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動物,如嚙齒類動物、果蠅等身上做實驗時,發現節食的情況下,這些動物的壽命會更長。
而且營養協會也一直認為每餐只吃七八分飽,才是健康之道,所以越來越多的人去研究壽命與飲食之間的關係。
有些人認為人的壽命與一生的飲食有很大的關係,人一生都有一個固定的飲食量,超過了這個量,壽命就結束了,所以平時吃得少,壽命會更長。
吃得少,壽命更長?
雖然說限制飲食量,減少食物的攝入,能降低人的體重,減少肥胖的機率,從而減少一些慢性疾病的發生,從而能延長人的壽命。
但是根據深入的研究發現,如果嚴格控制了飲食,會影響到人類腸胃功能和免疫系統,從而導致腸胃功能更容易衰退,而且免疫力也會下降,尤其是對於青少年,這樣反而不利於他們的成長發育。
所以想通過嚴格控制飲食,延長壽命的辦法並不可取。
保持這4個飲食習慣,或才是長壽之道
1. 晚餐的時間儘可能提前
吃晚餐的時候會直接影響到一個人的睡眠質量、腸胃功能、肝腎功能,如果吃晚餐的時間過晚,會增加腸胃的負擔,導致消化不良,而且還會導致睡不著,增加尿路結石等疾病的發生。
而且一個人的睡眠質量不好,還會直接影響到人的內分泌系統,從而影響人的健康。
所以儘可能提前晚餐的時間,儘可能在下午6點前吃晚餐,那樣可以在入睡前將食物消化掉,減少身體的負擔,同時也不會影響睡眠。
2. 餐前喝點溫開水
在餐前喝點溫開水,不但可以促進腸胃的蠕動,而且能增加飽腹感,減少食物的攝入,更不會因為餓肚子而狼吞虎咽。
而且多喝溫開水,可以有效排出體內毒素,減少疾病的發生。
但是要注意不要餐後馬上喝水,要不然會增加腸胃的負擔,更不利於身體健康。
3. 改變吃飯順序
肥胖是導致多種疾病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控制體重還是非常重要的。
研究發現,改變吃飯順序能有效控制餐後血糖及控制人的體重,從而能有效減少一些慢性疾病的發病率。
吃飯的時候先吃進去一些蔬菜,調動腸胃的蠕動後,吃得4~5分飽後再攝入肉類,最後攝入主食,那樣不但可以減少每餐熱量的攝入,而且營養也比較均衡,更不會覺得餓肚子,對於人類健康是非常有益的。
4. 養成少食多餐的習慣
嚴格控制飲食是不現實的,要不然也不會有那麼多的糖尿病患者,只是控制好每餐的攝入量,儘量少食多餐,那樣不但可以控制好每天熱量的攝入,而且想吃東西的時候可以少量攝入,幸福感會更強,從而更有利於控制飲食。
所以養成少食多餐的習慣才是控制熱量攝入的根本方法,也是最可行的一個方法。
人以食為天,如果長期控制一個人的飲食,還會影響到一個人的情緒,從而更不利於身心健康,只有合理調理飲食,保證營養均衡的同時,使人幸福感滿滿,那才更有利於身體健康,延長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