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往事回眸 】
父親的醬洋姜
文/餘新洲
多少年以來,我無論在哪裡吃飯,只要餐桌上有洋姜,無論是醬的、泡的、涼拌的、熱炒的,我都會想到我的父親,想到父親的醬洋姜。
父親是所住小集鎮的搬運工,母親是家庭婦女,養育我們兄弟姐妹七個,吃了多少苦是可想而知的。我開始記事的時候——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多數家庭的日子都不好過,我家生活更是艱難。那時,父親在家裡經常說一句話:「人人都有一雙手,只要勤快,就不會餓肚子。」在當時,讓一家人不餓肚子,是父親最大的追求。所以,他在做搬運工之餘,常常帶領我們或開荒種地、或採菱挖藕、或捕魚撈蝦、或砍草拾柴。父親的醬洋姜,就是他親手種的、親手醬的。
我家是商品糧戶口,不像農民有自留地,父親種洋姜都是選的宅旁、路邊、河坡之類的空閒旱地。好在洋姜生命力極強,種在哪裡都能蓬勃生長,而且一年種後,只要沒有人為破壞,往後年年都會有不錯的收穫。但為了保證洋姜的品質,父親選地還是講究的,沙壤土地擺在第一位,壤土地次之,灰坑(農村堆放生活垃圾的地)是從來不用的。沙壤土地長出的洋姜,不僅產量高,而且個大、皮薄、質脆、味純、易挖。父親種洋姜,從來不打農藥、不施化肥,只撒一些絞把子剩下的草渣或油菜籽殼,讓它們漚作肥料,並讓土壤變得疏鬆而利于洋姜的生長。
進入10月之後,就可撥掉地上的莖杆,挖取地下的洋姜了。我參加洋姜的挖取、收貯時,父親總要叮矚我注意兩點:一是儘量不要把洋姜挖傷了,挖傷的洋姜容易爛壞;二是新挖洋姜所帶的泥不要去掉,洋姜不能曬乾,只能帶泥陰乾。所謂「陰乾」,就是把洋姜用籮筐裝著,吊在屋簷下,讓其慢慢地蔫萎。如果剝泥曬乾的話,洋姜不僅色澤會變黑,而且皮會變厚變硬,大大降低洋姜的品質。
父親醬洋姜,在配料上有無特別之處,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工藝簡單但有「竅門」。把陰乾的洋姜洗淨、濾幹,然後放到醬罈子(所謂醬罈子就是裝有辣醬的陶土罈子)中,用碟子之類的東西蓋上壇口,再加壇蓋,然後往罈子的水槽裡盛滿清水。之後,適時添加清水,防止枯乾斷水。否則,洋姜一旦走風,就會變酸、易爛。洋姜這樣醬一段時間後,就可以取出來吃了,而且這樣醬出來的洋姜,讓人一見、一聞就垂涎欲滴。
父親的醬洋姜留給我的記憶永遠是:顏色金褐,富有光澤,去掉了剛挖的新洋姜的腥味,保留著天然的、清鮮的、純正的味道,香甜宜人,脆嫩可口,微辣開胃,吃後身心皆爽,回味無窮。
我讀高中期間,因為經濟的原因,有些住讀生不能餐餐都到食堂買菜,所以每星期都要從家裡帶些醬鹹菜、醡辣椒、鹽豌豆之類的下飯的菜。我是帶菜較多的一員,而且往往都是帶的醬洋姜——父親親自做的醬洋姜。在整整一年半的時間裡,我多數時候都是靠醬洋姜下飯的,但從來沒有吃厭吃傷過。
父親去世已近三十年了,我無數次品嘗過各種花樣的洋姜,但一次也沒有找到吃父親醬洋姜的那種味道、那種感覺……
(作者系監利縣教育局原局長,現任監利縣人民政府黨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