無法前行,只得留在原地。到了赤德祖贊即位後,大唐和吐蕃重新修好,赤德祖贊效仿祖輩,向大唐求親,迎娶了大唐金城公主。金城公主嫁到拉薩後,把封藏於大昭寺的十二歲等身佛像取出,就此供奉於大昭寺;又迎回八歲等身佛像,供奉於小昭寺。從此,兩尊佛像就易寺供奉,並一直延續到今日。
傳奇故事難免充滿了曲折巧合,但不管怎麼說,十二年歲等身像居「大」昭寺,八歲等身佛像居「小」昭寺,似乎更符合人們的心理,大家覺得大、小之分理所當然應該這樣。
傳奇故事與真實歷史之間有著怎樣的出入,對普羅大眾而言,並無一探究竟的心理。對於虔誠的藏族同胞而言,朝拜大昭寺覺沃佛才是最最重要的事情:朝拜此佛像就如同朝拜佛陀本身,不論是其供奉、祈禱還是許願, 就如同向佛陀本身供奉、祈禱和許願一樣,一定會如願以償……
有了追求的目標,生活就充滿了意義。我們的心也會變得堅定。這就是「心有所依」的力量。也是大昭寺覺沃佛所給予芸芸眾生最為殊勝的加持力。一生中,一定要去一次西藏——到達西藏的您,一定要去大昭寺朝聖這尊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歷史,佛陀親自開光的等身佛像。
在我們周身被佛陀慈悲目光所加被的一刻,時間是不存在的:剎那即永恆。
#佛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