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翼棄兵》劇照,圖片來源@豆瓣
文丨一點劇讀,作者丨Mia
時代在進步,內容從業者迎風起舞,並潛移默化地推動時代觀念進一步深入人心。當女權、女性主義成為內容風口,資本推波助瀾,創作者與這一時髦命題共謀,大量的「大女主戲」、「女性主義群像」就此誕生。
「所有男性生物都愛我,一路靠著男人直抵權力巔峰」的「偽大女主戲」,不過是男權社會語境下,瑪麗蘇傻白甜幻想的另一種表述方式,《燕雲臺》等新劇如此,就連大女主戲鼻祖《甄嬛傳》也不免為人詬病。
從「浪姐」、「姐學」到《三十而已》再到女性脫口秀演員的爆火,都反映出傻白甜灰姑娘已經不再符合時代趨勢,但國產影視在進步的同時,也未能完全擺脫男性凝視(male gaze)、年齡焦慮等束縛,在此背景下,奈飛爛番茄新鮮度100%、豆瓣評分9.2分的年度爽劇《后翼棄兵》大熱出圈,就顯示出了對如何拍好大女主戲這件事上,極大的啟迪意義。
著名作家史蒂芬·金在推特上,將這部10月23日上映的7集迷你劇讚許為「我看過的最好的電視劇,驚心動魄」,和菜頭稱之為「超越了國別、政治、性別、過往,一個獨立而自由的人。五星推薦,十月必看劇目」。長期來看,這類有著勵志意義的事業向「大女主」將會是世界範圍內的內容趨勢。
開掛大女主爽劇的正確打開方式
「男人的極大幸運在於,他,不論在成年還是在小時候,必須踏上一條極為艱苦的道路,不過這是一條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則在於被幾乎不可抗拒的誘惑包圍著;她不被要求奮發向上,只被鼓勵滑下去到達極樂。當她發覺自己被海市蜃樓愚弄時,已經為時太晚,她的力量在失敗的冒險中已被耗盡。」波伏娃在《第二性》中的名言,儼然是「灰姑娘」式情感偶像劇的最佳註解,同時也說明了為何男頻影視內容以事業奮鬥為主,女頻影視內容以戀愛幻想為主。
但《后翼棄兵》跳出了這一定律。小說《The Queen’s Gambit》由沃爾特·特維所寫,出版於1983年,原型取材自Bobby Fischer,講述貝絲·哈蒙8歲因車禍成為孤兒,在孤兒院裡領悟棋道,在男性主導的西洋棋界一路升級打怪,最終站上世界之巔的故事。該劇的誕生過程漫長而坎坷,《末代皇帝》導演貝爾納多·貝託魯奇、《異形2》的聯合編劇沃爾特·希爾等都曾試圖將其搬上大銀幕,2007年,希斯·萊傑籌備將這部小說改編成電影,意向女主定為《朱諾》、《水果硬糖》中的艾倫·佩姬,但因希斯·萊傑意外去世而中止。2017年,自己是一名棋手的導演斯科特·弗蘭克在奈飛的支持下啟動了這一項目。
以《女巫》出圈的安雅·泰勒-喬伊飾演女主,一雙非人類的大眼睛,和有著貓一般氣質偏向精靈的面龐為全劇帶來了不少加分。擊中許多觀眾的爽點之一,便是天才棋手、女主貝絲·哈蒙完全不戀愛腦,而是十足的「事業至上主義者」,過往影視作品中的天才並不少見,但無論是《美麗心靈》、《神探夏洛克》還是《萬物理論》,多以男性天才為主,她全心全意、毫不猶豫地將自己所有的精力、時間、才智獻給象棋,憑藉意志力打敗悲催過往,酒精成癮,藥物依賴等心魔,有評論稱之為「仿佛在用聰明人的視角看世界」,她從頭到尾都保持著冷靜與克制,從未對任何男性表現出過度迷戀,剛剛和約會對象之一床上纏綿,轉身便可以討論起棋局策略。
劇中也不乏大量女權主張言論。「男人會闖入你的生活教你做事,但並不代表他們比較聰明,多數時候他們比較笨,只是教人做事讓他們更有面子,儘管讓他們吹,你過你的人生,想做什麼就去做。」
從專業性上來看,該劇無疑為普通觀眾帶來了不少深度科普:從名字上來看,原譯名「女王的棋局」並不貼切,「后翼棄兵」即為一語雙關的西洋棋封閉式開局定式,指的是犧牲自己後翼的兵從而獲得優勢,這種戰術也刻畫出了女主敢於進攻和捨棄的性格,隱喻著從封閉走向開放,最後自我救贖的達成:她酗酒嗑藥,又戒掉了藥物和酒精,種種犧牲都是為了棋藝的進步。
第一集用詳盡的教學解讀帶普通觀眾了解規則,在之後的劇集中觀眾不斷了解到「西西里防禦」、「西班牙開局」等術語。導演找來了兩位西洋棋特級大師——美國的布魯斯·潘道菲尼和俄羅斯的加裡·卡斯帕羅夫,擔任該劇的「西洋棋顧問」,確保全劇出現的300多場棋局每一場都是真正的棋局,不會令行家出戲——這種對細節上的認真,也呈現出全劇電影級精良製作的態度。長鏡頭、快速剪切、時間停頓、屏幕分割等多種鏡頭語言的設計,以及天花板上的棋子移動等幻想等特效呈現則保證了可看度,將偏向於靜態的象棋比賽拍出了一種震撼人心的激烈和刺激。
當然,如果僅僅是一部金手指開掛爽劇,也很難獲得如此之多一邊倒的好評。《后翼棄兵》情感刻畫上的細膩賺得了許多觀眾的熱淚,主要打動人的是兩條情感線:一條是哈蒙和孤兒院管理員夏貝爾先生之間亦師亦友、跨越年齡的情誼,如果沒有實質上的啟蒙老師夏貝爾在地下室裡不斷的培養和關懷,也就不會有天才的誕生;
另一條是哈蒙和她的養母之間不靠血緣維繫,而是靠日積月累的相處羈絆培養起來的母女親情,在這個過程當中,丈夫和父親始終是缺位的,一開始收養哈蒙是養母的決定,在收養她不久後,養父就從這個家消失,哈蒙和母親相依為命,在不同的城市、國家來回奔波飛行,靠她在象棋比賽中獲得的獎金維持生計,寡言少語感情淡漠的前者學會了愛,而後者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了成為一名母親。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它並非時裝劇,但女主的30餘套復古穿搭無疑點燃了又一波女性觀眾的熱情,甚至被用來類比奈飛爆款時裝劇《艾米麗在巴黎》。從《廣告狂人》到《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五六十年代裝束以其高辨識度和女性化特徵,而成為許多美劇的加分項,並時不時地在當下回潮。
《后翼棄兵》的六七十年代風情畫:歷史與人物傳記的交融
任何一部優秀的人物傳記題材作品都不可能脫離特定歷史背景和時代而存在。《后翼棄兵》中除了刻畫女主的成長曆程,還呈現出六七十年代美蘇爭霸、嬉皮士運動興起、女權運動等歷史元素。
女主二十歲左右縱橫棋壇的時期,正好是在六十年代,這一時期是美蘇冷戰的高峰期,從政治經濟軍事到體育文化等多個領域全方位爭霸。從真實歷史資料可以看到,二戰後的歷屆西洋棋世界冠軍名單,基本上都由前蘇聯棋手包攬,劇中女主最大的宿敵、兩次擊敗她的博爾戈夫即為蘇聯人,這個設置也對應著當時的真實歷史。
她先是拒絕了教會提供的資金,後在飛機上遇到了美國政府派出的負責「保護」她的官員,最後她在對方的主場莫斯科擊敗了他,並拒絕在獲獎後發表反蘇感言,來到莫斯科街頭和一個老人對弈,反映出她心中象棋至高無上,純粹,不容政治和宗教等染指的理念。
在女主之外,劇集還刻畫了不少獨立自強的女性配角,比如被拋棄後依然給予了她愛和溫暖的養母、關鍵時刻給她借錢的黑人女友、以及身殘志堅的孤兒院長,偶遇的瀟灑女模特,女權主題貫穿全劇始終。她在孤兒院的黑人朋友決意自己成為律師,不但對應著六七十年代的女權運動,同時也對應著黑人民權運動要求獨立經濟地位的歷史背景。
女主為尋找真正自我而採取的探索手段,例如不斷更換的約會對象,除了對應當時的性解放思潮,嗑藥酗酒等自我放縱的生活,每晚對著天花板的迷幻「腦內下棋」,還對應著嬉皮士文化的盛行。
當我們在談論「歷史」時,歷史實際上是通過概括無數個人的生活組成的宏觀記錄,同回憶錄類似,人物傳記片實際上是某種意義上的「口述歷史」。足夠豐富而真實的歷史細節,賦予傳記題材中的人物更立體多維的「血肉」,在最好的情況下,歷史元素和人物傳記題材的交融能夠互補,幫助觀眾深層次地理解人物,而這正是一些不尊重歷史也不尊重人物、出現穿幫等現象的懸浮劇所缺失的部分。
不可否認的是,瑕疵也同樣存在:一些過著普通主婦生活的女同學似乎作為天才女主的對立面而出現,使得全劇呈現出些許「慕強」的傾向。所有對戰過的男性對手都被女主的天賦所折服,自願成為她的朋友或是助力方,到最後他們更是團結起來幫助她,以求奪回美國在西洋棋界的榮譽。「人人都愛我」的俗套也顯得有些落入窠臼,不過好在女主並未依附於男性的愛而存在,或是以此尋求上升路徑。總的來說,本劇依然是近期最值得觀看的劇集之一。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