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作者李紳為何遺臭萬年

2021-02-08 高層智庫


一個凝聚十萬人脈的精英圈子,為高層決策提供依據和參考。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李紳,這個在唐朝並不出名的詩人,甚至很多人都不認識他到底是哪位?然而,他的兩首《憫農》詩卻膾炙人口,且經久不衰。


「鋤禾日當日,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是不是非常熟悉,不僅在小學課本上有,而且還在食堂、餐廳可以說隨處可見。正是因為這兩首《憫農》詩,這個李紳被譽為憫農詩人。正因為如此,我們想當然地認為這個李紳是一個勤儉節約、體恤百姓的好人。然而歷史的真相令人無語,萬萬沒想到我們都被他的詩文給騙了。


李紳,是一個典型的官二代,曾祖父是中書令李敬玄,父親是個縣令。但是他運氣有點背,幼年喪父,家道中落。青年時,目睹農民終日勞作而不得溫飽,以同情和憤慨的心情的《憫農》詩2首,傳頌千古!隨後,他參加了科舉考試,35歲中進士,就此開啟了自己的仕途之路。剛開始,他的仕途之路並不順,因不滿李錡謀叛而下獄,後被釋放回家,與元稹、白居易搞起了新樂府運動。此時的他,醉情於詩歌中,閒雲野鶴,好不快活!


然而,在他48歲的時候,他就就任翰林學士,捲入了朋黨之爭,成為了李黨的重要人物,就此他的人生發生了翻天覆的變化。


他在朋黨之爭中,也因爭鬥被貶,但在李德裕為相後,作為李黨重要人物的李紳如坐火箭一般高升,竟然最後還當了4年的宰相。李紳就在這個過程中,他的性格也隨之發生了劇變。


他不再是那個悲天憫人,體恤百姓的熱血青年,而變成了一個貪圖享樂、為官酷暴、一意孤行的酷吏!身居高位的李紳貪圖享樂,妻妾成群。李紳曾宴請劉禹錫,席間劉禹錫有寫下了《贈李司空妓》的絕句:「高髻雲鬟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蘇州刺史腸。」由此,可見當時李紳妻妾成群,是多麼的腐敗,到了令劉禹錫咋舌的地步。


曾經的悲天憫人,體恤百姓的憫農詩人,此時卻成了一個酷吏。據記載,由於李紳為官酷暴,當地百姓常常擔驚受怕,很多人甚至渡過長江、淮河外出逃難,不敢在他的地盤生存。這還沒有完,這個李紳一生最大的人生汙點是他一意孤行,草菅人命。他晚年經手「吳湘案」,在調查吳湘之後,發現這個吳湘雖有貪汙,但並不嚴重,且強娶民女不實,罪不至死的時候,李紳卻不聽下屬勸解,一意孤行,強行將吳湘送上了斷頭臺。


李紳如此草菅人命,據說是因為吳湘的叔父吳武陵當年得罪過李德裕的老爸,為了討好李德裕,李紳才一意孤生,一定要將吳湘處死。此時的李紳完全是被權力蒙住雙眼,成為一個利慾薰心之人,真是一步天堂,一步地獄!


公元846年,74歲的李紳病逝。第二年,「吳湘案」終於得到平反,而死去的李紳受到了「削紳三官,子孫不得仕」的處罰。這真是人在做,天在看!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當年那個悲天憫人,體恤百姓的憫農詩人李紳之所以成為一個草菅人命的酷吏,就是因為他被權力蒙蔽,在權力所帶來的快感中迷失自己,成了他最不想成為的人,貪圖享樂,不擇手段。因此,他的《憫農》詩雖然很出名,但他本人卻很少被人提及!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芒果園666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野史特刊

 這裡有你所不知道的歷史。

▲長按上方二維碼,識別關注。

覺得有用,點個「在看」鼓勵一下!

相關焦點

  •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真心希望我們都可以好好吃飯,時刻牢記我們從小背的最熟的那首詩,「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 【堅守「糧」心】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農民萬長妹種稻小記
    【堅守「糧」心】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農民萬長妹種稻小記 2020-08-28 17: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粒粒皆辛苦
    母親接話道:「你上學不也念過『粒粒皆辛苦』 的詩?你長年不在家,根本不知道糧食從種到地裡到收回家裡到底要費多少辛苦,掉在地上的每一顆糧食都是用辛苦才能收回家,怎麼能說扔就扔呢?」拿了卻又懶的做,束之高閣直至黴變,然後很不經意地與垃圾混在一起傾倒,真的不曾想過這一粒粒糧食的來歷,只覺得家裡多得很,浪費幾把無所謂。此刻,看到父母惜糧似寶的舉止,似乎才真正懂得「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內在含義。
  • 寫出「粒粒皆辛苦」的李紳一頓飯殺三百隻雞?冤枉
    在三十歲左右的時候,李紳創作出了流傳千古的《憫農》詩兩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憫農詩」自從杜甫復興以來,在中唐的德宗時期進入全盛階段,李紳、白居易、王建等人創作了大量類似題材的作品,興亡皆是百姓苦的封建王朝悲劇被全景式地呈現出來。箇中成就最高者,李紳堪稱佼佼。年輕的詩人,在膾炙人口的詩中洞察政策弊病,也讓其政治才能展露崢嶸。後來在金陵的一段遭遇,則可以看出來李紳敏感的政治頭腦。李紳剛及第以後,被選拔做國子監助教,不遂心願,就繼續遊歷四方。
  • 寫出「粒粒皆辛苦」的李紳一頓飯殺三百隻雞?冤枉!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因為唐朝科舉不僅靠考試成績,還可以參考他們平時的作品和才氣,考生將自己比較得意的詩文收集成冊,用漂亮字體寫成捲軸,考試前送給當時文壇上有名氣、政治上有聲望的人,或者是與主考官關係密切的人,以求得推薦,這種行為被稱為「行卷」。
  • 一組手繪圖帶你真切感受啥叫「粒粒皆辛苦」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辛勤的汗水才能浸潤出飽滿的稻穀。小時候,娃娃們總會拿個專屬小鐮刀,故意遠遠地落在大人們後面撒個歡、偷個懶。雖然田間的活兒都是苦差事,如今回憶起來,似乎又有點甜。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每一粒糧食都來之不易請自覺踐行舌尖新「食」尚堅決對浪費行為說「不」將「光碟行動」進行到底!
  • 讓孩子從繪本裡感知「粒粒皆辛苦」
    湖北日報訊(通訊員田媛、金婧)10月18日,湖北省圖書館攜手恩施州圖書館開展《怕浪費婆婆》《菠菜在哭》繪本故事分享會,讓孩子們感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此次活動由生活實驗室故事小屋故事媽媽李瀟瀟帶領孩子們共讀。
  • 寫下「鋤禾日當午」的李紳,後來怎麼樣了?他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
    憫農《憫農》的作者叫李紳,唐朝人,那年有個叫李逢吉的同年到亳州訪友,恰好李紳也在,於是便陪著他上了趟城東觀稼臺。李紳呢,就很不以為然了,他呢,是胸有社稷,心念黎庶,那是稍微一想,便緩緩吟道: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 粒粒皆辛苦,房山校園內掀起新一輪節約新風尚!
    光碟從我做起我光碟,我光榮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儘管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對糧食安全還是始終要有危機意識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帶來的影響更是給我們敲響了警鐘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
  • 《誰知盤中餐》:離開了爸媽庇護 成長應該更出色
    由湖南衛視和潘禮平團隊聯合出品的原創育兒觀察類節目《誰知盤中餐》,今晚十點將轉戰浙江,並迎來6對新的萌娃。節目將繼續厲行節約的社會主張,圍繞二胎萌娃的勞動鍛鍊等創新形式,傳播「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理念。
  • 芒果又一萌娃綜藝,《誰知盤中餐》宣傳正能量,改編版《爸爸》?
    《誰知盤中餐》,這個節目名字一聽就知道是和糧食有關係。這檔節目主打的就是,在展示勞作的過程中,將「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這一個概念傳輸給社會、觀眾。《誰知盤中餐》在開播之前,沒有過多的宣傳,所以在開播的時候還沒有那麼高的熱度,不過,這檔宣傳正能量的節目在開播後就產生了爭議。
  • 宋代範成大《秋日田園雜興》:租船滿載候開倉,粒粒如珠白似霜.不惜兩鍾輸一斛,尚贏糠核飽兒郎.
    粒,米一顆曰一粒。凡物質之無可分者謂之顆粒。又有進食、吃飯之義,如粒食即指以穀物為食。
  • 啡說不可 | 「粒粒皆辛苦」請給予咖啡種植更多關注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大概也適用於咖啡吧。▲本文節選自23期《Cafe Culture 啡言食語》P34-37作者:袁飛 Peter啡物質咖啡 主理人
  • 憫農李紳心懷天下,入仕後卻窮奢極侈,為何前後那麼「矛盾」?
    也不會悲憫百姓的辛苦勞作,他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雙面人」。所以說,評判一個人,不能看他說什麼,而要看他做什麼。 (一)、由儉入奢易 《舊唐書》「紳六歲而孤,母盧氏教以經義」。李紳並不是一開始就出生於富貴之家,自幼喪父,靠著母親務農養活他。所以,李紳在作《憫農二首》的時候,語言簡練而又凝重。
  • 藍山咖啡豆,粒粒皆辛苦
    高品質咖啡豆,比如藍山咖啡豆的種植環境可以說是「半野生狀態」,種植辛苦自不必說,即便處理了咖啡樹的果實——俗稱「咖啡櫻桃」,留下了果核,也要經過一系列複雜的工序,才能達到烘焙藍山咖啡「熟豆」的標準。第一步,水洗/日曬。處理方式不同,藍山咖啡風味也會不同。
  • 前蘇聯明信片上的記憶:方增先和他的中國畫《粒粒皆辛苦》
    畫作的左下角用隸書寫有「粒粒皆辛苦 一九五五年六月,增先」的字樣。明信片背面圖案這位增先先生所畫《粒粒皆辛苦》一定是一幅代表中國當代畫家的精品力作,否則的話怎麼可以登上當時的蘇聯明信片呢?我這樣猜想。作品有《粒粒皆辛苦》、《說紅書》、《孔乙己》等。《母親》曾獲第七屆全國美展銀獎和齊白石藝術基金獎。出版有《方增先人物畫集》、《方增先畫集》。專著有《怎樣畫水墨人物畫》、《結構素描》、《人物畫的造型問題》、《人物水墨寫生教學筆記》等。
  • 誰知盤中鮮,粒粒皆精華
    野生帶子單粒凍,鎖住你的胃加拿大原裝進口,從無汙染的純淨海域100%野生捕撈的天然產品,捕撈後一小時內速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