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鑲工藝全稱是「蒙古族鑲嵌工藝」,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傳承歷史,是根據設計圖,用鏨刻、焊接或者掐絲的形式把零部件進行組裝後形成的一個完整工藝品,再通過鎏金、打磨、拋光等形式把它表現得更完美的一個過程。這種工藝誕生於蒙古文化,它是一種草原文化的體現。現在的蒙鑲工藝融合了各個少數民族的優點,蒙、漢、滿、藏,還包括波斯的一些特點。
打磨、過火、鏨刻、焊接、拋光、熬膠、寶石鑲嵌……那些生活中最尋常不過的金銀器,在手工匠人的嫻熟工藝中幻化成栩栩如生的花鳥魚蟲。這是一項傳承了2000多年的工藝,它蘊藏著古人無窮的智慧與力量,它就是蒙鑲工藝。
蒙鑲工藝,是以金、銀、銅、鐵、錫、玉石、象牙、竹、骨、木、角等原料,吸收蒙、藏、苗、滿等少數民族金屬工藝品的造型設計及裝飾風格,以精湛的技藝製作的富有特色的工藝品。其工藝以金屬鏨雕和焊接為主,根據圖案的設計要求,利用鏨刀、鏨板將原材料打製成浮雕、圓雕、透雕成品,並通過焊接工藝將零部件組成一個完整的工藝品。加以寶石鑲嵌,鑲嵌的寶石包括綠松石、瑪瑙、珊瑚、孔雀石等,鑲嵌工藝以包鑲為主。
蒙鑲工藝十分精細考究,製作工具數十種,製作過程繁複漫長。一件完整的蒙鑲手工藝品從構思到成品要經過製圖、塑形、熔煉、鑄造、拔絲、壓片、裡頂外鏨、浮雕、平鏨、鏹鏨、搓絲、掐絲、擺花、焊接、鏤空、打磨、拋光、鎏金、鑲嵌、燒藍等20多道工序,即使是工藝品上一朵簡單的花,也要經過千錘百鍊才能成型。
非遺傳承人
劉鐵軍 :內蒙古工藝美術大師、蒙鑲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1992一1994在呼市三十七中學習工藝美術專業,1994年進入外貿工藝品廠學習蒙鑲工藝,2004年工廠改制後,創建眾合泰工藝工作室至今。2014被評為蒙鑲工藝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2015評為內蒙古工藝美術大師,內蒙古工藝美術協會理事,呼市工藝美術協會會員。
蒙鑲製作工藝在2015年進入內蒙古自治區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現在的主要傳承人有李忠強、劉鐵軍、屈志強三位師傅。42歲的劉鐵軍是漢族人,年輕時學習工藝美術專業,1994年開始接觸蒙鑲工藝,對口單位是外貿工藝品廠,所以有機會直接進外貿工藝品廠實習,開始接觸師傅,後來廠子倒閉,2004年左右,他與李忠強、屈志軍開始自己製作、傳承這份手藝。
劉鐵軍與同伴創辦了工藝品店,開始接觸到一些蒙鑲工藝老物件。紮實的做工,精美的紋飾,時間在上面留下了劃痕卻絲毫不損壞其美感,那是劉鐵軍第一次認識到工藝品和藝術品的區別。從加工、修復老物件,到憑著對蒙鑲工藝的理解去創作屬於自己的作品,再到嘗試複製精美的傳統蒙鑲藝術品,他將責任、信念、理想統統融入到了這份傳承事業中,這許多精緻的蒙鑲工藝品就是一路成長的見證,也是夢想的承載。
精美蒙鑲民族飾品
精美蒙鑲民族飾品
歷史蒙鑲工藝早已留駐在中國記憶中,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人們可以從中國古代金銀器複雜的演變軌跡中找到答案,而蒙鑲工藝也正以其自身的工藝特色,在人類的變遷中,承載著歷史文化,為發展中國傳統工藝默默地繼續著自身的使命。
來源:文旅青城微信公眾平臺
責任編輯:張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