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晚上11:35的時候,微信「叮」的一聲響了。
是一位失去女兒的失獨媽媽小Z發來的,她在山東:
「我還是一不小心就想死,想去見我的孩子,真的好痛苦。」
我回:「天,我和你一樣。」
「沒有辦法,一點辦法也沒有。快要挺不下去了。」
「你微信來的太巧,我晚上才哭過……覺得特對咪咪不起,恨不能……你說你也這樣給了我安慰。」
這是一段失去了孩子的媽媽之間的深夜對話。
因為對方的痛苦,自己得著了安慰。你可能無法理解,對於極其軟弱的人來說,殘忍甚至都是一種溫柔的安慰劑。
一不小心,猝不及防襲來的傷痛就將傷口撕裂了。萬家燈火,每一盞下的故事都是如此不同。我們素不相識,不曾謀面,卻因為相同的傷痛,遠隔千裡而互相在深夜取暖慰籍。
你們的故事當然與我不同,但生活中都難免有傷痛和憂懼。每個人內心都留有命運給予的或大或小的傷口,過去的,當下的,也可能是以後的某個時候留下的。
究竟什麼能夠給我們的生活繼續帶來信心,帶來希望,讓我們內心得到寧靜,面容常帶喜悅?
不要問誰能給我們答案。答案從來不是別人給予的,必須自己去尋找。答案在每個人於歲月中穿行時一以貫之的行動裡。
有時候覺得,自己像是上帝的實驗室裡的一隻小白鼠,或者《飢餓遊戲》裡那個要闖過各種關才能在場中活下來的女孩。程序已經啟動,我在黑暗的森林裡努力尋找出口,尋找光……
過往的傷既是身負的沉重包袱,也是識別方向的指南針。
它會告訴我,我需要什麼。
很多失去孩子的父母在傷痛之下,可能更重視對於現實層面的家庭重建,比如想盡辦法去再生一個孩子,用新的忙碌的生活狀態填埋舊的過往。
但我覺得內心的安寧和重建更重要,我不打算自欺和欺人,我要找到與在另一個世界的女兒相處的最好的方式。
我相信,因為至誠至真的愛的聯結,她可以感應到我的狀態,我的力量可以給另一個世界的她的存在以不可描述的信心。因為愛,我們定然能彼此成就對方。這樣想本是為了她,卻令我有了去重建生活的動力。
喜歡《聖經》的《雅歌》中的一句:
「愛如死之堅強」。
放在以前會不太懂。但現在能夠體會這其中愛與死的共通之處。那種別無選擇如同宿命般的決絕的力量,它可以讓人淪陷,也可以令人振拔。
這段時間裡,我繼續閱讀,繼續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